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们大家都是过客《十一》老魏 -- 潘涌

共:💬53 🌺6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我们大家都是过客《十一》老魏

    我们大家都是过客《十一》老魏

    最近,网友一再要求,让我谈一谈对《吴法宪回忆录》的看法。这个评价一直让我左右为难,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拿到全书,只在网上看过某些章节。重要的是,吴将军书的出版是在我开始写作以后,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看书了。在小酒庄里时间最多的时候,我把《晚年周恩来》看过至少五遍,因为是借的,无法做笔记。我自己买过一套《重审林彪罪案》,里里外外我做满了各种符号,圈圈点点,眉批横批,有再写作之势。

    好像学者都有一个习惯,自己的书是不外借的,书到用时方很少,关键时候我还是犯了错误。前些年的一天,小酒庄里进来一个福州军区总医院的访问学者,见我在研究林彪,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没有买酒,但死活要把那两本《重审林彪罪案》借走。我觉得是军队医生,又想起了当年给我伤口小题大作的吴医生,很亲切,我说借走可以,但一定要还啊,上面有我的各种研究记号。他很会说,老潘,话说到哪里了,这点事儿还信不过吗。不过那位医生一走,几年没有消息。

    大陆人写的研究中国现代政治历史的巨著能在海外出版首先还是要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让这些人有机会到海外,静下心坐下来写写自己,回忆一下自己的过去。这些书良莠不齐,有的成了畅销书,曾被国内的政府代表团大手笔几本几十本地购买;有的成了卖不了百十本的死书,送人还没人看,只获得一个著作名,说明读者不论走到哪里,心里都会有一杆秤。那么这杆秤称什么呢?

    首先是称价值,小人物小地方都不影响价值,当年费孝通写的小地方江村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关键是他写出了当时的自然规律,写出了一个自然微循环。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写国家政党能写出动脉静脉,写个人小地方能写出微循环,这就是一本好书的真实价值。第二称拍节,让读者看出自己的经历与中国历史大浪大致合拍,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共鸣。看过昆曲《单刀会》的人都会特别感触关羽站在江船上随浪逐流史诗般的表演,说明英雄人物在与江水合拍,而那江水又是几千年写不尽的英雄血。第三称出是历史的真实一笔,这种写作不可独吞资料,也不可请人捉刀,叫人能看出是自己一笔一划在写,甚至错别字语法错误都留在上面。我一直在估量《吴法宪回忆录》的价值,第三点我看得很清楚,应该认定是吴将军自己在写,最多是女儿修改润色了一下。中国有几百本将军回忆录,只有这本书是亲笔写的,历史独到的一笔。

    国外出版的政治历史书籍还有一个特色,喜欢揭露描写当事人的隐私,很多情况下是出版商的要求。对于个人隐私一点不写,显得没有人情味,如果写得太多,会让读者觉得很不自然,一是怎么这些事都让你看见了,二是早不说,非要等人家死了几十年后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早已不是几十年前“性桎梏”“性压抑”的年代,不论在什么状态下生活,已经没有“性饥渴”的体会,这种环境下写人家隐私读者会觉得不厚道。再有,写隐私是很难写出人性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写出人情,写出宽容,写出大度。

    具有上述特点的政治历史书籍就有了可读性,用现代的话说开始有了粉丝,也许这类书在海外出版会让读者感到更加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理解研究。很多当事人作者写出了可贵的真实,但他当时处在的社会环境又不太可能描绘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又给了后代研究者伸展才华的机会。最近我看了林办张秘书写的林彪与“一号通令”实话实说,写的很仔细,前后过程也写的明明白白,也写出了作为国防部长林彪的职责。作为研究者,我再次清楚地看到,毛泽东与林彪后来发生的矛盾,仍然是在军队调动上,林彪私自调动了毛泽东的军队,把二十七军一个整军从江苏无锡调往张家口驻防,作为军委主席,毛泽东心里会怎么想。更明确地解读了当年毛泽东的那句话:缔造者就不能指挥了吗。

    当事人与研究者不同,研究者要求当事人写出事件的真实,是什么个情况就写什么,研究者要的是看问题的高度,水平和功力。魏京生回忆老父亲,他写到:随后刘亚楼找了些理由,比如不穿军服上班,不系风纪扣等等,把他连降好几级,一直降到科长。父亲还不服气,要和刘亚楼拼到底。年轻气盛如此,看来非要碰到南墙才回头,是个不得好死的种。那么,魏老父为什么不爱穿军衣上班呢,文革时红卫兵都争着抢着找军衣穿。一个细心的网友想到东北军的王以哲也不爱穿军衣,是被军阀常荫槐整治降了级,军衣领章上的星星少了好几个。我想,魏老父是被刘亚楼整治降级在先,原来大校被降成中校或少校,星星由四个变成了两个或一个,这样的军衣谁穿谁怄气。一件军衣小事联想到我军的军衔制,读史读出了岁月。

    战争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创伤,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但对参加过战争人的心理研究一直没有受到过应有的重视。美国可能稍微好一点,开始了战争心理创伤学研究,长期跟踪观察,发现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以及近十几年参加过中东战争的老兵,心理状态极为不正常,已经不像正常人。简单些说,见过死人或抬过死人的人心理上会发生某些变化,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将这些老兵长期供养起来。不同的是,中共建政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批参加过战争的人长期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只注意到他们不怕死,对党忠诚,而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变化,更没有宣传让群众理解这种非正常人的心理变化。工作中,下级或一般群众对这些干部绕道走避开矛盾是上策,一味抗争如同以卵击石,结果是矛盾重重冤案遍地。魏老父被整治得不愿穿军衣,我想,有相当多的一般群众是在监狱里度过美好青春时光的。

    还有一段史闻应该也记录下来。中共成立以后主要的活动是战争活动,既人们常说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三个战争培养了大批成熟的军事干部和战士,而一直从事地方工作的人员不多。中共还长期有着重军队轻地方的干部制度,同一年月加入中共的干部,一般地说在军队工作要比在地方工作高出一到两级,中共建政以后,需要大量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那么派哪些人去呢。当然这段历史又无法直写,否则伤人太多,只能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把一个单位比作一篮子鸡蛋,领导只把个头大的留下,小个的快破的一律借机送到地方工作。55授衔以前大批转业过一次,包括全部女兵。文革时,中共地方干部的政治待遇降到最低点,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大抬头。举一例,建政初期,各省的省委书记一般都是军队上将级,到了文革时变成了省军级,地师级和县团级。魏京生回忆,魏老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经营的公司--中建公司,江泽民都来办公室学习半年,讲的就是那段历史。

    军队管理与地方管理有本质上的不同。在军队,管理上就是个一二一,齐步走,打仗时,喊句冲锋就行了,地方就不同了,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各方群众。参加过战争的军队干部到地方一般都担任不大不小的领导职务,他们既有战争时带来的心灵创伤,又有离开军队时的某种心理压抑,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思维上要求一般群众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话就整治。一些地区本是生长烟叶的高产区,上面某个领导说了句“以粮为纲”,下面各级领导一定会闻风而动拔掉烟叶种小麦。建政以后十几年,经过各种运动,大跃进,六二年自然灾害,干部与群众产生的各种矛盾积怨,在文革初期来了个总报复。有文革资料统计,被打死致残的领导干部有成千上万,主要发生在那个时期。

    与此同时中共还成长了一小批优秀的地方干部,这批优秀干部中的华国锋赵紫阳还做过党的最高领导人。这批干部的特点是在军队工作时间不长,战争期间,他们以农村土改工作队或地方工作队名义随大军行动,不参加战役,主要在后方做群众和地方政权的建设工作。这些干部普遍有知识有文化,一方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方面又能感觉到群众的疾苦。可以说这批干部是我党联系群众时间最早最长的一批干部,在工作中也相应显出了许多灵活性。

    前篇文章我提到过一位纽黑文的老知识分子,他称自己在大陆的一生是血泪年华,我是怀着万般同情之心读完他的回忆录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最后过到血泪程度实在不尽人意,不过我还是从书中的控诉中读到许多党的领导干部对他好言相劝的情节,劝他缓和各种矛盾。借着到学院党委书记家给他儿子看病的机会,党委书记程耀吾对这位医生说:党委对你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做人品质都非常满意。我想言外之意是好好干,对党不利的话就不要说了,运动快来了。这段对话的时间发生在一九五五年肃清反革命运动前夕。一位系主任说得更明白:张医生,你心里信耶稣,口里亮马克思的官腔,不就两全其美了吗?我们也好放心使用你!那么,在当时的环境下对这些具有政策灵活性领导干部的良言是听还是不听呢。

    中共的干部很多出身寒苦文化水平不高,更没有现代MBA管理概念,为什么在几十年时间内能把全国老百姓管理得服服帖帖呢。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定要抓好典型。后来不知是毛本人还是别人又加了一句:抓两头带中间。这是从来没有人被人论证的数学威布尔正态分布在政治管理中的经典应用,能被数学证明的管理方法一定是最科学的。人活一世不容易,为何还与科学做对呢!这个工作方法就是教工农干部抓好本单位的好典型和坏典型,会抓典型就是会管理。老魏回忆说,中共一搞运动就有指标,为了指标就常常不讲理,这个指标就是指的抓典型。问题是有的单位,领导干部很好,本单位的人也很好,但有了指标必须抓几个上报。

    七零年庐山会议半年以后,我所在的空四十五师政治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高呼“向立果同志学习,向立果同志致敬!”的口号。我当时不知道立果是谁,就写了封信给儿时的好朋友李强,但写信的时候又忘了,贴好邮票才想起来,无法,只有写在信封上:立果是何人?李强的老父是抗日前期河北干部,老十一级,空军军务部部长。没几天,李强回信:潘涌,现在讲话要千万注意,立果是林彪的儿子,只有二十四岁,空军把他捧得很红。

    罗荣桓有个侄子叫罗永进,当时在八大队修理厂当白铁工,大家都在抄林立果报告的时候,他没有抄,没有声张,也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但举动还是被老指导员看到了。罗后来通过关系上了工农兵大学,走的时候说,就是当了三年白铁工不好。

    我提的这两个人当时都不满二十岁,应该是高干的儿子,他们都能在运动当口国家关键时刻,不言不语,静观事态发展,以免被抓了典型。一旦被抓了典型,风口浪尖上,就是红军也要枪毙的,这点老魏讲得非常对。那么,一般干部呢?一般老百姓呢?

    你的人生是问号?,是句号。,还是感叹号!。

    08/20/2009

    《未完》

    关键词(Tags): #过客(朴石)#潘涌(朴石)通宝推:cococal,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潘哥,这贴真好;花并宝推
    • 家园 魏梓林是个比较爱较真的人

      魏梓林要是真去西北当空军司令,凭他和毛泽东的关系65年之前评少将是没问题的,但是他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另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

      當時的安徽只有一個師範學院,集中了一大批江南才子。因爲受到中共地下黨員的影響,這些人全都被人類最美好的理想所吸引,在抗日戰爭前後紛紛加入了共產黨,成爲新四軍幹部來源之一,並且大都得到了重用。戰爭年代拍馬屁是不吃香的,人們自然而然就會唯才是用,就像和平年代做生意一樣。我父親由於才能卓著,30歲就已經是正軍級幹部了。49年中共將要打進北京時,他被調到中共軍委擔任航空系統軍事接管小組長,成爲組建中國民航和空軍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當時他和毛澤東是鄰居,並且被毛澤東推薦爲毛岸英的古文和歷史業餘教師,直到進城以後才停止教授。現在有人說,中共老一代幹部都是土八路,所以胡作非爲;如今都是有大學文憑的,所以有希望了。以我的親身觀察,他們說話的前提就是錯的。

      在民航時發生了一件大事,那是我父親一生中最重要的挫折,但也是他最受人尊敬的事件。當時正值三反五反,民航局被告發有十萬銀元賬目不清。過去軍隊的財務管理非常簡單,進城後有很多幹部親屬需要安置,這些都由處、科級幹部批個條子就開支了。但中共一搞運動就有指標,爲了指標就常常不講理。負責運動的一方(中央組織部)硬說十萬元按制度需要局領導簽字,否則就按貪汙挪用公款處理。當時就抓了八名處級軍官,拉到刑場上準備槍斃。我父親立即給毛澤東寫了一份檢討,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那八人因此免於一死,而我父親卻落得個開除黨籍、解除公職的處分。如果沒有我父親的舉動,人們今天就不會只說劉青山、張子善的貪汙案了。因爲這八個人全是老紅軍,55年評軍銜時都是少將中將。

      但是人才總有人要。當時中共政權初建,各方都缺乏人才。所以吳法憲很快就把我父親招攬到空軍,讓他擔任組織動員部長,這相當於現在的黨系統組織部,加上軍隊系統的幹部部和軍務部合二爲一的部門。但是我父親像很多老共產黨人一樣,把民主、自由和國家利益看得太認真了,不知道共產黨一執政就變了形勢。在一次空軍高層會議上,爲了和蘇聯合作的問題,父親與留蘇派的司令員劉亞樓發生了衝突。他條分縷析,擺事實講道理,硬是逼得劉亞樓認了錯。雖然按他的原則寫出的報告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但父親從此也得罪了心胸不那麽寬闊的司令員。隨後劉亞樓找了些理由,比如不穿軍服上班,不系風紀扣等等,把他連降好幾級,一直降到科長。父親還不服氣,要和劉亞樓拼到底。年輕氣盛如此,看來非要碰到南牆才回頭,是個不得好死的種。幸虧有吳法憲從中調和事情才有緩解。吳讓父親去蘇聯民航局當副局長,父親捨不得老婆孩子,讓他去西北空軍當司令員,他又捨不得劉亞樓。他這人心太重,仇人和親人都捨不得,這樣的人在那種時代能活下來,也算個奇迹吧。我父親對吳法憲的評價不同於一般人,他認爲吳的確是個能在同事之間起平衡作用的人。遺憾的是,前幾年空軍老幹部投票評選,吳當選爲空軍最沒骨氣的老幹部,理由是他在法庭上表現不好。而我父親當選爲最有骨氣的老幹部,理由是上述的兩件壯舉。大家說父親有中國傳統的俠義和敢直言的作風。

      外链出处

      • 家园 他该坚持到底,让刘亚楼把他撤到少尉

        他该坚持到底,让刘亚楼把他撤到少尉,然后戴着军衔到处张扬

        • 家园 我的感觉少将是55年军人尊严的一道坎

          55年评军衔,少将是尊严的一道坎。

          55年低评的人不少,上将中将资历的最后评少将人还是挺多的,比如贺晋年,段苏权,有委屈但是他们最后还是接受了少将军衔。

          但是本该评将的没评上这心里反映就大了,比如16军原军长尹先炳本该评中将,因为作风问题来个大校。这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于是军装能不穿就不穿(65式军装穿着应该没心里障碍)。

          老魏当时心里也一定很别扭,觉着带校级军衔丢人,于是军装也懒得穿了。刘亚楼这人心胸太狭窄,又爱出风头,也难怪他死后别人还对吴法宪有那么大的火。

          • 家园 老魏不干也罢了

            让刘蹂躏不是很核算。感觉是刘专门拿魏开涮。你说骂几句就罢了。真拿下军衔就过了。

            • 家园 老魏之前升的太快了,事业太顺利了

              红军时期的共产党内斗他没有赶上,对建国后的期望太理想化了。以他的性格,如果他不在空军也许待遇会好一点,但是难说在反右或者文革的时候摔更大的跟头。

          • 家园 嘿嘿,老刘命好啊

            要不林彪“贼船”上的大副,还会轮得到别人吗?

            聪明人啊,老天都会眷顾。去的是时候!

            • 家园 是呀,老刘死的时候大腕们都到齐了

              老吴都说连追悼会的签名册都是独一份。

              而老吴自己成司令之后又为老刘挨骂,又为文革跑腿,舒心的日子没享受过,就赶上913了。

              • 家园 老刘的文采也不错

                他们空政歌舞团搞得那个歌剧《江姐》,还真是不错。老刘还真是下功夫,跟着一起琢磨歌词。

                • 家园 空政文工团都是昭仪,婕妤,淑媛,一句话老刘就得招之即来

                  官再大,在这些娘娘们面前也是奴才。

                • 家园 跟着一起琢磨歌词

                  这样有理由和女演员厮混在一起么。

                  • 家园 淑媛同志是可以直入太祖书房的,老刘当然是心无旁骛

                    我看他对淑媛同志就象唐伯虎对石榴姐---象对他自己老娘一样的尊重

                    "江姐”剧,是太祖亲自关心,淑媛同志直接汇报的空军头等大事。老刘他敢不亲自和演员研究歌词?万一淑媛同志带来了最新最高指示,他不去跪迎还了得?

                    • 家园 老刘当然是心无旁骛

                      心里想一想木关系。表现出来了也木什么。刘也是仪表人才么-至少那个精神气,敢说淑媛会不喜欢么?只要刘上将不动粗的就行。要动粗也可以,须的让淑媛满意才行。太祖身边的近臣么,官不大但是言可畏呀。不可让她们不满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