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列宁物质定义批判到西方本体论哲学的反思 -- 涉雪之狐

共:💬40 🌺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妙极妙极

        九兄此比喻说的极好。送花。

        楼主的理论其实就是巴克莱(George Berkeley)的感觉主义。不过巴克莱继续推论下去就搞出上帝来了。

        • 家园 【讨论】呵呵

          贝克莱的存在的意义即是被感知,从逻辑上来说未必就导致了上帝呢?

          我要是推出的是“思维”呢?

          我个人的思维是贝克莱说的,一直在看,乃至于即使他不看,他门口的树也在的上帝吗?

          从人这一边找原因和从人之外找原因,是不同的。

    • 家园 看完了

      有个疑问。

      为什么本体的认定就是超验的?比方说物质,人的日常感知可以感觉到物质,就可以认定物质是“有”的。但是你让人凭自身日常感知就断定上帝也是“有”的,绝对精神也是“有”的,就很困难了。

      你不能因为在马列里有绝对真理只能不断靠近不能完全认识这一逻辑,就推而广之说神学和唯心主义里的一些概念也可以适用这一逻辑。

      • 家园 语言误导结论

        你不能因为在马列里有绝对真理只能不断靠近不能完全认识这一逻辑,就推而广之说神学和唯心主义里的一些概念也可以适用这一逻辑。

        注意。

        如果马列里有论说:

        绝对真理只能不断靠近不能完全认识

        的这样的一段话,

        那么这话在逻辑上的原由就是在:客观存在 的定义上。

        “主观”与“客观”在语言上是一对二元词汇。

        在词义上就是对立的。在语言中,它们是无法统一的孪生子,有“主观”就必然有相对于“主观”出现的“客观”,反之亦然。

        主观和客观的词义区别或者沟壑,是人的语言定义划出来的。

        现在分析具体语言中,由于这一对二元词汇导致的逻辑必然。

        人的知识,如果只能由其经验中来,经验来判断其知识的陈述是否正确,那么在语言逻辑判定中,它永远都摆脱不了“主观”的性质。

        而如果设定一个关于“客观存在”的概念,然后“知识”是关于“客观存在”的知识,接着“物质决定意识”,等于说是:“知识”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原始文本”搁在了“客观存在”那一边。

        而这一从“客观存在”概念里衍生出来的“原始知识文本”就是所谓的“绝对真理”。

        但由于人在语言中永远填不满他自己在词义中制造出来“主观”和“客观”的“沟”,

        所以“人的主观知识”与“客观存在的真理“在语言逻辑分析中就永远接不了壤,永远不能同一。

        这才是“不可知论”的陈述之所以逻辑成立的根由。

        “客观”这个词一旦用出来,就等于给出两个东西:

        一是对立的孪生子:主观这个词出来了。

        二是给定的结论:从主观那里出发永远找不到客观。

        所以,马列如果有你这样的陈述,

        ,其原因是:马列在陈述这个问题时所用的语言(主观和客观),就给定了他讨论问题结束后的这一结论。

        这只是语言误用导致的逻辑必然,说不上有什么知识性含量。

      • 家园 【讨论】继续说明

        首先,我给你一个结论:

        现代哲学已经是拒斥本体论的论述了,为什么呢?

        因为本体论的哲学已经被科学取代了。

        本体论哲学要研究的问题,现在是科学研究的问题。

        而本体论要研究的问题,目前最好的方法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

        那么什么是科学方法思维?

        用试验,来检验一个知识的陈述是否正确。

        而试验是干什么?

        是要以人的感知经验来判断导致这个试验的原因——某个问题的答案的陈述,是不是正确的。

        比如:“什么(东西)是有的?”就是一个问题。

        答案是有。

        就需要用人的感知经验去验证这个答案。

        之所以说本体论哲学无意义是因为:

        本体论哲学与科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1、它们提相同的问题。

        比如:世界是什么?这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本是建立在逻辑的一个假言肯定上:

        如果这是有的....,如果“世界”是有的......

        从前提上,本体论哲学和科学哲学都一致。

        2、现在是他们不相同的地方

        本体论哲学就给上面的问题,不经“经验感知”判断,而靠所谓的“洞察理性”就提出了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超验的本体”。意味着“这”的本质,“世界”的本质。

        而给出答案意味着:如果这是有的,或如果世界是有的。

        变化为了:

        这是有的。

        世界是有的。

        “如果”,这个逻辑常项(词)被去掉了。于是“这是有的”,“世界是有的”,成为了一个事实,而不是假设。

        在这里本体论哲学省略掉的是:

        “什么有”这一知识陈述的判断。

        因为“什么有”也是一个知识组成的部分。而且是有关“什么”的“知识”的第一判断。(“什么”在这里,我指的是“存在”的名词用法)

        这一知识的问题的答案为:判断为“有”的肯定 时,才有其他关于“什么”的其他知识。

        如果"什么有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

        那“什么无”就是“什么”的唯一知识。

        如果是“不能确定”,那么就继续找根据。而其他关于“什么”的知识的陈述,基本上都是扯淡了。可以存而不论。

        而这个“知识”只能通过人的经验来判断。而不是绕过感知的理性。

        理性给出的本体只会直接判定有,不会判定没有或模棱两可(判定没有或模棱两可的话,原来本体论哲学提出的各种“本体”不都成了笑话?一个“什么”本就没有,或不能判断,怎么会有“本质”呢?)

        而以经验方法来判断“知识陈述”是现代科学的经验论立场。由这一方法,显然比本体论在超验本体时所用的“唯理论”思维更能获得较为可靠的知识。也节省时间与精力。

        但“列宁的物质定义”显然是违背经验论立场的。而且与唯物主义在知识论范畴一贯的“经验论”立场相背离。

        • 家园 西方现在的哲学在研究什么?

          西方应该还是保留着哲学的传统的,他们的博士不是还叫PHD吗?

          我觉得本体论的思想应该还是有吧,不会被放弃,应该会和科学融合在一起。记得前几年李政道还是丁肇中来着,就说过物理定律像上帝创造的一样。(原话记不住了)

          至于马列,我觉得没必要死抠一个定义,马列是一个成体系的理论,只要在这一体系里能够自洽,那么这一理论就可以拿来用。

          • 家园 【讨论】关于马列

            马列或者唯物主义,都是持经验立场的。批判列宁物质定义,不是反唯物主义或反马列主义。而是纯粹它。祛除它叙述中的某些脱离经验论立场的“陈述”成分。

            免得其发展成为了它原来依凭的科学的敌对意识形态。

            此外唯物主义的学说,比较符合常识。常识一般够用,有用,也就不需要为怀疑而反对。

            如果以现代哲学强化的怀疑精神与逻辑技术性来解构唯物主义所有观点,我个人觉得这太麻烦,且没什么兴趣。除非有什么具体的需要。

      • 家园 【讨论】我解释一下

        你的疑问:

        为什么本体的认定就是超验的?比方说物质,人的日常感知可以感觉到物质,就可以认定物质是“有”的。但是你让人凭自身日常感知就断定上帝也是“有”的,绝对精神也是“有”的,就很困难了。

        注意,你说的非常非常对。

        “某种存在(名词)是否在”的判定,显然是以人的感知经验为检验标准。

        换句比较为人熟知的话就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陈述)的唯一标准。

        这也是现代科学始终对宗教神学所说的【“上帝”存在】进行置疑的原因。

        因为“【上帝】存在”始终不可验。

        一是没有人的感知经验证据。

        二是上帝的定义被定义成:在人的感知经验以外。

        就如同列宁的物质定义中,把物质定义为了“客观存在”的“标识”。

        “客观存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就不重复了。

        显然,以列宁对它的定义,也是独立于人的感知经验而在的。

        既是:即使没有人去感知,它也在。

        既是:人没有关于“它”的感知证据,“它在”这一状态也是肯定的。毋庸置疑的。

        那我要是把“上帝”也做这个处理。

        “上帝”也在。

        行不?

        行,肯定行。

        所以我说列宁为“客观存在”做的这一定义,等于给上帝开后门。

        如果唯物主义者因为列宁而坚持这一定义,等于和神学共谋。

        • 家园 即使没有人去感知,它也在不错吧?
          • 家园 【讨论】呵呵

            即使没有人去感知,它也在不错吧?

            没有人感知,它也在,那有什么根据说它在呢?

            当年有人问贝克莱,所有人都不感知,那么你门前的那棵树,在还是不在?

            贝克莱说:上帝在看。(意思是上帝是根据)

            你这也是:上帝在看?

            我想,如果是罗素来回答是:

            不知道它在还是不在。

            不能肯定。

            H.赖欣巴哈也是这个看法。

            • 家园 看来得定义什么是感知了,

              总有不被任何人感知不过我们都承认它在的东西,例如某个荒凉地方的某种东西,或者一般地说,科学尚未认识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么?当然是什么样子是未知的,就拿那棵树来说,用不着上帝我们也会承认它存在。否则还谈什么科学,一转眼那东西就不存在了。

              • 家园 【讨论】休谟的经验论批判

                总有不被任何人感知不过我们都承认它在的东西,例如某个荒凉地方的某种东西,或者一般地说,科学尚未认识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么?

                休谟对经验论进行过一次后果很严重的批判。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推翻。

                这个批判其实很简单,按我的话来说就是:

                一条被巴浦洛夫训练过的狗,每次摇铃它就会吃到骨头。

                狗呢,就把“铃声”和“骨头”联系起来了。它听到“铃声”就想到了“骨头”,以外铃声之后就是骨头,然后就被巴浦洛夫训练成一听铃声就流了口水。

                结果有一天呢,这条狗又听到了铃声,它很自然的流了口水,结果它看到的是:摇铃的人(巴浦洛夫)看着它流口水........

                休谟的意思很简单,骨头是狗听到铃声的想象,或者说,是一个推论。

                但这个推论(有铃声就有骨头)只对“过去已经有过的经验”是确定的。而不能对“将来”有确定性。

                换成你这句陈述是:

                你知道(等于经验)了已经发生的许多例子(人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事物,比如艾滋病啊,比如什么什么的),这些例子相当于“铃声”,所以你就有了一个推论:

                有很多事物它老老实实在它原来的地方,只等着人去发现。(骨头)

                但这是一个对未来的确定。

                而这个“基于归纳“的“推论”,显然.....没有对将来发现的结论判断为“有”的绝对确定性。

                “未来”还是模糊的。

                换一换,其实也可以这样说:

                上帝也呆在它原来呆的地方,等着人去发现。

                神学的起点诞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