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对基督教的思考及其他 -- 子罕

共:💬45 🌺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对基督教的思考及其他

    昨天和同学一起出去吃饭,出去的有点晚,附近的几家饭店已经都没有座位了。几个人就出来闲逛,最后到了一家类似于bar的小书店,藏在一个小角落里,里面竟然有座位,又像一个咖啡厅,还有一些小商品,有点不知道怎么称呼了。挺好的地方,挺幽静,一进去就感觉是个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后来买了个小东西,拿了张积分卡之后才知道原来叫房角石书屋,是基督教主题书店。的确,里面的许多东西都是和基督教有关的,书,工艺品,和许多有意思的小玩意。

    我因为个人的一段经历,所以对基督教一直不感冒,甚至有些抵触和厌恶的情绪。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周围有些同学信教,再加上学外语和读关于历史书的缘故,对宗教有了很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它的教义和本质。虽然我一直没有怎么读关于基督教的书,因为它现在还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可是我却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快一年了,几乎每个星期都在想,因为有几个问题还是没想明白,就一直没下笔,直到昨天的经历让我有了写的冲动,就瞎写一点,以后再改。我现在想写的限于基督教和佛教。先说基督教,

    在我有限接触的一些西方电影电视剧和小说里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基督教的影子,再有意识的去

    找一些资料,发现的结果让我有些震惊。我一直以为既然现在已经证明没什么神了,就应该没人去信这些东西。却没想到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古代西方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甚至皇帝都要经过教皇加冕才算合法,在爱尔兰90%的人信仰基督教,在信仰宗教的名人里可以加上牛顿、伏特 、安培、欧姆、库仑、伦琴、法拉第、爱迪生、马可、尼居里夫人、巴斯德、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孙中山、张学良……我晕!看来我太幼稚了。

    我的问题和思考如下: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基督教的许多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信它?

    可以理解的是在西方社会信教是家庭传统,受家庭影响较多,但是要别的文化和地区接受却并不容易,尤其是中西方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为何基督教做到了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以基督教为例,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到现在还在不断的向外输出它的价值观,在中国的很多农村地区甚至到了猖狂的程度,他靠什么扩张?推广的人员何来?资金谁出?靠什么维持?中国的宗教政策并不开明,没有强力的支持不可能发展如此之快,为何它还是能如此快的扩张,幕后推手是谁?目的何在?基督教和现在在中国的邪教有没有联系?

    为什么世界上宗教这么多,独独基督教法真的如此迅速,生命力如此顽强,影响力如此之大?

    例如在中国一直以来存在佛教和道教,现在为何式微,输给了基督教?

    基督教的扩张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需不需要基督教?

    基督教为什么会在中国快速扩张?他是有预谋有计划的还是纯属自然发展?

    是宗教影响政治多一点 还是政治支配宗教多一点?

    我们拿什么阻挡基督教的扩张?

    佛教和基督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区别使它们的命运变的不同?

    我们需不需要自己的宗教?

    如何对待儒家思想?如何对待新儒家思想?

    要不要把儒家思想内涵中的宗教思想挖掘出来加以诠释?

    我会把所有的问题解释一遍,这一个算是序吧。

    关键词(Tags): #基督教
    • 家园 【文摘】中国的民间信仰及对基督教的影响

      本来打算自己写一篇关于农村信仰的东西,后来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篇文章,比我想写的还要好,就直接拿过来了,作者是高师宁教授,这篇文章最早的发表时间好像是2003年在在芬兰举行的“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处境神学的中国-北欧会议”,文章发表时作者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我在摘抄时主要对例证进行了删节,并做了小的修饰。这篇文章也解释了我在前文中想解释的两个小问题。

      一、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

      在中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始终是属于少数,但是真正的无神论者也不是特别多,在这信与不信之间有着广阔的灰色地带,就是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的宗教身份,实际上常常与佛仙鬼神打交道.这种根扎于大众心灵深处的现象,就是民间信仰。

      但是,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没有明确宗教身份的中国人,实际上常常在与佛仙鬼神打交道。这种扎根于广大民众心灵深处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植根于广大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中的信仰,其内容十分庞杂,从对形形色色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的信仰,到对祖先、鬼魂的崇拜,涉及到世界、人生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亚文化体系。它不仅继承了原始宗教中多神崇拜的特点,而且尤其寄托于祖宗的保佑,重生重死,相信前定宿命,因果报应,感应证验以及阴阳与人鬼的两重世界。虽然民间信仰从来没有进入中国信仰形态的主流,但其历史远远长于天主教、基督新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而其影响面也大大宽于这“五大宗教”。长期以来,一方面,中国宗教,尤其是道教,常常借助于民间信仰的力量,促进自身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另一方面,民间信仰的大容器又不断地将各种宗教的思想、乃至教义,如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道教的神仙鬼怪,儒教的伦理道德,甚至基督教的天堂地狱等说,分解、吸收、改造,使之变得通俗,广为民众熟知。

      20世纪初叶以来,民间信仰被斥为“封建迷信”,1950年后更遭到重大的打击,其残余形式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所有宗教一起成为被消灭的对象。8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民间信仰又开始复苏,尤其在农村,其发展速度与规模远远大于佛教与基督教。

      在遭到几十年的限制之后,民间信仰竟然“春风吹又生”,不仅复苏飞速而且发展迅猛,究其原因,也许可以说,是由于民间信仰早已溶入广大普通民众的下意识之中。尤其在农村,在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甚至已经渗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许多民族共同的特征之一其实就在于“普遍存在着神、鬼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当然,不同的民族信仰的内容与崇拜程度有所不同,然而这种信仰现象中的共性却是存在的。民间信仰五花八门的内容,不论是各民族原始信仰的延续与混合,还是逐步演变为各民族自己的风俗习俗,都拥有数量众多的信众,它们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更主要的是,其根基深深地植于民众意识之中。因此,几千年来,尽管这些信仰从来没有被接纳为主流信仰,然而却依附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并与之盘根错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民间信仰不可能因为一时的行政命令与行政手段而消失,换言之,行政手段很难从人们的意识中将其连根除掉。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也必然具备文化的某些特性,例如渗透性与融合性。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中,我们常常看到民间信仰的身影,反之,在历史上,儒、释、道也利用民间信仰来为自己开道的例子也随手可拈。此外,中国民间信仰自身除其普遍性、分散性、自发性之外,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即强烈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这些特征也影响了中国人对其他宗教的信仰,也就是说,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也具有了某种强烈的功利与实用特征。

      作为带有外来文化色彩的宗教,基督教从传入中国伊始,就遇到如何与传统社会文化相融合的问题,至今这个问题也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解决。我们同时却可以看到,民间信仰对基督教在许多层面上都产生了种种影响。

      二、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多层面影响及其原因

       如前所述,尽管民间信仰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但是,由于其树大根深,枝蔓众多,基督教进入中国后必然会与之发生种种关系并受其影响。而且,由于民间信仰主要植根于广大农村,因而,它对基督教的影响在农村尤其明显。

      1.对基督教传播的影响及其原因

      众所周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初期,主要是在沿海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的大城市和城镇发展,广大的农村并没有成为基督教的主要阵地。这种传播路径的形成,当然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交通不便、西部地广人稀等各方面因素有关。然而,还有一个因素是不应该忽略的,那就是民间信仰对这种传播路径的影响。基督教传入中国很长时间后仍未能在民间立足的原因,是民间宗教的存在,以及民间宗教所塑造与反映的民众宗教心理。   

      民间信仰内容繁杂,而其中又以祖先崇拜为重心,这是中国人宗族、家族、家庭观念极重的表现,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宗教信仰。对于民众来说,“敬天”远不如“祭祖”那么实在和重要。然而,基督教在广大民众眼中,是一个“不敬祖宗及诸神灵”的宗教,它自然同时遭到了中国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的排斥。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象也很明显,民间信仰中自然崇拜色彩较重的地区,“因缺乏对基督教的有效制约,促成了督教在这一地区乃至同一民族内部的较为广泛的分布”;而在祖先崇拜色彩较重的地区,对基督教的抵制要大得多。  

       如果说这是民间信仰对于基督教传播产生障碍的原因之一,相反的例证也是有的。在《一个实验的乡村教会》一书中提到的淳化镇教会,就是一个自觉走所谓“本土化”道路,使基督教部分地适应于本土信仰的典型。淳化教会不但在传道的语言形式上进行变通改革,而且在崇拜仪式上也刻意追求与中国传统习俗和民间信仰相近的风格。该教会利用当地一直流行的信仰习俗,组织了植树崇拜、除毒崇拜等,其中的思亲崇拜在清明节举行,以追思亲人、提倡孝敬父母为主。这样的结果,是一步步将民众引入教堂,使基督教在那里扎下了根。当然,这些崇拜已经远离了基督教的仪轨,改变了基督教的含义。

      从另一方面来看,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取缔了多属民间信仰的300多种“会道门”组织,此后三十年中,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打击与文化革命的彻底扫荡,中国基本上已不存在任何民间宗教。于是,在许多地方,信仰出现了真空状态。

      正是在这种真空状态下,基督教有所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80年代,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城市。农村信徒人数占到信徒总数的80%,使基督教处于中国各宗教发展之首。对此,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解释。笔者认为,在1949—1978年的三十多年中,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至少在形式上是空缺的,然而,民众心中神祗的观念却根深蒂固,民众对于宗教的需求也没有减少。因此,基督教是对信仰真空的填补,是民众原有信仰的替代品。对此观点,有一种更明确的说法:“解放后,通过民主改革和破除迷信的宣传教育,神权的有形部分,即城隍庙王、土地菩萨、各种小神小庙以及敬天祭祖、崇拜鬼神的习俗,不断受到冲击而失去阵地,但是神权的无形部分,即群众中的神鬼观念却是远远没有肃清。由于基督教特别重视传教等原因,在一定条件下,不少群众便信仰了基督教。确切地说,他们信教,不是从无神论者转变为有神论者,而是找到了原有的宗教意识的新归宿”:“广大群众中普遍存在的鬼神观念是基督教发展的沃土”。(这种观点也得到基督教会内一部份人的认同。他们认为,基督教的发展(尤其在农村的发展),“实际上是鬼神观念极普遍的中国老百姓在信仰对象上的一种转移或移情”。然而,为什么基督教会处于各发展中的宗教之首,也就是说,为什么更多的民众选择基督教而非其他宗教,这不仅与基督教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民间信仰与其他宗教的特点有关。

      由于民间信仰的传统形式要求,广大农民用于祭祀的所谓“幽灵消费”十分巨大。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也需要香火费,相比之下,基督教是花费最少的宗教。在此,民众的经济观点在比较之中起了作用。一首流传的民谣可以说明这一点:“信耶稣,真上算,不喝酒,不抽烟,不烧香纸不赌钱,一年省下多少钱。省下钱,好吃穿,过日子,不费难,死后还把天堂上,你说上算不上算。”

      2.民间信仰化的基督教

      如果我们把民间信仰自身处境的恶化对于基督教发展的影响,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影响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之后,当其迅速复苏之时,它对同样处于飞速发展中的基督教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看成一种内在的影响。换言之,中国基督教的民间信仰化在当今农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这样民间化了的基督教,有以下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实用性与功利性。尽管19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是,在处于社会底层的许多中国民众中,缺衣少食的现象还存在,而缺医少药则更普遍。更主要的是,很多人没有别的改变眼前现实的途径。因此,对于广大底层的信徒而言,基督教不仅是他们艰难贫困生活中的唯一依托,是他们祈求平安、祈求衣食、消灾祛病的唯一方式,更是改善其自身处境的唯一希望。在许多信徒的眼中,上帝不过是自己原来信仰的神仙菩萨而已,因此总是认为上帝是有求必应的,尤其是希望上帝能够解除病魔缠身的痛苦。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地方,只要有一个人因为信仰基督教而其原有的疾病痊愈的奇迹发生,就能够带动一家人、一族人、一村人甚至一个地区的人皈信基督教。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有一些人身体不好,巫婆神汉认为是鬼附身,并为他们赶过鬼,结果是花了钱没治好病,听人说耶稣是“更大的神”,能量超过一切神仙,又不必花钱就可以治好病,也就信了教。总之,只要有奇迹发生,甚至佛教徒、道教徒也会步入基督教的殿堂。据一些统计,在广大农村,因病而入教的信徒占60%以上。信仰的实用性也表现在其他方面:圣经成了护身符或压邪镇恶的法宝,得用红布包裹,平时放在枕边,出门带在身上;耶稣被认为或者是更大的神,或者只是土地神、灶神、丰收神、华陀神等的另一种形式,信徒们像拜过去的神一样拜他:“哈利路亚”被认为是赶鬼驱魔时的咒语,等等。此外,在遇天灾人祸时,农村基督教也扮演着传统民间宗教的角色。例如逢天旱或水涝时,一些基督徒便聚集在一起,集体禁食祈祷,求上帝降雨或放晴。基督教信仰中的这种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无疑是民间信仰特性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中国农村广大的基督徒不理解教义、不注重教义,他们更关心的是基督教的实际作用,更关注的是有否奇迹发生。

      掺杂了各种迷信色彩。应该说,广大农村信徒的信仰是真诚的,但由于没有合格正规的牧养人员,他们的信仰出现了许多偏差,许多迷信色彩掺杂在其间。有的信仰强烈的基督徒,成了这类信仰的牺牲品。(此外,由于许多农村基督教徒仍然是以扎根于自己思想深处的民间信仰去理解基督教,因此,他们自己订下的许多规矩也是以民间信仰为准则的。例如,规定某一天为禁食日,在那一天不能杀鸡,妇女不能梳头;有的地方规定妇女月经期间不准读经,不能进教堂,不能领圣餐;不准用黄颜色的东西,认为黄色不吉祥;不能在非信徒家中吃饭,认为那是不洁之物等等。这种掺杂了民间信仰色彩的基督教之所以在社会底层的信徒中具有相当的市场,许多信徒对之非常投入,深信不疑,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基督教与自己过去的信仰有什么不同。

      五花八门的形式。中国农村基督教的实用性,致使信徒尤其重视信仰的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也因此应运而生,“灵歌”的流行是其中一个典型。灵歌在农村教会中的影响巨大,四处流传,信徒们爱唱灵歌,认为灵歌是因圣灵感动而自然流出来的歌。  

       轻听轻信。由于广大的基层信徒对基督教的理解多半停留在原有信仰的基础上,因而不可能分辨真假是非,轻听轻信的现象很普遍。

       当前中国农村基督教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些特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当然是民间信仰在民众意识中根深蒂固,影响巨大;其次,中国农村的生存条件的艰辛是众所周知的。而就农村基督教的特点言,信徒结构仍然以所谓“三多”(注:即老人多、妇女多、文盲多。)为主;自改革开放之后,信徒人数发展过快,尽管信徒热情高、信仰真诚、奉献精神强,然而信仰素质却较低,而其中一个原因是教牧人员奇缺。位于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也许是没有牧师而基督教照样发展的一个典型。该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共有教堂19座,信徒大约有7千人左右,然而,因为没有能够施洗的牧师,这些信徒中除几位在解放前受过洗外,其余的全部没有领过洗,而且也没有领洗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有些地方出现了所谓“自由传道人”,其中一些人利用神迹、异梦、异象等民间信仰的各种因素来吸引民众信教。当然,现有教牧人员缺乏足够的训练,农村教会管理混乱等也是普遍现象。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渗透与影响,恰好利用了这些弱点。

      三、结语

      有外国学者曾经对中国人作过这样的总结:“历史上我们找不到哪个民族比中国人更迷信、更怀疑、更虔诚、更理性、更世俗,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这样而能不受教会控制。”尽管这句总结中的宾语相互是矛盾的,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在信仰上的一些特征。至于这个总结的后一句话,不是我们在此要讨论的问题。不过事实是,基督教从进入中国始,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当然我们应该承认,民间信仰对于基督教的渗透与影响主要是在广大的基层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中。在城市中,基督教的发展比较正常,这种影响并不多见。

      中国农村基督教的民间信仰化现象,事实上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它使基督教的形象不仅变得低级、粗糙、落后,同时在神学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使广大农村信众无法分辨真伪。而这种状况也成为例如“东方闪电”、“三班仆人”、“肉身成道”之类借基督教之名而起的新组织纷纷登台亮相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类民间信仰化的基督教也很难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任何积极的影响与贡献。

      然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却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中国基督教两会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传道人培训的力度,近年来培训农村教牧人员多达几十万人次。然而,尽管如此,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今,中国农村基督教的发展仍然处于两难之间:一方面继续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得不与迅速复苏的民间信仰争夺信众。这种事实说明,基督教的民间信仰化现象的存在,是今天中国农村的现实和广大下层民众的宗教需求所决定的,它的存在顺应了中国特定的历史与环境,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换言之,这也许是中国农村基督教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今天,中国农村基督教是处于其发展史上的高峰期,它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也许,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发生良性的改变之时,将会是基督教依靠自己的力量清理自身之日。

      关键词(Tags): #基督宗教#民间信仰#影响
      • 家园 信教的在我们这属于异类

        是的,十足的异类,对于他们不拜祖先,丧事上不让按传统走,非议非常多,家庭内部闹矛盾的也很多

        另外,传教的都是十足的邪教传销路线,动辄就是信主治好了什么病,不信主将来下地狱下油锅

        一个人信主后,就会有教友主动去你家“抄家”,把除了基督意外的其他神像,佛珠之类的东东拿走扔掉....

    • 家园 看到楼主要把所有问题解释一遍,提个问题

      楼主是否看完过《圣经》,去过新教教会听过讲道?若没有,至少看一遍再说吧。还有教会历史,看了你会发现,西方的逻辑学、哲学、教育学、法律,都是从教会中发展而来。

      了解了基督教,就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基础。这个题目,可太大了。

      人是有意识,或者说有灵魂的。人不会像动物一样满足于繁衍生息,人从能思考时开始,就在思考这世界的本源。于是,就有了宗教。

      人心不能空着,总需要些什么来填满

      • 家园 切,评价猪肉好坏没必要先养一头猪

        楼主是否看完过《圣经》,去过新教教会听过讲道?若没有,至少看一遍再说吧。

        ...护教士的口头禅.一叶可知秋

        还有教会历史,看了你会发现,西方的逻辑学、哲学、教育学、法律,都是从教会中发展而来。

        古希腊人哭了,中世纪教廷乐了;布鲁诺哭了,娈童神父乐了...

        人心不能空着,总需要些什么来填满

        没错,我心中填满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不是"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狱"

      • 家园 实事求是的说我没看完圣经

        因为我母亲信教 再加上后来发生的事所以我对基督教的总体感觉不好 说实话事情过去了之后我有兴趣看圣经 我电脑里也有电子版的圣经 但是没有看下去 原因和我现在要学专业课而且课外的主要精力不在这方面有关 在写完三篇之后我发现再往下写遇到了阻力 主要是感觉写不好 所以这两天我都在图书馆看关于宗教和基督教的问题 希望这星期可以把我的想法写出来 我赞同你的说法我也知道这个问题很大肯定解释不好 只是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久了 想说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顺便说一下 我是学外语的 接触的文章很多和基督教有关周围也有同学信教 我现在的外教就是基督徒我也打算和他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 家园 宗教的源头在于能够为社会提供一个面向未来的

      幻想。这个幻想很重要,举个例子,我现在奋斗是为了家庭的美好未来。后面这部分即面向未来的幻想,如果告诉我,sb你铁定没戏,老婆都没有,更别说家庭了。那我这个幻想就破灭了,于是我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再选一个,比如为了未来自己能哈皮,或者是干脆过一天算一天行尸走肉的过。一般而言看着每天精神饱满活力四射的人都有一个关于未来的幻想。低级点的,精神很嗨。高级点的,那就是充满了革命精神的当代雷锋啊。。

      这是根源。。

      至于基督教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这原因可海了去了,比如信基督的国家都有钱吧,人民活的都很海皮吧,而且人多势众聚在金碧辉煌的大庙里面搞三搞四很拉风。而且这些国家都民主自由吧,据说民主自由必须信上帝吧。。很多理由都导致现在这个拜上帝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 家园 人类需不需要信仰,也就是人类自身的认知力有没有极限

        如果人类认为自身的认知力终究有极限,那势必需要信仰来填补空白

        反之,就会有前仆后继的人认为自己是上帝,呵呵

        • 家园 如果严肃点讨论的话

          我觉得信仰可以分为几种,首先是出于从众,即弗洛姆所说的从众行为可以对抗孤独的恐惧。如果身边的人都信仰某个宗教,即使没有故意的歧视和排挤,仅仅是出于对抗无法融入社会圈子的这种孤独也会导致人加入某个宗教。

          其次,是功利主义的,就是希望能够借助宗教获取某种心灵或者物质上的回报。前者比如说相信善有善报,寄希望于来世的福报。或者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都属于。后者就是更加政治化得目的,比如君士坦丁大帝(可能记忆有误)选择接受洗礼就可能会有借助基督教力量巩固政权的考虑。

          第三,出于逃避迫害的需要,这一点跟前者在本质上没区别,但是在实际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这是一种宗教压迫。已经偏离了宗教的精神属性。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有很多人随着地方领主的变化而不断的改信信教或者旧教 。

          第四,出于绝对的虔诚。这个来源非常复杂,比如看到神迹,特别是摩西分开红海。上帝处罚所多玛城或者埃及人,抑或者耶稣的再度复活、天使降临人间,这种高难度,高级别的神迹。我个人认为基本上除了个别无神论鉴定信徒,正常人看到一次就会相信,两次就会笃信,三次就会彻底成为圣徒级别的人物。具体来说比如十二使徒。

          还有就是出于内心认同,这也可以导致绝对的虔诚而加入宗教团体,甚至无神论者的行列。现实中很多人尤其是高级知识阶层一般都是出于对某个宗教理论的认同而选择加入的。

      • 家园 柳兄

        这个不叫幻想,叫希望

        • 柳兄
          家园 哈哈,对,希望大大的好。幻想比较刻薄尖酸。
      • 家园 我也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上天堂,佛教的来世转个好人家,都是寄托在这一世做个“好”人,下一世过好日子上。

          再就是宣称这个教的圣人能治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