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生的朋友 -- 无心之云

共:💬4 🌺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一生的朋友

    被林语堂称为十七世纪印象派批评家的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到“借厢”一折时,有一段颇为沉郁的文字。他先写有一个贫士,等米下炊之时,硬着头皮去找富裕的朋友借贷。凄凄惶惶见到朋友后,嗫嚅着不敢开口。那位富裕的朋友很闲情雅致地抬眼望天说,天气真好啊,再好整以暇地问贫士,最近又有几样时令菜上市了,你尝过新吗?他不知道身边这位有待而来的贫士朋友听了这话,忧急惭愧,更不敢张嘴了。金圣叹对此评论道:“我愿普天下菩萨鲍叔,于彼二三贫贱兄弟无故忽然早来之时,善须察言观色,慰劳无故,而后即安。此亦天地自然之常理,不足为奇节也。”

    写那段文字的时候,金圣叹的心中或许会想起他一生的朋友王斫山,因为王斫山正是他所呼吁的菩萨鲍叔。

    王斫山出身世家,他的祖上在明朝做过户部尚书,是个家财万贯的贵公子。金圣叹谈及他时用“目尽十万卷,手尽数千万金”来形容,是个浊世佳公子。倘仅文尽于此,王斫山还不免于后世以纨绔子弟目之,金圣叹还有更详细的描述来留下好友的真实形象:“斫山读尽三教书,而不愿以文名,倾家接客,而不望人报。有力如虎而轻裘缓带,趋走扬扬。绘染刻雕,吹竹弹丝,无技不精,而通夜以佛火蒲团作伴。”一个隐者兼侠者在这段文字中呼之欲出,在金圣叹的心中,王斫山是个隐于市井之中的侠隐。

    金圣叹和王斫山有二十多年的交情,王斫山比金圣叹年长,他视金圣叹为弟,金圣叹视他为兄。他们订交时,金圣叹已经小有文名,连主持东南文坛的钱谦益当时就以一篇语涉灵异的文字记下了这个刚崭露头角的年轻士子的名字。不过,文名并不能带给他前途无限,他的前途应该在科场上。但是在科场中,金圣叹厌恶学官以不伦不类的句子出题,在试卷中一再以文相戏而被学官一贬再贬,到了没有得到一个半个功名。虽然他以“五经博士”自诩,但免不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不可能再有脱离贫困的道路了,科举是没有家产的读书人改变现状的唯一途径,而这条路他自己放弃了。在贵公子王斫山面前,金圣叹的全部身家只有一身无法换成金银的才气,是爱才惜才之心使王斫山与金圣叹相知并最终忘形到相尔汝的地步。

    在生活上,王斫山给予金圣叹的帮助是巨大的。

    朋友有通财之谊,有侠者气概的王斫山对这一理论不仅信奉而且行之有素。他曾一天背着家人偷偷的将一百来张别人向他借钱时写下的借据全部烧掉,那些写借据的人是无法还清欠款的,这些情况在他们来借钱时王斫山何尝不知道?但他还是把钱借出去了,并且为了那些寒士的自尊,他让他们写下借据,表明他们不是来乞讨的,然后背着他们将那些字据全部烧掉。这一极隐秘的事情,跟别人说就有夸耀的嫌疑,王斫山毫无芥蒂地跟金圣叹说了,二十年后,金圣叹将此事记在著名的“不亦快哉”一文之中。不亦快哉中还记有一事,和评点“借厢”的文字中写的那个富裕的朋友判若云泥。

    “寒士来借银,谓不可启齿,于是唯唯亦说他事。我窥见其苦意,拉向无人处,问所需多少。急趋入内,如数给与,然后问其必当速归料理是事耶?为尚得少留共饮酒耶?不亦快哉!”

    对关系一般的寒士尚且打开方便之门的王斫山,怎么可能会对至交金圣叹的处境视而不见呢?有一天,王斫山拿出三千两银子交给金圣叹,让他用这笔钱作为本金去放贷,这样他就有固定的利息作长久之计。三千两银子是一笔巨款,差不多等于现在的一百多万人民币。这样一笔巨款,金圣叹到手后,没几天就花掉了,并没有拿出去放贷。王斫山事后知道,也不心痛,也不责备,只一笑了之。

    金圣叹是将那笔钱拿去给自己建房子,名之为唱经堂。他很坦然地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王斫山给他三千金让他用作“权子母”,而他拿钱之后却用来造房子,这都是朋友间“天地自然之常理,不足为奇节也。”

    后来金圣叹评点的六大才子书,付梓时都贯以唱经堂第几才子书的名目。

    对王斫山“手尽数千万金”“倾家接客”以至于到后来自己家中“瓶中未必有三日粮,而得钱犹以与客”的侠者风范,金圣叹固然敬重,但使他们成为灵魂的交谈者还是王斫山的“目尽十万卷”的学识涵养。在自己的著述中,金圣叹大段大段引用王斫山的言论,并称其言论直接影响到自己,启发了他对文学批评的某些观点。据不完全统计,金圣叹引用“吾友斫山先生”的大段言论,在《金批水浒》中有四次,在《金批西厢》中多达二十三次。这些引述的文字奇谲无比,妙趣横生。王斫山在彼时的放谈,经过金圣叹的妙笔记录下来,流传至今。其中最有名的一段,在现代被收入进中学语文课本,名为《口技》。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指出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有想不朽的意愿,如果自己不能达成,就依附于能够达成的人,搭便车。清朝的文人就很有这种想法,有一领袖型的人物对同侪建议:“吾辈人人有集,宜互附见姓名于其集中。他日一友堪传,而众及幸传矣。”后人杨保同据此评价道:“即如圣叹屡称王斫山,而王斫山以传,此圣叹之多情笃旧也。不然,与圣叹交好者,奚止斫山一人。”更将他们与同时代的一对文朋诗友尤侗和汤卿谋相比较,尤侗在汤卿谋死后仍大力推奖汤的诗文,使汤卿谋寂寂无闻一生之后得享大名。杨保同说:“卿谋非西堂尽力为之收拾,彻底表彰,彼他人之才近卿谋,而寂寂无称者,不知凡几。知卿谋之幸,即知斫山之尤幸矣。”

    金圣叹的唱经堂评点六大才子书在当时就已造成洛阳纸贵的效应,依附金圣叹以求后世之名无疑是较有把握的,但这绝非王斫山与金圣叹交往的本意。金圣叹四十九岁时,王斫山已经去世。他自己也说过,行文中时时提及王斫山,是因为“寒鸟啁啾,不忘故群”,很普通的一种怀念老朋友的情感而已,并不是故意为其延誉邀名。然而即便是他在有意为故友延誉邀名也无可非议,这和王斫山以金相赠一样,以已之余裕为好友做点什么,不过是“天地自然之常理,不足为奇节也。”无论如何,金圣叹的文字让王斫山这个名字这个人流传下来了。

    朋友,我将你的名字藏进我的文字之中。也许,这就是一个文人对友情的最深表达。

    注:《口技》一文,教科书上注明的作者为林嗣环,是和金圣叹同时代的人。这一篇文字与金圣叹评《水浒》第六十五回的文字非常相似。当代散文家聂绀弩从两文问世的时间上考据出,林嗣环的《口技》是抄袭金圣叹的批文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