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汉族人不太适合喝牛奶(经王二狗朋友指正后修改) -- 潇洒

共:💬56 🌺10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疑问

      wiki上的数据

      人群 取样人数 不耐比例 等位基因频率

      瑞典人 N/A 2% 0.14

      澳大利亚白人 160 4% 0.20

      瑞士人 N/A 10% 0.316

      美国白人 245 12% 0.346

      芬兰人 134 18% 0.424

      非洲图西人 N/A 20% 0.447

      非洲富拉(Fula)人 N/A 23% 0.48

      非裔美国人 20 75% 0.87

      澳大利亚原住民 44 85% 0.922

      非洲班图(Bantu)人 59 89% 0.943

      华人 71 93% 0.964

      泰国人 134 98% 0.99

      印第安人 24 100% 1.00

      lz的数据

      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随种族和地区而异,欧洲白人为5%~30%,亚洲黄种人为76%~100%,非洲黑人为95%~100%。

      不明白啊不明白。

      lz说了那么多,没看到太多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又太过泛泛了。

      • 家园 嗯,是这样的老兄

        首先,我觉得兄弟的ID很名符其实——呵呵,开个玩笑。

        因为我不是搞科研的,甚至不是学理工科的,我的专业是和影视有关,这个数据上我也只能放狗了,我修改后的帖子里也说了,我的数据来源于网上,因为出处不同,所以难免有差异,wiki的数据也是网友编撰的,只不过也许更权威点,其实采用哪个数据无所谓,我整理这段文字,不是写论文,只是想和大家分享对于饮用牛奶方面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论证的过程我想如果一定要求真,就不适合发在美食版块,应该转去科技版,而且这方面,虽远大夫这些专业人士比我有发言权得多。

        我觉得整理这段文字,只是想让还不知道这个原因的朋友知道(这句话真搅),汉族人喝牛奶不适应是正常的,以及这后面粗略的原因,并且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吸收牛奶营养的方法,是最好了。

    • 家园 豆浆没有牛奶好吸收,而且使肾脏的负担比较大

      我一同事的肾功能出了问题,医生就不准他喝豆浆,但是牛奶可以喝。

    • 家园 这个根本不是由血型决定的

      是乳糖酶决定的。完全没联系的两码事。

      人类正常的状态是,在婴儿期小肠里会分泌乳糖酶,用来消化乳汁里的乳糖,脱离哺乳期之后乳糖酶关闭表达,这就无法消化奶里的乳糖,然后这些乳糖就进入结肠给细菌享受了。细菌遇到乳糖之后,会打开相应的乳糖代谢途径,这个途径的终产物包括大量的气体,一些小分子产物也会提高肠道内的渗透压,影响水分吸收,于是造成肠道胀气腹泻等等症状。所以小宝宝可以吃奶,大人吃多了奶制品肚子就难受。

      中国汉族人口里大约90%属于这个类型。外链出处

      中国汉族里有90%的人都是A型或者O型血吗?

      这是我找到的数据:

      国家或民族       O   A   B   AB

      中国(北京)      29  27  32  13

      更多数据看这里:http://tieba.baidu.com/f?kz=284467613

      对比一下,相关性太差了吧。

      更明显的,如果查欧洲白种人的血型分布,其实他们A型和O型的比例比中国要高,几乎达到90%,而B型加上AB型则仅有10%左右。可是欧洲白种人却是最少出现乳糖不耐受的,仅仅有大约5%到15%的人属于这种情况。

      这很明显的表明,乳糖酶遗传和血型遗传是分离的,没有什么相关性。

      AB型为最晚出现、最稀少的血型,占总人口不到7%

      这也是瞎说,AB血型是一个染色体上带A,一个染色体上带B,爹娘只要有A有B或者有AB(就是说凑全了A+B),孩子就可能是AB,这是典型的普通遗传。因此AB血型在人类演化史上出现的时间跟A和B的出现根本就是同时的。在人口里的比例,跟A和B的百分比乘积是正相关的,谈不上什么稀少。

      不过,世界是平衡的。中国人不适应牛奶,但对豆浆的吸收能力又是最强的

      基本可以这样说: 豆浆是不分种族的。

      中国人对豆浆的吸收能力大约跟外国人是一样的。老外不喝豆浆,跟他们不喝大米粥吃油条一样,纯粹是个文化问题,不是生理问题。

    • 家园 在加拿大,喝生奶拉肚子,热开了就没事

      另外,喝奶时吃点corn flakes就更好了。

      回中国,凉奶热奶一概无事,随便喝。

    • 家园 能喝奶的不能喝豆浆的飘过

      喝奶没问题... 豆浆喝一口肚子里就有反应... 是不是说豆浆里有啥成分,也有个耐受不耐受的问题...

      另外这个乳糖耐受也不完全是血型决定的吧?B型血没法喝奶的也不少呵...

    • 家园 老外喝牛奶就像喝水,但是并不是说他们喝牛奶就没问题

      贴两个链接:

      我为什么在美国也不给孩子喝牛奶?

      外链出处

      Your Life In Your Hands的作者Jane Plant的网站

      外链出处

      • 家园 【整理】牛奶不会致癌的

        非为河友给的链接,里面是说牛奶会导致乳腺癌。

        关于牛奶导致乳腺癌,这个不是空穴来风。乳腺癌诱发因子“IGF1就在牛奶中被检测出来了。不过,这是那种使用了生长激素的奶牛——现代化养殖的罪过啊——的奶里才会存在的。换句话说,你如果在农村自己天然饲养一头奶牛是不用担心的。

        其实,乳癌的发病影响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肥胖,雌激素水平过高,膳食脂肪含量过高,运动不足等等。牛奶的摄入量并不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欧美国家的人,大多是游牧民族后裔,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就是他们普遍肥胖,而且欧美女性性征非常明显,雌激素水平一般是高于东方女性的,他们的饮食结构又是以肉、蛋、奶为主,汽车文化发达,正好一一对应了以上诱发乳腺癌的条件。

        普通牛奶不含有很高的IGF1,只有使用了生长激素的牛奶才可能含有高量的IGF1,有可能促进乳癌的发生。那么,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牛奶一棍子打死呢?

        事实上,牛奶中含有抗癌物质共轭亚油酸(CLA),它可预防多种癌症的发生。此外,牛奶中的酪酸、醚脂等成分,都有利于癌症的预防。还有很多调查说明,牛奶和乳制品喝得越多,肠癌的发病率就越低,乳腺癌的发生率也略有降低。可见,把牛奶和癌症联系起来,实在是不公平的。

        推荐10种牛奶食疗方法

        牛奶粥

        牛奶大枣汤

        羊肉奶羹

        鲜奶玉液

        姜韭牛奶羹

        厚奶

        蛋奶

        自制脱脂奶

        奶茶

        牛奶减重法

        如果多喝酸奶,对癌症的发生还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酸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肿瘤坏死因子的释放,减轻致癌物对身体的作用。因此,如果对牛奶感觉不放心的话,不妨每天喝酸奶来代替牛奶,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保健作用。

        强烈建议中国人多喝酸奶。

        • 家园 酸奶里面糖分太高

          不甜的酸奶又喝不下去,纠结。。。

        • 家园 这个有待商榷吧

          还有很多调查说明,牛奶和乳制品喝得越多,肠癌的发病率就越低,乳腺癌的发生率也略有降低。

          事实上我看到的资料里面,饮食习惯导致的癌症发病率差别极大,有时能达到几十倍,动物蛋白含量越高的地区,各种癌症的发病率也越高。

          关于饮食与癌症的研究有很多,不只Jane Plant一个。

          这个《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是美国和中国根据长达二十年的大规模调查和大量相应的科学实验作出的报告,英文Amazon上最受欢迎的读者评论说“每个父母、医生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好好看看吧

          外链出处

          • 家园 这个确实要全面考虑

            致癌的原因非常复杂,否则,人类不会一直拿癌症没什么好办法。因为癌症发生和遗传、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心理状态都有关系,几乎每一个研究报告都可以举出致癌的原因来。就像研究显示广东人因为吃腌制海产品,鼻咽癌高发,但没吃的人也不代表就不会得鼻咽癌。致癌的因素无处不在,让人防不胜防,人类目前能做的,只是尽量减低发生概率而已。

            非常感谢非为朋友的推荐。这个报告我下载到手机上了,随时可以看。

        • 家园 汗,我不是豆瓣的,只是转篇文章
    • 家园 乳糖过敏而已,脱乳糖就可以了。

      国内卖的牛奶大都是脱乳糖的。

      而且,小孩在3岁前,是不会有乳糖过敏问题的。所以,喝点没问题。

      豆浆的营养和牛奶不一样。我觉得可以都喝。

      我家是早上喝豆浆,晚上喝牛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