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看李光耀的回忆录(1965-2000) -- GWA

共:💬122 🌺20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来掺和

      我觉得对于新加坡来讲,硬件上优点是地理优势,缺点是国土面积极端狭小,没有纵深和资源。但是地理优势这一点其实并不突出,马六甲并非新加坡独有,所以即使大国背书,也只是暂时有些优势。

      另外的优势,其实就是人才,新加坡的真正命脉其实就是不断地吸收外来人才,这些人来了之后是真正的食草动物,即使走了,也留下了自己半生的力量,其实新加坡巴不得这些人来了又走,这样只要新加坡有吸引力,那么永远用的都是年轻人,却不用养老人,如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李就此希望自己的统治阶层能够永固。

      可是要吸引人才,就必须把新加坡建成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归根结底,是要能让人才在这里赚到其他地方更多的钱。而要建设一个这样的新加坡,是需要大量的本地和外来人才的,于是新加坡的经济就变成了一个信心经济:大家觉得能生活得更好菜来新加坡,因为相信新加坡未来会一直不错而入籍,而自己本身其实也为新加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反过来吸引其他的人来新加坡,贡献这里的经济,最不济,也能给先来的人养老。

      这个良性循环其实做得相当不错,但是也有它的弱点,那就是一旦在新加坡赚钱和在自己本国相差不多,生活压力也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新加坡吸引人才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有什么吸引人的亮点呢?更民主吗?更丰富的自然环境么?一旦这个正循环不能继续下去,那么慢慢的,负循环就要开始了,而且很难逆转。

      所以,新加坡必须拼命维持它的吸引力,维持新币币值的稳定。现在新加坡面临老龄化,工作人口的减少几乎必然导致吸引力的降低,所以最近几年,新加坡pr和citizen的发放量都非常大,去年好像发了7万的pr,而06年还是5万,03年可能只有2-3万个,结果是最近2-3年房价暴涨,即使现在经济危机还是涨,而工资不涨的结果就是生活压力变大。但是现在引入的人口,在20年后也会老,但是20年后,新加坡时候还有空间能继续完这个游戏是个大问题,一旦开始工作人口开始流失,经济就会慢慢衰竭,会有少的人来,更多的人走,一旦有一点无法维持新币高币值,大家发现,在中国工作其实比新加坡挣得不少,生活压力也差不多,还会有多少人来呢?我相信,如果新币今天变成1:3兑人民币,明天就的有大半中国pr跑路。

      所以,新加坡的信心经济,应该还是能够维持20年左右,但是对中国人来讲,如果中国不乱,10年之后可能他的吸引力就很小了,因为人都是看未来的。

      最后强调一点,我无意贬损新加坡,它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

      • 家园 有理

        其实新加坡是紧跟米国走的,不过没有人家那么好条件

      • 家园 您讲得很对,“牧场经济”降低了新加坡的吸引力

        遴选人才的方法单一,“牧场经济”阻断了底层精英进阶高层的途径,中高阶人才在新创业成功不易,为了压低劳动力成本,近来大量引进中低阶人力,表明新加坡还是在靠拼人力资源的低成本来竞争。

        上届大选前老吴提出了“守将/逃兵”的课题,前几天又讲在外留学的优秀生8成不归。这是“牧场经济”的最好证据。

    • 家园 新加坡的经济特点是坐庄经济

      利用地理位置,控制关键行业和资源,如银行,土地,空港和码头。欢迎大小企业来玩,不论输赢都稳赚抽头。从早期的成衣业,化工业,到电子业,和今天的制药业莫不如此。所以,新加坡真正创造巨大产值的都是国际大企业。为这些大企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都是本地企业。

      新加坡的经济是“肉包子打狗”经济。为了吸引国际上的大企业来投资,企业税可以降,土地可以便宜给,劳动力成本也尽可能降,工会被政府控制,罢工必须事先申请,总之有利于国际资本投资的一切事情,新加坡政府都回去做并且做好。但是狗不会被肉包子拴在一处的,一旦别的地方有更好的肉包子,就会以去不回头。

      新加坡的经济是“牧场”经济。除了人口百分之几的精英外,其他的都是吃草出奶干活的牲口。牲口是不需要民主,自由和思想的,艺术更是奢侈品。唯一的艺术高校“南洋艺专”是私立的。公立的都叫“理工”学院,“理工”大学,专门培养会干活的牲口用的。

      • 家园 有失偏颇

        我们着重看的是别的国家优势是什么,而不是以小而论道。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好,挟以马六甲,非欧亚的必经之道,可这也正是这个国家的短,四周围海,周边是马来西亚,印尼。。。 在加上人种的天然排外性,战略位置极差,可以说600多平方公里根本没战略空间可研。这个国家的资源极度缺乏,去超市买颗青菜都是中国印尼马来产。哪个国家在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创造这么大的经济价值? 北京可以嘛,它还可以拥有全中国的资源,但新加坡没有。试想一下它不靠做肉包子靠什么?咱中国30年前开始的时候不也在做肉包子嘛?现在也还在做,电信石油哪个不是关键行业,以前为阿迪耐克诺基亚加工的还不是本地企业?不做肉包子,何以打狗?都因为做肉包子,新加坡进入发达国家,咱国家也取得30年的成就。

        新加坡确实是以精英统治国家,这点我也同意。全世界都这样,你说是不是。中国要不要以及能不能脱离这点我们就不讨论。新加坡真正做牲口的是一代二代的移民,没多少钱,现在都60,70岁了还在开的士洗盘子赚钱,我们中国人的上几代呢?又是做了多久的牲口才有我们今天评点江山一二。 拿现在新加坡同龄的人来比较,别人想的是签多久ipod,d60卖到换d80还是d90,而我辈忧虑不已的是房子怎么又涨了! 想想,新加坡人难道真的需要民主嘛?

        • 家园 只看过去,新加坡经济成就辉煌,但看未来,“肉包子经济”面

          临挑战

          凡事有两面:“肉包子经济”好的一面是见效快,风险低,这些各位都总结得很好;“肉包子经济”不好的一面是:缺乏核心竞争力,表现为没有培养出本土的全球知名品牌;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难于吸引国际一流人才。

          新加坡的本土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政联公司和非政联公司。政联公司(Government-Linked Companies)可以说是一个新加坡的独特公司组织,指的是新加坡政府通过淡马锡控股持股、而拥有该企业20%投票权的新加坡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为:新电信,DBS,SGX,NOL,SIA,港务局,章宜空港...多数是“坐庄经济”中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垄断优势。非政联公司就得自己在市场大海中游泳求生存,他们可能与国际巨头竞争并获胜吗?我知道的大多是成为国际巨头价值链的一部分,提供零配件,服务和支持,大狗吃肉包子,小猫吃点残羹剩饭,聊以果腹而已。

          当大狗离去,这些贡献了一半GDP,7/80%就业机会的小猫连生存都汇成问题。类似的现象在最近两次经济衰退中都明显表现出来,“经济发展委员会”也都意识到了,但是改进不大。

          • 家园 who care

            这些问题就跟中国的腐败问题一样,在台上的领导比咱小老百姓清楚的多得多,能不能解决就是听天由命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个人能给算算命就好了。

          • 家园 如果新加坡有了本土的全球知名品牌,新加坡会怎样?

            1\该本土的全球知名品牌一定会在新加坡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总量占GDP的10%以上,税收占的更多,员工及家属乃至为其服务的小企业的员工及家属占总人口的30%.

            2\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谁是新加坡的主宰?是该企业的大股东,或者高管.

            3\任何行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当该品牌的行业进入消亡期的时候,是不是新加坡该亡国了?当然大股东,或者高管是可以成为另一国的公民的.

            所以新加坡没有本土的全球知名品牌,做“肉包子经济”,是一代人精心规划的结果,是适应新加坡核心竞争力的结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