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68) -- 江南水

共:💬29 🌺36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68)

    闹剧

    让我们把目光调整到今天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燕国的地盘儿,基本上还是燕国人做主。

    在整个春秋时代,燕国并不是一个有分量的国家,他没有诞生一个秦穆公那样雄心勃勃的领导人,中原争霸没他什么事儿;因为处在中原地区的边缘地带,他也不是大国拉拢的对象。

    战国时代,燕国能够忝列战国七雄,是因为他差一点儿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那是燕国唯一的辉煌。

    有意思的是,跟知道燕国垂死挣扎的人相比,知道这个辉煌的人并不太多。

    不信就到大街上做个随机调查,看看知道乐毅的人多,还是知道荆轲的人多。

    知道荆轲的人可能不知道,在荆轲出现前几十年,燕国就已经死过一次了。

    造成燕国猝死的,是一场闹剧,荒诞的闹剧。

    苏秦的弟弟苏代,来到燕国后,就拉开了这场荒诞剧的序幕

    苏代来到燕国的时候,当时的领导人是燕王哙(没有谥号)。

    燕王哙始终有一个心结,还记得吗,当年齐国曾经拿走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虽然在苏秦的忽悠下,齐国最后把吃进嘴里的肥肉又吐了出来,但是燕王哙对这个过节一直念念不忘。

    见到苏代后,燕王哙就向他征集搞定齐国的办法。

    单纯从实力上来看,要想搞定齐国,对当时的燕国来说,也就是在梦里琢磨一下。

    苏代虽然是个耍嘴皮子的,但是是一个靠谱的耍嘴皮子的。

    面对着燕王哙那渴望的眼神,苏代并没有大包大揽,口若悬河的胡扯一通,而是实事求是的告诉燕王哙,现阶段燕国最好还是先拜齐国为大哥,该进贡就进贡,该派质子就派质子,等齐国自己犯错后,燕国再想辙也不晚。

    此时(这是个关键词)的燕王哙还算是有点头脑,也知道苏代说的是实情,就听从了苏代的建议,并派儿子去齐国做质子。

    苏代也跟着来到齐国,侍奉这个人质。

    质子现象出现在战国时代,带着刺鼻的无可奈何的味道。

    当时各个国家都不怎么靠谱了,相互之间的约定,跟肚子里排放的某种难闻的气体差不多。

    春秋时代各方签约的时候,都是拿鬼神来担保,到了战国时代,鬼神已经吓唬不了谁了,为了保证彼此的信誉,各方都拿真正的人来担保。

    这些人不是一般的人,都是跟各国领导人关系很密切的宗室成员。

    各方相对平等的时候,就互派质子,小国有求于大国的时候,就单方面派送质子。

    这种单方面派送的质子,来到目的国后,通常都不怎么受人待见,你的祖国都在巴结人家,人家干吗高看你这个人质一眼啊。

    远离权力中心,侍奉朝不保夕的质子,不是美差。

    虽然苏代想靠嘴皮子来达到哥哥的高度,但他还是心甘情愿的接下了这个差事。

    只是因为一个人,燕国的丞相,子之。

    当年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就跟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这么算来苏代跟子之也算是亲戚。

    子之有一个梦想,或者说是,阴谋。

    要想完成这个梦想(阴谋),子之需要苏代的帮助。

    苏代在燕国,就近帮助子之不是更好吗?

    有时候,远就是近,苏代只有远离燕国才能有效的给子之使上劲儿。

    虽然齐国人不怎么待见燕国的质子,但是齐宣王还是很看重苏代,让他来负责齐国的一些外交事务。

    苏代在代表齐国来出使燕国的时候,燕王哙问苏代:齐王是个啥样儿的人啊?(齐王奚如?

    苏代说:肯定不能称霸天下。(必不霸

    燕王哙:为啥?(何也?

    苏代下了一个套儿:不相信他的大臣。(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哙决定跟齐宣王拧着来,要全心全意的相信自己的大臣,把很多事务都交给大臣去办理。

    具体来说,就是交给子之去办理。

    苏代基本上完成了子之交给他的任务,也拉开了一场闹剧的大幕。

    鹿毛寿看燕王哙这么听话,他又来添了一把火。

    他讲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并没有接受,这样尧既享有了让天下的美名,又得到了坐天下的实惠。

    燕王哙一听,名利两不耽误,天大的好事儿嘛,就按你说的办。

    从此,燕国变成了子之的燕国。

    但是美中不足,还缺点儿东西,人事权。

    当时燕国重要官员的任命权,掌握在太子手里。

    这个时候又有人来给燕王哙讲了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据说当年大禹想把天下让给益,但是大禹却把人事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大禹看上去是把天下让给了益,实际上还是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燕王哙眼看自己禅让国家的美名将要受损,二话不说,把三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命权全部交给了子之。

    从此,子之成为了燕国真正的老板,就连燕王哙也向他称臣。

    故事到此结束,那就是一个完美的战国版禅让。

    但是,可恶的但是,故事还要继续下去。

    在继续这个故事之前,先打断一下,来讨论一个问题。

    一个带有传说性质的问题,一个儒家大力宣扬,今人大力怀疑的问题。

    禅让。

    尧、舜禅让,让儒家无限赞叹,认为当时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真的不是一般的高,以至于发出今不如昔的感慨。

    《史记·五帝本纪》对禅让也做了详细的记载。

    更多的人,在自己的时代看到的都是你争我夺,压根儿就不相信人间能发生这样的事儿。

    这些怀疑的人也找到了历史依据,那就是《竹书纪年》。

    在《竹书纪年》中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之类的字句。

    远古史是一笔糊涂账,从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法下一个定论。

    太史公在作《史记》的时候认同儒家思想(把没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孔子列入了《世家》),《史记·五帝本纪》极有可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远古史做了修饰。

    编写《竹书纪年》的魏国史官就那么纯洁无暇吗?

    还记得魏国是怎么来的吗?

    不想看前面,我就提示一下,魏国是趁机坐大,搞定老板篡夺来的。

    为了说明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魏国的史官会不会拿远古人来陪绑,也对远古史做点手脚呢?

    前面说过《竹书纪年》已经失传,现今见到的都是从古人的只言片语中辑录出来的。

    这些否认禅让的记载大都来自唐人,如果知道唐朝有玄武门政变,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唐人这么看重这些记载了。

    那么谁的记载是准确无误的呢?

    我也不知道,我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我可以分析一下。

    前面说过,人类组织结构的变迁大体上遵循着家族——部落——大部落——超级部落——天下,这样的路线图。

    在这个路线图的终点就是天子,也就是超级部落的头领。

    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也没有永远超级的部落。

    小部落会成长为大部落,大部落会扩张成超级部落,超级部落也会降格成小部落。

    超级部落变成小部落后,部落的头领就不能再是天子了。

    新兴超级部落的头领,当仁不让的要承担起天子的重任。

    因为自家部落的衰落,原来的天子极有可能很识相的交出位置,新兴超级部落的头领顺利成为新的天子,很和谐,很温馨。

    再说,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天子的物质享受不会比别人多多少,反而还要承担额外的义务,比如调解部落之间的争议。

    那时候,天子不一定就是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位子,至少不足以让原来的天子,冒着灭族的危险负隅顽抗。

    在物质不丰富,武力不发达的年代,天子之间相互和平让位是可能的。

    也就是说,禅让是可能存在的。

    否认禅让存在的人,只看到了人类有你争我夺,残酷竞争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类互相争夺的本质是为了自身利益。

    当负隅顽抗可能会危及自己核心利益的时候,人类有妥协退让的一面。

    同样,禅让的存在也不是儒家宣扬的那样,天子个人拥有别人比不了的道德,而是因为天子所在的部落式微,不得不退出,形势使然。

    不妨穿越一下,若干年后,再经历一个冰河世纪,那些幸存下来的人类也许会说,UK把世界霸主的位置禅让给了USA,USA又把世界霸主的位置禅让给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武装力量都与时俱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此时的天子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除了极大的物质享受,还拥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为了这一切,任何人都会负隅顽抗。

    禅让?

    开玩笑呢。

    禅让的产生是因为利益,禅让的消失也是因为利益,跟道德是否高尚无关。

    到了战国时代,人类相互争夺已经开始上千年了,早就是家常便饭了,这个时候还玩儿禅让,真的很像是小孩子过家家。

    即使在家天下年代,国家政权也不是一家一姓的纯私有物品,很多人都指望他吃饭呢。

    燕王哙的这次禅让就砸了很多人的饭碗,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太子了,次大的受害者就是追随太子的人。

    这些人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即将到手的东西,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禅让了。

    同时,当时在诸侯之间也不希望这次禅让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如果这次燕国的禅让完美结束,保不齐其他诸侯国中的大臣,也会让他们的国君来一把禅让。

    在国内国际众多敌人的环伺下,这次禅让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元宝推荐:黄河故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秦国的不着调在下一座

      江南水:【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8)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7)

      稳定压倒一切

      秦武王恣意妄为,潇洒的玩儿了一把举重,不仅赔上了自己的卿卿性命,也赔上了秦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据有关资料,秦武王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这个记载应该是靠谱的,不是足够年轻,行事不会如此荒唐。

      离了谁,太阳还是从东方升起,离了秦武王,秦国还是那个秦国吗?

      历史给出的答案是,秦国还是那个彪悍的秦国。

      当时的人们给出的答案是,不知道。

      按照当时的规矩,秦武王去世后,应该是儿子接班。

      问题是,秦武王还没有来得及生儿子,秦国也就没有了法定的继承人。

      秦武王没有儿子也无所谓,只要他还有兄弟就行,那年头以“父死子继”为主体,“兄终弟及”为补充。

      于是,秦惠王还在世的儿子们展开了激烈角逐。

      秦国的政局又将迎来血雨腥风的一幕。

      这一幕,在秦国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一百多年前,公元前425年,秦国的大臣作乱,秦怀公被迫自杀。

      此后四十年,秦国就围绕着最高权力,开始了走马灯。

      直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走上领导岗位,秦国才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政局动荡。

      不幸的是,四十年的混乱,让秦国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河西地区。

      一百多年后,历史还会重现吗?

      我相信,秦国每个人的心里都没有底。

      不管有底没底,先拿到最高权力才是正事儿。

      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得到秦王这个“月”的人就不是“近水楼台”。

      此人当时并不在秦国的都城咸阳,而是在遥远的燕国做质子。

      这个人就是嬴稷。

      嬴稷不是“近水楼台”,也能够得到秦王这个“月”,要感谢他那个强势的舅舅。

      魏冉,一个强势的人。

      不强势,也不能让一个远在天边的人质回国当领导啊。

      魏冉的强势成就了嬴稷,也成就了自己,最后也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嬴稷在舅舅的力挺之下,从燕国风尘仆仆的赶回咸阳,继任秦王,史称秦昭襄王。

      秦昭王即位的时候也是未成年人,只有十八岁(虚岁)。

      一个年轻的少年,一个弱势的少年,走上领导岗位后,不得不多多拜托那个强势的舅舅。

      秦昭王一即位就任命他的舅舅为将军,负责都城咸阳的安全保卫工作。

      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最放心的人手中,也是人之常情。

      在重用舅舅的同时,秦昭王还极力拉拢王族成员,对自己的叔叔樗里子嬴疾,秦昭王也表示了最大的尊重。

      一通忙活下来,秦国总算是暂时(记住这个“暂时”)稳定了内部。

      此时,秦国的外部出事儿了。

      趁着秦国在忙着进行不正常权力交接,楚国开始了动作。

      不是攻打秦国,而是攻打韩国。

      韩国也是流年不利,刚刚在宜阳跟秦国死磕了小半年,正是精疲力竭的时候,自己的雍氏又被楚国包围了。

      楚国扬言,要在一个月内拿下雍氏。

      幸亏韩国也不是纸糊的,愣是扛了五个月,在这期间韩国屡次向秦国求救。

      秦昭王虽然坐在了领导的位子上,但是说了算的是他的老妈,宣太后。

      宣太后恰巧是楚国的王室成员,正经姓羋的。

      估计宣太后不姓羋,也不愿意掺和这些烂事儿,秦国自己现在还是一头的包呢。

      这个时候从韩国来了一个叫尚靳的,尚靳先生向秦昭王说了很多,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唇亡齿寒。

      秦昭王不能做主,把尚靳先生的意思向老妈做了转达,宣太后一听很欣慰:来了那么多扯淡的,只有这个尚先生的话还靠点儿谱。(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

      既然尚先生说的话靠谱,那就见见吧,这次见面诞生了中国外交史上最……(没法形容)的辞令。

      为了精神文明,原文抄录,自己领会。

      宣太后对尚靳先生说: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宣太后不救援韩国的理由很简单,不是为了娘家人,而是对秦国没有好处。

      尚靳先生很不上进,听了宣太后的理由,没有做更进一步的交涉,就直接回国了。

      韩国屡次派人前来求援,秦国也烦了,只好表态救援韩国。

      不过,不是出兵向东前往韩国,而是向南出武关袭击楚国,并派公孙昧去向韩国传达自己的救援精神。

      韩国丞相公仲侈对这个计划表示了充分的怀疑,这是真的救援韩国吗?

      公孙先生立刻就把秦国给卖了,告诉公仲丞相,这是秦国在玩儿当年张仪的老把戏。

      还记得当年张仪是怎么劝秦惠王拿到河西地区的吗?

      不过这一次,秦国没有当年那么阴损,并不想从韩国捞点儿什么,只是想根据韩国和楚国的实际战况,来决定介入的深度。

      如果韩国能够从楚国那里讨到便宜,秦国就会锦上添花,趁势袭击楚国;如果韩国在楚国手下过不了几个照面儿,秦国就打酱油。

      公孙先生还向公仲丞相透露了一个秘密,秦国和楚国正在私下勾兑,鬼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啊。

      秦国找的是些什么人来给自己打工啊,竟然出卖老板。

      一听秦国的这个算盘,公仲侈吓得浑身是汗,竟然向公孙先生讨起了主意:那该怎么办啊?

      既然已经卖过一次了,那也就别端着了,一不做二不休,公孙先生索性把秦国卖个底儿掉,在公仲丞相的耳边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

      得到了秦国卖国使者的锦囊妙计,公仲丞相信心倍增,立刻派另一个人再去秦国交涉。

      这次派出的的是张翠,张翠先生并不干脆,声称身体不舒服,每天也不急着赶路,慢悠悠的来到了秦国。

      甘茂接见张翠先生的时候很感动:看来韩国真的是危险了,先生竟然抱病前来。(韩急矣,先生病而来。

      张先生很从容:韩国没什么,离危机早着呢。(韩未急也,且急矣。

      张先生看着一脸茫然的甘茂,解释道:韩国真的有啥麻烦,早就投入楚国的怀抱了,还用得着我跑这一趟吗?(韩急,则折而入于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一听,话里有话啊,赶紧表态:后面的就别说了。(先生毋复言也。

      甘茂立刻找到秦昭王(更可能是宣太后)分析形势,韩国仗着秦国有可能帮忙,才会跟楚国死磕,要是他没指望了,就会投靠楚国,两国再挟持魏国,那时候就是要攻打秦国喽。

      接着甘茂先生出了一道选择题:是等着别人来打自己,然后保家卫国呢,还是先发制人,主动出去攻打别人?

      这是一道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选择题,秦国出兵。

      救不救韩国只是外部问题,秦国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内部问题。

      在最高层,领导人非正常变动,在高层的这些人也没闲着。

      秦国拿下韩国的宜阳后,就派向寿去治理宜阳,就是甘茂的那个副手向寿。

      向寿跟宣太后还沾亲带故,并且跟秦昭王是光屁股的交情,北京话,发小儿。

      向寿先生摆平宜阳后,下一步就是去折腾韩国。

      不愧是战国,昨天还联手拿刀砍别人,扭脸就拿刀互相砍。

      没什么可奇怪的,救援韩国是为了秦国,攻打韩国也是为了秦国,一切以秦国的利益为导向。

      韩国的公仲丞相派外交家苏代前来跟向寿先生交涉,苏代跟向寿聊起了他的两位同事,甘茂和公孙奭。

      这两位同事曾经是秦王的红人,现在有点儿绿了。

      这两个人在对外交往上让秦昭王有些不放心,公孙奭跟韩国关系不错,算是亲韩派,而甘茂跟魏国的关系也很亲近,算是亲魏派。

      这让秦昭王有点儿不爽,开始逐渐疏远他们。

      苏代建议向寿向秦王提议跟韩国交好,不但不犯忌讳(向寿算是韩国的仇人),还可以联合韩国对抗楚国,也符合秦国的国策,这样秦王就会更加看重向寿。

      向寿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就在他向秦王提议之前,却被甘茂捷足先登了。

      甘茂建议秦昭王把武遂(今山西垣曲)归还韩国,缓和跟韩国的关系。

      因为甘茂的关系户是魏国,跟韩国不存在利益相关,秦昭王同意了他的这个提议。

      这下公孙奭和向寿都不干了,韩国是公孙奭的老关系,同时,也是向寿要发展的新关系,竟然让甘茂插了一杠子。

      俩人联手在秦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正在蒲阪(今山西永济)前线跟魏国拼刺刀的甘茂,听说后方有人在说自己坏话,仗也不打就跑路了。

      对秦昭王来说,大臣之间这点儿事还只是外部问题,他当前最大的问题也是内部问题,王族内部的问题。

      像秦昭王这样不是依照惯例上位的领导人,常常会受到其他也有资格的人的挑战,自春秋以来,这种挑战就数不过来。

      尼姑的光头,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秦昭王的兄弟发难了。

      当年秦昭王让舅舅负责都城的安全,就是防着兄弟们来这一手。

      关键时刻,果然管用。

      鲜血映红了咸阳城那湛蓝的天空,血红,血红……

      血泊中的人都很尊贵,都是秦国的王族成员和大臣,其中一个人的身份最尊贵,秦惠王的王后,现在的王太后。

      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魏冉的屠刀挥向了秦昭王的其他兄弟,哪怕是他们没有参加这次集体活动。

      没有什么事儿的秦武王王后,也被赶回了娘家,魏国。

      这不是嬴氏子孙第一次手足相残,也不是最后一次。

      自秦献公历尽艰辛走上领导岗位以来,这是秦国遭遇的最大的一次危机。

      虽然没有给秦国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对嬴氏来说是不是好事呢?

      秦昭王应该认为是件好事儿,如果那些人不流血,那么他就得流血。

      对秦昭王的老妈宣太后来说,也是天大的好事儿。

      如果那些人得了手,秦惠王的王后流不流血,说不清,宣太后流血,那简直是一定的。

      除了不用流血,宣太后还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按照秦国的规矩,领导人有一个妻,王后,若干妾,不同的妾,等级不同,分别是: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秦惠王活着的时候,宣太后只是一个级别不高的八子,秦国没有她说话的份儿。

      如今,秦惠王的王后已经死了,宣太后就是秦国真正的老板娘,老板的娘。

      魏冉呢,本来就是一个强势的人,那些尊贵的人又给他的强势增加了几分血色。

      试看今日之秦国是谁人之天下!

      一个长达几十年的外戚时代,开始了。

      至少在东汉之前,外戚始终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势力,以后我们且跟他打交道呢。

      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迫使秦国在对外政策上不得不收敛,努力改善跟周边国家的关系,把武遂归还了韩国,停止了蒲阪前线对魏国的军事行动,秦昭王还通过迎娶楚国公主,来加强跟楚国的关系。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等到老虎睡醒了,依旧还是丛林之王。

      秦国醒来后,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弱小的韩国,也不是落魄的魏国,而是超级大国,楚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咋回事捏?

        老妈姓羋,舅舅姓魏?

        • 家园 同母异父阿

          秦汉时代很正常,就像武帝母王太后,舅田蚡

      • 家园 这个宣太后本来就是人物

        宣太后对尚靳先生说: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勇擒义渠王及其两个儿子及其国土在前,为了把自己情人魏丑夫陪葬和庸芮谈论哲学问题在后。

        说出这段话也不是偶尔磕药啊!

        • 家园 宣太后,怎么说呢

          这个女人不寻常啊。

          在甘泉宫杀情夫义渠王,大概是在秦昭王三十六年,此时的秦昭王已经五十多岁了,当妈的也该奔七张了吧

          一个如此高龄的人,竟然还能够把义渠王迷得五迷三道,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位美女的无穷魅力啊

          临去世前,让情人魏丑夫陪葬,更是惊世骇俗,让人瞠目。

          这么一个有特色的女人,太史公竟然没有给她单独做传,实在是可惜,看来太史公也是重男轻女的主儿

      • 家园 一个小错误,

        昭王叫稷,赢姓,不是姓赢,不应该叫嬴稷,同样秦始皇名为政,不是赢政。因为赢是家族的姓,不能用作个人。

        另外,关于爱国主义,我认为当时爱国主义还是有的,否则齐桓公就不会提出“尊王攘夷”了,但大家爱的这个国是指名义上受周王室管辖的地区,秦国虽然不待见,但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不是“夷”。

        • 家园 关于秦国的姓氏问题

          姓和氏在先秦是两回事儿,这一点河里的虎老师已经说过履虎尾:【话商君】说姓氏(上)

          到了秦国建国后,秦是嬴姓,赵氏(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行文中为了符合人们的实际认识,就直接用“嬴”作为秦国的姓氏了,毕竟咱不是做学问的,只是一个讲故事的。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6)

      秦武王很想一步就赶超老爸,但是他也知道,韩国不会轻松的送他上云霄,秦军要在宜阳啃一阵儿硬骨头。

      如果在秦军最困难的时候,身边的楚国插上一杠子,秦国的日子不会太好过。

      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秦国必须让南方的楚国暂时做到人畜无害。

      为了安抚楚国,秦国也豁出去了,许诺把汉中划给了楚国。

      书中暗表,秦国最后并没有割让汉中。

      事实证明,宜阳真的是块儿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块儿硬骨头,前线的甘茂都绝望了,打算收兵了事。

      这个时候左成劝甘茂:你现在是内有樗里子和公孙奭两个对头,在外又得罪了公仲侈,如果就这么着算了,这辈子就完了。(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

      啥也别说了,甘茂面前就是华山一条路,拿下宜阳,才是正事儿。

      (按:《史记》上是公孙奭,《战国策》是公孙衍,行文中遵从《史记》,引用原文的时候遵从其出处,《战国策》。)

      五个月过去了,宜阳还是在韩国人手里。

      这时候,甘茂最担心的事儿终于发生了,樗里子和公孙奭跳了出来。

      看着丝毫没有进展的前线战事,秦武王也有点儿心灰意冷,打算就此罢手。

      接到秦武王的命令后,甘茂只说了几个字:息壤在彼。

      息壤还在那里呢,咱们可是发过誓的。

      秦武王一听这几个字也知道,现在走的是一条单行道,没有回头的可能。

      秦武王能做的,只能是不断的向前线增兵,希望甘茂不要辜负自己的期望。

      秦军艰难的处境,让楚国看到了一个难得的趁火打劫的机会,于是派景翠率军前去救援韩国。

      听说楚国要插上一杠子,秦武王也不禁有点儿心虚。

      已经下定决心的甘茂,只好先安抚住领导:楚国虽然救援韩国,但肯定不会替韩国挡子弹;韩国也会担心楚国在他背后搞鬼,两家肯定相互提防。(楚虽合韩,不为韩氏先战;韩亦恐战而楚有变其后,韩、楚必相御也。

      甘茂说这番话时候,有多少底气,估计他自己都说不清,万一人家两家亲密无间的合作怎么办。

      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是愚蠢的,必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只有尽快拿下宜阳,甘茂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秦国也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一战决定着甘茂的后半辈子,为了自己的未来,甘茂也豁出去了,决定增加攻城将士的奖赏。

      秦国是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前线将士的奖赏是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就算甘茂是丞相,也不能破坏法律,私自增加奖赏。

      增加的奖赏,是甘茂自己的私人财物。

      看来甘茂真是急眼了。

      主将急眼了,奖赏增加了,士兵的干劲儿也就上来了,终于拿下了宜阳。

      楚国的确不是因为国际主义精神而出兵救援韩国,他那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的,就是要从作战的双方那里,都拿点儿东西。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在秦国和韩国这对鹬蚌激烈争夺之时,楚国恰到好处的扮演了渔翁这个角色。

      秦国攻陷宜阳后,景翠迅速向宜阳进发。

      兵疲将惫的秦军,实在招惹不起楚军这样的生力军,秦国只好把煮枣地区割让给了楚国。

      看到楚国如此仗义的要帮自己重新夺回宜阳,韩国也赶紧给楚国送上重礼。

      收了两份厚礼后,楚军一枪没放就回国了。

      宜阳之战的艰难也让秦武王意识到,当年老爸不打周天子的主意是英明的。

      潜台词就算了,不过字面的意思还是要继续,到周王室去参观一下。

      秦武王虽然年轻,好歹也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能说去哪儿就去哪儿,尤其是出国,必须先让人去打前站,让对方做好接待工作。

      给秦武王打前站的,是他的叔叔樗里子嬴疾。

      樗里子嬴疾来到洛阳后,周天子周赧王特地安排了仪仗队前来迎接,对他的态度也相当恭敬。

      从纯礼仪上来说,周天子的做法有点儿出位。

      虽然周天子的影响力基本为零,但好歹还戴着天下共主的帽子,诸侯来到洛阳也只能算是朝拜,万万没有天子迎接的道理。

      如今,诸侯王的手下来到洛阳,周天子竟然用这么大排场来迎接,真的有点儿自甘堕落。

      楚怀王对秦国没什么脾气,但是他可以找周天子的茬儿,派人来问:为啥给秦国的大臣那么高的礼遇?

      周赧王派游腾去向楚怀王解释:迎接嬴疾的时候,长戟居前,强弩在后,看上去是在保护他,实际上是囚禁了他。(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

      能扯出这么一套说辞,也够难为游腾这哥儿们的了,阿Q哥的传统在我们国家也是历史悠久啊。

      楚怀王听游腾这么一说,心里多少有了点儿平衡,虽然知道那是扯淡。

      既然叔叔已经打了前站,秦武王随后也就来到了洛阳,参观一下周王室的天子风范。

      与周天子进行了必要的礼节性会面后,秦武王来到了周王室的博物馆,见到了传说中的九鼎。

      据说,九鼎是大禹铸造的,分别代表着天下的九州,秦国的所在地是雍州,九鼎聚在一起就代表了天下。

      哦,对了,有一件事儿忘了交代。

      秦武王还是一个大力士,特别喜欢举重,搁在今天能够到奥运会上拿牌儿,有可能是金牌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力士秦武王也十分青睐大力士,他手下三个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在秦国做了大官。

      今天说某人的作品伟大,经常用到这个词,扛鼎之作。

      秦武王也有扛鼎之作,不过不是写文章,而是真正的去扛鼎,他扛的是龙纹赤鼎。

      大力士看到龙纹赤鼎这么一个大家伙,就像是饕餮看到珍馐,心中难免会痒痒的。

      秦武王好歹是领导,比较矜持,孟说就不管那一块了,上去就把龙纹赤鼎举了起来。

      这下秦武王有点儿挂不住了,都是大力士,额是领导,咋也不能跌份儿。

      官儿大,水平不一定就是高。

      孟说举起龙纹赤鼎后,没啥后遗症。

      秦武王举起龙纹赤鼎时,出了问题,折断了膑骨(绝膑)。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去世。

      引诱秦武王展示才艺的孟说,被秦国的政府灭了族。

      兄弟们,跟同质性的领导在一块儿的时候,千万不要太出风头啊,否则,下场会很难看。

      跟爷爷和老爸相比,秦武王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大男孩儿。

      在奇谲诡异的战国时代,如果由着秦武王这么折腾,秦国会将走向何方?

      秦武王的早逝,对他个人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对秦国来说呢?

      很难说是喜是悲。

      如果接他班的弟弟没有那么长寿,秦国的未来会如何,恐怕也没人敢打包票。

      老天爷还是很对得起嬴氏家族的,让一个不怎么合格的领导人早逝,让他的接班人足够的长寿,保证了历史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现在不怎么合格的领导人太多

        我们的X领导人都太上皇了,还出来现眼。台上时在国际国内丢人还不够吗,还敢出来现他的“XXXX"白痴思想,我呸!

      • 家园 韩国为啥不自己先把周给做掉?
        • 家园 周天子是个牌坊

          按照当时的惯例,谁拿到了九鼎,谁就是天下之主

          九鼎在周天子手里,是历史遗留问题,大伙儿都能接受

          如果谁不开眼,去拿九鼎,就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主动给别人制造口实

          韩国那个小体格,要是打周天子的主意,就是找死。

          秦国也是趁着东方六国没精神了,才攻取洛阳,拿下九鼎。

      • 家园 武王下来是如昭襄王吧!

        这个应该是秦国最有政治能力的国王(公)了。昭王登场,另一个超级牛人——白起出应该出场了。

        • 家园 秦昭王是牛,不过

          在秦昭王三十六年之前,秦国的主要作为还是得看他妈和他舅舅的,这三十几年里,秦国基本上算是姓羋的。

          我始终有一个猜想,如果秦昭王像他老爸和爷爷那样,只活四十来岁,秦国最后会姓什么呢?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秦昭王,秦国的这些领导人,没有超过六十岁的。

          秦昭王绝对是个异数。

          偶然性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