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话剧情结 -- 巍巍

共:💬13 🌺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话剧情结

    话剧情结
    如果忽略人类文明各个分支在时间流程中的差异,仅着眼于其自然地域分布的范围,我们就可以说,戏剧是人类各种文明所共同拥有的现象。无论从地中海到东瀛列岛或好望角,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此岸到彼岸,我们都能够发现戏剧的痕迹。在西方,话剧和戏剧是一回事儿,都被称为 DRAMA。

    关于中国话剧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最早的话剧是由西洋外交官、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也有人说,早在18世纪末,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就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学生演的时事新剧可被看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而我,是宁可相信后者的。

    无论如何,这种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的艺术形式,百年来已充分融入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我最早开始接触话剧是从72家房客开始的,一直觉得话剧工作者似乎很痴迷于对72家房客的改编,记忆中看过二个版本的72家房客,当然被改编最多的还是雷雨和茶馆。忘了是小学几年级,只记得当时舞台上一大群人上上下下,南腔北调的对话引得我们这帮孩子哈哈大笑,儿时对话剧没多大的印象,唯一的感觉是,舞台上的阿姨叔叔们都挺厉害的,无论你在台下怎么笑他怎么骂他,他就是不朝你看一眼,自说自话的表演。

    当然,这事儿搁在如今的上海,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

    就像80后话剧导演何念在他的研讨会上讲的,现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上海和北京)的话剧市场非常成熟,尤其是上海,观众的观看习惯和素养都非常好。在二三线城市巡演“爱情三部曲”的时候,打手机的、吃盒饭的、开闪光灯拍照的、小孩子跑来跑去导致演员无法演出的层出不穷。

    在这儿要补充一下我个人对此事的看法。。。

    很难说上海的观众素质或者教育程度就一定要比二三线城市好到哪里去,但作为中国话剧的发源地 – 上海,自然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给个最基本的数据:上海大大小小的剧院、话剧工作室至少50个以上,如果你是话剧爱好者对每一类话剧都感兴趣的话,基本上你每天都有新剧可看,接触的多了,眼光和欣赏水平也自然随之提高。再加上,上海人天生就相对胆小、遵纪守法,所以你很难看到有工作人员在上海的剧院现场提醒观众 – 不可饮用带颜色的饮料、不可使用闪光灯之类的,没人愿意成为此时的焦点。。。

    扯远了,赶快扯回来。

    开始真正爱上话剧是上班以后,《第十二夜》让我走进了话剧艺术中心的大门,而我就这么轻易地爱上了D6空间,爱上了静静的坐在那里看话剧的感觉。

    喜欢话剧,是因为它的纯粹,不含一点杂质。它真实、没有距离感,没有花哨的特技(当然这几年特效应用是越来越广泛了),它用最单纯的手法,对白、形体、动作、简单的舞台布景去刨析人物的心理和内心世界,而就在那个过程中,我们仿佛走完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仿佛内心深处某个东西痛了、醒了,似乎看清了那个真正的“我”,似乎找到了那个最原始的归宿。

    这些年,看了太多的话剧,从话剧艺术中心到兰心剧院、上海大剧院;从上海到北京到纽约到洛杉矶;从悲剧到喜剧到现代剧;从时尚类的到先锋类的到悬疑类的大型史诗、主旋律类的;我就这么不厌其烦地和话剧纠缠在一起,不能自拔。 好几次看话剧,都是强忍着眼泪看完的,有几次更是哭得稀里哗啦的,这对于现实生活中很少流泪的我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据说眼泪可以排毒,这几年我也用这种被动手段排了不少毒了。

    话剧,因为它真实、纯粹,才更能撼动我的心。。。

    《未完待续》—下篇想介绍一下我最爱的话剧团队和一些好的剧

    • 家园 原来我也附庸风雅看话剧

      后来发现,除了那些经典剧目外,基本都是瞎整,靠小噱头拉观众,后来就不看了。

      看的最后一个话剧是在人艺,冯远征演的。他演一个行贿的老板,有一个场景是他坐在椅子上,主角独白,他要把头扭过来看着台下。我就发现他老盯着我,嘿,你盯着我,我就盯着你。盯啊盯啊直到最后他把眼神挪走。

      呵呵,估计他心里一直骂到第二天早上。

    • 家园 来两个瞧瞧

      才下个 茶馆 82年演出版的

      确实, 没有特技, 靠表演 和 台词功夫反而更吸引人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 家园 其实我也是一个不尊守 纪律的观众

      去看京戏时 总是扛着个单反

      就是不搁闪光灯

      其实京戏除了听唱

      看豪华的戏服也是一种享受

      那种璀璨 惊艳

      不是亲眼看过 不能够理解的

    • 家园 《马兰花》

      《马兰花》是我看的第一部话剧——“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我觉得话剧这个词翻译得好,重在“话”上。骨子里还是喜欢看人艺的戏,没办法呐,从小就看小人书的《茶馆》,大点儿上剧场看,口味就这么养成了。英国皇家剧团原本儿的《奥赛罗》也看,但隔着点什么,还是没有那么亲切。实验的也看,但不能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 家园 茶馆我也看过几个版本的

        人艺的剧好是好,就是正剧太多,不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更diversity,我其实喜欢一些小的独立剧社的创作,稍后会详细写一下。。。。今天上海爆冷,本不想出门,可晚上订了艺海剧院《杜拉拉》的票

    • 家园 72家房客是滑稽戏 不是话剧

      那是一个只有用方言演出才有意思的喜剧

      用普通话演起来 淡而无味

      最近一直在看 哗变 的剧本

      觉得写剧本的人拽

      演的人更拽

      任宝贤的格林沃

      大概没有第二个了

      • 家园 72家房客有滑稽戏 也有话剧版的

        虽然它最早来源于滑稽戏。。。不信,您可问问百度大叔的意见,呵呵

        • 家园 以我的眼光来看 72家房客 就是上海的茶馆

          72家房客 有两个电影版本

          珠江电影制片厂是 王为一的版本

          邵氏则是TVB当时的当红艺员全体出动

          导演是楚原

          珠影的那个版本还不如邵氏的

          邵氏是全盘照抄滑稽戏的笑料

          把买梨膏糖的改成了买橄榄的等等

          甚至向导社这个名头都没改

          不过那 所谓的“戏胆”

          369演的不给力

          远没有杨华生演的出神

          近几年上海滑稽戏剧团排过新版的 72家房客

          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连合适的演员都没选对

          让毛猛达演369

          王汝刚演炳根

      • 家园 步亭先生啊

        滑稽戏 、话剧分不清的人有撤搞頭、七里搞了八里、鞋子穿到袜子里、人家要講的就是、上海秩序好就因為上海人胆小、地域帖。

        評了半天藝術却没見貨色、一声嘆息。

    • 家园 呵呵,其实当年话剧年轻的时候,那观众跟听相声的是一个揍性

      老莎编的段子里,同样都是大量的性暗示,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演员观众打成一片,贼和谐。。。

      那挨球的雨果,看戏归来,跟人探讨剧情,那是上房爬屋,拿着蔬菜水果当炮弹,跟不同意见者掐架。。。

      好玩的是,现在环境语言变了,读着绕口了,不好懂了,就都当作高雅艺术来装B了,台下喝个采,就拧着鼻子说人家没素质,什么世道啊这是。。。

      等中国真正强大了的时候什么样?不是中国人能给老外上课讲莎士比亚,

      而是大鼻子们会一本正经的拿着何庆奎、赵本山的刘老根当教材,呵呵。。。。。

      • 家园 哈哈

        你这么一说,让我想起在国外看梅老板(小梅老板)的折子戏来了。不用说,帽儿戏都是年轻演员上,什么猴戏打戏,怎么热闹怎么来。虽然不是大腕,人家跟头翻得漂亮,也得给个好不是?结果呢,老外我不知道,反正华人戏迷都被那个演交响乐用的大剧场拘着了,该喊好的时候也就是特礼貌地鼓掌,忒不自在了。实在憋不住,跟几个朋友开始一起喊好,气氛这才好点,不然人台上卖半天力气,下面都没捧场的,也太那个了。

        话剧年轻的时候没赶上,现在看话剧,手机静音不拍照不录像时最起码的。讲究的剧场,来晚了就只能等幕间,不然你穿来穿去的,影响演戏的也影响看戏的。

      • 家园 这个...,虽然我也很期待大鼻子们拿刘老根当教材

        可看话剧的基本素质还是得有的吧,比如:拍照不打闪光灯、手机铃声得静音、不能吃发出声响的东西,这不是迎合高雅艺术,是对演员起码的尊重,老是打断人家情绪,让人家怎么演嘛

        不光是话剧市场,最近在上海坐地铁就发现不排队不买票的现象很频繁,还有小孩在地铁里大小便。。。,所以骂别人装B之前,我们是不是也正视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