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贾樟柯《站台》的几个关键词(1) -- sitan

共:💬2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贾樟柯《站台》的几个关键词(1)

    发一篇以前写的文章,看看河里有没有人喜欢这个调调。

    关于《站台》的几个关键词

    那一年,我十岁,弟弟五岁,妹妹三岁

    我们的冰爬犁沿着陡坡危险地

    滑着。突然,我们的童年一下子终止 (19-21行)

    ——张曙光《1965年》

    1、期待

    对于一部DVD版本也长达150分钟[1]的电影,没有经过事前影评的熏陶,在这个年代恐怕没有人会专门去看了。我们对于这部影片的期待,也由此被媒体的宣传固定化。所谓“普通人的史诗”,这个命名在某种意义上大概也揣度到了,或者迎合了贾樟柯(导演兼编剧)对这部影片的期待。如果说《小武》给我的是一种手舞足蹈的极限体验的话,那么我花了一个下午,跨越了午饭和晚饭的对《站台》的观看,就显得仪式感十足。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可诟病的地方,同时也是最无法摆脱的地方,就是先行于自身的对于自身的期待,这种期待感不但表现在导演和剧本本身之上,而且深深地根植在那个年代生长起来的本片的演员之中,从影片的开始(表演唱那场戏)就表现了出来。这种期待感本身承载着沉重的理想,构成了影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它本身是影片最有力的推动力,让沉闷的影片无法终结。当在最后一场戏中,我们看到,崔明亮花费了影片的两个小时,才跨越了城墙前的空地,进入了尹丽娟,开始了日常的家庭生活;这种期待感消去了,似乎观众和演员都明白,“前路不再有奇观”(叶芝),于是在叫壶的呼啸中,影片终于可以结束了。

    第二第三个镜头关于表演唱的那场戏,迅速唤起了我小学直到高中(乃至现在的大学)欣赏或者参与过的学生文艺表演的记忆,而且我相信这个奇怪的形式仍然鲜活地存在于我国的广袤土地之上。为欢迎连战而表演的朗诵《爷爷,您终于回来啦》[2]现在仍然在网络上传播,仅仅因为网络的虚拟,使之似乎离我们很远,只是一个虚拟的狂欢事件,其实打开电视,在巨大的文艺汇演乃至娱乐节目中,这类愚蠢的腔调屡见不鲜,我们却不觉得有那么可笑。大概要等到十年以后,时间的发酵才会使它们产生爆笑效果。以我个人的表演体验来说,这种拿腔拿调的表演,在一个完全局外人看起来是十分滑稽,可是所有的演员,都是十分真诚地投入情感的。声音的变化和角色的变化的同时的,表演者进入了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 所谓的中间状态,通过这种表演唱,反结构出现了,本来的一个无论身高还是身份上的下级,却突然站在高高的台上,骄傲地俯视低坐在台下的校领导,而这种状态过去之后,我们才恍然省悟自己是多么sb,那帮校领导都是评委,我们的表演不过是给他们娱乐,而且我们这个光荣的集体的表演成绩,还掌握在他们那堆非专业的笔杆上。

    回到《站台》。我们在中镜头上,以一个礼堂观众的身份,欣赏了电影演员们扮演的文工团演员,如何成功地表演《火车向着韶山跑》。火车,一种所有文工团都没有亲眼见过的交通工具,以板凳的身份登场了。我们清楚地看到,演员多么轻松,将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后关于这堆演员的生活的镜头,充满了张力和时间的浓浓的粘滞。已经说过,这些演员在这种表演唱中轻松地表达了对将来生活的期望,“干起来”的齐声喊叫,使得对伟大舵手的歌唱,不过是个容载这种期待的容器。电影演员在表演这些文工团演员的这个表演唱时,这么轻松[3],不是偶然的。而是这种拿腔拿调的期待不但是他们的生活曾经体验过的,而且与他们拍电影时当下的二十世纪末的气氛仍然相通。中国的社会仍然处于伟大的对流层时期,他们对于自身的期待仍然汹涌澎湃。这种《火车向着韶山跑》表演唱和他们来参加《站台》这样一个拿腔拿调表演虚拟的80年代故事,其实是相通的。

    [1] 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站台》版本长达193分钟。

    [2] 2005年4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回到母校陕西省西安市后宰门小学参观访问。连战一行观看后宰门小学学生的节目表演,其中一个诗朗诵节目为“爷爷,您终于回来啦”。

    [3] 林旭东等编,《故乡三部曲·站台》,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第236页

    关键词(Tags): #贾樟柯#站台#小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