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民国胡扯——过把瘾就死 -- 陈二

共:💬105 🌺4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民国胡扯——过把瘾就死

    军人须具死志;死志,不单单指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志向,还应该包括不成功便成仁的气魄。是故,古今中外的军人,于兵溃如山的危难之际,常常“引刀成一快”,曰之杀身成仁。否则,便是胆气不足,胸无血性,要被人冠上贪生怕死的恶名。

    自杀之法颇多,上吊、喝药、投河、摸电门。以上皆是妇人行径不足法,军人自杀,也要刀砍斧劈,如此才能显示军人气魄,到了近代,火器大行其道,回手一枪,方便快捷,电光火石之间便可舍生取义,减去许多痛苦,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自杀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只是这种自杀手法,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掌握得当。 如笑话所云,美国五星上将詹姆斯下士(郭德纲语),打靶吃尽零蛋,教官嘱其自杀,詹氏羞愧携枪而去,须臾墙后枪响,教官惊往视之,却见詹氏面赤道:“他妈的,这一枪,又打歪了。”

    自杀的手艺太潮,固然不是什么丢人事,原因是有数量上的限制,一生之中,练习的机会实在不多,倘若没事便当胸一枪,估计挨不过几次便可告报废。操作机会过少, 便难免发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情状。

    蒋百里,乃吾国近代有名之军事理论家,留日回国之后担任保定军校校长,段祺瑞担心其做大,故在幕后下点黑手,百般掣肘。要钱没有、要物不给。此乃政治手法,我们姑且不去多加评论。只说蒋百里拿着总统批示的条子,找上级领导徐树铮要钱,这一位徐树铮有老段撑腰,言语之间,自然跋扈,一句“既然是总统批的条子,你就去找总统要钱吧”,顿时噎得蒋百里瞠目结舌。

    蒋百里血气方刚,又刚从日本回来,固然未谙吾国官场门道,你跟他使点障眼法,说些入不敷出、军饷缺乏,大家都在喝粥、如有一定补发之类的客气话,不也就打发了?非要故意刺激他,拿他当皮球踢,这不是逼蒋百里抓狂么?

    果不其然,蒋百里悲愤交加,一回军校,召集全体学员,大作悲声:我从来没有想到中国的事情太难办了,这里难办,别处也一样难办。我对不起大家……说完拔出手枪,对着胸口便是一枪。

    以后人之高论,蒋这一枪基本可以排除造伪钓誉的嫌疑,不过鄙人心智猥琐,窃推测之:既然要死,何不找个僻静之所,当胸一枪,何不爆头?这一条畏于有辱蒋公英灵,我不敢说。

    当时台下人多,立时拨打一二零送走急救,蒋总归是没有死成,但好歹遭了些苦头,所谓生不如死。不过更尴尬的是:自杀不成,侥幸得活,却一枪误杀他人,真不知道这该算是己人之福,还是他人之祸了。

    1920年夏,直奉两系合力倒皖,段祺瑞的日子,虽不称生不如死,却也如坐针毡,怫郁忧烦之至了。不能有效调节身心,内忧外患,不久便老病复发,咳血不已,以至头肿加剧(淋巴循环不畅症状),神色惨白(植物性神经紊乱症状),病呈内外俱重之势。

    良相有名医,经四大名医之萧龙友为他诊治,不久便见好转。怎奈身病虽痊,心病未除。多喝了三五碗苦汤之后,段祺瑞羞愤难当,暴躁脾气又开始大发作,不过他这一次倒没有埋怨别人,只是做些什么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什么有眼无珠竟遭如此下场之类的喟叹之言。大帅如此,幕僚自然要尽分内职责,“屡以好言劝慰之”。

    有哄孩子经验的读者大概可知,孩子苦恼,最哄不得,越哄哭得越凶,所谓蹬鼻子上脸,便是此状。

    如是再三,祺瑞大概觉得还不过瘾,无论怎样捶胸顿足,都不能解自己羞愧之恨,思来想去,留学德国,大受铁血精神感召的他,忽然想到一条“毕其功于一役”的妙策。于是7月21日,势必要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祺瑞痛不欲生,志在必死,于早晨踱步到客厅之中,突然掏出手枪,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开枪。不知道是他枪法实在差得没边,还是他干脆就是装腔作势,想闹得动静大一点。总之子弹呼啸,从耳边擦了过去。

    大帅自戕,而且已经打了一枪,在场众人当然不能坐视他再开第二枪,否则万一他忽然不想死了,岂不是要承担坐视不理之责,一时间七手八脚,拼命也要表现一番。然而等事情安定下来,段祺瑞却惊讶地发现,站在他身后的卫兵,随着自己一声枪响,竟然被打死在地。

    祺瑞过足了豪气干云的瘾头,只是慷慨赴死的却不是他,近代痞子作家王朔有著《过把瘾就死》,那位冤死的卫兵九泉之下如能有知,当恨这句话之谬,实在是断章取义的楷模了。

    元宝推荐:禅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民国胡扯——捡臭鱼与运气论

      这一篇呢,史观限制,大有问题,欢迎大家批评挑错误。

      北京的台球圈里,有一词唤作“捡臭鱼”,指的是接着对手的一杆失误,打进一些悬于袋口的易进之球。中国人深谙拟喻之道,喜欢为任何物事找一个恰当的类比案例,打袋口球,自然不能例外。台球技术方面,我们暂且不论,但就这一俗语,则可以引回到清末民初的一段日子。

      袁世凯一无中学根底,二无西学素养,家学无渊源,你说他能打吧,绝对排不到名将行列,你说他能文吧,文笔就是个药铺伙计的水准,像这么一位不文不武之人,却接连得势而升腾,立群而脱颖,除去他的权变与才干因素,“捡臭鱼”一样的好运气,也着实令人慨叹。

      光绪二十一年,大清于甲午一役惨败日人,于是便赖上淮军水准太差。从宏观上讲,这个说法没问题,仗是他们打的么。从微观上讲,这个说法大有问题,究竟差在在何处,须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许多,一只马蹄铁、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云云,究竟是战术?还是武器?抑或其他?归纳教训,总要找出“引咎之人”

      然而此时举国上下的愤青气闷难平,难免病急乱投医,极类中国队净吞九蛋,风口浪尖之时,该下课的便不仅限于队员,连主教练也要一并打包,于是,学习西法,编练新军,就成了天下第一要务。

      袁世凯恰逢此会,入主小站。当时在他的周围,汇集了一时俊才,鄙人已撰文专论此状,在此不赘,单说他的好运气,便由此开端。

      袁世凯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带着科技强军的重任,不负所望,终于编练新建陆军一万余人,这只部队,可以算得上当时清廷最精锐之王牌,形同《突出重围》中的DA师。

      期间,慈禧太后以荣禄为相,身兼数职的荣禄,干练果敢,立时将全国的精锐部队编在一处,这便是近代兵制上有名的“武卫军”。

      一般来说,最精锐的部队,不是在战争第一线,便是留作总预备队,而时暂无仗可打,这“武卫军”便奉命拱卫京畿。说到这支部队编制,倒还颇有古风,即以聂士成的武毅军改编为武卫前军驻芦台、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驻小站、宋庆的毅军改编为武卫左军驻山海关、董福祥的甘军改编为武卫后军驻蓟州,又新成立自兼的武卫中军驻京郊南苑。

      摊开一份地图,把这几个点标注出来,便可以发现俱在直隶境内,按照今日大北京的城市规划战略,除了宋庆所部稍远,其他的连北京卫戍区都没有迈出,是不折不扣的“青年近卫军”。

      然而阴差阳错,德国远东舰队一声炮响,胶州湾上空就飘起了德国的黑鹰旗,于是山东局势骤然吃紧,袁世凯所部,担负起救火队的职责,于光绪二十六年全部移驻山东。

      小站米与高粱米哪个好吃,自然不遑多论,然而伙食方面的恶化,却给袁世凯乃至新军,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之后不久,大师兄一声喊,挑动华北天下反。义和团的高潮到来,随后八国“维和部队”入侵,京津重地,悉数全失,武卫前军、左军、中军无不溃败,聂士成战死,宋庆败惊,一病而亡,董福祥护送慈禧姨甥西游,荣禄刚刚攻打过使馆,生怕背上战争罪犯重责,躲到涿州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只有远在武卫山东分舵的袁世凯,得以保全部众,延续香火。

      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庚子年间,袁世凯仍旧驻扎小站,真不知道他该如何躲过此劫,打吧,连最具战力的聂士成都顶不住,更别说他了。作壁上观吧,那可是通敌叛国的罪名,况且联军也不可能买这份人情,说不定便会直接来个包围缴械,断然不会“沽名学霸王”。

      倘若果真如此,今后的中国政治舞台,便很难再见到袁的大名,他的命运,大概会和聂宋二人无异。

      地理之利,使得世凯躲过一劫。然而,他的好运气还未到头,一条更大的臭鱼,还等着他来捡。

      溥仪登基,克承大统,其父载沣把世凯撵回老家钓鱼,说到此处,无人不称其为仕途之坎,然而恰恰是他的这次闲居,却为三年后的“收拾残局,非袁莫属”奠下良基。

      假设,袁氏若是始终不遭谪遣,一团和气地“大隐于朝”,那么1909年的皇族内阁,势必会将他拉出来凑局,以国务副总理的身份协理事务。武昌的那一声枪响过后,他统兵南下,以战止战,责无旁贷。如此一来,蹦上岸的大鱼,又岂能容得他来捡?革命党人再少不经事,也不会选择迎面之敌作为合作对象。

      少了这“非袁莫属”的身份,这一生中最大的一条臭鱼,恐怕便要留给别人了。所以三分才六分运,一分贵人扶这话,用在臭鱼贩子袁世凯身上,怕是最贴切不过了。

      关键词(Tags): #臭鱼#袁世凯
      • 家园 老袁在朝鲜干的还可以,至少是敢想敢干
      • 家园 山东那个时候是桃子么

        袁的前两任都因为义和拳最后免职的免职,杀头的杀头,如何处理义和团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央政府下令解禁义和团,对八国宣战时候,如何能够刀切豆腐两面光需要有相当的手腕。后来东南互保政策的联署人中,袁是资历最浅的一个地方实力派。李鸿章选他作接班人不是没有道理的。另外,能够在满族势力敌视的情况下布下足够多的闲子,为将来的东山再起作铺垫,这也不是等闲人能做好的。

        • 家园 跟摘桃子不一样

          小的主要说避祸,并非得功。

          • 家园 我的意思就是指的这一点

            当时的山东是火坑而不是什么世外桃源,如果真要避祸到南方担任地方总督都比这个强,至少那里没有义和团折腾。

      • 家园 天涯上曾经有篇袁世凯的传,写得不错。比这个严肃。

        袁世凯除了晚年糊涂称帝,其他,基本上没有做错什么,是个厉害人物,对中国的民主开放,也是有贡献的。

        袁世凯,矮胖矮胖,老爹早死,他能够出人头地,经略朝鲜,抵御日本30年,是不简单的。炼新军,临时约法,都是很进步的事情。袁大头,有名的很。

      • 家园 【文摘】《中国新闻周刊》:士兵的枪法与中国的现代化

          从士兵的枪法来看,中国的现代化真是个漫长的过程   瞄准射击是步兵进入火器时代的基本要领,可是这个要领,中国人掌握起来,很是费了些功夫。引进洋枪洋炮或许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在这个问题上,国人一直都相当热心而且积极。即使最保守的人士,对此也只发出过几声不满的嘟囔,然后就没了下文。义和团的时候,“大师兄”“二师兄”们,尽管宣称自家可以刀枪不入,但见了洋枪洋炮,也喜欢得不得了。不过,国人,包括那些职业的士兵,对于洋枪洋炮的使用,却一直都不见得高明。淮军接受了洋枪队的全部装备,也接受了洋操的训练,连英语的口令都听得惯熟,唯独对于瞄准射击,不甚了了。1860年代,一个英国军官来访问了,在他的眼里,淮军士兵放枪的姿势很有些奇怪:他们朝前放枪,可眼睛却看着另一边;装子弹的时候,姿势更是危险,径直用探条捣火药(那时还是燧发的前装枪),自己的身体正对着探条。   过了30余年,洋枪已经从前装变成更现代的后膛枪,而且中国军队也大体跟上了技术进步的步伐——用后膛枪武装起来。可是,士兵们的枪法,却进步得有限。在义和团时期,攻打外国使馆的主力,其实是董福祥的正规军,装备很是不错。从现存的一些

        老照片看,董军士兵大抵手持后膛枪,而且身上横披斜拉,挂满了子弹。可是,据一位当时在使馆的外国记者回忆,在战斗进行期间,天空中经常弹飞如雨,却很少能伤到人。由此看来,1万多董军加上数万义和团,几个月打不下哪怕一个使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董福祥的军队如此,别的中国军队也差不多。庚子前五年,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的表现大家都骂,其实人家毕竟还打了一个多少像点样的仗;而陆军则每仗必北,从平壤一直退到山海关,经营多年的旅顺海军基地守不了半个月,丢弃的武器像山一样。威海的海军基地周围,门户洞开,随便日本人在哪里登陆。当时日本军人对中国士兵的评价是,每仗大家争先恐后地放枪,一发接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也就是中国军队该撤退的时候了。当年放枪不瞄准的毛病,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进入民国,中国士兵脑袋后面的辫子剪了,服装基本上跟德国普鲁士军人差不多了,建制也是军师旅团营连排了,可不瞄准拼命放枪的喜好却依然故我。   张勋复辟,段祺瑞马厂誓师,说是要再造共和。讨逆军里有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曹锟的第三师,李长泰的第八师,都是北洋军的劲旅,对手张勋只有五千辫子兵。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北京政府顾问莫里循目睹了这场战斗。他写道:“我从前住过的房子附近,战火最为炽热。那天没有一只飞鸟能够安全越过北京上空,所有的枪几乎都是朝天发射的。攻击的目标是张勋的公馆,位于皇城内运河的旁边,同我的旧居恰好在一条火线上。射击约自清晨五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然后逐渐减弱,断断续续闹到下午三时。我的房子后面那条胡同里,大队士兵层层排列,用机关枪向张勋公馆方面发射成百万发子弹。两地距离约一百五十码,可是中间隔着一道高三十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宫城墙。一发子弹也没有打着城墙。受害者只是两英里以外无辜的过路人。”最后,这位顾问刻毒地向中国政府建议,同意一个美国作家的看法,建议中国军队恢复使用弓箭,这样可以少浪费不少钱,而且还能对叛乱者造成真正的威胁。   中国军队,自开始现代化以来,所要对付的对手,基本上是些处于前现代状态的叛乱者,双方碰了面,只要一通洋枪猛轰,差不多就可以将对方击溃。可是碰上也使用洋枪洋炮的对手,这套战法就不灵了。问题在于,屡次吃过亏之后,战法并没有多少改善,轮到自己打内战,双方装备处在同样等级,仗也这么打。讨逆之役,双方耗费上千万发弹药,死伤不过几十人;1920年直皖大战,动用20多万兵力,打下来,也就伤亡200余人,真正战死的也就几十人;四川军阀开始混战的时候,居然有闲人出来观战,像看戏一样。不过,打着打着,大家逐渐认真起来,终于,枪法有人讲究了,毕竟不像清朝那会儿,对手净些大刀长矛。洋枪洋炮对着放,成者王侯,甜头不少,所以,在竞争之下,技术自然飞升。到了蒋介石登台的时候,他居然编了本步兵操典之类的东西,重点讲士兵如何使用步枪,从心态、姿势到枪法,尤其强调瞄准射击。

        • 家园 很难令人相信
        • 家园 至少有一条是胡说。

          装子弹的时候,姿势更是危险,径直用探条捣火药(那时还是燧发的前装枪),自己的身体正对着探条。

            前膛枪很长,放在地上快有人高了。装药时需要把枪管基本竖直,这种情况下还怎么把枪口对着人?难不成装药时都找个井把枪托伸进去?

          • 家园 坐在地上换

            就是鲸鱼那么长,也能对着人。

            • 家园 前膛枪不是后膛枪。

                你找根一米五长的管子,坐在地上往里面灌沙子,还要把沙子全数推到管子那头,再用毡塞塞住不让漏出来,容易吗?

                前膛枪不光要灌火药和弹头,还得让火药填满又细又长的导火孔。

        • 家园 我觉得这篇文章完全是骗人的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拿刀枪和弓箭作战,都知道该如何使用吧?弓箭要瞄准,是最简单的道理。难道改成拿火枪作战,人们就都变蠢了,不知道要瞄准了?

          看最后一段里写着:“1920年直皖大战,动用20多万兵力,打下来,也就伤亡200余人,真正战死的也就几十人”。军阀们养军队大打出手,结果却是小孩子玩家家啊?

          我觉得这篇文章纯粹是胡说八道,骗人的。至于作者的原始动机如何,我无从得知。但是如果有读者相信,我觉得是头脑太简单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