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烩鸭条:摆摆半世纪前的谱 -- 注注

共:💬40 🌺10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伐?

        我也喜欢老版的菜谱,同好。

        那时候的调味品和香料都不怎么丰富,但货色正宗,味道浓郁。

        • 家园 有一腔,

          我床头柜上总堆着菜谱,东翻翻西看看,闻着锅气入眠,好白相

          • 家园 传统,传统

            俺近年很少看菜谱了,因为怕正规的麻烦。更喜欢跑菜场看看有什么新鲜或没见过的食材。碰到没做过的,询问过菜贩子做法后,估计能搞定的买回来(他们提供的多半是最差方案,算底线),然后上网找,琢磨琢磨2,3种做法,然后就试验,一般最坏情况,第二次能搞定。感触:会做才会吃 毕竟好餐馆好厨师不是随时能碰上,食材在手里,多折腾几次,纵然自己做不出最好的来,起码能知道如何折腾效果更好。

            • 家园 烧菜是靠悟性~~~

              看菜谱是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像学数学先掌握一些公式原理,之后,灵活运用到具体解题里一样

              题解得多了,回头再看看那些公式原理,会有更高层次的理解;菜谱也一样,回头翻翻也会有新的体会。

              其实,应付一日三餐,都是随手会做的菜式,只有买了希奇的材料才会去翻菜谱吧~~

              • 家园 的确如此

                慢慢一些基本做法熟练之后,换了新材料,参考一下,也就不大容易出问题了。回过头来找找菜谱里的经典菜式,也许会有新的提高。不过即使传统菜肴,毕竟应该随时代有所调整,油、盐、糖量的减少会更健康些,但同时要保留原来的主要口味。变与不变的把握,大概就是烹饪发展的主线。

                看蔡澜的书里,提到某厨师对于fusion菜的看法,只有传统的做好了,创新的才比较有生命力。感觉现在不少私房菜馆或新潮菜馆多以形、色取胜,但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毕竟这样做比较容易,也好以新鲜感来吸引顾客,但长久看,回头客少,回头客里又以摆样子请客的居多。某些厨师的博客也看到这样的作品,不中不西,式样好看,但看了做法,感觉味道一定也比较 新潮 。即使是一些传统风味中餐的创新,有些也随意的有趣。比如红楼菜品里的 老蚌怀珠,不少是鸽蛋配甲鱼的,似乎和敦敏记述的曹雪芹做法相差甚远,原著里本是鳜鱼或鲈鱼。虽然后人曾猜测过明珠为芡实,但似乎网上还未见到这样的菜品。鱼身鳌痕,宛若蚌壳,或许是油煎后烧之功,似乎有机会试验一下才能释疑。

                本来想写吃的随想系列好骗花,里面几个题目反复酝酿,感觉骗花事小,经验、经历太少,即使言之有物,支持的论据太单薄,所以又压下了。或许熟悉一下读书笔记的写法,从袁枚的 随园食单 起头(居然也有给它配了图出书的,内容除了粗译基本就是捣浆糊画图),再引用些厨师们的博客,写点感言,会容易些。

            • 家园 菜谱有菜谱的问题

              我近年也很少看菜谱了,做这个烩鸭条前去翻老菜谱多少带有游戏的意思。外国的菜谱暂不评论,中国的菜谱看多了会感觉出一些问题来。

              不过呢,我觉得菜谱毕竟还是有用的。咱们尊重前人,但不唯书就是了。

              菜谱的话题,以后再说。

              • 家园 等有兴致了,您不妨写写菜谱方面,和大家分享

                我不大看菜谱倒是因为看书不细致,菜谱看过略有印象,做菜时倒想不起来翻,不大喜欢那个手忙脚乱的感觉(虽然后来备好菜再看,其实有足够的时间,不过习惯、习惯)。菜谱里材料、调料的比例只能做个参考,一是本身不大准确,二是会按自己口味调整。其实感觉菜谱里不大让人“放心”的是,大部分其实没给出做好的“诀窍”,有些可能是保守,有些可能是疏忽,所以还得自己摸索。

                不大看菜谱的另一个原因在自己,毕竟传统的一些菜,餐馆里能吃到,或许学学可以,但条件限制,未必能做的同样地道,倒不如做些相对简单,合自己口味的菜,其中某几道做精致点,也可以当拿手菜。

                至于网上搜索,能知道食材大致的几种做法,而且多是非专业的爱好者作品,有的水平很高,有的一般,不拘一格的想法,有时也会有惊喜。另外由于烹饪的条件比较接近,借鉴起来容易些。

          • 家园 有一腔,哈哈

            上海话露出来了,还有您上一帖北京话里的“花头”。好玩。

        • 家园 耐人寻味

          这一句:

          那时候的调味品和香料都不怎么丰富,但货色正宗,味道浓郁。

          就大有讨论的空间,晚上我贴一篇旧帖来。

          真正的食物本味,是不需要很多调味品的,现在的食物要添加许多调味品的原因,恰恰是原料风味退化的结果。

      • 家园 谢花+关于鸭子

        你说的对,一定要嫩的肉鸭,否则煮半小时肯定不烂。

        我买的是瘦肉型鸭,可能是英国樱桃谷鸭与北京填鸭杂交的品种,非常嫩,如果鸭肉煮过了火就太软烂,烩起来口感卖相都大打折扣,北京超市里这种肉鸭常见。

        假如你买的鸭子较老,要酌情考虑是否拿它炒菜。老鸭还是炖汤最佳,真正的老鸭在国内并不容易买到。

        令尊喜欢收集菜谱,难怪你的厨艺渊源有自。不知道XX出版社指的哪一家?有时间我也想来聊聊谈吃的书,包括菜谱。

        • 家园 家父不是收集菜谱,他是

          书生做菜照本宣科

          鉴于我学烧菜是从头学起,父亲觉得轻工出版社的大众菜谱比较适合我,简单家常。

          您得闲就写写,内容不限,大家都会喜欢的。

          美国这边的鸭子特肥,我极少买;有时买烤好的烧鸭,鸭肉卷薄饼,鸭架烧汤,是简易老鸭扁尖汤。

          • 家园 吱一声

            鸭子肥或许可单买鸭腿?以前鸡吃的有了排斥心理,近年多吃鸭子,大部分时候买到的还是有点肥,烧了之后油多,去皮吃也略感油,当然加豆制品之类是一个办法。前一阵做红烧鸭腿,切段后,去皮,皮先熬出油后去掉,留1/3鸭油,加花椒去味,倒掉花椒,仅仅加了霉干菜红烧,汁收到几乎没多余的,口感很好,不油腻也不柴。假如不是特别喜欢鸭皮的味道,留很少量足矣,早去和晚去,成菜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

            • 家园 我们家老太太吃东西讲究~~~

              她老人家烙饼一定要用鸡油或鸭油

              她说,鸭油最好。 我那时年纪小,不懂这些,现在想来奶奶的话是有道理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