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挖人挖出世界一流大学 -- 你知道我是谁

共:💬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挖人挖出世界一流大学

    挖人挖出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在美国和很多西方国家,教

    授的品牌正在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声望的主要标准。换句话说,明星教授的价值正在日益受

    到重视,他们除了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也深谙市场操作谋略和各种传媒炒作技

    巧,懂得以最小的文化资本获得最大的名利效应,并进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应或经济利

    益。他们的学术著作也更具“明星”风范――更多的投合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在美国,

    埋首于学问的教授固然有之,但更多的则是这种市场型的明星教授。高校教育在进入全球

    资本市场后,教师的“品牌”如同美国篮球联赛中的明星一样,对高校的经营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明星教授不仅可以为高校的大捐助商和校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可以吸

    引媒体的关注(尤其是来自美国高校权威排行榜《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的注

    意)。对于众多学校来说,明星教授是争取财政捐助和招徕学生、树立品牌的关键。

      美国大学日趋白热化的明星教授争夺战

      尼尔-福格森教授(Niall Ferguson)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英国历史学家。他把能够用非常富

    有才华的语言把凯恩斯主义和一战政治讲解得生动深入。他的学生不愿意错过任何一堂他

    的课。现年39岁的福格森,正准备出版他的第六部著作,他在学术界和普通公众中都拥有

    很高的知名度。福格森教授显然是学术界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明星,哈佛、牛津、纽约大

    学都盯紧了他。

      如今要想成为一个明星教授已经不再只是把书教好就行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个

    春天的傍晚,福格森匆忙赶到纽约大学的课堂。他已经晚到六分钟了。放下手中的可乐

    瓶,福格森迅速向他的学生们承认自己没有准备今天的讲座。他说到:“你们瞧,我所有

    的时间都用来参加各种各样的新书发行会了,我刚出版了一本关于英国殖民史方面的著

    作,因此有参加不完的作者见面会、数不完的演讲和媒体采访。而且我还要给《纽约时

    报》写篇稿子。”福格森与其他教授相比在课堂上的时间非常少,他只有每周星期二和星

    期四有课,而其余时间,他的活动安排非常多,而正是这些非教学活动在铸就他明星教授

    的光环。

      “非常抱歉,我几乎没任何时间备课。”福格森拿出他那富于魅力和幽默感的苏格兰

    腔调,正如英国著名影星休-格兰特饰演的那个心不在焉的教授一般。“今天早上6点钟我

    就起床了,一直处在担心在课堂上无话可说的恐慌中”。这时候,一些学生开始发出吃吃

    地笑声。“因此我决定承认自己的过失,期望能赢得你们的同情”。福格森一边说一边笑

    了一下。他那顽童般的笑容再配上他犹如电视播音员的面容,为他的话增添了不少魅力。

    “我能感到你们中的一些人正在准备离开。”这时,所有学生都开始放声大笑,没有一个

    人起身要走。随后的一个小时,福格森神采飞扬地讲起了欧洲保守的政治气候,使课堂的

    气氛异常热烈。事实上,学生们都非常喜爱福格森。仅仅在纽约大学斯坦恩商业学院代课

    一个学期后,福格森已经被评为纽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正如奥斯卡金奖获得者在影视界的能量,福格森作为明星教授在高校产业中的价值同

    样不可估量。纽约大学重金把福格森教授从英国牛津大学挖来,看来是做了一笔非常合算

    的买卖。最近纽约大学在高校排行榜上的地位正在上升,已经逐步接近该校成为美国顶尖

    大学的目标。外界认为,纽约大学声誉的提高很大原因上应归功于其不惜一切引进了很多

    象福格森教授这样的有国际声望的明星教授。除了为福格森提供比原来高几倍的薪酬,纽

    约大学还任命他为名誉教授,并给了他一幢舒适的花园别墅。现在哈佛大学也在向福格森

    招手,哈佛的官员承认他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希望把福格森“请”到哈佛来。福格森正是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渴望得到的那种,年轻有为、精力充沛,拥有巨大的潜力。

      福格森在接受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采访时说道:“这种事在牛津大学几乎不可能

    发生,因为在那里大家有一种默契,这就是彼此相互平等,没有明星教授和普通教授的区

    别。把一个教授庸俗成一个明星有时候是非常糟糕的。一旦成了明星,成天被别人如明星

    般地捧着,尽管心里相当美,但是却很容易迷失方向。”

      象牙塔里的生意经

      明星教授现象在美国已经存在很多年了。随着高校竞争日益激烈,明星教授已经成为

    富有大学提高威望招徕学生的法宝。象福格森这样的教授已经变成了各大高校争相抢购的

    “商品”,到处寻找明星教授已经成为高校校长的一项关键职责。美国众多顶尖大学,如

    哈佛、普林斯顿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等公立和私立高校都卷入了这场争夺明星教授的大战

    中。明星教授不仅可以为高校的大捐助商和校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可以吸引媒体

    的关注(尤其是来自美国高校权威排行榜《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的注意)。

    对于即使是最为出名的学校来说,明星教授仍是高校争取财政捐助和招徕学生、树立品牌

    的关键。哥伦比亚大学最近刚刚挖来了哈佛经济学家杰弗瑞-萨奇(Jeffrey Sachs)来主持其

    8000万美元的地球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充分利用了杰弗瑞-萨奇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特

    别顾问的声誉,希望把哥大地球研究院建成声望最高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心。

      名冠全球的哈佛大学作为一所私立的多学科性综合大学,对世界各国学子们的吸引力

    是其他任何学校都不能相比的。迄今为止,有6位美国总统、36位诺贝尔获奖得者毕业于

    哈佛大学。在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哈佛在所有的专业领域中都力求独一无二,在

    美国权威的高校排行榜――《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最棒大学排行榜中哈佛大学长

    年高居榜首。正像其他美国的私立大学一样,哈佛大学不仅是一所学府,更是一个企业。

    它从事多种经营与投资活动,进行股票交易,有巨额的财产和基金,在其每年的年度报告

    中,第一项汇报的总是财政收入,其次才是教学和科研情况。哈佛高超的筹资技巧,为它

    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年哈佛大学所得的捐助比美国很多学校的总和还多。而哈

    佛的生意经恰恰在于其庞大的“明星教授群”。这批拥有国际声望的明星教授为哈佛赢得

    了很多大财阀和校友的倾心,同时也提高了哈佛的声望。

      正是由于明星教授在大学的威望和重要作用,明星教授的离去往往会对他所任职的大

    学造成不小的震动,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哈佛大学一位名叫康奈尔-怀斯特的明星教

    授由于不满校方的员工管理政策,提出辞职。本来教授辞职在美国高校是非常普遍的事

    情,但是怀斯特的离去对哈佛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地震”。据悉,怀斯特辞职起因于

    哈佛校长萨默斯与怀斯特一次谈话。在那次谈话中,萨默斯校长要怀斯特教授干点正经

    事,以与其“住校教授”的荣誉相称。萨默斯校长认为这一两年来怀斯特教授又是灌制CD

    片,又是帮助政治人物竞选,有点不务正业。怀斯特长期以来一直是哈佛招牌系非洲―美

    国系的台柱,其著作《种族起作用》一书十分畅销,教学也颇受学生欢迎。怀斯特作为明

    星教授的影响力替哈佛募集了大量资金,成为招徕学生的14位“重磅教授”之一。因此当

    传出怀斯特教授要辞职的消息后,很多高校评论家声称,哈佛的非洲―美国系不说完全垮

    掉,也会元气大伤。

      对于那些无法开出与名牌私立大字相比的高薪来吸引明星教授的一些公立大学,则采

    用了迂回战术。美国名校伯克利大学将重点从业已成名的“明星教授”身上转向具有潜力

    的“未来明星教授”身上,努力为年轻学者成长为明星教授创造条件,一批忠于伯克利的

    后起之秀由此脱颖而出。这些年轻教师不仅有高超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培养自

    己的学校满怀忠诚,对于学校的风格底蕴一脉传承,这批准明星教授对于伯克利大学的长

    期发展至关重要。

      后现代文化产业的资本泡沫

      但是与明星教授的市场效应相比,有时明星教授的教学质量却非常另人担忧。2001年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作为星级教授受到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这为哥大吸引了来自媒体和

    公众的无数目光。但上过戈尔课的学生对这位星级教授却不敢恭维,他们批评戈尔常常摆

    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跟着他唯一学到的就是如何应付一个左闪右避的政客。戈尔在哥

    伦比亚大学教完最后一堂新闻学课后,他的学生称这来去匆匆的明星教授真的只如流星一

    样闪过,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一名学生塞思评价道:“他不会告诉我们那些我们想知道

    的,只会告诉我那些他想让我们知道的。”另一名学生劳尔特也表示,上戈尔的课学到的

    东西委实少得可怜。他说,戈尔不许一切发问,当学生尝试问及他的选举经历以及从中学

    到的经验时,所得到的总是一些政客的辞令。

      杰姆斯-达德斯泰德(James J. Duderstadt),美国密歇根大学前校长在其最近所著的

    《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一书中写到:“高校间相互挖墙角,教授们跳来跳去对于美国的

    高校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美国大学越来越沉溺于财富与地位的野心争夺战中,而把教

    育这一高校最基本的使命放到了次要位置上。这不仅进一步恶化了高校员工对学校的忠诚

    度,而且也表明学校把学生的利益放到了次要位置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已经完全

    蜕变为一个各种学者企业家汇集的大公司。”达德斯泰德认为那些非常富有的高校通过丰

    厚的财政优势从那些相对来说较穷的高校挖走了不少“明星”,从而严重影响其他学校的

    学生受教育。“密歇根大学被哈佛挖走了不少明星教授,导致人类学系以及很多其他系损

    失惨重。密歇根大学没哈佛那么富有,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哈佛的做法是最为恶劣的,

    他们这是‘摘桃子’,丝毫不为年轻教授提供施展的天地。”达德斯泰德在书中还指出,

    由于明星制度的实行,使很多高校都面临着“士气危机”,主要是由于“明星教授”与普

    通教授薪酬极不平等造成的。他说:“明星教授制度正在逐步毁掉高校的声誉,你通过提

    供高薪来吸引一个明星教授,但是其他人会说‘我也想要同样级别的薪酬,或者我也要到

    市场上走一遭’等等,久而久之每个人的心思都无法专注于教学工作。”最后,达德斯泰

    德认为,贪婪和高校的野心促使了明星教授制度的盛行。

      波克,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最近在其刚刚出版的新书《市场体系中的大学》(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中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认为金钱和商业化日益驱动着高校教育走

    向一个极端。波克认为如今寻找明星教授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校长的一个主要职责,但是明

    星教授体制对于大学的核心教学任务来说有时候是非常有害的。在接受美国《波士顿周

    刊》的采访时,波克说道“在高校中,明星教授们所受到的特殊待遇和越来越轻的教学负

    担,非常容易引起其他教授的嫉妒。很多学者都感到失落和社会地位的丧失。一些学者对

    高校资金从学术研究转为近似‘商业推销’感到非常不满。教师的忠诚度在下降,很多情

    况下表现为教师越来越少的出现在校园里。”在他的新书中,波克提出了一个的预见,他

    认为随着明星教授体制的日益成熟,很可能会产生如好莱坞很多星探公司的大规模明星教

    授经纪公司,负责协调高校校长和明星教授间的各种业务。他在书中写到:“假如可口可

    乐公司打算出资2500万美元给普林斯顿大学,希望把‘拥有可口可乐就是拥有快乐’镌刻

    在大学校园主路上,会有什么反应?普林斯顿大学一定会拒绝这项提案。但是普林斯顿大

    学显然很想获得来自大公司慷慨的捐助,他们会同意采取另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例如让

    学校的明星教授身兼公司职务,比如IBM公司或者但是AT&T公司等等。或是让制药公司参

    与学校的医学生物课程等等。终有一天,将诞生大规模的明星教授经纪公司,负责协调高

    校校长和明星教授间的各种业务。正如好莱坞很多星探公司所作的一样。”

      法国社会学理论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提出一种“文化资本”理论,旨在解读后资本主

    义条件下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颇能说明当代的明星教授现象。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

    的掌握者在其专门领域内获取了一种文化的权力资本。这些人对重大事件的反应速度及深

    度和广度均优于普通大众,这种高人一筹的专家操作,符合当代大众需要。在市场文化

    中,大众已离不开传媒,人们不仅在物质上需要保姆,文化上也需要精神保姆。故所谓明

    星教授,即为当代市场文化中拥有资本的知识阶层中的成功者和话语权威。在后现代状况

    下的当代世界,由高科技电子技术所负载的符号与传媒越来越成为统治社会的力量,成为

    可以直接获取利润的资本。明星教授通过传媒广泛行使其特权,将文化和知识变为资本进

    而与市场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知识分子矜高自守、埋头专业领域,与市场的距

    离越来越大。而随着高校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一种集专家身份与市场操作者于一体的新型

    社会角色诞生了,这就是明星教授。他们深谙市场操作的“机关”、“谋略”和各种传媒

    炒作的技巧,懂得以最小的文化资本获得最大的名利效应,并进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应或

    经济利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才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美国高校对明星教授的重视也许是适应市场需求人才观的充分体现,但是这种“明星

    教授”体制会不会带来如资本泡沫般的文化泡沫将令人十分担心。而中国的大学教育面临

    着诸多问题,如果仅仅考虑与国际接轨而不是从本国国情出发,会不会掉进“知识经济泡

    沫”的流动性陷阱呢?我们在电视和传媒上天天看到的那些“名牌教授”是不是就真的标

    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