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1952-1988农业生产数据解读:工农业发展政策最重要 -- 陈经

共:💬49 🌺19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计划经济哪里来的价格变动?

        上海牌手表,20块钱的成本,120的零售价,一卖就是20年不变.

        价格变动那就是市场经济了,计划经济要保持稳定的工农剪刀差,谁敢变价格?

        • 家园 问题在于价格变动对农业产值增长率有没有贡献

          GDP分为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按照当前价格计算的,所以产量不变、价格改变就会改变。实际GDP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只要产量不变就不会变。政府公报中GDP的绝对数字是名义GDP,增长率却是实际GDP的增长率。不知农业产值的统计是否也是这样?说改革以后农业产值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价格的提高,这种说法对不对,就取决于这个统计方法。

          • 家园 两种统计体系很难相互换算

            1.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话,单位农产品中所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要减少,固定的价格,反而不能反应其内含的价值,依此计算所得的农业产值就是偏高的.

            2.工农业之间存在着剪刀差,即农业创造的价值在工业环节里被表现了出来.上海牌手表成本20,出厂价120,中间的100,有相当部分是农业创造的价值.不管是否按不变价格计算,这部分转移表现的价值,是可能会变动的,而且是无法统计的.历史统计数据上的农业产值,是不包括这块的,所以农产品涨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剪刀差减小,一部分被转移到工业产值中的农业产值,重新回到农业产值中得到表现.粮价的上调也是统一的,即政府下文说上调到多少价格,不能视为市场价格变动,事实上在当时的短缺经济中,不论调多少价,都卖得出去,当然调太高了就社会动荡了.

            3.粮价确实是几十年不变的,但是粮票的价格却是在变动的,因为黑市(可视为私下的双轨制)的存在,既不能以粮价去计算,也不能用"粮价+粮票价"去计算.我小时候自己去买卖粮票挣零花钱时,500克全国粮票大约是五毛钱,然后它就一路掉到一毛钱,直到粮票被取消.跌价可能部分是因为粮价上调,部分是因为产出增加,黑市需求减少.

            "工农业总产值"和"GDP"两者的口径相差太大了,直接套用是不可行的.

      • 家园 这表里的农产值是文贯中算的,得润树来解释

        我抄润树的,润树抄林毅夫的,林毅夫抄文贯中的。文是怎么得出来的,价格调整如何处理的,我不知道。看润树的意思,农产品提价好象并没有平整回去,可能得把文贯中的文章找来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

        工农业总产值如果要按价格往回调整,年头一长,天知道怎么往回算。我印象中很多情况下,对改革开放以前的数据就是糊涂过去的,不可能弄得太清楚。

    • 家园 劳动力积极性的体现主要在于副食品生产

      需要精心照顾的养殖业十分明显。

      以及部分需要精心照顾的经济作物--如烟草 同样的化肥和农药水平,需要投入的劳动比粮食高多了。

      至于粮食 确实是集体劳动下也可以马马虎虎种的差不多。考察几十年的粮食单产曲线,基本是和国内农业物资的生产能力曲线一致。无非就是除草少一点之类。 可以种懒庄稼,损失也不大.。包产到户后的效益也只是一次性的,后面无法再提高。而养猪养鸡就大不一样,偷偷懒会带来病、死的严重后果。同时,家庭生产方式对饲料的来源可以多元化,降低对饲料粮的依赖程度。当年我家养猪我哥8岁也去割猪草,如果养公家的猪,谁干?到现在也是这样,农村青壮年出去务工经商,老弱种“懒人田”,也不怎么影响粮食产量。但是如果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搞懒人生产,那是会出现经济作物和牲畜病、死的。损失会很大。

      承包制度其次的就是灵活性。对副食品生产也很重要。比如家里养的牲口有的需要特定时间喂食,照看的,如果你在需要全天候照顾(比如小鸡生长)的时候必须要去做工分的话··

      提供点资料

      http://cyc90.cycnet.com/leaders/chenyun/content.jsp?id=17297&s_code=370203

      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调查报告之一

        

        一、私养母猪养得好,产苗猪多

       母猪几个人管一头,所以养得好;公养母猪一个人管几头(一个饲养员平均十头,加上种饲料和收集、搬运饲料的人员以及饲养场的管理人员,平均每人养四头),所以养不好。据养母猪有经验的农民说,他们养母猪,养得好赚钱多,养不好要亏本,所以对母猪像对产妇一样关心,对苗猪像对婴儿一样关心。他们举出母猪私养比公养有下列几条好处:

        (一)喂食喂得好。按照不同时期母猪和奶猪的不同需要,供给饲料,有时多给吃精饲料,有时多给吃青饲料,有时让吃干一点,有时让吃稀一点。他们看着母猪、奶猪吃食,研究它们喜欢吃什么,如果有病不吃食也容易及早发现。公养猪喂食一般化,像开“大锅饭”,干稀一律,吃多吃少没有人管。

        (二)垫圈垫得好。私养猪用青草垫圈,圈内清洁舒适,母猪、奶猪皮毛干净,不易得病。公养猪因无人割草,只用少量稻草垫圈,圈内都是水淋淋的,母猪、奶猪常常遍体泥浆,容易得病。

        (三)母猪怀孕后注意保胎,不使它受惊。有的农民想方设法减少雷声、爆竹声对母猪的惊动,出肥时先把母猪赶到圈外,避免受惊。

        (四)注意接生。发现母猪快要生产时,农民就睡在猪棚旁守护,生产时注意不让母猪压死苗猪。

        (五)保护奶猪。对最后生下来的比较瘦弱的奶猪特别照顾,把它放在奶水最多的第三个奶头上吃奶。经过安排,奶猪就习惯于在固定的奶头上吃,大小长得比较均匀。

        (六)夏天注意防暑,冬天注意保温。夏天在猪棚内垫些水草,母猪睡在上面比较清凉。冬天在猪棚内垫些干草,加上棚小,遮盖得好,容易保温。公养猪因为棚大,冬天很冷,苗猪怕冷,挤在稻草中或母猪腹下,易被母猪压死。

        养母猪比养肉猪困难一些,有些同志怕农民养母猪养不好。据我们了解,愿意养母猪的,都是对养母猪比较有经验的农户。他们喂养母猪,总是不让母猪空怀、流产,力求生得多、活得多。因为饲养得当,一头私养母猪全年生产和养大的苗猪,至少比公养母猪多一倍以上。

        二、无论母猪或者肉猪,私养比公养还有几个好处

        (一)私养猪饲料比较充足。现在养猪不可能完全靠精饲料,必须搭配相当多的青饲料。在青饲料的供应上,私养猪比公养猪好得多。养猪农户可以利用辅助劳动力和工余时间去捞水草、割青草,把鲜嫩的给猪吃,老的垫圈。小蒸公社在宣布把大部分母猪和苗猪、肉猪下放给社员私养后,当天晚上和次日清早就有许多要求养猪的农户,争先出去捞水草、割青草,晒干贮存,准备作冬季的猪饲料。可见,国家供应同样多的精饲料,私养猪比公养猪可以吃得饱,吃得好。

        (二)私养猪比公养猪长肉多。私养猪因为吃得好,睡得好,长肉比较快。一头肉猪平均每天可以长肉半斤,二十多斤的苗猪,养四五个月就能够长到一百斤上下。公养猪吃同样多的精饲料,一个月平均只能长五六斤。

        (三)私养猪比公养猪积肥多。私养猪用大量青草垫圈,积肥多,肥料的质量也好。公养猪用少量稻草垫圈,积肥少,肥料的质量也差。私养母猪每头每年能出肥约二百担,公养母猪每头每年只能出肥一百担到一百二十担,按肥效计算只能抵六十担到八十担。

        (四)私养猪可以利用辅助劳动力和工余时间。有辅助劳动力的农户,养肉猪不需要误工,养一头母猪全年只要少出工十到二十天。公养猪则要用整劳动力。小蒸公社每个整劳动力只能养四头母猪,或者养十头肉猪;公社和大队共养二千四百头猪(包括苗猪),就用了整劳动力约三百人,平均每人只养八头。

        (五)私养猪节约稻草。公养猪煮饲料和垫圈,每头每天至少用稻草二斤,全年七担多,比一亩稻田所收的稻草(约六七百斤)还多一点。私养猪在做饭时附带煮猪食,割青草垫圈,所用稻草很少。

        由于以上原因,私养猪能赚钱,公养猪要亏本。据农民计算,养一头母猪,一年生苗猪十二头到十六头,可以卖一百八十元到二百元。养一头肉猪,长到一百多斤出卖,可以卖三十元到四十元;一年养两头,可以卖六十元到八十元。公养猪大多亏本,去年小蒸公社公养猪亏本三万八千多元,平均每一农户要负担十六元,加上基本建设投资约七万元,损失更大。

        我们也问了私养猪有什么缺点,干部提出下面两条:一是怕农民偷杀肉猪拿到黑市出卖,二是怕国家迫切需要肉猪上市的时候农民不肯出卖。但是,只要政策得当,加强管理,这两个缺点是可以避免的。同时,国家和集体也可以养一部分肉猪,来适应市场紧急需要。

      • 家园 转进了,转进了

        从粮食转到副食品了,呵呵

      • 家园 集体经济能否发挥其优越性,也和管理能力密切相关

        讨论承包制,这点必须要充分考虑。少数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普遍都过的好,倒有可能从反面证明了当年能够管好集体经济的农村领导人是非常少的。

        农村经济并非只有粮食一项,单纯在粮食问题上打转,恐怕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

      • 家园 好文要顶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副食品购物证很能说明情况

        所谓数据都是胡掰的,我只知道副食品购物证是80年代才取消的。

        在有副食品购物证的年代,每人一个月一两芝麻酱,我一个人吃掉我们全家的,据我父母说,他们不爱吃。虽然他们现在也不这么吃,但是我现在明白了,他们看我吃比他们自己吃还要高兴,和我现在看我儿子吃是一个道理。

        现在的青年人很难想象:以前,出去买油条不但要钱还要粮票;以前一个人每月28斤的粮食指标居然不够吃;70年代一开始市面上的猪肉居然是排队买肥的,甚至为买肥的走后门。

        其实看看副食购物证,肉票,油票,粮票,布票,糖票,啥时候取消的,就会明白包产到户这个被许多人嗤之以鼻的政策对中国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

        • 家园 中国农业基本上是小农经济

          印象中不知是十几大文件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探讨,得出这样一个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政策大概就数土地承包。这个政策保证农民不挨饿,保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更要保护农民的实际利益。也许这不是最好的政策,从结果看,绝对是最不坏的政策。

        • 家园 的确是这样

          包产到户这一类的制度因素重不重要,只要认真考察一下改革前后的经济史事实(包括切身体会)就知道了。我觉得润数这样的民科,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值得称赞一下,真要讨论问题,有这个网上写一大堆东西的时间,不如扎扎实实搞搞研究和调查,弄一些正规的东西,要好得多。

    • 家园 地少人多密集化耕作的时候,劳动积极性的确没什么用处

      农民就不偷懒,又能怎么的?我提出一个设想,农业单产不是由农民积极性决定的,而是由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当时的农业科技水平下,农民积极一些是有作用的,但到底不如现在的农民随便种两下田就有高产量。积极性不是决定因素,农民偷懒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并不会因为投入多重的劳动力而增加多少

      一个粗率的模型:

      如果单位面积上一个人耕作,产出为100%,个人生活保障是40%,那么这个人有60%可以用于消费

      如果在单位面积上投入两倍的劳力,产出不会因为投入劳力多就翻番,实际上,增加的产量通常少得可怜,可能就10%左右。而两个人的生活保障需要80%,结果两个人一共用30%可以用于消费,人均15%

      如果在单位面积上投入三倍的劳力,产出也就113%左右,连三个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都不够

      当然,不同的土地不同的作物不同的耕作方法会带来不同的细节,但总体的趋势和这个模型不会有什么大的区别

      承包责任制二十几年后的今天,大部分农村壮年劳动力都已实际上被制造业和服务业吸收了,留在土地上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就这样,农村的基本耕作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难道我们能因此得出结论说现在的老人和妇女的劳动积极性比二十几年前的所有的农业劳动力还高一倍么?

      其实是农村只需要这么多劳动力罢了

      如果能按照西式大农场的方式的经营,农业劳动力再减少90%都不会有问题。

    • 家园 外行插一句

      直觉上用年份来做比较似乎有问题,毕竟不同年份的收成可以很不相同,而且影响收成的变量太多,不好掌握。

      按照我的理解,林的观点是因为制度的安排不当,农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粮食产量低下。

      要判断林毅夫的观点对不对,从逻辑上来讲似乎不难。

      逻辑上来讲,有两点,其一是制度的安排,是否会导致农民偷懒,其二是,农民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是否会导致粮食低产。

      感觉润树兄似乎没有批驳到点子上,或许我没读通润树兄的文章?

    • 家园 为这句花

      中央错误的工农业政策,使得农业总产值就那么多,农民偷懒是个正常的事,也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农民就算不偷懒,农业总产值也就那么回事,无法奇迹增加,学大寨也没啥用。比方说现在农民回家积极种地,又能如何?能解决三农问题么?要是再把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千百万失业农民工与大学生扔到乡下算“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率不得下降一大截?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2233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