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求助】请河里懂古代历法高人指教 -- 泉畔人家

共:💬23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求助】请河里懂古代历法高人指教

    我在 链接出处 里边谈到了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的上元元年问题。但《汉书 律历志》里并没有细致交待14万多年,13万多年的上元元年是根据什么来的。这里向河里懂古天文,古历法的专业人士求教了。

    另外,有研究过尧典里星象的也请赐教一下吧。我下边这段根据虞喜当初的观测推算有没有问题(我们先假定虞喜是观测是可信的)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晋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

     虞喜不愿做官,便在家中做学问,他“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主要还是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阐释和训注,但他从古代史志书中,发现汉代最初沿用古历,以冬至起于牵牛初度,太初历制定时根据实测,以牵牛西斗宿中央附近的建星为冬至点,刘款对冬至点西遇的现象甚为疑,最后犹豫其辞,认为“冬至进退牛前四度五分”,贾逵才明白他说冬至在斗。不过,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于冬至点移动的记录都存而不论,没有把“周天”(恒星年)和“周岁”(回归年)区分开来。

      事实上,由于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使赤道部分比较突出的椭形地球的自转轴绕黄作缓慢的移动,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约26000年移动一周

      虞喜当时虽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但是他从古代冬至点位置的实测数据发生西退现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阳一周天并非冬至一周岁的结论,即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冬至一周岁要比太阳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将之命名为“岁差”,这就发现了回归年同恒星年的区别。

      更进一步,虞喜根据《尧典》记载“冬至日短星昴”,而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二千七百余年”,由此可求得岁差值为约“五十年退一度”。

    “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多度”

    这些信息是这位天文学家的精确数据。从这里我们知道公元 300-350年的冬至点和《尧典》里相差50多度。

    虞喜以“五十年退一度”根据天象进行计算,得出《尧典》星象与当时相距2700余年的结论。

    那么,我们以现代科学的精确观测测定,实际上大约71年,冬至点才退1度。

    好了,剩下就是计算了

    虞喜的计算公式 51*54=2754 (按51年退一度,合计退行54度算)

    那么按现代科学的计算公式应该是多少?

    70.6*54=3812.4

    71.7*54=3871.8.

    因为合计退行五十多度 是个区间,我们取所有可能

    70.7*51=3600.6 70.7*59=4165.4

    71.7*51=3656.7 71.7*59=4230.3

    这样,《尚书 尧典》的星象取值空间就是 3600-4230 +1680 (把虞喜观测年份设在 公元330年)

    《尚书 尧典》里的星象距离今天最大可能是3850+1680= 5530

    可能区间是 5280-5910

    另外 《汉书 律历志》中这段中的 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班固是不是指相对黄帝历或者颛顼历而言?也就是说,黄帝历或者颛顼历纪元观测最初年份,相对元封七年(前104年),已经相差4617年? (就是说,黄历或颛顼历起点观测年距今天是104+2010+4617=6731年

    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官,众功皆美。”其后以授舜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至周武王访箕子,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

    .....

    至武帝元封七年,汉兴百二岁矣,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

    ....

    于是乃诏御史曰:“乃者有司言历未定,广延宣问,以考星度,未能雠也。盖闻古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发敛,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然则上矣。书缺乐弛,朕甚难之。依违以惟,未能修明。其以七年为元年。”遂诏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躔离弦望。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

    通宝推:dahuahua,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别去费这个心思了

      这类问题你跑西西河能问出花来不成?听故事这里是好地方。

      上元、历元、冬至点、岁差、《尧典》天象年代之类,找本陈遵媯的《中国天文学简史》(不是4厚本的,是小册子)不就全明白了,如果想了解古代各历法的一些详细参数,可以去看《历法通志》,好象数朱文鑫的,以前在一家旧书店看见民国丛书该冊,5块钱一本,一口气吞了十几本,可惜都送人了。另外,似乎虞喜时代的度,都与今天不同。彼时以日行为一度(约相当于今天0.986度)。

      • 家园 能不能把那段贴在这啊

        陈遵媯的《中国天文学简史》我从网上没找到。0.986度对计算影响不大,只要虞喜的50多度不出大错,计算的年数就是0.986就行了。

        这种专业性的书我们外行不好找,我现在就想看内行人是怎么解释历法的上元元年的来历的。

        • 家园 几本书

          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PDF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946356.html

          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512414.html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971407.html

          iask中有不少资料,通过历书、天象等等或者作者名可以搜索。

          支持泉畔人家的想像力和实证功夫。

          • 家园 非常感谢

            看了钱宝琮关于东汉前历法的分析,他接受的就是竺可桢的观点和日本学者的观点,但他不敢下肯定结论。但后来他自己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在论二十八星宿中又推翻了他自己的结论。

            人家这样的学者至少还不敢说死,在客观证据面前也会改正错误。如果咋河里的大牛们也能有这个气度就好啦。

      • 家园 但是在XXH可以得花,还可以当大牛

        自己读书多无聊

    • 家园 曾见过用天文软件验证夏商周断代工程的

      个人对天文历法只有兴趣,但不了解。

      在别的论坛,看到其对大禹时星相的复原:

      三、大禹时星象。工程组依据《孝经钩命诀》的描述,“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确定了前1953年2月26日的奇特星象。

      《孝经钩命决》属于纬书,一般认为是两汉人对儒学的宗教化成果,不过,其中是否暗含了一定程度的史料真实呢?在我看来,“五星聚”可能存在,但是不是夸张到“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并不好说。但漫长的上古史,如果存在一次非常特异的星象,那记载流传或口头纪念的痕迹应当不会轻易磨灭,毕竟夏商周三代,看似漫长的历史阶段,实际上总体维持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何为“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贯珠说明其分散形态,是一点一点聚落而成,聚落成什么样呢?连璧描绘了完整形态,即围成一圈,像块玉一样。我考查了前2300年到前1800年,五百年间的星象,发现,行星连成一条线并不偶见。因此,前1953年2月26日这样聚合密集却十分难得,且似乎看得出是对称分布的,大致符合文献。

      历法和现代天文计算两相应证,比较直观——————当然,这里面包含着潜在的危险,那就是可能现有的天文计算也是错的。

      • 家园 天文计算精度什么都是控制好的,只有不确定一说,没有算错

        一说。你什么时候见过计算机算错过了,永远都是人在犯错误。

        现在软件都做的很牛了,基本上能算成什么样,有多精确都是可以给出的。

        老虎爱吃肉:你还用stellarium做天象的模拟了?

        不过,这个东西,几千年的也许还成,接近万年可能就很玄了,十万百万年以上,就根本不可能。天体的运动其实和天气预报是一样的,都是无法准确计算的,只不过呢,天体运动周期比较长,所以千把年的看不出非线性。这些东西,这么多年下来,那都是有品质保证的,用他们推个前后一两千年的没有任何问题。

        用一般天文软件验证古天象也就罢了,拿小学生算术验证……我说什么?

        老虎爱吃肉:我把反驳的方法一样一样跟你说了吧,

      • 家园 各类免费的天文软件

        各类免费的天文软件网上随便下,从几百k的到几百M的。

        不过三代年代主要是史料判断问题,前提搞不清。要是背景清楚了,用不着什么专家,历史系本科生拿个张培瑜的《5000年历日天象》就成,或者cybersky就可以了。当然,要是有jd历日与干支转换软件就更好了,不过用公式也不难。

      • 家园 《国语.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中曾记载:

        “王曰:‘七律者何?’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媲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

        上海天文台的江晓原先生利用DE404软件经过极为繁杂的计算,确定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44年,但以此推算则与后世的青铜器铭文记载的其他事件发生的年代无法吻合。后来陕西天文台的刘次沅也进行了同样的计算,确定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并且与后世的青铜器铭文记载的其他事件发生的年代非常吻合,最后被采纳。双方的分歧不在计算方法,而在对古文记载的天象的解释不同,所以计算结果出现差异。“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这句话后来我在我的电影剧本《问津》中借用过,所以知道这么一点。

        • 家园 武王伐纣是BC 1122 或者1121?

          汉书 律历志

          《三统》,上元至伐桀之岁,十四万一千四百八十岁,岁在大火房五度,故《传》曰:「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

          《四分》,上元至伐桀十三万二千一百一十三岁,其八十八纪,甲子府首,入伐桀后百二十七岁。

          《三统》,上元至伐纣之岁,十四万二千一百九岁,岁在鹑火张十三度。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再期,在大祥而伐纣,故《书序》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纣,作《太誓》。

          汉历太初元年,距上元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岁

          太初元年是前104, 143127-142109=1018 1018+104=1122

          那么按汉书 律历志里三统的算法, 武王伐纣是BC 1122

          143127-141480=1647 1647+104=1751

          三统的伐桀是BC 1751

          四分的伐桀是BC 1760, 伐纣是BC1121

          这个我只是奇怪,为什么没人做一下这个计算。汉书律历志里写的这么清楚,稍微一计算就行了。为啥从没有人做过这种计算那?三统历和四分只差1年,那么在BC1122或1121的可能性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那?

          • 家园 找了点资料,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外链出处

            第48页有提到

            还有一篇是说大禹的,不知道对泉大有没有帮助

            外链出处

            有提到大禹治水的年代的推算。

            还有一篇是说山海经的,观点与你类似,但没有你那样的计算

            外链出处

            里面提到 全球通史认为苏美尔人有可能是来自中国 第3页

            • 家园 非常感谢

              虽然还没看完,如果能找到91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看看里边的图就好了。

              国内专家果然牛,大嘴一张,直接就下结论,各种历法,不早于战国,秦汉。行,战国秦汉这历法一出来就是精准的,前边的发展跑那去了?

              这和现在还普遍流传的干支开始于战国一样,甲骨文里全套的干支在那摆着,专家们还喜欢醉死不认那壶酒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