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辽沈战役新说法zt -- 边寒剑

共:💬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辽沈战役新说法zt

    原文:

    现在对辽沈战役的平述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拿下锦州就关闭了东

    北大门,实际上拿下锦州后国民党还可以从营口逃跑。而当时东野还

    没有力量同时拿下锦州和营口,只能先拿一个。国民党如果决心跑的

    话,可以趁林彪集中兵力打锦州时,沈阳30余万兵马从营口全力逃跑

    ,是可以跑掉不少的。只是当时国民党仍过高估计自己,不甘心就这

    么失败,结果造成更大的失败。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也是犯了

    这样的类似错误。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失败用现在的话说是由于蒋介石

    “只会做多不会做空,不懂得停损割肉”造成的后果。正因为拿下锦

    州并不意味着就关闭了东北大门,而且要冒很大的风险,同时打锦州

    也可能促使敌人决心从营口逃跑,所以打锦州并不是什么妙计!谁能

    预料到敌人那么愚蠢,沈阳30余万兵眼看自己的门被关死,既不去拼

    命夺锦州,也不从营口拼命逃跑?我们能事先把战役计划建立在敌人

    的愚蠢上么?能靠这种侥幸去获得胜利么?所以林彪开始主张打长春

    ,并留了大量的兵力准备打沈阳出来的援敌,其意就在围点打援。当

    时包括毛泽东在内也都承认先打长春是有利的,因此批准了林罗刘的

    计划。现在一些人来批评林彪在辽沈战役的决策,认为林彪考虑的太

    多了,没有他们果断,一个个好象都英明的很。其实只能说明他们是

    只会纸上谈兵的“马后跑”、“事后诸葛亮”,太浅薄了!可以想象

    一下,百万大军在冰天雪地中,不要后方,千里奔袭,屯兵坚城之下

    ,一旦师老无功,必然是被四面合围。林是前线指挥官,百万人的生

    死悬其一念之间,这种慎重是绝对正确的!48年秋天的辽沈战役发生

    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时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打早了或打迟了都不可

    能是这个结果!如果打早了,例如在48年春,林彪按毛泽东的意思去

    打锦州,东野力量还不够强大,不可能那么快(31小时内)的拿下13

    万人坚守的锦州。就在半年前,打2万人坚守的四平还没有打下来,

    而且伤亡巨大!同时,长春的敌人可以乘我军南下时突围逃跑,辽沈

    战役包围长春的12纵等的是后来组建的,半年前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长春、沈阳的敌人可以合起来一起向西往锦州打,傅作仪也不会敷衍

    了事而是尽全力往东打,那是什么结果?顺便说一句,傅作仪的部队

    也是可以参加辽沈战役的,他的部队现在也没有被一些纸上谈兵的“

    事后诸葛亮”计算在内!所以林彪推迟半年打锦州是正确的。因为四

    野战斗力的大幅提高,是在48年春到48年秋这半年时间。这半年四野

    又组建了5、11、12三个纵队和若干个独立师,并开展了大练兵!无

    论是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大的提高,特别是攻坚能力大幅提高。对这些

    现在一些纸上谈兵的“事后诸葛亮”是不考虑的。有人说林彪耽误了

    半年战机!这些人恐怕不懂,在战场上是此一时彼一时,半年后的打

    法用到半年前并不适宜,磨刀不误砍材功。 当然辽沈战役也不能打

    迟了,太迟敌人成了惊弓之鸟,跑起来会毫不犹豫!如果敌人决心跑

    的话,不光沈阳之敌可以跑,锦州之敌也可以在你南下还没有合围之

    前跑光。即使林彪保密工作做的好,你南下时他不知道(其实是不可

    能的),他也可以趁林彪集中兵力打锦州时,沈阳30余万兵马从营口

    全力逃跑,先打锦州也不能关闭东北大门。1948年秋天的辽沈战役是

    在一个特殊的时刻进行的,敌人处在一种又想打又想逃、举棋不定、

    犹豫不绝的特殊情况下,所以是一个特殊的结果。而选择这个绝佳时

    机的人就是林彪,毛泽东对林彪的选择其实是支持的,所以他也有功

    劳!半年前打长春时,其他人包括毛泽东是“同意”。半年后改为打

    锦州,其他人包括毛泽东也同样是“同意”。虽然期间因葫芦岛情况

    变化,林彪对整个计划又重新反复考虑,并同时发了请示电,但在毛

    回电前,就重新下了决心。所以毛泽东的批评电对作战根本没有产生

    什么影响。后来林彪成了“野心家、阴谋家”,一些人为了说明毛泽

    东的伟大和林彪的“愚蠢”,夸大毛林的矛盾,一个个好象都英明的

    很,不仅比林彪英明,而且比毛泽东还英明,因为毛泽东当时也认为

    先打长春比先打锦州有利!其实这些人这样做不但暴露了自己的浅薄

    !还弄巧成龊,帮了倒忙!就象一些人为了体现毛泽东对林彪的批评

    ,把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批评林彪的话加了进去,反而

    使人们认识到了毛泽东在1929年认为“革命高潮会迅速到来”,要“

    一年夺取江西”的错误,和林彪“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

    来,但不相信革命高潮会迅速到了,因此反对一年夺取江西”的正确

    。毛泽东要林彪半年前去打锦州,不但不能说明他的英明伟大,反而

    暴露了他时机选择上的错误!就如同他要粟裕半年前就去过长江一样

    ,并不正确!因为时机选择不正确!哪些离开时间去谈战略、谈战役

    指挥的人,太可笑了!可幸的是在林彪、粟裕的抵制下,当然还有毛

    泽东本人的军事民主思想,使这一的战略没有在错误的时间进行,而

    是在时机成熟时才得到执行,这才有了后来的结果。

    讨论1:

    楼主有五处明显错误

    1、三十万军队从营口撒退,怎么撤?恐怕把美军第七舰队所有的船只都调来,也撤不下三十万大军

    2、傅作义敢出关吗?如果出关,解放军华北兵团乘机夺取平津,傅作义怎么办?华北解放军杨罗耿兵团一直在监视傅作义的一举一动。杨罗耿兵团的战斗力在解放军中可是有口皆碑的。

    3、长春当时已在解放军重兵合围之下。沈阳的守军压根没有出城救援的意思,在此形式下中央才决定先打锦州。

    4、葫芦岛的守军增加了一个三万多人的新五军,林彪就举棋不定。林彪的魄力由此可见一般,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一年的山东战场,粟裕百万军中取张灵甫首级的豪迈气魄。林彪打仗是有名的算计到家。

    5、四野在军委批评电来之前重新确立打锦州的电报,是在罗荣桓的坚持下发出的。毕竟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政治委员有最终决定权。如果楼主认为政治委员只是一个政治鼓动宣传员,那就大错特错了。“党领导枪”任何时候都不例外。

    讨论2:

    这类问题我还有发言权。我对楼主的观点不完全赞同,但基本同意,毛是战争前就已世界闻名的战略家,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外国人去探奇了。林是别人难以比肩的战术家。两人站的角度高度不同,看问题当然有差异,如果毛当时在东北,他在战术上不会和林有多少差别,从不死板是 毛一生的特点。现在我想说的是对楼上的补充。

    1,此战役最后阶段,从营口逃脱的蒋军有15万人,一部分是蒋新调到营口的接应部队,一部分是乱军中突围到营口的。三十万撤离根本不在话下。

    2。傅敢不敢出关现在说没劲了,锦州一役是蒋给毛摆下的大陷阱,从整个布局来看,打锦州从理论上是上了蒋的圈套,本可以一举歼灭或重创林,或迫使林往关内退时,傅、杜两面夹击。但历史不给蒋面子,先是廖犹豫不决使封闭运输线晚了三个小时,当他到章武时,那列满载攻锦炮弹的军列刚过去,整个战役就等这列炮弹呢,没有这列炮弹,攻锦就是空谈,现在这列车的机组人员大都健在。锦州若无法及时攻下,蒋的吸引林的主力到锦两面合围的计划就得以实现,后是塔山阻击战国军将领内斗加无能,这方为了不使对方立功,就是不跟进,使本已攻克的阵地轻易丢失。否则,南北夹击,使善打运动战的东北人民军运动不起来,局势马上逆转。这就是林担心的原因,实乃虎口夺食之战。老鼠夹上抢肉吃,只是战术安排得当加上运气和天意,成就了毛林。相当于本来要拿钳子钳核桃,结果核桃把钳子咯坏了。罗根本就看不到这点。

    3。长春守军的目的就是牵制部分共军,本无意提前突围。待发现战局已变决定走人,关键阵地的国军起义了,那后果不用说了。相当于守门员和后卫一起叛变。

    4,林的魄力平型关已证明,不要把战略分歧和个人品性混为一谈。粟歼灭74师,精彩。但也是运气加天意。历史本来就要淘汰国民党,谁也拦不住,所以十倍于敌的粟攻击无险可守的张,有完全把握,张也不看看自己在华东众国军将领心中的形象,找死。

    5,如果林认定了的,谁也没法改变,连毛周都清楚,更别提罗,党内高层都知道从红军时期林的政委就不好当。当时林是东北党政军的一把手,加上林的性格,罗否定顶屁用。相反,罗的态度和诚恳确实起到一定使林冒险的作用,只是罗本人看不到其中巨大的风险罢了。

    • 家园 林彪是两套方案,打下锦州就打,否则就围点打援吃掉廖兵团.他坐视塔山部队打光

      也不动预备队,因为那是留着抄廖的后路的.廖也不傻,没有钻口袋,否则第一个灭的是他.林彪的兵力确实不富余.不能怪他看到葫芦岛增兵产生犹豫.

    • 家园 攻锦州实是一步险棋

      林彪的运气在于他在战术上是个大行家,记得后人对欧次特里茨战役的评价中有句话很中的。他们网住了拿破仑,但是却让拿破仑打穿了网底。

      军事上战略的问题辽沈后期任何一个受过初等军事教育的人看看地图就知道锦州的重要性。当然包括蒋介石。攻锦州实际上是拿林彪的军事才能作赌。周围这个建议,那个高论的到具体实施的时候一定都会变了模样。这个时候战术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战术制定如果脱离实际条件太远全靠运气,蛮勇。那是极不负责任的胡来。林彪作为直接责任人,慎重一些有什么不对。所谓的士气因素在计划制定时是不能随便考虑进去的。事实上林彪还是赌了。险胜。当时的形势下这属于硬吃夹生饭。所以不能说得和吃豆腐一样简单。更不能多在战略战术问题上太指手画脚 。这些人有没有勇气 想一下输了怎么办。我想林表示想过的。这还不够吗!

      至于七十四师的问题,和辽沈的情况不能划等号。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但是不能随便画等号。毕竟基本态势情况那么多不一样。起码有一点我个人认为国军辽沈兵团的素质,战术修养比七十四师所在兵团强。张灵甫死得太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