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科学院的点滴和五子登科 -- 萨苏

共:💬27 🌺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科学院的点滴和五子登科

    看了qli872兄的帖子有些感慨http://www.cchere.com/article/281902,Q兄提到科学院数学所的研究人员在文革中的艰难,萨爹恰好是数学所的,那种艰难是确有其事。

    其实数学所的情况在整个知识界还算比较好,Q兄所说的下乡现象还不算普遍,但吃不上鸡蛋则很普遍了。关键是当时科研人员付出得多,工作条件又太差,特别是由于当时对知识的歧视政策,造成数学所研究人员普遍存在两地分居问题,而文革中知识分子家庭更不例外的有各种各样的创伤,需要这些台风眼中的“幸运儿”去周济和照顾。因此,当时数学所在京的研究人员无论工作还是家庭都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中国人的传统,让他们不遗余力的做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好儿子,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其实很少陈景润这样的特立独行人物,而多擅长光膀子磨小厨房的龙瑞林之流;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又使他们苛刻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中国的数学事业,即便在最艰难的时代,一直是世界非常出色的水平,没有物质的条件,靠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我家当时住在东四,今天从东四到中关村打的是很方便的,而六七十年代萨爹是每天早上天不亮骑车去中关村,晚上天黑了骑车回来,家中老小要照顾,插队下放的妹妹要接济,远在异地的妻子要惦记,其辛苦可见一斑。而他们的工作,绝对的无可挑剔,就在七十年代用很短的时间从0开始奠定了中国电子事业的基础(中国的电子事业脱胎于数学所,包括硬件在内,这是现在想想很奇怪的事情)。磁鼓记录器,中国自己的机器码,打印机,这些设备我们都是自己搞出来的。

    我曾经在萨爹办公室看到一个“机器人的脑袋”,感到很神秘,大惊小怪了一场。萨爹告诉我那根本不是机器人,只是中国最早的打印机罢了,两个机器人的眼睛,其实是卷纸器,嘴巴呢,是数据脐带。当时的打印机只能打一个手指宽。这个玩意儿是正方形的,表面没有涂漆光着铝板,头顶上还有一个孔,我当时以为是插天线的,萨爹说那不过是个拧螺丝固定的地方。。。

    曾经记得有这样的事情,很冷的冬天,萨爹回到家中,七十年代的电灯为了节电都是黄色的,刚在灯下喘口气,喝一口汤,忽然想起什么,戴上帽子骑车出去,等他回来当然全家都已经睡了,他是想起来办公室的电灯可能没有关,怕着火,赶去看,哦,关了,这才放心。

    第二天,照常去上班。

    不全是苦,也有乐,他们自己开发的电子游戏 -- 打飞机,一个固定的“炮台”,向上发出一颗颗“炮弹”,打掉横向飞行的“飞机”,炮台是三个光标,两个组成炮身,一个是炮管,炮弹是一个光标,飞机呢,是四个光标,两个组成机身,一个机翼,一个尾翼。这玩意儿今天不会有人看了,也太没劲了。。。七十年代我们一打能玩半天儿,美的不得了。

    大概,我们也是第一代中国的电玩儿童。

    后来有一位大拿把炮台变成能左右移动的了,居然成了一个科研成果。干这件事这位大拿花了一个星期,他可是中国最早的软件高手之一。 ?C 今天我们两行程序就搞定的东东阿。

    萨爹他们经常加班,有时候就不回家了。

    但是单位的暖气是按时切断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在没有暖气的夜里,一边套着大棉猴做科研,一边快乐的玩几下打飞机的游戏,已经很满足。

    萨爹和萨娘结婚之前,住88楼单身宿舍,那是中关村有名的大蜂窝。但是结婚了,按照规定你就得搬出去,等职工宿舍吧。那就---- 等吧。

    就这样一年又是一年,等着吧。

    萨爹也算个小头目了,但是,那分排的死着呢 ?C 你家不是两个小子吗?减分,这叫同性子女减分,因为同性子女住在一起可以凑合,你那口子不是不在北京么?减分。。。

    萨爹的朋友,一位开放以后某公司的老总,当时也住东四附近,有一天到萨爹这里来借宿,哭得呜呜噎噎的,因为和老婆打架,原因呢?这次分房分数不够又不会闹。那平时可是英俊潇洒经纶满腹的才子阿。

    关键是根本没有房子。

    张广厚,龙瑞林,钟家庆等等的早逝,其实是在他们的困难已经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发生的。没办法,这些人透支得太多了,几十年的艰辛已经磨损了他们的生命,没有办法挽回一个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有一段时间数学所的所长办公室都成了专职追悼会办公室了。

    今天想来那些熟悉的面孔还是令人悲伤。

    胡耀邦为什么被称作知识分子的朋友?那不是一句虚词。胡耀邦在科学院大搞“五子登科”,真正让大家喜爱这位猴子屁股的领导。所谓五子登科就是为科学院解决如下问题;

    妻子问题 -- 两地分居,这个还是邓小平拍板,500名科技骨干的妻子从“流放”回到北京,萨娘也在其中。

    孩子问题 -- 就是托儿所问题,科学院幼儿园扩大了,不过我没有赶上,倒是没扩大的时候萨爹想把我塞进去,到人家那里兜了一圈,名额早就满了,人家给了萨一个苹果又给打发出来。

    房子问题 -- 盖房子,解决科学院职工宿舍,我们家是1979年分上的新房,一间平房,很满意了,跳后窗户出去还有一个公用的小院,能种蓖麻呢。

    车子问题 -- 不要误会是专车,只不过是增加班车路线罢了,科学院的两截子班车跑来跑去当时看得挺威风,胡耀邦也去坐过,他好像不是做秀,而是因为已经离开了科学院,回来怀怀旧。

    帽子问题 -- 解除对职称评定的冻结。不过这样的结果就是科学院的职称后来也有点儿掉价,80年前的副研究员,随便抓一个都能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C 问题总是老的死一个新人才能评一个,也实在不利于老科学家的心理健康不是?

    真得人心阿。

    胡耀邦,难怪大伙儿到今天还记着他。

    [完]

    • 家园 陈省身逝世,数学的,天津的,,老萨写点什么吗?
    • 家园 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交通可真是不方便。那会儿好像只有332

      路到中关村,还不开进来。要是去动物所还好办,要是去物理所或电工所,下车没半小时走不到。怪不得众科学家们大都骑车上班呢。

      八十年代中期兴起一阵办公司热潮,村里一下冒出一大堆这海那海的科技公司。可不少所里的副研,助研都不为所动,还是踏踏实实搞课题。要知道那会儿副研究员工资好像才六七十块,助研不过每月五十多块钱。人说中国有潜力,我看全是因为中国有这么一号人,有那么股说不清叫啥的精神。

    • 家园 想说一句

      当年和全国人民一起勒腰带 能出那么多独创成果

      如今五子登科,成果呢?

      • 家园 那是后一辈的事了,文革造成了知识断层,胡说一二
      • 家园 在理论成果和经济实用问题上科学院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浮躁也进入科学界,这个不假,不过客观上我还是支持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就像今天很多人骂娘,因为不象毛泽东时代那样平均了,但是他是吃完肉以后骂娘,而毛泽东时代大家都只有大白菜吃,吃不着肉。

        平等重要,但是我觉得让老百姓有肉吃更重要。

        如果从理论成果上,科学院在改革开放后投入和产出的效率的确降低了 -- 绝对数量上还是比开放前好得多,那时候我们只有很少几个尖端,要是八零年死一个陈景润要塌半边天,平均水平是在世界上难以企及的。

        这样说吧,当时我们是竹竿体制,底座小,但是很高,现在呢,是金字塔,底座大了,所以可持续发展性要好多了。

        没有人不承认开放前科学院的人才比现在横,问题是当时这些强横的人才由于封闭在作世界上很多人家已经做过的事情,这从科技角度是一种资源浪费。

        同时,还有一个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那当时做得太糟了,今天的科研成果不如当时那样轰动的,却可以带来比那时高的多的经济效益。

        科学院给世界培养的人才更是充斥各国的研究室,这些人如果从单纯的民族主义说法可能很有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科技的贡献。而这些人回来的,我认为则会成为中国下一代科学发展的栋梁。

        但是科学院总不能不要理论研究吧,这是个科学院也吵的非常厉害,打得非常厉害的问题。甚至有打出科学院的。

        你可以说今天中国政治上不够民主,但中国人的自由方面可是大大发展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有留爷处,爷到外国住。。。这种现实的自由和美国人区别也不大。

        您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怎么不看看下岗工人的苦难呢。。。

        我说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们不要搅在一起 :)

        我认为五子登科只能说是亡羊补牢,一代英华的早逝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 家园 和一个数学怪人的趣事

      想起老萨以前写的一个数学所高度近视的陆教授的故事。想起来我母亲学校里也有一个数学系的教授姓陆,也高度近视。(全地球的姓陆的,近视的,又搞数学的人都一个样。)年轻时不解风情,以至于耽误了青春。等同事朋友给介绍对象是已经戴上酒瓶底了。此人其貌不扬,二十岁看上去像四十,但是到了六十岁看上去还向四十,而且说话极腼腆。说一次大家给介绍对象,和女方见了面,一起走走,要说那时人都老实,不好意思肩并肩走,所以女前男后。(要是男前女后也没后来的笑话)陆才子跟着女方一直到她家,女方说你这人总跟着我干什么?他说咋们不是搞对象的吗?谁跟你搞对象呀?好么,跟错人了!最神奇的是这个跟错了的对象后来真成了陆太太。吉人自有天照应,书中自有颜如玉,此言不假。

      • 家园 开始看错了,一直在琢磨是哪个陆

        数学所原来有四个陆比较有名的。

        第一个陆启是老陆,高个子的双拐的老先生,可是特别有威严,陆启发威很难看到,但是数学所上下人人害怕,这是一位专注于学术的老先生。

        第二个陆是陆汝钤陆院士,他的院士称号名副其实,那是一个书呆子的典型,性子非常柔和,但是人事上也处理得很好。他和萨爹是师兄弟,关系不错,说起处世,陆院士说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诚心认真去做就是了。简单也许帮助了书呆子老先生。

        第三个陆是陆维明先生,专门提他的名字因为他似乎不如上述两位的名字响亮。但陆先生是我所见过风度最佳的科学家,钟家庆把他和萨爹称为数学所的两位“英俊才子”,但萨爹是表面上白面书生风度翩翩,实际摘掉眼镜是一个两眼无神的可怜家伙,萨娘屡次大呼上当(萨专门继承人家缺点,恰好继承了萨爹的眼小无神,气杀!)而陆先生则是那种阳刚气概,两眼神气湛湛,容貌刚毅,给人睿智而深沉的深刻印象,如果去演电影,达式常不如他英俊,周里京比他太奶油,濮存昕比他太做作,高仓健比他欠儒雅。假如各位有机会见到这位先生,可以肯定的说,我的形容只有不足,而绝无半点夸张。加上身材高大,陆先生是中国男人的典范形象。陆先生曾多次被小姑娘狂追,在中国如此,在德国也如此,那可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半封闭时期阿。

        找到一个网页,里面有陆先生,看来还在带研究生呢。

        http://ado.gscas.net.cn/main/subject/tutors/subject/specialist/081202.htm

        第三个陆是陆汝佳先生,才华很好,个子不高行事低调,著作等身但是并没有多少出头露面。然而他在所里也很有名,那是因为他是模范家长的典型,原因是他的儿子陆昱拿了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冠军。

        各有所长,龙生九种。

    • 家园 胡耀帮当年在计算所作过演讲吧?

      我跟台湾人讲:大陆的知识分子赶活可玩命了!60-70年代,没吃没喝,还是半天卖完力气,晚上办公室和家里的灯还亮到半夜,加班加点!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过中国的研究项目,成果受“上级”的控制太厉害,往往容易偏科。(当然,钱也是上级给的)不然,80年代中国就有了“软件所”,到现在PC的OS还能做不出来?

      • 家园 演讲是周总理最厉害

        一次演讲,一次接见,给萨爹一生影响,从萨爹又给我已经半辈子影响了。

        • 家园 老萨,赶快写一下

          等着听呢!

        • 家园 萨兄又有作文题目了!快写写,让我们也受点影响!

          听说胡耀帮演讲的时候,手舞足蹈的,很吸引人。胡更有凡人风格。

          • 家园 这个以前写陈景润的时候写过一些

            附录于后

            后记:到现在这个时代,科学界还是有一批人很顽强,也很坚定的为了事业和他们所深爱的国家而拼搏着,我是他们的子侄,所以他们给我的感动,将永世难忘。

            我一直想写文章来纪念他们中的一些人,有些英年早逝,比如干活不要命的张广厚,爽朗乐观的钟家庆,惨遭车祸的王启明,缠绵病榻的吕玉辇,英俊瘦劲的龙瑞麟,先成名后成家的先驱关兆直,外柔内刚的张冬冰。还有些依然在奋斗的,比如双腿俱废的陆启,误认扬花为毛毛虫的陆汝钤,平民化而命硬的杨乐,不见面就娶到夫人的项可峰,等等等等。知识分子的脊梁,在他们的身上让人肃然起敬。

            还有萨爹听周总理在科学院的讲话,寒风刺骨,总理一袭灰衣,不要讲稿,不要扩音器,面对几千名科技人员,讲我们的国家需要现代化,讲为了子孙后代我们的国家必须强大而富足,讲每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光荣,一讲就是三个小时,讲的人们热血沸腾,讲的人们几十年都不会忘记。萨爹讲这些时,三十年后依然可以让听者热泪盈眶。

            我不能写,因为我自知功力不够,写不下这些如山的题材。但是相信,将来,会有人记得他们。

            说点儿轻松的。回到陈景润吧,陈景润当时接到姑娘来信太多,自己又不会处理,组织上专门派了一位姓吴的女同志帮助打理,时间久了,大家尊称此老太为:“吴国太”,而前面提到的艾大侠,在“受害者“中,则被称为 --“活曹操”。

            [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