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甲骨文背后的故事 -- r33300

共:💬43 🌺2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想问一个问题

      史记诗经以及周朝的有关铭文刘鄂和罗振玉应该了解,为什么一直到王国维才开始把甲骨文和这些书面材料相对应,是因为实物材料不够么?

    • 家园 献花 加一包子

      花r兄好文。

      书生也联想到了一个破译古文的故事:

      现在保存于大英博物馆的Rosetta Stone(罗塞塔石碑)是1799年法国人在埃及的海滨城市Rosetta发现的。

      那时候人们知道古埃及人使用两种文字,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又称圣书体,再祭神的时候使用),埃及草书(Demotic,古埃及人日常使用的文字)。虽然这两种文字在古埃及出土的文物上经常可见,但是由于古埃及文明的衰落,这些古埃及文字的意义和语法彻底失传。后人们绞尽脑汁也猜不出文字的内容。

      直到1799年发现了Rosetta Stone的残碑。Rosetta Stone上面雕刻了三种文字,从上到下分别是古埃及Hieroglyphic,Demotic,最下面是竟然是古希腊语。因为这块石碑雕刻的时候正是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统治埃及的时期,古希腊的征服者命令埃及所有的文字都要配备希腊语的翻译版本,这样,这块石碑上保留了三种文字。语言学家们通过他们了解的古希腊语,终于破译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埃及草书的内容和语法结构。这块Rosetta Stone成为了人们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学知识,得通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原创】三个小bug,细说一下罗塞塔石碑破译的经过

        文中有三点bug,正是这三点使得罗塞塔的破译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如果真是这样,全面破译古埃及文字确实不可完成。

        首先,石碑上的古埃及文字不是类似中文的象形文字,而是高度发展中的音节文字,是字母、音节和少数残留的象形文字的混合体,处于象形文字向拼音文字演变的后期。很多人栽在这一关,陷入非此即彼的困惑。

        其次,俗体和圣书体是同一种文字,不同的字体,并非不同文字。它们之间类似于中文篆书和楷书的关系,字符之间可以实现映射。商博梁通过查数字符数量,发现了这一点。

        第三,古埃及人的语言并没有灭亡,而是历经2000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就是宗教科普特语,今天仍然存在。他们的直系后裔科普特人经历了放弃宗教、放弃文字、放弃语言的过程,但在放弃原有宗教,改信基督教之后,仍然使用古埃及语作为教堂用语。阿拉伯人来后,拒不皈依伊斯兰教的埃及人形成了科普特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但科普特语仍然在宗教场合使用。

        商博梁破译罗塞塔的基础正是这三点。

        首先,他假设三种文字是同一文本的三个译本,可以实现文句对应。

        其次,他用帝王名字“托勒密”和“克里奥佩特拉”(埃及艳后)作为关键词,在俗体中找出相应的字符串,并大胆地设想这些字符串是字母和音节的混合体(在他之前很多人也想过,但都陷入字母或音节二选一的困境)。

        然后,他在文字系统问题上取得突破。由于这块碑来自希腊化时期,很多人认为碑文采用双重书写系统,来自希腊语的词汇用拼音和音节,原有词汇用象形文字(类似于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分工)。但商博梁认为拼音和音节早就广泛使用(例证是他搜集到的大量古埃及后期文字只有几百个字符,远远少于象形文字,但又多于拼音或音节文字)。他把线索应用于其他部分,并成功地找到“拉美西斯”这个大神的名字中的“美西斯”部分,他发现“美西斯”前面的符号是“θ”,是太阳的象形,而科普特语中管太阳叫“拉”,这样就把科普特语和古埃及语联系起来,实现真正的突破。他为后人指出了研究的方向。

        在商博梁之后,依照他的思路,克里特B型文字也得以破译,关键就是发现克里特B型文字使用的是古希腊语。同样拥有大量文本的克里特A型文字至今未能破解,核心也在于它并不是希腊语。国内破译契丹大字,采用的同样是商博梁的办法,从人名地名等对照文本中找音节(契丹大字和朝鲜文一个思路,用音节做部件,凑成字形),目前破译出一些词汇。但苦于文本太少,连与现代通古斯语言的关系也连不上。

        Simon Singh 的 The Code Book中记载得很详细,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

        • 家园 现在罗塞塔石碑似乎已经回到埃及,在开罗历史博物馆?
        • 家园 不带这么客气的,还送花还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献花 并商榷 有一点严重不同意

          佩服石兄的广博和这方面的造诣。在下的上一篇倒是有点班门弄斧了。

          我有一个同事恰好是埃及科普特人,从他那里现学现卖点东西,石兄莫笑。

          首先,石碑上的古埃及文字不是类似中文的象形文字,而是高度发展中的音节文字,是字母、音节和少数残留的象形文字的混合体,处于象形文字向拼音文字演变的后期。很多人栽在这一关,陷入非此即彼的困惑。

          Wiki上也是这么说的。书生原帖说着是古埃及文字是象形文字却有不全面之处。

          其次,俗体和圣书体是同一种文字,不同的字体,并非不同文字。它们之间类似于中文篆书和楷书的关系,字符之间可以实现映射。商博梁通过查数字符数量,发现了这一点。

          Hieroglyphic和 Demotic 的交集很大,高于90%的字母可以互相映射,但也各有一些字母不能在另外的字符集里面找到对应的字符,另有若干字母有一字对应多重映射。所以石兄说的同一种文字,不同字体是个大体正确的概念,并非100%准确。有关这个说法的证明,同事说埃及 Al Azhar大学神学院和历史学院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比较多,我现在手头还找不到具体资料,只是听这个同事说的。

          第三,古埃及人的语言并没有灭亡,而是历经2000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就是宗教科普特语,今天仍然存在。他们的直系后裔科普特人经历了放弃宗教、放弃 文字、放弃语言的过程,但在放弃原有宗教,改信基督教之后,仍然使用古埃及语作为教堂用语。阿拉伯人来后,拒不皈依伊斯兰教的埃及人形成了科普特人,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但科普特语仍然在宗教场合使用。

          这个结论非常不正确。

          科普特人现在使用的科普特语,Alphabets大部分来自希腊语,小部分来自古埃及的Demotic文字。http://www.omniglot.com/writing/coptic.htm

          书生在上面说的失传,是个不准确的概念,准确地说:古埃及人的语言经过2000年,仅仅保留下很小的一部分,决不能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科普特人现在在宗教场合使用的科普特语,不是古代埃及人的语言,而是更多的类似希腊语。Rosetta 石碑上的Hieroglyphic和 Demotic,现在科普特人还是不能读懂,也不知道Hieroglyphic和 Demotic如何发音。如果科普特语就是2000年前的古埃及语,那么每一个受过教育的科普特人都懂Rosetta 石碑上的内容,我们就会陷入一个逻辑怪圈,为什么还要翻译石碑上的文字,随便找一个科普特人就行了。

          另外,石兄对科普特人历史的简述基本正确,有一个地方需要补充以免误导。科普特信仰的基督教具体来说是Egyptian Orthodox,是东正教的一支。埃及东正教的圣诞节是每年1月7日,不是12月24日。另外,埃及东正教的教皇也不是梵蒂冈的那位,而是居住在埃及亚历山大的一座教堂里。这个教皇能控制的范围只有埃及科普特人和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信东正教的地区,还不能控制东欧俄国的东正教信徒。(不要问我俄国东正教的教皇谁)

          • 家园 还花,喜欢这样认真理性的讨论

            科普特语和科普特文是两个概念,科普特文部分,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希腊化了,多加了几个本土化字母,这部分您说的很对。

            科普特语部分,我看到的资料都说是古埃及语的直接后续。哈哈,咱们都没见过真的。不过今天有点空,我找到一本书,里面是真材实料的科普特语。有字母表、词汇、语法和例句。

            《简明埃及语语法》,1863年出版,开篇讲的就是破译罗塞塔碑文的故事,感觉写得很不错。(这是我在网上能找到的最有价值的资料,中文的实在不行)

            我简单看了一下,里面有科普特语和其他两种埃及方言,感觉很有特色,与希腊语差别很大。从词汇上看,总体上很短,动词形态变化较少,与印欧语系语言大不相同。语法上很完备,特别是有语法功能的前后缀极为发达,也和印欧语言不一样。这本书是商博梁破译之后半个世纪出版的,此时已经把埃及语言研究得非常透彻。

            较为可能的情况,是科普特语的语法框架和基本词汇仍然与古埃及语有深刻渊源,但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使用中,引入大量希腊语词汇,从而使得语言的面貌发生极大的改变。波斯语是一个相似的例子。古波斯文明相当发达,应该说不需要大量的外来词汇。但在伊斯兰化之后,引入大量阿拉伯语词汇,现代波斯语中阿拉伯语借词占到50-60%。科普特语的希腊化时间更长,可能面貌变化更大。对于这种语言的一般使用者来说,自然是把祖宗的语言文字当成天书,但对有心的研究者来说,却能找到相当有用的线索。

            • 家园 波斯语还好一点

              由于有一系列波斯文化著作的流传,波斯文并没有完全被化石化,典型的作品就是菲尔多西的《王书》,尽管成书于萨曼王朝,但是却不是用阿拉伯或者突厥语写成,而是用的波斯语。另外就是拜火教的圣书《阿维斯陀》。古埃及语的有关作品都是重新发掘和解读的,比两河流域的文明好不了多少。

        • 家园 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石工兄的学识再次让我惊叹!

          简直就是通古今呀!

          上次羌汉关系劈翻我一回,今天又劈翻一回。

          连上个链接石工:哪里是“整体迁移”那么简单。简谈羌汉关系史,给别人看看大才子。

    • 家园 小屯

      从商人嘴里得知了龙骨的真正出土地 -- 河南安小屯

      小屯在河南省安阳市北郊(现在基本连在一起了)。

      殷墟是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3千多年了。郑州商城、二里头等夏朝都城还有争论,主要是考古发现还不充分。

    • 家园 送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