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美国经济患上了富贵病 -- 唵啊吽

共:💬44 🌺1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美国经济患上了富贵病

    而奥巴马也宣布,指派前劳工部副部长蒙哥马利(Edward Montgomery)担任政府的汽车业复苏计划主管,以确保所有联邦政府资源有效协助汽车业的员工与相关社群。

      奥巴马也宣布一系列计划,用来促进美国人购买汽车,让这个产业的劳工能保有工作,包括减税,还有财政部的贷款方案。他也说,已经指示行政部门加速执行7800亿振兴经济方案当中有关协助汽车业的经费,包括向这些厂商购买政府人员用车。

    奥巴马宣称,购车抵税额度,将可达数百美元,他希望这些措施能促销10万辆新车。不过奥巴马也提醒民众,复苏汽车业还有许多步骤要完成,过程当中,可能还有人会失业,一些车厂会关闭,许多人还要经历更长的艰苦时期。

    ―――――― http://news.cctv.com/world/20090331/103716.shtml

    奥巴马为什么要拯救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呢?因为汽车文化是美国主流文化。汽车代表了美国文化的膨胀的自我。没有了汽车,美国就没有了自尊。美国人周日开车上班,周末开车购物,节假日开车远游。车内座位比家里沙发高级,车内音响空调以不亚于居家音响和空调。在美国,只有拥有了汽车才能算是真正的美国人。

    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黄昏时分,站在立交桥上,被高速公路内高峰期的汽车流惊呆了。迎面而来的汽车打这大灯,刺眼的大灯,把三条道的公路内挤的护板碰护板,从天边延绵而下流到我脚下,好像曼哈顿就是一个高炉,铁水从高炉流出来。对,就是我才钢铁厂看到的出水的情景,只是规模大了若干倍。离去的车流,红红的尾灯,就像火山喷出的岩浆,暗红色的涌动。

    记得第一次在美国开车上高速公路跨州旅游的时候,在高速公路内的一个服务中心加油站旁的麦当劳店里,一边肯汉堡包,一边看着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才感觉出美国生活的味道。来美国不在这高速公路上开上几天,就无法体验美国的汽车文化。

    福特汽车厂首创流水线作业,是现代管理的里程碑。汽车制造,高速公路网,加油站网点,汽车维修网点,汽车旅店,汽车保险,快餐店,为美国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汽车是美国社会生活生产文化中有机的一部分。美国总统怎么能对底特律城的衰落无动于衷呢?

    奥巴马责备汽车制造高管,高管说,是美国医疗保险太贵把汽车制造压垮了。奥巴马自然要改革医疗卫生系统,要人人有医疗保险。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医疗卫生系统太没效率了。本来看病需要成本不假,医生和制药厂是要吃饭的。但是还得养活一个保险业(该死的金融)。记得我当年卖保险,合同明文写着所收保险金保障用于医疗的不少于40%。也就是说,美国医疗费用大约50%用于金融人士,而不是用于医药行业。不过,着不要紧,美国管理技术先进,技术先进,系统效率或许足以补偿这50%的非医药费用。那么,是什么把美国医疗系统压得医疗卫生成了总统竞选的重要政纲内容呢?要我说,就是美国的汽车文化。由于出门就是汽车代步,使得美国人易患肥胖症,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如果没有汽车,而是自行车代步,估计这些患病率得下降七至八成,美国现有的医疗系统的能力就绰绰有余了。

    但是,奥巴马经济刺激中,一手救汽车制造,一手救医疗卫生,都是花钱的主,投入有如无底洞。如果按照道家无为而治的原则,或者按照亚当·斯密的市场理论,让无形的手去管这两个烂摊子,底特律倒闭了,医疗系统也自动恢复了。咦,笔者给奥巴马的建议怎么和当年西方给中国的建议让国企倒闭工人下岗如出一辙呢?或者说,为什么奥巴马走了中国扶持亏损国企的老路呢?难道奥巴马认同北京共识了?不是,奥巴马是无法改造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人膨胀的自我捍卫了美国汽车文化。

    美国面临的汽车制造和医疗体系两个危机是互为因果的危机。解救这场危机的最佳方法就是采纳中国的自行车文化。美国经济患肥胖症了,就应该瘦身吗。但是,如果放弃美国文化而接纳中国文化,对美国的自尊心打击就太大了。所以,奥巴马还是坚持政府帮助推销汽车,同时普及医疗保险,反正印美钞就行了。但是,奥巴马这样一来,就是在挽救美国的浪费经济,把美国经济中汽车工业和医疗保险两大毒瘤越养越大。奥巴马的这个经济刺激方案,加重了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负担,加重了环境负担。估计没有三五年全球经济无法恢复。

    从美国电影里看到,美国人每家洗手间镜子后边都是一大堆的药。而今天环境污染最大的隐患,是湖水和海水里的药物含量增加。美国汽车业和医疗体系,一个碳排放,一个是药物排放。美国推出碳排放交易,中国应该推出药物排放交易。美国保护大气,中国保护海洋。

    [FLASH]http://www.youtube.com/v/79sb8P-U91A[/FLASH]

    关键词(Tags): #金融海啸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文摘】美国人吃得太多了

      前美国食品药物局长著书,讲美国人肥胖症对医疗系统的压力。

      Former FDA commissioner David Kessler examines the causes of excessive eating in his new book, "The End of Overeating"

    • 家园 多走路,节约,环保,还锻炼身体

      我在杭州,感觉开车上班实在是受罪,不只是对身体不好,还影响心情。所以现在把车停着,走路回家。上班因为时间比较紧张,就打的,等天气暖和了,就骑公共自行车上班。开车,还是用在出城的时候吧。

      • 家园 呵呵,那你买车基本上就是摆显

        用来一年搞几次出城自驾游,成本也太高了。

        我认识好几个杭州人,家离单位很近,却花20几万买了车,然后就基本上放在单位大院里风吹雨晒,当然隔三差五开出去兜一小圈给电瓶充充电是少不了的。

        原因?家楼下没安全的停车地方,另外停在路边还怕被城管收停车费。所以弄到后来就放在单位大院里,一免费,二安全。

        • 家园 买个车为了显摆,好象效果不好吧

          我的车是04年买的,那是路上可没这么堵。我上班先把老婆送到单位,然后还能到自己单位吃早饭。现在路堵,就不行了。买个车为了显摆,好象效果不好吧。

      • 家园 就是这个观点。健康的生活态度是根治经济危机的根本

        歇斯底里的“美国梦”是一种浪费型经济,加剧人口资源矛盾,不单造成经济危机,还会毁灭人类生存环境。

        奥巴马现在医疗保险改革和汽车工业改革的方向还是在挽救这个歇斯底里的“美国梦”。美国社会医药成本主要是由于营养过剩和财富的滥用。

    • 家园 说得不错

      可惜奥巴马不可能放手底特律不管,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一下子大批人失业,经济更复苏不了了。希望美国在大方向上能转变,放弃这种汽车文化,也许再过个10年?也不一定要中国的自行车文化,公车+轻轨+自行车+步行也不错,其实19世纪时美国几乎每个小镇都通铁路的。

      还要慢慢改变城市的结构,不能再这样sprawl下去了。美国的城市sprawl的这样厉害,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欧洲人移民到新大陆,首先想着的是怎么占更多的地,最好方圆十里都是自己的,不见邻居。到了近代,就是所谓的美国梦,自己独立小楼,前院后院。美国人没有根,住着木头房子也无所谓,反正没人打算住一辈子,房地产发展商就投其所好,房子盖的离市区越来越远,这样才能越来越便宜.他们打小就是这样长大的,更本不能理解楼上高楼住宅,楼下商店,过条马路就上班的方便.可惜,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美国样子,还以为是进步.

      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其实是很低的,每天花1-2个小时的时间开车上下班,加上看病买菜出门娱乐,不知道多少时间浪费在路上了.

      我在的这个小城市,近10年来政府大力支持市中心的复兴,鼓励修建高层condo,改建办公写字楼,保护市中心的商业娱乐业,把人口从郊区拉回城里,还是有些成效的.我家一周也不开一次车,有一年冬天更是整个冬天没有开车.平时通勤就是公交+自行车+步行.现在政府有提案休轻轨,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是浪费钱.特别是那些房地产商,就想着把农田变成小区,巴不得大家都住到郊区去,天天开车.

      饮鸩止渴,只顾眼前的人太多了呀!

      我也真的不希望中国变成汽车大国.要说方便,一两个人有车,那是方便,大家都有车,那是灾难.每次去LA,Chicago,在高速上堵车堵的我都要疯了!整个就是个"长条性停车场",大家都慢性自杀一半的习惯了...有人给的建议就是修路,路修的越宽越好,真是脑残的可以...

      • 家园 其实这极大推动了美国音乐产业的发展...

        每次去LA,Chicago,在高速上堵车堵的我都要疯了!整个就是个"长条性停车场",大家都慢性自杀一半的习惯了...

        killing me softly with the song...

    • 家园 花,这段写得真好,身临其境.

      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黄昏时分,站在立交桥上,被高速公路内高峰期的汽车流惊呆了。迎面而来的汽车打这大灯,刺眼的大灯,把三条道的公路内挤的护板碰护板,从天边延绵而下流到我脚下,好像曼哈顿就是一个高炉,铁水从高炉流出来。对,就是我才钢铁厂看到的出水的情景,只是规模大了若干倍。离去的车流,红红的尾灯,就像火山喷出的岩浆,暗红色的涌动。

    • 家园 欧洲听说也挺严重的

      不知道西方有没有类似“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话?

      现代派的文学给了我一个印象,就是西方和日本在某些方面有点相似:弹性小,没有中间,要么天堂,要么地狱。当然,我知道现代派是特殊历史下的产物,不过中国的历史也算什么阵仗都有过了。

      • 家园 荷兰骑车上班的有30%

        德国骑自行车上班的有10%

        美国1%

      • 家园 不过就我所待的北欧看

        这边人还是很注意运动的。一个个小腿细的,害得我都买不到合适的裤子。

        而且像斯德哥尔摩,养车花费太高,各种车辆的苛捐杂税简直就是横征暴敛。所以一般人出门就做公车。

        • 家园

          我是听说有些家庭几辈人不工作,靠政府的福利过活。不止是否属实?如果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话,我觉得比运动的问题要严重得多。

          • 家园 有这样的,但是不多

            这种样子的多数都是中东来的难民。一个个都是baby bomber,靠生孩子吃福利。瑞典本地人也挺讨厌他们的。也加上这些中东人里游手好闲的还多,基本上街头套包之类的犯罪都是他们搞的。瑞典本地人还是比较传统,虽然不是热爱工作,但是完全吃劳保的还是不多。而且因为没有后顾之忧,60多岁来大学读书的大有人在。我现在的一个同学,是44年生人,现在跟我一起读数学,感叹啊。我爸在n年前就再也不想学习了,这位大爷的精神值得敬佩。

            再多扯一点,到了这边发现如果是庸才那就真是庸才,怎么都学不会,但还真有不少天才在。我都累吐血了都学不过他们。欧洲的高科技可能完全仰赖这些天才吧。咱们国家的教育可能产出的合格品比率高,但是优等品相对来说就不足了,这边正好反过来。读到高中不继续了,收银台干一辈子的人不少。年纪轻轻做到教授副教授,学问高深的也有很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