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谈满汉不通婚(或旗民不结亲) -- 秦大路

共:💬25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也谈满汉不通婚(或旗民不结亲)

    也谈满汉不通婚(或旗民不结亲)

    文/秦大路

    看了谭伯牛兄写的甲编系列和numzero兄的关于满汉不通婚的帖子,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里也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满汉不通婚,或严格来说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象下面王予马朋友所说的是大清律的一条。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里讲到,帝师伍次友和满族姑娘苏麻喇姑长久相处,情愫暗生。但由于满汉不通婚,两人最终还是鹊桥难架,鸳鸯两散。面对这个难题,康熙当时也没有解决办法。这是小说家杜撰的情节,但在满汉不能通婚的问题上,基本上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有人说了,康熙不是有满、汉血统么?康熙的母亲佟佳氏也是汉人啊?实际上佟佳氏一半血统是汉,另一半是满。佟佳氏的父亲佟图赖是清朝元勋,汉军旗人,授太师、一等公。其父佟养真本是明将,早年随明将李永芳一同降清,后在明总兵毛文龙进攻镇江之役中被杀。佟氏一家很早就入了旗籍,佟图赖自己的老婆也是满族人。后来佟图赖干脆叫做图赖,连自己的汉族姓氏也不怎么用了。因而佟氏一族,可以说是高度满化的汉人,满人不再把他们看作汉人,他们自己也不会把自己看作汉人。他们的后人与满族之间不断通婚,几代下来,汉人的血统只会是越来越少。

    有清一代,满与汉之间,或是旗与民之间,通婚非常之少。

    谭兄的文章里谈到顺治年间曾允许满汉通婚。这个是事实,不过情况要来得复杂一些。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世祖实录》第四十卷)。可是,几天之后,多尔衮对于满汉通婚作了进一步规定:凡希望嫁给汉人的满族官员之女需呈明户部,登记户口;希望嫁给满人的汉族官员之女也需报户部登记;非官员家妇女许配满人听其自便,无须报部。并告诫满人务必合法结婚,除了正式的妻子,不许另占汉族妇女。

    看来这个通婚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官家子女要通婚必须要申报,并非自由通婚。民间虽开了绿灯,但真正照此执行的人很少。那么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满汉通婚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满族八旗,而非汉人。基本同意王予马兄所说的,大规模的满汉通婚有可能会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会导致八旗旗民特权的最终丧失。看来,祖训、旗制也总是和全族利益挂钩的。

    经常有人说顺治的贵妃董鄂氏是汉族名妓董小宛,此乃民间传言,不足为信,早已为史学界所否定。董鄂氏是满族大臣鄂硕的女儿,一家上下是地地道道的满族人,与董小宛没有半点瓜葛。除康熙生母佟佳氏外,历史上的顺治帝没有娶过其他汉族嫔妃,至于他有没有那个心思,就不得而知了。

    满汉通婚的倡议在多尔衮生前很难推广开来,基本上名存实亡。两年后,多尔衮出猎时死于途中。多尔衮死后受到清算,他被追夺了生前的名誉和爵位。当年满汉通婚的倡议也随之成为多尔衮的大逆罪状之一。至于后来鳌拜等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期间,政治上更加趋向保守,朝野刮起一股恢复八旗祖宗旧制的风气。已趋缓和的满汉关系再度紧张,满汉不得通婚更是成为天条,满人汉人都不得违反,违者严惩。

    乾隆年间有一个“曲线通婚”的故事,这就是乾隆嫁女的故事。乾隆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于是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乾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这样就没有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不过兄弟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清史稿》里只有一句提到孔宪培:“宪培,字养元。乾隆五十九年,卒。子庆槠袭。”欢迎方家指出乾隆嫁女的史料出处。有的文章根据这段故事推断清朝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乾隆,其实是错误的。正如有人指出的,最终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慈溪太后。

    看来,历史上如若真有满汉痴情男女两情相悦,他们也只能远隔银河两岸,虽“迢迢暗度”,却无法终老厮守。这对当事人来说,可谓人生大憾。不过这个遗憾已经被大量现代小说及影视节目解决。管你是满也罢,汉也罢,先将爱情进行到底再说。这个且撇到一边不提。

    当今世界大同,婚姻自由,满汉不通婚虽然也有人提,但似乎越来越不成为现代人的障碍。兄弟九十年代在北京混“飘一族”时,有段时间曾租住在前门外大栅(读shi)栏的一家四合院里。房东老大爷姓关,是位旗人,关家原本有满族姓名的,在民国时全部改为关姓。据说关大爷祖上也曾威风过。不过我倒觉得关大爷祖上一定不是绝顶威风,顶多混到牛录的位置,也就相当于县团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门第的人家没有住北京南城的,特别是前门、天桥一带,向来是鱼龙混杂,穷人扎堆儿的地方。

    关大爷每天抽水烟,听戏,练拳,生活倒也滋润。关大爷架势一向摆的很足,也喜欢和我唠嗑。关大爷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模糊记得这些子女里有那么一两家是满汉婚姻。当时我还特意问过他满汉通婚的问题。关大爷说,现在的年轻人哪,把祖宗家法早给丢了。继而慢悠悠地,拖着练过京剧唱腔的嗓音,京韵十足的道:

    “唉,这帮不肖子孙!”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文摘】旗人在北京的居住地

      关纪新

      ......

      1644年清政权入关,把燕京确定为首都,在京城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措施:大致相当于现在东城、西城的内城,只许八旗的将士及家眷居住。

      在内城,中心是皇城,围绕皇城,八旗严格地被分置于相关地段。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于是,内城的确像历史学家后来常说起的那样――“就像一个大兵营”。

      这种严整的格局,到清中期开始稍稍地模糊起来,因为旗人们没法不吃不喝、不去跟商人们打交道,旗人贵族更不能戒除看戏娱乐等需求,他们得随时跟外民族交往,渐渐地,原来住在外城的“民人”,也有少量搬进了内城,内城的王公贵族也有破例到外城去辟地设府的了;再后来,受“八旗生计”的逼迫,一部分城里的贫苦旗人,典出了自己的居舍,离开最初的本旗指定居住地,向着附近的――尤其是各城门之外的关厢地区搬迁。

      虽说有了这样的变化,八旗在内城的基本居住区划,却直到清朝灭亡以前,没有大的变更。在京城八旗区划内设立着八旗都统衙门, 8个衙门既掌管京城旗人的一切事务,还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驻防旗人也统辖起来。

      从道理上讲,遍布各地的八旗驻防旗兵,都是从京城这个“老家”派出去的,如果战死在外地,尸骨都应当送回京师“奉安”。这种方式,是与清初统治者把本民族中心由东北地区移到北京的部署一致的。就像雍正皇帝说过的:“驻防不过出差之所,京师乃其乡土。”

      ......

    • 家园 所谓满汉不通婚,是“家法”而非“国法”

      这应该是有定论的。《大清律》上没有不等于不存在。说实话,孟森、郑天挺诸老写清史之时,大概怕有“污满清”的嫌疑,下笔过于厚道了些,对于清代的不少政策,评价的过高……

      多尔衮的政策,实际上是保护汉人,防止满洲贵族抢占汉女,似乎不应视为民族隔阂。

      又,记得老妈说过,下五旗的普通旗人都住南城。

      • 家园 又,瓜尔佳确实多该姓关

        不过,这不能说关姓没有贵族,不过是这位关大爷不是而已。荣禄就是瓜尔佳姓,以他的身份地位不可能住城南。

      • 家园 哈,你来勒

        建国后的史家对满清都比较厚道。要是看看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些东西,那时的反满情绪简直就像炸药桶一样。我最近翻了翻了《章太炎传》,介整个是一排满急先锋。

        多尔衮的政策,你说是保护汉人啊?老兄自己的文章里也批判他强制推行的“留头不留发”政策是他的人生污点。这算是保护汉人么?呵呵

        原来下五旗的人住南城。我果然没猜错,关大爷家祖上过去可能不是上层贵族的。他也说不清。天涯有人说关的原姓是瓜尔佳。

        不过我觉得南城不错,房子又便宜,交通也相对顺当。

        • 家园 一马是一马,多尔衮确实实行过一些对汉人有利的政策

          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满洲贵族被他得罪光了。:)至于流发不留头,不能全怪多尔衮。孟森老、顾城老都对此有过考证,实际上,这一弊症也是清代统治者的心病,多尔衮死后被清算,很多黑锅也就都让他背了。

          并不是所有下五旗的人都住南城,旗人为官之后,都在北城,因为那里环境好些。据说我妈妈家老宅子就在什刹海附近,呵呵,旧黄历了。

          读过太炎先生的《除满歌》,佩服太炎先生的学问人品,“兄弟你是汉家种,不杀仇人不算勇。第一仇人在眼前,光绪皇帝名载恬。”是意识形态大家的手笔。这也是历史的需要,毕竟,民国政府对满族,比当年八旗贵族对汉人还是宽容得多。治清史排满最力的,印象中还数萧一山的《清代史》。

    • 家园 呵呵,送花送花:)

      秦兄说的“后来佟图赖干脆叫做图赖,连自己的汉族姓氏也不怎么用了”,这个有点冤枉图赖了,这是旗人习俗,称呼只称名不道姓,即使是清史中的传记也大都不写姓氏,只写名,然后在事迹里点一笔此人的姓。

      • 家园 谢谢花儿,呵呵

        汗青兄说的有理。但我觉得这个倒也没有冤枉他。只有满化的汉人,或者入旗的汉人才被如此“优待”。其他,比如吴三桂、洪承畴之辈,还不照样有名有姓?

    • 家园 顺治娶过地地道道的汉女

      石氏,称为恪妃的便是,户部侍郎石申的女儿。王士肚在《池北偶谈》里说到民间传说石申在明时曾经为人平冤,所以得到好报,女儿当了皇妃。石氏非旗人,是地地道道的汉女,而且清廷特许她在宫内作汉家打扮。

      此外,顺治的庶妃当中有许多看姓氏,也应该是汉人如杨氏、陈氏等,但记不清楚是否旗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