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中国股市呼唤拆迁 -- 大众河蟹

共:💬25 🌺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中国股市呼唤拆迁

    中国证券报 2005-01-29 10:53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疲惫的市场正一步步逼迫股权分置改革早日实现。在过去一周内股权分置改革突然间热得发烫,市场上流传着各种何时启动和试点的版本。记者从现实层面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种胎动:先有一家券商和咨询机构找上门来,希望借助报纸宣传一下他们设计的方案,接着又有北京和湖南的两家上市公司私下找到记者,探听方案上报的方法。那么,在股权分置改革胎动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对解决股权分置的意义和迫切性,专家和投资者的认识越来越统一。在多数专家看来,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诸多痼疾的罪魁祸首,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是其它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如果改革的次序颠倒,将事倍功半,A+H和询价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同时,股权分置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将是国民经济。股权分置解决了,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市上的购并实现做大做强,比单纯通过扩产挤垮对手,社会成本要低得多,如此一来,重复建设必将大大减少,优势企业能迅速做大做强。从制度上消除大股东利用市价与协议价的差价圈钱致富的寻租空间,使大股东真正把精力放到搞好上市公司,与社会公众投资者共同富裕上来。

      “真正的企业家不是组织生产的,而是组织资源的,而组织资源实际上是并购。改革将给企业家们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中国第二次并购浪潮指日可待。A股不少上市公司拥有销售网络、独特品牌、自然资源、庞大的市场占有率等不可复制的资源,这在国际产业投资者的眼中是金矿。我们不该妄自菲薄,一旦改革成功,上市公司的真正价值将得以显现。” 李振宁一针见血地说。而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则大胆预言:“显而易见,各方都已经形成共识,改革不能再拖了。国务院领导也反复强调需要解决股市深层次问题。我个人认为改革的时机确实成熟了,上半年推出的可能性很大。”不久前,本报与深圳华鼎市场调查公司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证券营业部的调查结果印证了华生的观点。参与调查的近2500名个人投资者有半数以上表示,当前最迫切的愿望是积极稳妥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尽快解决股权分置是调查者中认同度最高的问题。

      在多数机构投资者看来,股权分置早解决比晚解决要好。最优的选择是有补偿机制,承认多年来流通股东受到的侵害;次优选择是强化流通股东的权利,如提高分红率等;如果都没有,等A股和H股自然接轨时就什么都晚了,投资者的损失将白白付出。航天证券研究部总经理涂春辉博士认为,多年来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东的出资与权利严重不对等。从经济学角度讲流通股东应该得到补偿。对此,证券监管部门应该理直气壮。世纪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谢柳毅、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副总和一家私募基金的老总也深有同感:“早解决股权分置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对上市公司都有好处。等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价跌破净资产的时候,A股市场跟三板还有什么区别?最后是多输!”

      “市场是政府和股民博弈的过程,现在国家手里的底牌是什么,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我认为股权分置的解决不取决于政府,而是市场,要看市场倒逼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够。”天治基金管理公司研究部总监骆泽斌估计,今年可能会搞一些试点,但全面展开的可能性不大。

      北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老总对近期启动改革的可能性并不乐观,“如果真可能有所动作,那么市场肯定会有强势品种不甘于寂寞。关键看政府采取切实补偿或者与市场博弈哪种态度。我个人感觉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前一种态度,早就开始做了。”

      目标一致动机复杂

      那么,市场的另一个主角―――上市公司究竟怎么想呢?

      “我接触的20多家上市公司对改革的愿望比股民的愿望还迫切。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公开表达。他们也承认能有今天是股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股权分置也制约了其发展,假如非流通股在可流通时会出现增值,他们愿意拿这个增值和股民分享。大家也看到了不断有上市公司把试点方案往证监会报。”首都经贸大学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介绍了他了解的情况。

      采访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国内上市公司与国外一家大公司两情相悦并拟进行换股合并。可当换股的时候问题来了―――国内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价格没有公信力,净资产外方死活不接受,结果合作流产。这家公司真切地感受到了股权分置的切肤之痛。

      接触了多家上市公司后,记者发现各个层次的上市公司对非流通股都有流通的内在需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多数上市公司表示,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解决股东利益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企业决策效率,给企业股权处置多了一种选择,是一件好事。一些想做大做强的民企和国有股比重不高的上市公司认为,一旦全流通后,可以用股权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进行兼并重组,而且激励机制也就此建立。

      “如果真开始了,既然早晚都要做,那晚做不如早做。”这也代表了一些企业从众的心态。

      还有一些企业承认即使将来改革启动了,也不会轻易放弃控股权。比如,地处京城的某大型电力上市公司母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即使可以全流通了,母公司减持股份的可能性也不大,当然在50%以上的股份有可能出让一点。湖北十强之一某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全流通改制是一件好事,我们是集体企业,前景不错,大股东只持有30%多的股权,真启动的话应该不会减持股份。

      一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老总也认同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但私下透露:“这种事情我们自己做不了主,要看上面的脸色,毕竟我们是被放在这个位置上。”

      对于流通股东极为关心的补偿问题,多数上市公司表示理解。某电力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在不影响控股权的前提下,可以拿出一部分国有股送给流通股股东。当然,这只是企业自己的初步想法,还要经过上级监管部门的批准。而四川一家上市公司在其方案中提出对流通股东优厚的补偿方案―――10股送5股。“

      与前几年相比,上市公司对补偿的态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股市的持续低迷致使再融资功能大大萎缩有关。现在想再融资的企业即使过了会,一年半载也发不出去。不少想再融资的企业也不愿看到股市今天这个样子。”一位券商人士如是分析上市公司的心态。

      那么,地方政府又持什么态度呢?我们接触到的一个地方领导打算如下:“我们一些当初很烂的企业,全是靠证券市场起死回生的。今天走好了,不能否认流通股东的历史贡献。我们的观点是‘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企业好了地方的就业和税收自然就不愁了。对流通股东给予适度补偿我们是认同的,但前提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那部分不能像2001年那样划归中央。”

      一位参与多家上市公司全流通方案设计的人士分析,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态度与其在地方的话语权有很大关系:如果地方政府处于强势地位,上市公司自己做不了主的话,干脆服从命令听指挥。如果上市公司在地方话语权极大,那么流通与否、对流通股东补偿力度大小等问题上有很大的自主权。

      对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而言,股权分置改革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但对深陷泥潭的券商来说则不啻于一根救命稻草。企业全流通改制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投行业务。比如配股方案和询价都离不开券商。上千家上市公司可能带来的巨大投行业务对券商和其他中介无疑是块诱人的蛋糕。据我们了解,起码有7、8家券商在做有关这方面的准备。海通证券很早就进行了相关的准备,还专门在其研究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去年就给十几家上市公司做了全流通方案。

      同样闻风而动的还有一些中介。最近上海一家中介机构又是在网上又是在平面媒体不遗余力地为其方案造势。著名市场人士张卫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已设计好了两套方案,还为此申请了专利保护,在过去一两年间他陆续和几十家上市公司老总进行了接触,“这些老总大多很积极,现在大家都慢慢清楚了,不解决股权分置市场就没法继续走下去。”

      一位市场人士分析,券商积极行动的背后还另有动机。他知道有一家券商为自己的重仓股设计了方案,想借机出货,但该上市公司却不太热衷此事,原因是公司的质量并不好,真全流通的话,股价很可能跌破净资产,公司资产很可能会缩水。河南某国有上市公司去年一度盛传有望成为试点,实际上是庄家借机炒作。“

      确有庄家想借试点的噱头炒作,德隆垮台之前就找过我。”某专家告诉记者一桩轶事,“当时他们也想当试点,说即使把非流通股全部送给流通股东都行。我告诉他:‘咱就别弄这事了,你们那老三股路人皆知。明摆着是欺骗老百姓吗?你们怎么可能试点呢?不可能的。谁敢拿你们试点啊?你们还是等别人弄差不多了再说吧。’”

      李振宁认为,如果试点启动的话,明显庄股是不能选的。因为这样一来会套住老百姓,在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名义下又害了他们。试点之初还是要选好的,盘子比较大,业绩稳定的公司。

      洞庭水殖副董事长兼董秘黄新元则建议三类公司不宜进入试点行列:公司股票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的,公司流通股份占总股份的比例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公司股票被实行特别处理的,“原因很简单,这三类公司的流通股价已经是扭曲的,如果全流通只会进一步扭曲,与改革的初衷相悖。”

      操作思路有所区别

      解决股权分置的认识是统一的,而专家们的思路有所区别。李振宁重申了他的解决思路―――变统一决策为分散决策,坚决果断推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先老后新。

      刘纪鹏则提出了“从简到难、自下而上不搞一刀切”的改革原则。“我们应从近450家无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的上市公司做起,这样可以省去部门间协调。我接触的上市公司有2/3都是无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他们的大股东自己就能做主。从哪个角度讲推行一刀切的政策风险实在太大了。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上市公司有不同的偏好。总之,要选择一个让股民能够解套的方案。方案越好越多聚合的能力就越大,市场向上的空间就越大。”

      “共识来之不易,大家几乎已经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上面。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改变多输的局面,推进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革、开放和发展,所以千万不能搞砸。”华生再次强调了改革成功的重要性。

      “在市场化解决思路共识的基础上,具体操作上还存在重大认识误区,无论是分类表决还是讨价还价都不是真正的市场化。垄断的双方博弈并不存在稳定解,谈判旷日持久,而且存在极大的操纵空间。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式市场,并不适合搞试点。股权分置的改革事关重大,容不得试错。我们应当尽可能借用成熟市场中被实践证明成功的金融创新工具,而不是闭门造车。”华生认为,应当跳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双方谈判、博弈的思维方式。比如,可以由上市公司发行可换股的认股权证。以改革前一段时期的流通股均价作为认股权证的行使价。如果全流通后,股价高于行使价,则认股证不值钱。如果低于,认股权证则按照差价转成股票来弥补流通股股东的损失。等于提前把流通股股东可能遭受的损失锁死。非流通股股东也不用被强迫自己掏腰包。

      “只要我们相信,中国证券市场会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起重大作用,就没有必要对证券市场必然出现历史性转折出现悲观。”万国股市测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长虹认为,解决股权分置是解决中国证券市场化问题的最重要的契机,但如果不树立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的基本理念,即使现在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将来中国证券市场照样会是一个非市场化的市场,一系列的基本矛盾照样形成,甚至更加尖锐,而且很可能更难以找到使证券市场软着陆的机会和条件。他提出,送股方式是所有方案中操作最简单的。对A 股股东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对于非流通股东能够支配和控制。

    • 家园 求助!哪里能查到上市公司的英文名称,要比较完整的LIST。谢谢
    • 家园 对不起,什么是“股权分置”?

      对不起,什么是“股权分置”?

    • 家园 中国人终于明白过来了

      〉〉真正的企业家不是组织生产的,而是组织资源的,而组织资源实际上是并购。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市上的购并实现做大做强,比单纯通过扩产挤垮对手,社会成本要低得多。

      美国整个一部证卷史就是拆了合,合了再拆的历史,这才叫资源优化。

      中国人原来以为股市是万动机,能自己创造财富,发展方向整个错了,现在明白的正是时候。对于过去,推倒重来从道义和效率上看都是极其不合时宜的。不如仿效住房改革,我想“拆迁“这个词今天大部分中国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国家定政策,下面分头作。1万多市值的流通股市拆迁,应该不会比房改难多少。拆完后,我们会有一个大得多的,健康的多的市场。

      Let's do it!

      • 家园 参将兄能不能系统地整理一下你的观点和主张,在这里发表一下。

        另:对C股如何看?

        • 家园 【原创】海鳖看中国股市

          0,C股口子压根就不该开,从管理层说是无能的表现,一块地没种好,又开另一块,国人没精力同时伺候。从上市公司来说,也没道理,扰乱市场,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如果其坚持要卖C股,请先从A股退市。

          1,靠H股海归来装点门面的想法千万去掉。其实老外们看得很清楚,H股都是一些资源股,要赌通货膨胀,买加拿大,买澳大利亚,买南非就行了,用不着H股。中国是Growth Story, 一定要有内生super grow的business,他们在A股中诞生的机会更大。好的股市可以不断催生好的公司,不要弄反了。

          2,政府当机立断,既然基本达成共识,应赶快全流通试点,不怕失败,(We have nothing to lose now),去掉这个最大的uncertainty。

          3,全流通不是free lunch,而应看作二次上市,所以不应该所有上市公司都能全流通, 要重过筛子。国家限令限期达标(硬性规定标准,比如三年净资产收益),公司从最好的开始试点。

          4,补偿问题,对于参与全流通试点的公司,可以参考前段流行的牛津教授的复权法,但要尽量简单化。其实基本思路就是好公司对自己公司流通股的要约收购,以换取全流通地位(当然出钱,换股都可以),谁抢先全流通就可以通过获取的股本进行收购(想想外资怎么收购我们股权的),好处大大,他们应该算得过来帐的。

          5,对期限内达不到全流通标准的,可以选择下市或被收购。若后者,收购方要同时征得流通股东同意,并按复权法则杠杆收购流通股;若前者,国家可以给流通股东点补贴(这有点不太象话,但确实国家在该问题上应负历史责任,好在这最后剩下的总量应不会太多,国家也可以通过其他国有股来置换)。

          6,改革卷商,构建中国顶级投资银行。其实中金和中信现在都不错,再有一个就成铁三角了。它们应该有历史责任感,和一般炒家区别开来。明星一分天成九分造,他们要引导中国股市的造星大潮。

          7,完善基金法。机构投资人是股市的中流砥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家把钱交给基金是让他们买股票的,他们的任务是要beat market就行了。如果非要追涨杀跌,建议去做Hedge Fund。

          总之,管理层不要心存侥幸,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东西早晚要倒的。不要浪费历史机遇,因小失大。

          元宝推荐:Chieftain,
          • 家园 看着很好, 做起来会非常困难.

            股市, 既是一个金融市场, 融资渠道;可也是地方, 中央的控制的博弈战场. 只考虑金融, 不考虑政治是无法解开这个棋局的.

            说句实在的, 换你去做也是现在这个样子.屁股指挥脑袋, 不是说着玩的. 一个小例子, 要"有历史责任感"的公司, 恐怕先得有"没有个人/家庭责任感"的管理层.

          • 家园 【文摘】华生:中国股市面临大变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今天已经是社会的共识。现在需要的是在解决方案和思路问题上,集中智慧,取得突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现在是启动股市改革攻坚战的时候了

              中国股市从90年代初市场经济尚未确立的试错中产生,经过最初几年的蹒跚学步,迅速发展成为数千万投资者广泛参与、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日新月异、交易设施和手段堪称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证券市场。在短短的几年之前,中国股市的亢奋发展和大众参与的高度热情还引起了许多忧虑和责疑。但新世纪以来,股市全然不顾政策的百般挽救和人们的无比眷恋,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潮而行,踏上了漫漫熊途。中国股市究竟怎么了,成了所有关心的人相互询问的话题。

              股市问题的症结

              人们经常说,中国股市的特征是新兴加转轨。但其真实含义,很少人去深究。其实所谓新兴,就是股市还很年轻,法律法规还在建立完善中,市场漏洞较多,诚信度和透明度差,因而投机风盛,投资性弱,风险较高。所谓转轨,就是还带有国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痕迹,有一个为国有企业服务向为所有融资者平等服务,公平、公正立法、执法的转变过程,有一个注重融资者需要向注重为投资者服务的转变过程,有一个从先是囿于意识形态考虑、后来又因为多重职能平衡的需要,人为割裂股权分置向规范股权结构转变的过程,有一个从计划价格发行、计划审定公司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条件、频率和额度,为了自己的政策目标托市救市,向由市场本身去平衡和决定融资和再融资的转变过程。公正地说,在新生市场的规范、完善和体制转轨这两个方面,这些年来,管理层和市场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过去人们议论最多的庄股炒作问题、虚假信息问题、对违法违规的打击力度问题、中介机构的诚信和监管问题,乃至股市向民营企业的开放问题,投资者与融资者的关系和平衡问题,拓宽合规资金的入市渠道问题,更不用说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问题,无不有了极大的变化和进步。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恰恰是在这所有各方面的规范化建设都取得了任何人都难以抹煞的进步的时候,市场反而越来越丧失信心和弱不禁风起来?它显示了股市目前的萧条低迷还不是很多人批评的新兴和转轨市场的种种问题,而是另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推动股市的重心持续下移。

              中国股市诞生初期,由于市场规模极度狭小和各种市场规范的严重缺失,经历了几年新生期难以避免的暴涨暴跌的阵痛,到1996年初,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相对平衡的估值水平。市场价格总体水平的大幅攀升起始于1996年的所谓“价值发现”。这场以绩优股的价值再发现起动的重新估值发展成为席卷各类股票包括垃圾股的投机炒作。市场重新估值的暴涨震动了政府高层,以至在主管部门祭出了十几道金牌都不能阻止股市的高涨之后,政府史无前例地发表了措词严厉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尽管如此,由于没有认识和针对这个重新估值背后的经济本质,股市在行政打压下暴跌之后,仍然在不到数月又以报复性的反弹创出新高。只是到了1997年下半年政府才最终以一系列行政手段包括市场大扩容的威慑勉强勒住了股市这个奔腾的野马。在1998年股市的稍事平淡之后,由于宏观经济和国企改革的需要,1999年的另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把市场的又一轮攀升归结为“恢复性上涨”,标志着管理层开始有意识地把市场的高涨和稳定,作为实施自己的政策目标包括扩大直接融资的条件或工具。中国股市的高市盈率和高股价基础,最终被牢固的奠定了。

              当年压抑不住的牛市和今天挽救不回的熊市,我们都遇到了“政策失灵”。尽管形式上冰火两重天,但人们很少想到导致政策失灵的都是股权分裂这同一个原因,只是它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1996年初,在政策的规范和对违规流通的严厉惩戒下,暂不流通的发起人股份,其不同于场内流通股的非流通股性质逐步明朗和固定。同时,开始启动的场外非流通股低价协议转让,使市场开始意识到这两类股已经分裂为价格悬殊的不同商品。当时上市公司基本不分红,入市投资者主要依靠买卖价差获利。券商、大户坐庄炒作、广大散户跟风赚钱是基本的盈利模式。发起人股的股权不可流通,既大大减少了市场股份的流通量,又限制了控股股东对股价的干预能力,为坐庄炒作留下了空间。本来,任何公司上市之后,其股价就是其每一个股份的公允价格,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也由此计算而来。但非流通股围绕净资产价值不断转让,使市场逐步形成了净资产是非流通股内在价值的思维方式和合理预期。这样,同一公司的股份就自然分裂为高价股即流通股和低价股即非流通股。非流通股人为低价导致流通股产生流通性溢价,成为相对的含权股和事实上的同股不同权。支持和鼓励垃圾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和再融资的政策则进一步刺激了投机炒作和股价结构的扭曲。在与外部市场隔绝的条件下,股权割裂为价格悬殊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支撑了高市盈率的流通股价总体水平,以及质优价不高、质劣价不低、流通盘大小比业绩与股价有更高关联性的股价结构扭曲,成为中国股市区别于其它任何市场的最大国情。它构建了中国股市1996年之后持续了数年牛市的基础。

              但是,这个自我封闭的、为了让一部分人圈钱、默许另一部分人炒作的市场基础从来就是脆弱的。2000年开始提出酝酿、2001年最终推出的国有股减持无情地打破了流通股含权的市场预期,国际一体化的进程和股市一系列与境外市场接轨的举措暴露了封闭A股的危河高悬。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和机构投资者的大力发展又改变了A股市场的基本结构和生态环境,或明或暗的坐庄让位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台面上的重仓博弈。过去坐庄的赢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依赖企业的自身素质,而取决于对信息和盘面的控制,这反过来又完全取决于政策空间。因为在我国交易所主机先进到可以直接监控每一个营业部上的每一个帐户交易的情况下(这是很多境外市场都不具备的),只要政策收紧,庄家原本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几年前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股市万恶之源的庄股操纵,在监管层多次认真处理这个问题之后,现在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个规范的进步本身也意味着股市原有的一个主要赢利模式的终结和投机价值的消散。以基金、社会保障保险、企业年金和QFII等机构投资者明仓持有流通股的赢利则要依赖于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在流通股的含权成分捉摸不定,而且日渐稀薄,与国际接轨又在不断推动股市重心下移,所谓蓝筹股也是不断再融资而不是丰厚和稳定的分红派息的时候,股市的投资价值还难以认定和没有实在的基础,这当然就阻碍了各方面社会资金的入市。最后,牛市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各种合法和不合法的资金源源入市,熊市的赔钱效应则在不断埋葬庄家、大户的同时,造成资金链条的先后断裂和迫使各类资金纷纷离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萎缩的恶性循环。

              因此,目前中国股市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人们经常批评的新兴加转轨市场的种种不规范和不成熟,因为在所有这些方面,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比起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是一个由于制度缺陷和政策失误造成的高度封闭和扭曲的市场在市场化和国际化过程中因定价过高而遭遇的系统性回归和接轨风险。

              股市的总体水平要从过去建立在股权分裂和外部隔绝的高台着陆到地面上来,股价结构要从过去鼓励资产重组再融资的种种错误政策铸造的平均主义调整为相互悬殊百倍千倍的天上地下,在这个系统性风险的释放的过程中,本来需要紧紧抓住股权分裂这个最大的国情,分清主次顺序和轻重缓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市场化和国际化,在矫正基本制度缺陷的同时,实现股价水平和结构调整的软着陆。如果还沿用庄股时代政策一呼百应的习惯思维,只靠政策喊话,回避主要矛盾,甚至不时贸然推出一些片面市场化和强行国际化的所谓询价制、境内外同价上市、C股流通等“改革”措施,必然导致股价硬着陆,市场雪上加霜,流通股股东苦不堪言。

              市场估值与两类不同的股权分置

              在A股市场价值中心大幅下移以后,市场估值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这个讨论的一个很大缺陷是人们往往离开了股权分裂这个市场定位的基础。因为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A股即流通股的估值定位问题,完全取决于它与非流通股的产权关系。A股从市净率4倍以上到今天降到2倍多,而非流通股基本上一直按净值转让甚至或有上升,反映了流通A股含权量的急剧下降。A股不同的含权可以对应不同的市场合理定位,从这个意义我们甚至不能说今天流通A股的价格定位就一定比几年前更加合理,这也是投机泡沫论在理论上完全迷失的地方。因此,A股如果是含权的,我们需要知道它究竟含多少权,才能判断A股市场价格的合理定位所在。今天很多人假定即使流通A股不含权,即与非流通股同股同权,A股市场也已经具备投资价值。这个推断恐怕不能成立。

              首先,不含权A股也已具备投资价值的论断不符合今天市场的基本事实。因为大家都明白,目前岌岌可危的市场,本来就是靠国九条,靠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打气政策,靠A股含权预期在勉力维系的,如果A股没有含权预期,流通股、非流通股同股同权,非流通股今后有权按市价流通,A股市场价值重心继续大幅下移恐怕是很少人能否认的现实。

              其次,严格地说,市场估值不是一个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论问题,而是立竿见影的实践问题。任何商品,包括金融产品,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必然下落;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涨。因此,市场经济理论定义的合理估值就是在其它条件不变下,长期供给与长期需求的平衡点和均衡线。而我们的证券市场,为了保证圈钱即新股发行不败,长期以来用低于市场均衡的计划价格和计划额度控制和审批来严格控制股份公司上市和融资额度。在给定的融资和再融资价格水平上,供给和需求是绝对不平衡的。试想,最近刚刚试行的一、二例所谓市场化询价就已经牵引A股大盘重心下移,如果这个询价是真正市场化的全流通询价,如果其它成百上千嗷嗷待哺的企业不必等待几年的排队和审批就能市场化上市融资,如果中国的上市公司也能像境外市场那样由董事会和股东会通过决议就可以在几天内随时再融资,我们的市场价格不下很大的台阶怎么能够平衡呢?

              当然,股市的投资价值还有一个相对比较的问题。当国际投资人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在香港市场上买到同一上市公司同股同权股票时,当机构投资人可以用一半价格买到同股同权的非流通股时,A股的价格对他们来说就不可能具有投资价值。有人说,不同市场本来就有不同的估值水平,这当然不错。但同一公司股份在不同市场的价格水平应当趋同,则是经济学不可违抗的定律。目前人们经常援引的已经降到20多倍的A股平均市盈率是有严重误导的。因为它是加权平均的即把大量非流通股加权计算在内的市盈率,而真正关系到几千万公众投资人切身利益的是流通A股的算术平均或加权平均的市盈率,这个市盈率就要更高出很多。很多人一面猛烈抨击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不诚信和林林总总的政府不当管理和干预包括国企的一股独大,一面又主张我国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平均市盈率可以更高一些。他们不明白市场经济是把一切因素包括种种的不规范和不可靠等经济、政治和社会风险全都打包进价格的。所以往往在经济增长快的新兴国家,因为资金需求量大,因为诚信和法治程度差,所以市盈率也普遍低一些,一般只在10多倍。我们很多规模和影响力还小因而诚信度还有待建立的民营企业,今天在境外上市时,往往只能以几倍的市盈率定价。

              那么,我们不是开始有少数A股已经和H股接轨了吗?不错,这确实反映了我们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即使同股同权,用国际化的眼光来看,也已经具备投资价值。但由于大多数股仍严重高估,导致A股作为整体与境外上市的H股、红筹股在价格上仍有成倍差距。这揭示了随着A股市场总体水平急剧下跌、价格落差减少后,而且会呈现以结构调整(两极分化)为特点的重心下移,使今后的调整虽然可能相对平缓但更加漫长和痛苦。

              H股不也是股权分置吗,为什么香港的国际投资者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非要抓住股权分置问题不放?这其实是一个经常搞乱人们思想的糊涂观念。因为香港的H股是和我们股权分裂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股权分置。其根本的区别就在于H股和其发起人股是同股同权的,发起人股的转让完全参照H股的市场价格进行。限制H股发起人股的流通完全是国内的政策,而不是香港证券监管机构的规定和上市公司对公众的承诺。只要取得国内相关机构的批准,发起人股可以随时在香港市场上参照H股的市价在市场配售,配售部分自动成为流通的H股。由于国内有股份出让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的规定,所以部分地担心配售套现的压力,H股的价格曾经在长时期内低于或徘徊于净资产价格,因此同股同权的非流通股成为压抑流通H股股价的一个因素。而境内A股则不仅在于初期的暂不流通约定形成股权分置,更在于后来的非流通股低价转让,形成同一上市公司股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经济现实。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反复,以及不时出现的政策暗示,使市场形成了流通A股的含权预期。

              因此,股权分设只是必要条件,而同股异价、同股异权才是股权分裂的充分条件。股权分裂理论揭示的,就是流通股在经济上含权,在法律上同股同权,因而产权定义混乱的本质。

              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同样是形式上的股权分置,同股异权即有含权预期的A股表现为流通溢价,尽管它很不确定并且随预期的变动而变化,而同股同权的H股表现的是流通折价,即H股价格低于全流通的市场价。

              如果说同股异权的流通溢价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同股同权的流通折价也是有经济学解读的。这是因为控股权的非流通性使得证券市场失去了收购兼并以及反收购博弈这最具波澜和最振奋人心的题材,因而会使同股同权的股权分置的流通股份低于其全流通的价格,这恐怕是许多眼见A股含权日渐短少,仍然主张长期搁置股权分置问题的人所料不及的。

              如果目前的市场估值离A股不含权的全流通市场或同股同权的分置市场仍然距离遥远,无论股价水平还是结构上都有较长的价值回归过程,那么,我们能否再用几年的时间,通过逐步蚕食A股含权的市场化和A―H联动的国际化,让流通股股东去承担这个回归的代价,消化价格落差,最后实现同股同权的自然接轨呢?这是中国股市现在面临的真实挑战和选择。

              代价高昂 时不我待

              我们曾经说过,产权只要界定清楚,同股异权也好,同股同权也罢,市场总是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但中国股市股权分裂的本质就是产权定义不清。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想用10%的逐步推进方式实现同股同权,在遭到市场抵制后,又退回到暧昧不清的模糊状态,在一个最现代的电子化市场上,交易着产权定义不清而且已经引起争议的股份,不能不产生一系列的扭曲和冲突。政策有时提示或暗示A股含权,但总体上又大力推进强化同股同权的措施,使市场长期处在不确定性的煎熬之中。这是过去几年来处于弱势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但是,受伤的绝不仅仅是社会公众股股东。扩大直接融资,减少风险集中的间接融资即银行贷款,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本来,投资和融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融资和交投活跃是市场健康和有生命力的表现。但在我国股市扭曲的价格水平和结构下,投、融资变成了对立关系,市场闻扩容而色变。大规模融资筹钱几乎变成了恐慌乃至邪恶的代名词。直接融资的比重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年年直线下降。国民经济靠银行体系一条腿独立直行,既极为笨拙,又险象环生,金融风险居高不下。

              受伤的还有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力量,不仅是商品市场,更是资本市场。融资不畅,生产要素无法对价格和需求信号作出及时反应,收购兼并不通只能自己铺摊子搞建设。强不能趁势扩张,弱不能被吞并淘汰,导致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大而不强,资源浪费,降低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受伤的也有国有资产和各种社保基金。国有资产不能资本化就难免是死的资产,会消失的资产,不好评估和计量、考核的资产,难以整合和重组的资产。没有资产的资本化,人力资本也难以体现其价值和实行有效率的激励,国企产权改革就难免陷入不是管家当主人就是管家还是人民公务员的怪圈。社保基金更是既缺乏货币化的来源,又缺乏资本化的投向。

              受伤的更有国家的金钱和政府的信用。输血破产的券商,弥补银行的坏帐,接管出问题的企业,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财政性支出和负担不胜枚举。同时,一个个政策底被击穿,一串串不能兑现的承诺和许愿,管理层的公信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受伤的还有国内的利率,国际的汇率,QDII,逼良为娼的假红筹,自捆手脚的H股,如此等等。总之,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抱残守缺的大部分股票不流通、没有市场价格、产权定义不清的证券市场,不能不导致众多的麻烦和掣肘。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本来是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既定的国策。现在为什么发展不了,关键在于建立在制度缺陷和政策误判上的价值回归,使广大投资者遭受了主要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和自己能抵御的系统性风险。而政府由于身肩监管者、融资者、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维护者的多重相互冲突的职能,也只能是欲行又止,且退且走,造成了目前市场参与各方的多输,市场套牢了政策,股市拖累了全局。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拖下去已经不是一个选择了。所谓搁置深层矛盾,在改革、发展、开放一日千里、时不我待的今天,实质就是让流通股股东继续独立消化价值回归的代价,等待痛苦和漫长的同股同权的接轨。但是,股市中这几千万及其关联的中国社会中几亿积极人口的消极埋怨情绪和无端发泄,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福祉,也已经关系到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威胁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和开放的需要,根本不是在微妙地平衡市场的同时,再伺机多发几个大盘股所能满足的。中国经济所需要的,是在目前流通市值的基础上成倍和成10倍扩张的大股市,是大小优质企业都可以不必行政审批、长期排队,而能够通畅、便捷的融资和再融资的市场,是投资与融资相互需求、相得益彰的市场,是把大企业的上市和融资量的增长视作股市实力和健康成长的市场。这是一个让我们长期生活在投资者与融资者关系失衡乃至对立的空间中已经不敢想象会存在的市场。这样的市场会出现、能存在吗?市场经济的回答是肯定的。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价格到位,再贵、再贱的东西都会供求平衡,难道上市公司会例外吗?

              跳出流通股、非流通股博弈的习惯思维

              股权分裂,或者说同股不同权的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的最大国情和深层矛盾的核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但这个问题迟迟不能突破,确实反映了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上还存在着迷茫和误区。

              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上最初占优势、现在尚有一定影响的思路是净资产理论。其依据是说非流通股的发起人股东用一元的每股净资产圈来了5、6元的资金,因此是对流通股股东权益的侵占。因此主张用历史成本法对二者产权重新划分和定义。折衷者主张用上市后的每股净资产作为非流通股股权的定价基础,来进行非流通股的缩股。在部分股价跌到净资产后,这种主张的声音小了很多,但仍然被不少人作为流通股股东应当得到补偿的经济依据。这一理论的误区在于混淆了资产溢价(这是全世界的公司上市时多少都会发生的共同现象)和流通溢价(这是在中国同股异价市场上发生的特殊情况),并没有经济学或法律上的依据,这样当然也不可能取得共识。因为中国股市股权分裂的实质是流通股、非流通股的产权定义不清,而不是定义错了(那样就容易纠正了)。正是这个产权界定不清,犯了经济学的大忌,造成了大家的多输,也是流通股股东有苦无法说、有冤无处申的根源。

              后来大家逐步认识到,用政府干预规定统一指标不会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出路。人们对用市场化分散决策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开始形成共识。但正是在这个突破股权分置临门一脚的地方,我们又遭遇了另一条岔口,这就是现在被称为不设原则、分散决策、分类表决、试点推进的思路。这个思路由于迎合了管理层回避矛盾和责任的潜意识,又受到大户和中介机构的青睐而大力推崇,目前已经成为受到倡导的主流思路。遗憾的是,这条思路的统治,不仅影响了对市场化解决途径的积极探索和争鸣,而且恐怕是一个更大的误区和陷阱。

              首先,由各个上市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分别进行一一谈判并不是市场化的解决办法。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买方和卖方的多家竞争。双方各处于垄断地位的一对一谈判正好是市场失效或失败的地方。因为锁定的一对一关系使双方的讨价还价失去了竞争性替代(即你不同意,我可以找别人)的市场基础。这时谈判结果没有稳定的均衡解,你得我失的利益之争注定了这类谈判一定是极为艰难和旷日持久的,而且经常以谈判破裂而告终。例如,一个即使按国际标准也算低估的、动态市盈率在10倍以下优质公司的控股股东很难有理由在股权上再做任何让步,但没有事前的大额退让,流通股股东很难敢去面对一个大盘股全流通的恐惧和风险。

              其次,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其天然分工就是大股东用手投票,小股东用脚投票。现在非要小股东也用手投票,结果必不理想,还会闹出许多怪事来。而且这时候的代表权或谈判权一定只是落在流通股的大股东如基金和大户手中。在基金云集的上市公司中,基金管理人的利益更多地与所管的基金规模相关,并不总是广大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大多数没有基金参与的上市公司中,流通股的代表权和谈判权更是会落到一些神秘莫测的大户手中。信息的不对称、初步方案披露到股东大会分类表决通过或否决的各种可能性,将会成为投机操纵的肥沃土壤。

              再次,我国上市公司构成的一大特色,就是国有控股占多数。因此分散决策固然省却了证券主管部门的麻烦,但不能改变国有出资人仍然要统一决策的实质。因为国有出资人仍然必须制定统一的原则去参与谈判,而不能让各个企业的代理人自行其是,这样不仅进一步缩小了谈判的空间,也使得所谓的分散化决策带有很大的虚假性。

              最后,主张用分散化的各家自行谈判来解决股权分置的人们,知道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倡导用试点的办法来推行改革。其实这也是大有疑问的。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市场,本来是不能或不存在所谓试点的。因为只要一个可以仿效的样本一出,其它所有的模式也就给定或可以预期了。但由于不设原则的个别谈判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人们不能推断一家谈判的结果就会被其他人仿效,这样会使市场长期处在不确定性和动荡之中。有人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来论证这种不设原则、分散决策的可行性,这恐怕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国农村改革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总结了基层和农民的创造后,按简明的统一原则即“统分结合”,保持集体所有、按人口分田包干到户在全国广泛推行的结果,从而避免了各行其是的可能混乱。

              应当指出,在有人已经声称业界已经就分散决策、分类表决,试点前行的改革思路达成共识的时候,我在这里重复自己一贯的反对意见,并不是固执己见。因为在国有股减持以来经过反复的试错,惨痛的教训和尝试了几乎所有的救市手段之后,业界、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终于认识到,简单的救市或调控措施是解决不了股市问题的,只有校正股市深层矛盾,特别是解决股权分置这个根本问题才是发展、振兴和规范股市的康庄大道。这个共识来之不易。如果我们草率地用貌似市场化的分散决策把改革引入另一个沼泽,从而破坏这个可贵的共识,打碎大家本来已经抱有的希望,或者如过去的国有股减持一样,试出难以收拾的局面,那就太遗憾了。现代证券市场是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我们没有必要在市场化改革的丰富选择门口,非走强迫谈判达成一致的岔道而误入歧途。

              有人说,为解决股权分置,我们过去曾经征集了几千种方案,再讨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但他们不知道过去的方案再多,绝大多数都是非市场化的方案,需要政府人为地规定这样或那样的比例或尺度。在为数不多的市场化方案(包括我提出的方案)中,又局限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双方的博弈,强制非流通股股东必须让度或从流通股股东那里赎买自己的权利,这样既得不到经济学理论和法律上的支持,也很难达到利益上的平衡。因此,现在恐怕是我们跳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二者讨价还价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

              公正地说,股权分置的产生本来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东无关,更不是非流通股股东的过错。因为除了在1999年以后片面引进西方市场化发行的特殊时期以外,股票的发行市盈率,特别是在1996年之前,经常是很低的。卷走了发行价和市场价之间巨大差额暴利的,是市场上幸运的中签者和当时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发起人股份成为非流通股,根源于主管部门一纸暂不流通的规定,和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中的公告和承诺。现在非流通股要恢复流通,更改承诺和约定,从法律上说,有责任的当然应当是证券主管部门和上市公司,而并不是非流通股股东。区分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不同的法律地位和责任,是证券市场法治的基石。

              因此,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原则,不是追究历史得失的补偿,那样必然走入死胡同,而是要保证社会公众即流通股股东不应因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再受损害,同时还大家一个健康、规范、前景光明的市场。这是一个市场有关各方都能接受的原则或底线,也是主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在取消原先的规定和承诺,恢复非流通股可流通时,应该做出的制度安排。

              由于市场不能也不应承受全流通改革的风险,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闭门造车,随意创新和试错,而应该引进现代证券市场已经成熟、被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或手段,为我所用。

              保证流通股股东在全流通之前的利益在之后也不受损,证券市场成熟的工具是认沽权证,即给每一位流通股股东发一个锁定价格的认沽权证,当全流通后的价格低于锁定价格时,其差价就是认沽权证的价值,这样,无论全流通后的股价跌与不跌,跌到哪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总是毫发无损。我们这里惟一要做的小小修正是,上市公司并不对这个认沽权证的价格支付现金,而是按其价格支付(发行)股票,就像在成熟市场中上市公司发行可行使的认股权一样。就是说,我们是发一个可转股的认沽权证。

              实际的全可流通改革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进行全可流通改革的上市公司向交易所提出申请,向流通股股东发行认沽权证,按惯例认沽证的行权价为该股在此前的一个均价(如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半年或一年),股票从即日起停牌。

              第二,交易所受理申请、审查和确定行权价,批准发行可换股的认沽证,且自发行日起该公司非流通股恢复流通权。

              第三,股票复牌。流通股股东每股获一认沽权证,同日一起上市交易流通。全部非流通股从即日起也可上市流通交易。

              第四,认沽权证可采用欧式,在到期日(如满一个月或三个月)兑现换股,或采用美式,持有者可以随时行权换股。

              采用可换股的认沽权证的好处是:

              a、锁定了风险。股市全可流通改造的最大问题是事前人们包括政府无法准确估价市场反应和风险。因此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很难在事前就利益分割达成一致。锁定价格的认沽权证保证了流通股股东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旱涝保收。而非流通股股东也不必无法律依据地被迫自己掏腰包。如果估值合理的优质企业在全可流通后股价不下跌或只有轻微下跌,原非流通股的股权将不被或很少稀释。一个公司原非流通股即发起人股股份被稀释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全流通后市场价格的定位。这种由市场来决定每一只A股究竟含多少权的办法就非常公平合理,而且特别会受到真正的蓝筹公司的欢迎。

              b、认沽权证的发行、买卖和兑现是境外市场多年来的成熟经验,不存在试错风险和操纵空间。

              c、每个流通股股东都充分拥有和行使买卖股份和认沽证的选择权,这是真正的市场化和货币投票。

              d、用公司停牌前一段时间的均价作为权证行使价,符合国际惯例,既可以避免投机操纵,管理层又可以通过对均价期的确定和批准体现优先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的精神和立市宗旨。由于这样封杀了股市下跌的空间,改革也自然成为熊市终结的转折点。

              

              e、整个全流通改造简单、直观、可控,而且一步到位,一举奠定了一个规范股市的基础。这样,市场供求平衡的全流通股价水平和结构,既恢复了股市的投资价值,同时由于控股权的可流通、可争夺,使收购兼并的暗潮汹涌,也将使市场恢复它应有的投机价值。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今天已经是社会的共识。现在需要的是,在解决方案和思路问题上,集中智慧,取得突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现在是启动股市改革攻坚战的时候了。

          • 家园 【文摘】沪深两股市今日强劲反弹 涨幅分别超过5%

            今日沪深股市大盘受朦胧利好的影响,一扫多日阴云,在几乎所有板块的集体飙升推动下,股指迅速上扬冲破均线压制,重新返回1200整数关上方,再现久违的大反弹行情。

            今日早间有消息说,国务院领导将专门就证券市场目前的状况及问题与某些媒体和市场人士进行交流。

            股市下午收盘时,沪综指报收1252.50点,大涨63.57点,深成指报收3221.21点,大涨154.99点。两市成交量也逐步放大。1日,沪综指报收于1997年以来的8年新低――1188.93点。

            权重蓝筹股成为今天反弹的主要动力,汽车板块中的长安汽车率先涨停,上海汽车、江铃汽车等个股纷纷上扬,受此影响,石化、金融、钢铁、电力等等纷纷启动,个股呈现普涨格局,推动股指积极上扬。被QFII举牌的爱建股份继续大幅上涨,望春花、阿继电器、彩虹股份等低价股也纷纷反弹,中小企业板块个股亦表现出整体趋好的态势。

            今天仅有十几只股票下跌,跌幅榜上多数为ST股。个股中仅三木集团一只跌停。

            对于各路资金在同一时间上对指数同时发生动力。有市场人士认为,受关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政府救市等利好传闻的刺激,今日终于爆发气势磅礴的大反弹。尽管春节将近,市场人气也有待于进一步恢复,但经过一轮非理智下跌之后,大量资金已明显积极主动入场,这预示着春季行情的提前上演,相信股指后市将出现一轮较为象样的反弹行情。

            也有分析人士预期有一波中级反弹行情。

            有证券公司分析员表示,经历连续大跌之后,市场有迫切的反弹要求需要释放。由于明天华电国际登台亮相,因此今日市场的表现不免被怀疑是基金为华电国际顺利上市铺路。目前究竟大盘是否真正见底仍需耐心观察,而投资者参与个股反弹时,业绩及低市盈率仍是必须密切关注的两点因素。

            因春节来临,部分投资人士对行情能否持续表示谨慎。

            在宏观及消息层面,今日各报报道,深圳证券交易所2月1日召开“落实‘国九条’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座谈会”。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表示,2005年,深交所将以落实“国九条”为基本内容,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重点推动完善分类表决制度、加强上市公司内控制度建设等七项工作,以保护公众股东利益。

            有消息称,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将为“国九条”出台一周年举办类似活动。

            此外,《中国证券报》今日在头版并转内页发表著名学者华生的万字长文――中国股市面临大变革。文章提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今天已经是社会的共识。现在需要的是在解决方案和思路问题上集中智慧,取得突破”。华生明确提出,现在是启动股市改革攻坚战的时候了。

            资深市场人士指出,证交所座谈会所提出的几项举措,只是以往工作的延续或完善,并没有特别之处,倒是会场内形成的今年将迎来资本市场转折的观点,现在正得到基金经理的认同。一项最新调查发现,超过八成基金经理认为市场已处于熊市末期。

            消息人士还透露,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工作小组目前进展比较顺利,有关原则和思路已定,今年“两会”期间可能会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解答。

            • 家园 问题是成交量一直不大, 升上去的很快就会跌回来.

              国内的盘太浅, 开始走得不顺, 让投资人失去信心. 但是缺乏成交量的股市又乏善可陈, 不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都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这个部份还需要个几年时间来积累才行.

          • 家园 现在的股市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人心散了,队伍难带阿。’

            股市的管理层所制定游戏规则,始终是在维护上市公司、机构、券商的利益,而股民之于他们不过是钱袋子。参将的建议,我想史美伦她更明白,但她还是走了。她在任的几年股市由盛而衰。她力图为股市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却像打开了潘托拉德盒子,飞出来的尽是欺诈,贪婪。

            今年一月以来有11名上市公司高管落马。你说这样股市还值得信任吗? (参见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23282)

            的确在中国股市或是资本市场里有很多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所谓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我国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嘛。如果,市场彻底的自由化,我们还能抗社会主义的招牌吗?

            要政府下决心搞全流通难啊!政府也担心,在全流通后,会使得国有企业变成私有企业。另外,我敢保证,在推行全流通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从而,造就一批新兴贵族。

            总之,中国股市只有彻底推倒从来,要么按经济规律运作,加强监管,增加透明度,保护中小股民权益。要么,关闭股市。不要再用一些不伦不类的权宜之计来唬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