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唐人和《金陵春梦》 -- 无双公子

共:💬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唐人和《金陵春梦》

      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香港《新晚报》的编辑主任、《金陵春梦》的作者唐人,去年11月因病在北京去世。唐人是著名报人与作家,生平著作之多,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也是少见的。

      唐人先生本名严庆澍,“唐人”是他的笔名。原来他在写完《金陵春梦》第一集“郑三发子”之后,报纸准备连载,排字车间催着要名字,他偶然想起《侍卫官杂记》的作者是宋乔,有“宋”必有“唐”,就起了“唐人”这个名字。

      不熟悉唐人先生的读者,见他这么熟悉蒋介石的底细,总以为他是蒋介石的什么人。其实,唐人与蒋介石全无渊源。在蒋介石执政的几十年中,他没有出入过总统府的大门,就连蒋介石的面也只见过一次。那么,他的《金陵春梦》究竟是怎样写出来的呢?

      自从宋乔的《侍卫官杂记》在香港《新晚报》连载并出单行本以后,读者反映强烈。认为把蒋介石的昏庸无能和霉烂腐朽的生活写得很生动,很有趣。但又觉得不够,难道蒋介石就仅仅如此么?《新晚报》主编认为最好能再写一篇,塑造一个“真正的蒋介石”,使读者对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当时正是1952年,大陆刚解放不久,人们对蒋的厉害,记忆犹新,对蒋的丧权辱国的行径和倒行逆施的政策切齿痛恨,写这本书,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晚报》开了几次会,谁也不接受任务。推来推去,任务落到了年仅33岁的唐人身上。其理由是:他在蒋介石发迹的上海住过,又上过抗日战争前方,到过内战前方,还到过台湾等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当时任务不重,每天写稿只有两三千字,时间充裕。

      写这样的书,不同于写一般小说,面壁虚构是万万不行的。既要真实,不真实使人认识不了蒋介石,失去了写书的意义;又要有艺术性,否则,味同嚼蜡,不会有人看的。当时,他手头资料很少,仅仅只有一份友人送给他的五页“八行笺”。

      这份五页“八行笺”是一位真正的蒋介石的侍从室侍卫官退休回香港后写的,上面记载的情况是他奉蒋介石之命在重庆监视蒋的兄长郑绍发的经过。有了这几页材料做为“骨架”,再根据蒋的家谱、浙江地方志、风俗习惯、蒋的传记资料作参考,便开始写《金陵春梦》第一集――郑三发子。他翻阅了大量关于蒋的若干书籍和资料,案头堆积如小山。但是,牵涉到蒋介石德行方面的资料却寥寥无几。蒋逛窑子是尽人皆知的,不写出来,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蒋介石”,蒋的形象也就会单薄,不够“立体化”。尤其是蒋在上海做生意这段时间,还没有大发迹,没有记载,时间又过了那么久,资料委实难寻。唐人每日在街上奔忙,找遍大小各书店、书摊,经常是空手而归。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本石印的楷书文言《三十年歇浦沧桑录》。这是一本当年“十里洋场”上海“风月场中”怀旧兼导游的小册子,时间从清末到接近北伐,与蒋在上海做生意那段时间恰好吻合。这本小册子上对上海当时的妓院的分级、“规矩”、陈设、“制度”乃至名妓的花名、绰号与特征等等都记载得相当详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依据。事有凑巧,文章在报纸上连载之后,又接到一封具名罗高的来信,说蒋介石逛窑子时,他偶也在场,可以提供材料。唐人大喜过望,当即找到了这位年过九旬的老先生。此人原是中国第一代小说家包天笑老先生,他当年在上海《晶报》工作,由于业务上的需要,按照时俗,有时也到高级妓院去应酬,所以时常见到蒋,但不能成为朋友,因为蒋当时还没有发迹,与包老先生比较起来,还是无名鼠辈。包先生不仅指出文中之误处,还提供了外人从不知晓的材料,排除了写作《金陵春梦》中最恼火的障碍。

      《金陵春梦》出版后,在读者中的反响远远超过《侍卫官杂记》,但香港某些亲蒋分子极为不满。唐人的案头上偶尔也收到几封匿名信,有恫吓的,也有威胁的。唐人只是付之一笑,他说:“我不怕,因为我描写蒋介石的全是事实,没有冤枉他。”

      一天,唐人接到一个电话,说是有一位从台北来的老友要会他,约好到报馆后的大同酒家楼下饮茶。席间,这位老友有意把话题引到《金陵春梦》,他问唐人为什么要写这部书?是不是为稿费而写作?是不是蒋介石与他有私仇?唐人说:“我确为生活写过稿。但写《金陵春梦》却不是这个目的。我与蒋家没有什么私仇,写《金陵春梦》决非私人攻击。如果贵总统能以大局为重,以中华民族5亿同胞利益为重,马上宣布国共和谈,中国统一,那我一定另写蒋的情况。”临别时,他还要那位老友转告蒋经国先生:“他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不要太固执了,希望让我有”“机会为他写一部有关民族大团圆的小说。”

      这是唐人实实在在的心里话。他盼望祖国早日团圆,结束内战。几十年以来,这位爱国老作家笔下的作品,无论是《金陵春梦》、《伏牛山恩仇记》、《北洋军阀演义》、《大地沉浮》、《蒋后主秘录》,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唐人的艺术造诣很深,同时又是一名勤奋的高产作家。一次,有人问他已经发表的作品有三千万字否?他笑笑说:“那不止,你算算,我从31岁开始写《金陵春梦》起到50岁的20年当中,每天平均写作一万字,这就有七千多万呢!当然这其中有些不是文学作品,是报上需要的论述和报道。”他说,他曾经用过50多个笔名,在全国各省市出版社和香港已出版了中长篇小说有50部,还有35部将要整理出版。除此之外,还有已拍摄的电影14部和几部戏剧。

      在用笔名“唐人”发表的作品中,他最喜欢的是《金陵春梦》。

      (摘自《湘江文艺》1981年第1期摘编)

    附:唐人及《金陵春梦》简介

      唐人,原名严庆澍(1919―1981),江苏苏州人。笔名另有阮朗、颜开、江杏雨、陶奔、洛风、高山客等。抗日战争初期,在南北各地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后入成都燕京大学半工半读于新闻系。1946年在上海加入《大公报》,任职业务部门,曾赴苏北内战前线采访。1947年调往《大公报》台北分馆(业务机构),业余也作报道,写通讯。1949年分馆被封,转往香港《大公报》。1950年《大公报》增办《新晚报》,从此就在《新晚报》工作,由港闻、副刊编辑、主管直至编辑部领导。1977年起任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严重心脏病发作,1981年病逝于北京。一生作品在千万字以上,近一百部,最有名的是长篇章回小说《金陵春梦》,在《新晚报》连载七年之久,在海内外有广大影响。另有续篇《草山残梦》、《蒋后主秘录》,外篇《宋美龄的大半生》等。章回小说还有《北洋军阀演义》。此外,他更写了大量反映香港、台湾现实生活的小说,有《人渣》、《我是一棵摇钱树》、《空降》、《长相忆》、《孟姜女》、《窄路》、《赎罪》、《苍天》、《袭》、《八口之家》、《格罗珊》、《她还活着》、《第一个夹万》、《香港屋檐下》、《碑》、《泥海泛滥》、《爱情的俯冲》、《台风眼》、《火烧岛》、《在海的那边》、《月儿弯弯》、《血染黄金》、《芭芭拉的故事》、《黑裙》、《香港风情》、《十年一觉香港梦》、《香港大亨》,《壮士》、《小鹿》、《浮生八记》、《贝贝的初恋》等。他也写剧本,《诗人郁达夫》在港出版后《收获》曾转载。被拍成电影的有:《华灯初上》,《香喷喷小姐》、《姊妹曲》、《阖第光临》等十二部。

      《金陵春梦》是一部长达230万字的章回小说,全书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写蒋介石在大陆的大半生,从崛起到覆灭,遁往台湾,另续残梦为止。八集分别为《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和《大江东去》。起自第一回《逃荒年郑家拆骨肉;找奶妈蒋府迎新人》,终于第三百二十回(第八集第四十回)《炮声雷鸣,大上海胜利解放;五内如焚,蒋介石澎湖栖身》。既写蒋介石几十年中的行事,更写中国几十年间的变迁。从每一集的题名就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包括进去了。八集互相衔接,也可独立成书。

    • 家园 以前看过

      不过几乎忘光光了,包括那部草山什么梦来着.

      而且,我一直以为他是在大陆写的

    • 家园 【人物】唐人之死

      我对历史的喜欢远没有对那些逸闻掌故八卦来得积极。所以看到原文“11月唐人去世”,我还在恍惚他是不是去年11月某个时候过世的。可是小的时候就听说他早就过世了,看了后面,我才有敢回复,望大家指正。

      原文说得没有错误,唐人死因是心脏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严重心脏病突发呢?

      原因是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心里激动造成梗塞。唐人老先生是一个爱国人士,内心中盼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不难理解女排的冠军给他脆弱的心脏造成过负荷,心脏病突发。

      我不知道女排第一次取得世界冠军是什么时候,那时候我太小,农村长大,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到了城市,每周日6点半CCTV-1的《唐老鸭和米老鼠》最能吸引我的眼球。通常在6点到6点半这个时段,多是一些科普系列片,我也比较喜欢。有一期介绍心脏病,说起它的危害,一个女的主治医师据了女排夺冠导致《金陵春梦》作者唐人心肌梗塞的例子。我当时就记住了,一个是奇怪的人名唐人,另一个就是那部作品。

    • 家园 我听说所谓“郑三发子”是无稽之谈

      个人意见,唐人和他的那些书,比如“金陵春梦”恐怕还是只能当“三国演义”(还是有明显的现实政治意义的)看,不可能当史书看。

    • 家园 小时候读的书,看看挺有意思的。八本外好像还有一本补的。

      好多心理描写,当然是杜撰的。

      侍卫官日记更有意思,把好多名人的名字 改得很可爱的。

      • 家园 八本之后是十二本《草山残梦》

        至于《侍卫官杂记》,不是唐人作品,是宋乔。

        《金陵春梦》是偶看过的最有趣的演义小说了,唐人之后,就没见过更“出彩”的了。。。唉。。。:(

        附:《侍卫官杂记》作者解谜

          50年代初,香港有《侍卫官杂记》一书问世,该书写蒋介石的种种隐私甚为畅销。198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再版,一次就发行30万册。

          此书作者署名宋乔,一般都知道是伪托,但作者真姓名无从探究。半个世纪后终于解谜。

          前不久承香港新亚洲文化基金会范止安先生赐赠《若有所思》(卜少夫著)一本,内有:“四十年前,周榆瑞化名,曾写过一本《侍卫官杂记》,是根据他在庐山采访国共和谈,马歇尔七上庐山的新闻,报道蒋介石的生活种种……”

          卜少夫与周榆瑞是好友。据卜在别处谈及。周榆瑞曾任西南联大英文系教授。1957年出境,卜少夫原拟安排他在台北定居,大概蒋家记恨他的《侍卫官杂记》,拒不接纳。后来去了英国,不久就在伦敦去世。卜少夫极重友情,从香港赶去哀悼祭奠,返程时带回周榆瑞生前所写的诗词,经整理出了本《周榆瑞在人间》。

          附带说一句。卜少夫是位有名的报人。曾任《中央日报》总编、《申报》副总编、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等职。他创办的《新闻天地》杂志,刊龄长达56年又10个月。2000年10月该刊停办。一个月后,2000年11月4日,卜少夫去世,享年92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