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画饼充饥-小吃 -- 浮浮沉沉

共:💬75 🌺17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馋死我也~~~~~~~~~~~~~~

        寻嘛儿枪啊,下回去直接寻羊肉粪儿~~~~~~~~~

      • 家园 原来这就是羊肉粉阿,绝.....

        最早有羊肉粉这个概念的,还是看陆川的电影<寻枪>主演是姜文,片中出现了其老家贵州的小吃羊肉粉,及大喊着叫卖的小贩,谁知道这竟是伏笔....

        但片中未一睹羊肉粉的芳泽,遗憾了很多年啊.去过云南四川也未找到此小吃,今天在您这儿见识了,多谢多谢阿.......

        此物看起来就有气势,似和北方的羊肉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调味配菜不失西南小吃的精化,豪放之余还有些细腻,味道应该很不错的,有机会去贵州一定要尝个鲜啊.

        • 家园 有机会去试试,我写的只是一种,也有清淡的吃法

          姜文电影拍摄地是个小镇叫“青岩”,出名的是烤小豆腐,还有猪脚火锅,因为靠近贵阳市的花溪区,大中专学生的最爱,到周末人满为患

      • 家园 真想钻进图里去啊!!!!!

        决定了,本周末卤肉吃.

    • 家园 【原创】画饼充饥-恋爱豆腐果

      恋爱豆腐果是贵阳的小吃,名字是非常的惹人爱,实际上吃的人当中谈恋爱的有,失恋的也有,光棍也有,无他,味道好。这东西在贵阳很多地方都有摆摊卖的,但是我吃过的摊摊当中,个人觉得要数一对夫妻卖的最好吃(夫妻档可能也应了这个罗曼蒂克的名字吧)。这两口子没有固定的地点经营,一般是在从喷水池到金筑大酒店这一截流窜摆摊。小本生意确实辛苦,那时候从金筑大酒店紫林庵这条路两侧的人行道晚上有夜市,是市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就业的手段,只要登记了,城管也是不去管的,不过这两口子是农村来的,不在下岗职工之列,而且摆夜市要置办一套棚子行头,这钱他们也省了,所以要时刻防着城管,不得不流窜了。

      印象中他们摆在友谊商厦斜对面的时候多,那地方离师大近,师大的MM们好这口啊,那时候到了晚上我也要到处去找这两口子,没别的原因,我和MM都好这个。不过恋爱豆腐果也不是大家常叫的名字,大家一般都管这个都叫烤豆腐,形象又直观。一辆小车车,中间是块满是洞洞的铁板,铁板下面是火炉,不过不烧煤气也不烧煤,烧的是谷糠,撒一层灰做底,然后弄一小块点燃的炭,把谷糠洒在上面,不要看见明火,就这么慢慢燃,时不时加点谷糠。铁板上就是豆腐块,怎么加工的我不太确定,好像是拿碱水来泡过的,反正我见着原料的时候看起来就是豆腐块,一片一片码在篮子里。

      小车的一边是放筷子,纸巾,牙签,折耳根辣子水的地方,其中两个大搪瓷钵钵,装的就是折耳根为主的辣子水。折耳根中医说是药,叫鱼腥草,味道特殊,贵州人极其喜欢,从佐餐做辣子水到凉拌,炒腊肉,炒豆鼓油渣,大受欢迎,相比之下,外来的朋友就很难勉强了。话说折耳根洗净切得跟葱似的,加上葱,芫蕦,蒜泥,干辣子面,味精,酱油,醋,酸萝卜丁拌好,放一会入味备用,等豆腐烤好了就根据爱好取用。看这个,诱人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烤豆腐的时候老板要时不时调整豆腐的位置去迁就火,这东西烤起来慢,要把握好火候,保证烤得均匀,要是烤的多了一时半会没人买,那豆腐的水分就逐渐干掉了,干掉烤豆腐的喜欢的人不多(看上图中铁板中间那些就是烤得很老的了,没什么水分基本剩下层厚厚的皮,适合爱磨牙的朋友)平常大家喜欢叮嘱老板“要嫩一点”,老板手一指“这块好不好,还冒白浆浆的,嫩”,等你点了头,拿出个套着塑料袋的小碟子,把烤豆腐沿一边开个口,往里塞折耳根辣子水,再给双筷子,大快朵颐吧。有些人喜欢把内里那嫩嫩的豆腐和折耳根一拌匀,先吃这个,豆腐嫩嫩的带点碱味,加上折耳根辣椒水,不错,等吃完这个,焦黄的外皮也被折耳根辣子水泡的进盐味了,慢慢咀嚼,另一番风味。上图上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也有些性急的,碟子筷子就不用了,直接放到塑料袋中,拿在手里一口咬下去,差点连塑料袋都咬下来一块,从皮到折耳根到嫩豆腐,你有我有全都有啊,毫无疑问这是“大男八汉”的吃法。有一回我,侄儿子,得欢赶上肚子饿的时候,三人守着摊摊开吃,烫?不怕!辣?不怕!囫囵吞浪费了?这个。。。不怕,虽然吃得快,味道照样品得出来!没听见吧唧嘴吗?就这么一块接一块下肚,实在是爽啊~~

    • 家园 好,好,好。等俺攒够了本钱,就到您家乡学这门手艺。
    • 家园 【原创】画饼充饥-丝娃娃

      感谢 空气精灵 提到了另外一种贵州小吃,丝娃娃,勾起若干回忆,接着来发挥一下。

      先强调一点,丝娃娃只是一个名字,为什么这么叫我说不上来,也没去考证过,反正从我吃丝娃娃开始它就叫这个名字了,跟各位家中的宝贝们没有半点联系,去贵州要是听见谁说请你吃丝娃娃,别害怕,我们不吃人。

      做法嘛,说好听就是讲究,其实呢,就是麻烦。首先是皮子,具体是用米面还是面粉,还是两者兼有我忘记了,家里就能做,做成面浆,水分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因为做法特别,要一团拿在手上,拿上手以后要以面团似掉非掉的境界最好。然后准备平底铁锅,不放油,底下生火,全凭借手感玩弄那一团面:让面团往下掉,像溜溜球往下的那种感觉,然后跟锅接触,正好一个小圆形,然后把面团拉起来,留在铁锅上的就是皮子成品了,见下图(百度的,原作者见谅)。

      这就是皮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累人了,面浆也要刚好,手腕用劲,做出来成品太厚或者太薄都影响吃。我母亲就有这手艺,很多小吃她都会做,就算先前不会,看看别人做,打听一下,大概也能弄个八九不离十,小时候很多小吃都是母亲做给我们吃的,想想真是有福,哈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光有皮子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准备各种佐料,佐料也要选好,因为是生吃,所以要选嫩的新鲜的。我记得佐料有:绿豆芽,折耳根(最爱),胡罗卜丝,海带丝,莴笋丝,黄瓜丝,蕨菜丝,土豆丝,炒豆,芫荽,酸罗卜丝,甜罗卜丝。。。很多,反正花样不断翻新中。这些东西要么焯过,要么就是腌制好的,等于就是可以直接吃的。专门做这个的人家,就会准备一张矮桌,长方形的,要很长才放得下盛放各种佐料的碗碟,准备好以后是这样子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碗里是炒豆,另外一个应该是辣椒。浅碟子里叠成半圆的就是皮子。

      下面就可以开吃了,为了方便,也为了更形象地展现丝娃娃的风采,我又百度了些照片,还有顺序的,原作者看来很好这一口。

      第一步,皮子摊在手上,往皮子上放佐料,这张好像是莴笋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步,继续放佐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三步,继续放佐料,差不多就要包起来了,这张图是一种包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喜欢先将圆形的皮子对折,再对折,成1/4圆,捏住三边一抖就成了漏斗状,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是佐料不容易掉出来,第二就是辣椒水要淋在佐料上的,漏斗状一兜住不容易漏。夏天消暑的时候,往街边一坐,满桌的佐料颜色鲜艳,琳琅满目,煞是好看,而且各种佐料基本保持了原本的味道,又都是凉凉的,于是迫不及待包好一个,加上花生炒豆辣椒水,不管男女老幼,一口就是一个,一嚼咔嚓作响,满口生香,脆脆的佐料,绵绵的皮子,还有秘制辣椒水,爽啊!上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这位的动作,淋辣椒水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辣椒水是店家调制的,老规矩,秘密!丝娃娃调味全靠辣椒水,你说重要不重要。吃的时候先计算一下你的食量,这东西以皮子的数量论价钱,佐料和辣椒水各凭爱好,不另外计价。故事这就来了,这个故事是听得欢说的,向当事人求证,基本上当事人属于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以年幼无知来搪塞,因此可信度100%。

      话说我那个侄儿子念小学的时候,几年级说不清了,不是一年级就是二年级吧,反正很小,跟得欢同班,小孩子嘴馋,丝娃娃作为为数不多的零食受追捧的程度不亚于如今的洋快餐,得欢和侄儿子当然也不能免俗。丝娃娃那时候多半由老太太在各中小学门口摆摊经营,得欢和侄儿子的学校门口就有一些,某天,两人去吃丝娃娃,前面说过了丝娃娃是以皮子论价,辣椒水和佐料不另外算钱,得欢老老实实交钱买了几个皮子,没几下就全下肚了,转头一看,侄儿子还在吃呢,得欢心想好像侄儿子就买了一个皮子吧,怎么会还没吃完呢?再看摆摊的老太太,脸色铁青(理解,换成是我,估计早发飙了),得欢转过来再看看侄儿子吃丝娃娃的动作,顿时是呆若木鸡,恐怖啊。。。。。。

      让我们来看看侄儿子是如何吃丝娃娃的吧:

      1皮子在手上摊开,然后往上加佐料,等到基本堆成金字塔的时候停手

      2加辣椒水

      3将淋了辣椒水的佐料吃掉,皮子留下

      4重复1-3步骤

      这之中省略了“包”丝娃娃的那一步。。。。。。三岁看老啊,要不说侄儿子怎么能念博士呢,人家从小就聪明。这件事的后果就是,在此后的小学岁月中,侄儿子若是想吃丝娃娃,只能辗转于各兄弟小学及中学,至于自己就读的小学嘛,不好意思,老太太们成立了攻守同盟:不卖给他!!!

      最后提个醒,现在的丝娃娃都是有最低消费的了,店家都有规矩一次至少要多少个皮子,否则大家都学博士,老板就活不下去了

      元宝推荐:马鹿, 通宝推:空气精灵,
      • 家园 这花是给你的博士侄儿的!

        厉害,厉害,佩服!

      • 家园 这饼皮很多地方都有

        安徽、江苏、四川等地方都有,一般叫春卷皮,直径大约在15厘米之间。有一年在东台耗了几天,县政府门口有个卖春卷皮的,以前没注意,那次仔细地看了看,师傅手里的面有些稀稀的感觉,烙的过程大致是一手拿面往饼铛里一放即起,饼铛里留下一片春卷皮,拿面的手把面团送回面盆和一下,饼铛里的春卷皮几秒钟后用另一只手取出来,一分钟大约8~10张吧。春卷皮很薄,半透明了,论两卖。

        吃法是卷各种炒菜或凉拌菜吃,也有卷馅或青菜[韭菜,胡萝卜丝等]榨着吃。

      • 家园 你侄子那个做法其实是坏了行规。

        很多事本来运行得很好,就有些人自作聪明,结果大家都玩不下去。

        • 家园 然后这种聪明被人称赞 推广

          最后大家都没有玩的。北美这边见到太多。

          举个例子,温哥华以前坐公交车投币,大家都还自觉。后来公交公司发现太多东亚人上车混一把硬币下去,基本上是五分和一毛的,连一半车钱都不够,于是2002年左右狠下心花了几百万在每部公交车上弄了个电子算币器,必须交够钱才能上车,而以前坐车差个5分钱司机也算了,现在不行。另外听人说,蒙特利尔这边华人热衷周末出租公交月票,现在公交公司也改变了月票的发行模式。

          • 家园 哈哈 歪楼的还有道理了

            有聪明人付6元就可以乘价值9元的上海地铁线路,也是如此。具体见萨苏一个讲日本妞赞叹中国市内交通廉宜的帖子。这么玩下去,将来大家都没得便宜可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