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用经济学方法比较民主和专制的优劣 -- 机会主义者

共:💬38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补充一点

      实际上,人们在选择社会制度的时候并不同时选择领导人。选择专制意味着同时选择“超人领导”和“暴君统治”。 英明的领导人和暴君的出现机率是随机的,或者有某种相关性。如果因某种机制,暴君的出现机率更大一些(事实往往如此,比如说暴君总选择暴君作继承人,但明主也有可能选择暴君),那么专制制度从长期来看,不如民主制度。至少,在不同历史阶段,二者不可一概而论。

    • 家园 回应铁手的帖子,就民主和专制再作一些补充

      前面列出的几种制度构建是抽象概括出的特例,属于极端的情况,在现实中其实是不存在的。极端的专制就是一言堂,有且只有一个人可以发言和做决定,其他人只有服从,连争辩的权利都没有;极端的民主就是所有的事情,哪怕是安个路灯,修个厕所,都要全民投票才能决定(好像台湾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人们常说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意思就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收益和成本可以相互置换,风险大的收益一般都很高,比如贩毒;而风险小的收益通常也微不足道,甚至是负收益的,比如银行存款,在有的国家存款利率和利息税相折就是负数。把这个概念植入制度比较的范畴,可以把绝对专制看作成本最低,风险最高,收益最大的一端,而绝对民主就是成本最高,风险最小,收益也最小的另一端。

      既然假定人是理性的,那么这两种情况就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绝对的专制下,除了一个人外,其他人都只是听话的机器,就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怨无悔任劳任怨,这个就和假定中的人是理性的相矛盾了;绝对的民主下,你能相信做什么事都得全民表决通过才行么?修个厕所都要表决的话,那社会总成本有多大?连美国都玩不起,更何况其他国家和地区了。

      所以通常情况下,制度的选择都是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滑动,正如铁手说的那样,或许现实中最好的制度是“明君+小范围的民主”,但这不能列作单独的一种制度,而只能视为一种制度组合,类似于投资组合的范畴,比如说一个人有100块钱,可以选买股票或存银行,单买股票风险太大,单存银行又赚不了钱,所以选择部分存银行部分买股票,既满足了投机的欲望又兼顾了求稳的心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两者之间的比例呢?根据前面的假设,在两个极点之间的任何一点都是一种组合的方式,民主和专制在这个区域里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越靠近极端专制的一头(不妨定为A点),专制的成分越多而民主的成分越少;相反越靠近民主的一头(定为B点),民主多而专制少也。如果能定量分析,假设民主和专制的总和是100,边际替代率为1,即增加一份民主就要减少一份专制,那么专制和民主都是50的情况下是最优状态。但实际上民主和专制的替代率是不等于1的(不证明了,很烦琐,而且都是假设,意义不大),所以有可能出现“民主25+专制75”和“民主75+专制25”的效果相同的局面。就是说贞观之治和现在的美国民主体制的效果是一样的,呵呵,很讽刺吧。

      再进一步推论,可以得出这种组合的变化趋势是由专制的一极向民主的一极逐渐过渡的。既然前面说“民主25+专制75”和“民主75+专制25”的效果相同,那不是没有变动的动力么?不然,前面的分析忽略了人的因素,前面一篇最初讲到任何东西对个人来说都是有效用的,比如一杯水,就有喝的效用。但是同样一杯水,对于不同环境下的两个人的效用是不一样的,在一个居于水乡之泽的人眼里,一杯水的效用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一个困在沙漠里的人而言,一杯水显然比金子还贵重,但是给他喝第二杯的时候,效用就打点折扣了,喝到第50杯的时候,效用大概就和水乡的人差不多了,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回到民主和专制的问题,虽然两种组合的收益一样,但人的欲望是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就象赚钱一样,平时工作一小时100块,加班一小时150块,这时有很多人选择加班;但是如果平时一小时500块加班550块,大多数人就不会想要多赚这50块,而想把时间花在旅游消遣或其他方面,此时休闲的效用要大于50块钱的效用了。同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对于民主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推动组合向着更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民主的方向滑动。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凡是贫穷的国家,选择专制成分较多的较选择民主成分较多的而言,发展的速度相对更快一些。这个也很好解释,假如两组人各有10名成员,每个人有10块钱,两组人都去赌博。A组将所有钱交给一个人去赌,B组人分散开各自去赌,相同时间后回来碰头。A组虽然风险大一些,但一把赢了就等于全体成员都赢,B组相对而言就困难的多了。回到正题,贫穷国家建国后,资源相对缺乏,玩不了民主的奢侈游戏,只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办点事情,苏联的经验就是最好的例子了。但是制度的选择是有刚性的,不是说换就换的。在专制的体制下,极少部分人掌握绝大部分的资源和信息,做出的决议也是最能实现他们自己的利益的。但民主的过程就是要将这些人的部分利益转移到大多数人的头上,由于收入的刚性,必然遭到这些人的强烈反对,甚至引起激烈的斗争,一部分社会资源就成了这种斗争的成本,整个社会的成本增加,会使社会的总收益减少,直到斗争结束,民主和专制的组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达到平衡为止。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民主的代价。

      一家之言,欢迎各位斧正。

      杨不过,这个结论还能接受吧?

    • 家园 有意思,很好,从社会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制度上的优越性

      好像还有一种情况没提到,而且可能是最好的。尤其从成本的角度考虑

      这种情况就是:一个“超人”但是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的结合。举例说明就是唐朝唐太宗的时候。李世民本人应该不笨,而且能够任用贤才。他的决策系统是两者的结合:自己是专制的一方面,一堆宰相则是民主的方面。就成本而言,则是小范围的民主,小范围的专制,和民众基本无关,但是又少不了对民意的了解,尤其是那些宰相们。

      这样的制度下,决策下的来(专制),决策有足够的信息支持(民主,宰相的功劳),民众则不受干扰(想干嘛还是干嘛)。整个的社会成本比较少。

      这个制度唯一的缺点就是专制的权利太大。优点则是,民主没有硬性化:想讨论、参与国事的人参与,不想的人,则可以自由干自己的事情,用不着全民投票。(全民投票我认为是个大浪费。人家不关心,无所谓,你何必一定要人家表态?不爽。)

      君与宰相在唐朝的关系可以和现在美国的总统与议会的关系相比较。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在于前者,宰相们由君来指定,后者中议员不由总统指定。前者的缺点是个人因素的风险太大,后者则容易出现合作上的问题。

      怎么来达到专制和民主的最好结合?也许永远不会有最优组合了。

    • 家园 支持大部份论证过程,不支持结论。

      除非有良好的监察体制和“明君”产生体制,专制实在是比不上民主。文景,贞观都是因为当时的君王比较民主,才有的呀。还有,专制造成的决策错误造成的损失,好象没有充份考虑呀。

      胡说的,大家笑笑就算了。

      • 家园 呵呵,那就是风险成本阿

        专制就象高风险高收益,而民主是低风险低收益,只有偏好上的不同,没有本质的优劣之分。

        这个本来就是空对空的东西,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换种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罢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