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看中国城市交通问题(一)! -- Gunpowder

共:💬34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单纯限制性措施没有多大用处

        让人不开私车,得要有相应的合理替代解决方案才行。现在的情况是,自己开车堵车,坐公交车一样堵车,没有区别。相比之下,当然宁可在自己的车里舒服些啦。汽油税,路段收费等等效果都有限,不可能真的高到大部分人开不起车的地步。再说中国路上跑的车很大部分都有各式各样补贴,并不能真的让开车的人痛。

        在人口密度大的都市里,一定要大力发展铁路,快速高效占地少。这是最有效,恐怕也是唯一有效,的手段。这一点上日本做得非常好,象新宿地车站每天有100万的流量。如此之大的流量,没有其他手段可以应付。而中国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基本没有地下铁。

    • 家园 中国人是多

      但是要看人口密度,我想东京,香港都比国内大城市要强得多。

      就拿香港来说,中环,望角那里人可真多,但是交通还好吧。

      人多不是主要原因,主要还是要交通规划要好,公众交通要非常便利。当然人得素质也很重要。

      举个例子,很多城市得巴士站都挤在一起,这样其实利用率非常低。

    • 家园 枪火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交通的问题,非常好.

      随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用车的增加不可避免,任何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车只不过是工具而已,但是它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家庭带来噩耗.刚出来不久的数据,日本2004年车祸死亡7500多人,大体与往年持平!!

      所以我认为,对驾驶人员的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另;前几天的新闻报道东京市在地下140米左右的地方修了条高速公路,(大概20还是40公里长记不太清了)

      单向2车道,很快就可以通车!随报道镜头看到的,里面几乎全是灯,每隔一段都会有电梯或楼道直达地面,出于防灾的考虑!

    • 家园 关键还是大众运输要改善

      公交车地铁等的大众交通工具办得好, 民众自购私家车就少. 上路的小车少, 交通自然也不会堵得那样厉害. 如果大众运输无法改善, 逼得人非得自己买车开才够方便, 那么什么解决办法都是差一等的.

      国贸的例子, 反映的应该是开发大型商业区时没有好好的研究好交通流量.

      • 家园 北京交通的规划实在有问题

        就拿那个著名的西直门立交桥来说吧,交警转去安定医院的笑话都看过吧,那个六个圈的指示牌也算家喻户晓了,没几个人上去不晕的,还经常上层空着,下面堵得要死,不知道怎么设计的。

    • 家园 我看中国城市交通问题(二)

      2、交通拥堵的经济学分析

      在此我们不局限于北京的交通,而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对交通拥堵问题做一个经济学分析。

      (1)道路的需求与供给

      从其性质上来看,道路是一种‘公共商品’(Public good)。象市场上的其它商品和服务一样,对城市道路也存在需求和供给的问题。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讲,交通问题就是道路的供求问题。与之相对应,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也可以从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先看对道路的需求--

      对道路的需求是个人基于其个体需要而做出的决定。一般而言,它是由汽车的使用派生出来的需求。人们使用汽车,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汽车旅行本身,主要是为了便捷地到达目的地而达成一定的社会活动。显然,在目的地可以取得的好处越大,人们就越有可能使用汽车去完成旅行。和对其它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样,对道路的需求也由一系列的因素所决定,比如说,燃油的价格,收入的变化,使用汽车的维护费用、停车费用及时间成本等等。所以,想要改变对道路的需求就离不开对这些决定因素的仔细考量。

      再看对道路的供应--

      道路的供应则一般都是由公共机构(中央或地方行政当局)负责的。道路的供应,在长期内可以通过修建的方式提高道路的供给量、通过改造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但在短期内,因为道路的建设周期问题,道路的供应量不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常量。

      因此,交通顺畅时,可以说道路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道路拥堵时,供应量小于需求量,这时这个短期的常量就承受着过载交通流的压力。换句话说,在短期内道路的拥堵主要是一个需求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供应侧的问题。

      (2)最佳道路使用状态和中国现状的对比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合理的商品定价点出现在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点。因此,对道路商品而言,最佳的道路使用状态也应该出现在对道路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点---在该点上使用汽车的边际社会成本应该等于其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社会成本包括使用汽车的个人成本(包括燃油、停车费等)和外部成本(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造成的金钱和时间浪费等)。简化叙述,在假定使用汽车没有额外的社会收益(如让某人搭车)的情况下,使用汽车的边际社会收益基本上就和边际个人效益相等。

      但在中国,在缺乏合理的政策的前提下,个人并不需要负担自己使用汽车而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增加额(如:环境污染)。因此,实际的汽车使用的平衡点是边际个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的平衡点。因边际个人成本较边际社会成本小,所以中国现有的交通政策不但不可能达到道路使用的最佳,反而可以导致对道路商品的过渡使用(当然这个问题不仅限于中国)。这应该是中国交通问题常年得不到解决的经济学解释。

      元宝推荐:Chieftain,
      • 家园 我把解决交通问题的几个想法贴出来了,抛砖引玉!
      • 家园 看来炮药是要对问题建模了,可怎么看着有点玄

        因为需求-供给模型是动态的,在道路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套用这个模型有些危险――弄不好代价很高。

        举个例子说。悉尼那个著名的铁桥修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就按照八车道那么宽设计的。当时舆论评价这简直是“疯了”,哪里用得着那么大。结果还不到世纪末不但八车道堵得严严实实的,就连增加的一条隧道都不敷使用。很难想象如果当初设计者没有远大的目光,如今的悉尼港会是什么样子。

        • 家园 看兄没有看清我的意思吧?

          我这里主要探讨的是一个‘短期’的问题:

          [SHADOW=255,RED,2]道路的供应,在长期内可以通过修建的方式提高道路的供给量、通过改造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但在短期内,因为道路的建设周期问题,道路的供应量不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常量。[/SHADOW]

          [SHADOW=255,RED,2]在短期内道路的拥堵主要是一个需求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供应侧的问题。[/SHADOW]

          而看兄说的是:

          [SHADOW=255,RED,2]悉尼那个著名的铁桥修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SHADOW]

          既然悉尼的铁桥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那么到现在差不多也有70年了吧,看兄不会认为70年的时间也是一个‘短期’吧?

          长期的前展性规划当然非常重要,一个成功的政策应该‘长期’与‘短期’兼顾,‘长期规划’与‘短期’调控相结合,但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 家园 要我说

        大城市里的交通拥挤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人口太多

        没办法的事

        唯一的出路是结合我们的国情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交通之路

        人家外国人买汽车一是有钱 二是有路 三是有哪个需要

        背不住有人家驻瑞士公司在德国

        跑上百十公里上个班不稀罕

        确实要用车才行

        中国人呢

        1.没钱

        2.没路

        3.中国人的出行半径应该比外国人要低得多

        结合这几点,我的结论是

        发展或者说至少不限制摩托车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好办法

        南方大城市一有禁摩的风吹草动

        摩托车的大肆抢购也就足以说明问题

        说明广大人民群众是需要摩托车的

      • 家园 好文,继续.比如说停车费太贵,我一般坐地铁上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