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三)东方篇 -- 森林鹿

共:💬69 🌺46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辽东一带的地形(1970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注4:高句丽人口

      旧唐书卷二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东夷

      总章元年……十一月,拔平壤城,虏高藏、男建等。……高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

      这近七十万户,如以每户五口人计,则高句丽灭亡时总人口近三百五十万。考虑到从贞观十九年起,李唐对高句丽进行了长期的骚扰和战争,这期间高句丽人口应该不会出现较快增长,所以认为贞观末期高句丽有人口(包括其政权治下的其它民族人口)三百万左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注3:双方的损失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凡征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考異曰:實錄上云,「徙三州戶口入內地者,前後七萬人」;下癸丑詔書云,「獲戶十萬,口十有八萬」。蓋并不徙者言之耳。〕新城、建安、駐驆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

      其实俺个人觉得唐军死亡数字只有近二千人,似乎太少了些。即使野战打得好,几乎无伤亡,但攻辽东、安市两座坚城都是硬仗,除非唐军是高度依赖器械、没驱使士兵肉搏,否则这个伤亡数字看上去实在缩水。没有相反史料,不好随意修正数字,只表示一下怀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注2:高句丽军的人数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 贞观十九年

      (五月)乙亥,高麗步騎四萬救遼東,江夏王道宗將四千騎逆擊之……

      丙申……烏骨城遣兵萬餘為白巖聲援,將軍契苾何力以勁騎八百擊之……

      (六月) 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有案可查的出城野战军前后累加超过二十万人,考虑到其中有重叠部分,或许还有史家夸大的部分,打个六折左右,认为高句丽动员了十二万野战军我觉得是很保守的数字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二十万……有个疑问

        高句丽的经济模式是啥样的?有一百多城池,应该是定居农耕为主了吧?

        70万户,基本上也就是70万丁,出20万兵,三丁抽一?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这比例太恐怖了吧!

        李二后边不用打了,等来年饥荒都饿死去占白地好了

      • 家园 会不会是高句丽自己夸大,然后史书沿用?

        或者,这二十万把民夫临时拉的壮丁什么都算上了.

        想想后来赵匡胤取天下不过二十万人,高句丽能拼出十二万也够不可思议的。

        再者,如果高句丽能动员十二万野战军,太宗带了四万人就去死磕也未免太托大了,毕竟没动手的时候不大可能知道高句丽军队战力。

        或者,曹魏那个时候的旧制,首级数都乘十,这个时候还在用?

        • 家园 凑人数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把这多人变成相应的战斗力

          想当年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下长安,李世民自己带支偏师进潼关,在关中地区晃了一圈,呼啦啦就弄起一支二十万大军围攻长安,当然围攻的过程是相当地乱七八糟惨不忍睹

          再想想当时薛举父子只占了陕甘宁那一片地区,也是号称“有众十三万”,后来一度发展到号称拥兵“三十万”,这种军队里说包括民夫壮丁都很客气了,没准是把拉家带口的老弱妇孺都数进人头里充场面。

          据我一些搞军事的朋友说,冷兵器时代,在一个作战面上能实现同时有效指挥的军队人数,最大也不过三万人。超过这个数字太多的话,一定要分属不同的指挥系统,并且相互之间要有很好的呼应配合,否则在一个作战面上堆积太多的兵力,反而会相互掣肘弄成大混乱,等于削减自己的战斗力。

          所以当俺们在史书上看到某支军队的人数超过三万,特别是达到十万以上,而又没有明确地记载其分兵成几路、分别负责不同作战面的话,俺们就可以期待这支大军的悲惨下场了

          “三万”在军事史中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数字,比如武德二年李元吉、裴寂丢失太原河东后,李世民请缨收复失地,给李渊的上书中明确提出“假臣精兵三万”。征辽的驻跸之战中,他投入战场的兵力也是三万,而且还把这三万人又分了兵:李世绩率一万五千人作为“正兵”,正面迎击高句丽军的攻击;长孙无忌率一万一千人为“奇兵”,趁夜绕道山谷,从高句丽军背后发起攻击;剩下的四千人作为李世民的皇帝卫队和最后一支预备队,占据山丘上的有利地形,由李世民本人指挥,判断时机投入战场,一举击溃高句丽军最后的斗志。

          这一战结束的时候,由高句丽军主帅成建制带领投降的人数就多达三万,唐军斩首的数字则是两万,受伤逃散者没办法统计,据此看高句丽军原有(加上民夫壮丁散兵游勇充数)十五万人是可以成立的。这十五万乱七八糟的各色人等,战斗力不如三万唐军精兵,也可以理解吧。

          附通鉴原文:

          丁未,車駕發遼東,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 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衝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因命有司張受降幕於朝堂之側。戊午,延壽等獨見李世勣布陳,勒兵欲戰。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譟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禦之,而其陳已亂。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上望見仁貴,召拜游擊將軍。仁貴,安都之六世孫,名禮,以字行。

            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梁,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上語之曰:「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於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皆伏地不能對。上簡耨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阬之,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 家园 此高丽非彼高丽……

      后来的所谓“高丽”,主体民族仍然是之前的新罗人。

       真圣女王五年(891年)弓裔参加箕宣领导的竹州农民起义军,次年转投北原贼帅梁吉手下,深得信任,令其分兵攻略郡县,894年自称将军,897年自立,自称新罗王室出身,乃宪康王之庶子,先据铁圆(今江原道铁原),后移据松岳(今京畿道开城)。899年,梁吉率军进攻弓裔,双方战于非恼城下,梁吉败走。弓裔在兼并战争中剪除了其他势力,渐渐壮大,孝恭王五年(901年),弓裔放弃正统,在开城建都称王,声称复兴高句丽,定国号高句丽,史称后高句丽。904年改国号曰摩震,年号武泰,911年改为泰封,改元水德万岁,神德王三年改元政开,其疆域北及平壤,南至尚州。他向新罗展开激烈攻势,占领了汉、朔、溟三州之地,又出兵北方,拓长浿西十三鎭,更从海路南下袭百济后背,他东寇新罗,南侵甄萱,他的统治残虐日甚,上下怨叛,他自称弥勒佛,头戴金帻,身披方袍,以长子为青光菩萨,以季子为神光菩萨。他曾经自述“佛经”二十余卷,其中全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歪理邪说。有僧人释聪批评弓裔所授皆为“邪说怪谈”,弓裔听说以后,立即将释聪逮捕,用铁锥活活打死。

        实际上王建夺得弓裔之位,而其一生最大的敌人是甄萱。这两支势力都是直接从新罗分裂出来的。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弓裔本为新罗王子。 

        弓裔所建之国,称为‘泰封’,甄萱所建之国称为‘后百济’(该政权实际上是纯粹是都是新罗人),王建夺弓裔之位后建立高丽。朝鲜半岛出现了,原新罗(已经衰败)以及王氏高丽和后百济三只势力。但是这三支势力全部都是出自新罗。与两百多年前的百济和高句丽已没有多大关系。仔细看以下内容就可知,甄萱实际上是新罗人。(甄萱,是朝鲜半岛后三国中后百济的建立者(在位期间900~935年)。  他是黄涧甄氏始祖阿慈介之子。甄萱之父阿慈个,土豪出身,光启中据沙弗城(今尚州)自称将军。阿慈个有五子一女,分别是:长子甄萱、二子将军能哀、三子将军龙盖、四子宝盖、五子将军小盖。一女大主刀金。四子皆知名于世。

        甄萱本姓李,后以甄为氏,咸通八年出生于新罗尚州加恩县。由于在西南海的防卫中立下战功,被升为裨将。)弓裔的身份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其实公元十世纪上的半岛三国,全部都是新罗和从新罗分裂出的势力。和两百多年前的三国没有可比性。

    • 家园 好文,花赞。不过大家常常忽视一个因素

      即唐太宗御驾亲征的因素。

      御驾亲征是有优势的,主要是将士效力,大家都希望在天子面前露脸。那个薛仁贵则是眼球争霸赛的总冠军:“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上望见仁贵,召见,拜游击将军。”

      但御驾亲征却也有一些负面因素。

      1、给制定作战方案的前敌总指挥,英国公李绩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具体表现在,唐太宗希望越过安市进攻平壤;但李绩拒绝。李世民多次施加压力,李绩依旧不同意,说一则怕断后路,二则将士围攻那么久,希望打下安市之后能痛快掳掠一把。李世民悻悻然,但也无可奈何,说:既然我任命李绩任前敌指挥,那是出于绝对信任,就按将帅意志处理吧。

      李绩的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贪图掳掠?如果打下平壤,掳掠岂不比安市多十倍!怕断后路?李绩绕道偷袭也不是第一次了。

      这老家伙心黑手辣着呐。贞观四年,朝廷大臣唐俭正在突厥营中和谈,李绩和李绩两个老狐狸合计了一下,觉得可以趁机偷袭突厥大营,一举灭之,而‘唐俭辈不足惜’,恰好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于是李靖带3000轻骑越阴山长途奔袭敌营,而李绩率军绕道穿插到沙漠碛口埋伏。此战不光斩俘无算,李绩还虏获了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下数百人的领导班子。要不是唐俭,嗅出来味道不对,早早逃跑,恐怕早已乌呼哀哉了。

      真实原因是:李绩是怕带着皇帝越城偷袭,风险太大,出了差错杀头都是小事,灭族的可能性恐怕更大。

      2、必须速战速决。后勤因素已经够令人头疼了,何况皇帝长期耗在边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唐太宗委任房玄龄负责后方,并给北方和西方的敌人发了警告信,短期问题不大,长期完全放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唐太宗见速战不成功,就退军了,改为偏师轮番骚扰。实际上后一种策略要有成效得多。

      • 家园 负面因素2说得很对,1有点问题

        李绩依旧不同意,说一则怕断后路,二则将士围攻那么久,希望打下安市之后能痛快掳掠一把。

        关于绕安市攻建安(不是平壤),通鉴原文是这么说的:

        上之克白巖也,謂李世勣曰:「吾聞安市城險而兵精,其城主材勇,莫離支之亂,城守不服,莫離支擊之不能下,因而與之。建安兵弱而糧少,若出其不意,攻之必克。公可先攻建安,建安下,則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謂『城有所不攻』者也。」對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軍糧皆在遼東;今踰安市而攻建安,若斷吾運道,將苦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則鼓行而取建安耳。」上曰:「以公為將,安得不用公策。勿誤吾事!」世勣遂攻安市。

        当然结合地图来看,建安是海边城市,李世民要攻建安,很可能就是想改道在海军的策应下,沿岸边走南路直攻平壤——然而这一方案风险也是相当大,李世绩反对的理由很正当,“断我粮道怎么办?”把大唐皇帝活活饿死在朝鲜半岛?

        至于“痛快掳掠”,那是之前打白岩城时的事,跟这里的安市、建安、平壤都没什么关系。

        上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秏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

        这个事看得人汗水哗哗的,李世绩做为前敌指挥,带领“甲士数十人”公然犯上当面威逼皇帝,事后也没什么处分这么推想起来,其实李世民死前贬英公出京,也不算很过分的举措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