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奥巴马和自由主义的复兴 -- 晨枫

共:💬34 🌺1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奥巴马和自由主义的复兴

    奥巴马宣誓就职了,华盛顿的国家广场成为政治上的Woodstock一样的嘉年华,人们欢欣鼓舞,似乎天下将一切太平。奥巴马是以变革为口号赢得高票当选的,他是否能够把竞选口号兑现成政治现实,很快就要见分晓。但奥巴马肩上挑起的不光是在经济危机中落难的美国,还有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的未来。

    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一直是一对对立的政治思潮,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基调交替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有极大的影响。由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这个影响还波及到世界。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自由主义在思想上强调个人权利,在经济上主张平等、秩序和政府调控。保守主义则相反,在思想上强调传统价值,但在经济上主张机会、效率和小政府。

    在20世纪初,美国已经经历了无序竞争的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少数工业和金融垄断寡头如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范德比尔特等富可敌国,左右了国民经济。市场尊崇丛林法则,到处是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贪婪和无序把美国推入了30年代的大萧条,人们绝望地呼唤政府干预,重建经济秩序和人民的信心。罗斯福的新政当然用巨额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但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社会保险体系、对劳工和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和政府对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全面监管。既得利益群体大力抨击罗斯福的新政摧毁了市场经济,摧毁了美国的立国之本。但普通民众则感谢上帝,政府终于出手帮忙托起眼看着蒸发的毕生积蓄,帮助工会争取更高的工资,并确保老弱病残有所依靠。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失去的不是经济自由,而是没有着落的恐慌感。

    从30年代到60年代,用《时代》杂志的话说,美国从一个荆棘横生、虎狼蛰伏的丛林变成一个井井有条、老少咸宜的街心花园,人们可以放心地散步。美国人民对此心存赞许,一次又一次地将罗斯福式的自由主义政治家选入白宫。从1933年罗斯福当选开始,一直到1969年尼克松上台之前,民主党赢得了9次大选中的7次。

    但自由主义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中产阶级的壮大,美国国力的强盛,人民教育程度和对生活水准要求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已经显得僵硬的社会秩序早已开始厌倦。对于南方的黑人来说,秩序意味着继续甘愿忍受种族隔离;对于妇女来说,秩序意味着继续甘愿忍受性别歧视;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秩序意味着甘愿继续遵从已经失去信用的权威和忍受充当越战的炮灰;对于一般民众来说,秩序意味着等级森严和机会不均等。保护个人权益的运动在60年代达到高峰,人们的反叛体现在黑人的民权运动,妇女的女权运动,学生的反战运动,对传统玩世不恭的嬉皮士运动。至此,自由主义开始从经济秩序的象征变成无政府主义的象征。

    人们对无处不在的政府监管也开始厌倦,政府监管从保障公平竞争的象征变成扼杀创造活力的象征。社会福利也变成经济活力的羁绊和丢之不及的负担。肯尼迪和尼克松的总统竞选辩论之所以是历史性的,是因为这象征了美国自由主义政治时代的式微,和保守主义政治的兴起。肯尼迪和约翰逊还延续了两届民主党政府,但尼克松的强势被水门事件所粉碎,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直到里根时代才得以高调展开。

    极度强调个人权益被认为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权益,黑人权益的膨胀引发了城市的暴力和犯罪浪潮,女权的膨胀和性自由极大地提高了离婚率,家庭概念的淡漠和无政府主义则摧毁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根基和对国家、民族、社区甚至教会的忠诚。保守主义致力于重建社会基础和传统道德观念。

    保守主义在经济上也颇有作为,从里根时代开始,保守主义从罗斯福开始的全面监控上开倒车,经济上的全面松绑为美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私有化、解除政府监管似乎成为米达斯的金手指,到处点石成金。里根式的保守主义还远渡重洋,通过撒切尔夫人在英国生根开花,并成为世界经济界的金科玉律。尼克松之后,共和党赢得了10次总统大选中的7次。

    但成功都是有代价的,经济自由化的代价就是无序化、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雅可布哈克尔的研究表明,今日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波动比他们的父辈要大得多,可能在百万富翁和一贫如洗之间剧烈震荡。在另一方面,对种族平等、女权、同性恋权利、枪支管制、堕胎自由的认同等传统的自由主义的“罪名”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道德的主流,对自由主义文化观念的恐惧被对保守主义经济观念的恐惧所取代。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公众对干涉主义和“美国例外主义”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和文化观念也不再有热情。

    90年代共和党主导国会时,金格里奇试图削减低收入人的医保(Medicare),人们群起而反对。10年后小布什试图将社会保险(Social Security)部分私有化,也踢上了一块大铁板。更有甚者,2005年的Pew Research研究表明,很多将小布什选入白宫的新派的所谓“亲政府调控”保守主义者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依然坚持保守主义传统,但在经济上也赞成加强政府调控。他们对经济上的过度自由化也是忧心忡忡。麦凯恩在大选前辩论中承诺进一步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和减少政府干预,最终把这批人也推向了奥巴马,促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白人总统的诞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确实和罗斯福上台时很相像。人们对经济的过度自由化导致的无序化产生极大的恐慌,急盼重建经济秩序,最终导致重建社会稳定。美国的国内政治不光把奥巴马推上了台,还极大地有利于他施展罗斯福式的经济改革。政府投资、金融监管、社会福利这些在过去难以推动的计划在今天不光得到自由主义阵营的支持,也将分裂保守主义阵营,保守主义的社会和文化主张不再能统一坚持传统的小政府主张的资产阶级和赞成加强政府调控的中产阶级。这些平民保守主义者从里根式保守主义阵营的叛逃将使美国未来政治的基调向左转,但这一切取决于奥巴马的成功。

    成功的奥巴马当然将锁定这个向左转的势头,马上为美国带来一个新的自由主义的时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潮还可能像里根时代的保守主义政治思潮一样,波及到世界其他地方。失败的奥巴马则可能推迟向左转的时机和方式,最终带来美国政治的一段动荡时期。但奥巴马能成功吗?奥巴马的成功首先也主要在经济上,他不一定需要立刻把美国经济带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在第一任之内,至少应该扭转跌势,并维持基本的社会稳定。今天的美国已经不是30年代的美国了,实体经济早已萎缩,仅存的硕果大多不是从社会上招一个人来、发一把扳手或者铁锹就可以开始干活的。美国人也不像30年代时还脱离农场不久,还具有相当的自立和刻苦精神。在城市和丰裕中养尊处优惯了的美国人更多地在指望奥巴马从天上拉下来一个奇迹,好尽快回到“过去的好时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的任务更加艰巨。精英自由主义中的全球化和平民自由主义中的反全球化也可能成为未来的裂隙所在,但这是以后的事了。

    芝加哥的格兰特公园或许是历史的最好见证。1968年8月28日,一万多人不顾市长理查德·戴利的警告,在此集会支持民主党候选人林登·约翰逊和他的副总统提名休伯特·亨弗利。示威人群和警察最终发生冲突,示威人群向警察丢鸡蛋和石块,还有装满油漆甚至屎尿的气球,警察则挥舞着大棒,高呼“杀!杀!”冲向人群。在电视上看着的美国民众拍手叫好:这些该死的嬉皮士,活该!40年后,另一个理查德·戴利市长邀请人们到格兰特公园庆祝奥巴马的当选,大批警察聚集在周围,但他们是来保护集会者的。在电视上看着的美国民众欣喜地流下激动的眼泪。奥巴马是否能把变革从口号变为现实,还有待分晓,但时代真是变了。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指点江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花晨大,拜年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确实和罗斯福上台时很相像。

      晨大到底是晨大,滴水不漏啊。

      主义的变革,应该是有所相似的主要部分。

      但是,奥巴马面临的现实,与罗斯福时代相去还是很远的。

      那时的美国经济衰退,是由于生产过剩,而现在,美国的产能已经跑到海外去了。那时美国是大债主,现在美国的债主遍及全世界。金元帝国变成了负债超级大国。

      两大洋对岸的大战和政府项目的公共支出,造就了罗斯福的美名天下传。

      可是,奥巴马要是和罗斯福比“优惠条件”,就不得不叹自己“命苦”了。

    • 家园 晨大太乐观了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奥巴马宣誓就职那天,华盛顿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在学术界,气氛还是非常的缓和和平静。我们一个博士后抱怨说,为什么整个实验室里面,她是唯一一个对奥巴马宣誓就职感到欢欣鼓舞的人?

      我说,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现在的形式,不是奥巴马拿着大把的票子没处花,要想往学术界里面撒钱,而是他苦哈哈的要去想法找钱来补窟窿。他在竞选的时候,给大家画的大饼,现在要兑现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经费,华尔街的股市,三大汽车制造商连同上游下游的大批人,医疗保险,国土安全……哪一个的重要性不在搞科研前面?你先把这些窟窿给补起来,那要花个几年的时间吧?然后再把经济搞上去,又要几年吧?

      所以我觉得,等到他离任的时候,能够有大把的钱给科研,就谢天谢地了。

    • 家园 这个一提到自由保守,左派,右派俺就昏

      好像中美是反的。正如足球场上左边锋对撼右前卫,这左右的定义,晕

      • 家园 一方面是两国不同,另一方面社会,经济不同

        比如对于美国

        社会 经济

        左派 自由主义 政府监管

        (较少干预) (较多干预)

        右派 保守主义 自由竞争

        (较多干预) (较少干预)

        干预的来源主要是政府,也包括政府带动的社会舆论。

        而在中国,左右派的定义在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上是协调同步的。即左派赞成对社会和经济同时进行更多的监管。而右派赞成对社会和经济同时进行更少的监管。

    • 家园 从来就没有什么天上掉下了的权力

      del

    • 家园 美国的“科学的春天”?貌似在科研会大力投入

      今天G&M头版就有,奥巴马批准搞人体干细胞实验,加拿大学者担心一下子又要孔雀东南飞了。文中用了“dark age”来形容小布什的科教政策,一边期望奥巴马上台能带来科学的春天,一边又怕把加拿大的人才勾走。我倒不认为奥巴马能在科研上做什么富有远见的事,不过把小布什的一些东西矫枉过正,就算是干了大事。至少在健康、环保、能源、科普这些方面可能会有个新局面,也属物极必反吧。教育界是奥巴马的桩脚,他在这方面搞些动作是题中之义。

      • 家园 问题是奥巴马需要增加就业

        发展科研不是增加就业的快速办法。他允诺将增加3百万就业,如果不是都在今年的话,那今年至少得弄个50万什么的。科研可招不了几个人,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 家园 美国很可能会回到贸易保护里

          按照本大的“消灭过剩生产力”的说法,意识到这点的美欧诸国摆脱危机的很有希望的一个途径,是用各种方法消灭中国的生产力。对于对外贸依存如此之大的中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欧美)对内对外都很有效的手段。

          其实美国什么都不缺。资本、人才、(知识产权等)制度。正如我们长江三角的很多厂子关门,不是因为没人没钱没生产资料运营不下去了,而是因为目前的汇率、出口政策等因素的不确定,等这些因素稳定了,资本、人才都是可以马上就位的。美国也是,资本家们不是没钱投资,而是目前形势不明朗,大环境抵御不了中国等外国产品的时候,就先停下来,等保护圈立起来了,马上就能恢复生产的。

          奥8上台的第一个举措,可能就是说一套(讨好中国)做一套(贸易保护)。

    • 家园 今早才在聯合早報上看到歐巴馬與羅斯福比較的一篇專文

      我把它摘要如下:

      歐巴馬與羅斯福的處境極其相似

        

       從歐巴馬的兩本著作及其參選以來的言行看,林肯、羅斯福和甘迺迪三位前總統都是他崇拜和模仿的對象。但就當前所處的現實而言,能夠給歐巴馬提供更多啟示的,其實只有羅斯福一人。

        

       歐巴馬與林肯的共同之處,在於兩人曾經都做過律師,都來自伊利諾州;他和甘迺迪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民主黨人,當選總統時的年齡相仿,而且對美國政治實現了文化突破。作為羅馬天主教信徒,甘迺迪的當選總統,打破了盎格魯—薩克遜新教教徒壟斷白宮的歷史;而歐巴馬的到來更具革命性,白人獨佔白宮的歷史因此被中斷。

        

       但是,從施政環境和施政目標來看,歐巴馬和羅斯福的共同之處顯然要更多。兩人都來自民主黨,都在危難時刻上臺,所面對的經濟現狀、所懷抱的遠大抱負以及所背負的民眾期待,都完全一樣。這種廣泛的可比性,為我們觀察和評價歐巴馬提供了歷史的參照。

        

       羅斯福于1933年從胡佛總統手中接過政權,當時百業蕭條,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甚至超過現在。當時,美國工業產值下降一半,8萬5000家大小企業倒閉,農民被迫離開耕地,欣欣向榮的城鎮變成鬼域,百萬富翁變得身無分文。當時的就業狀況要比現在更嚴重,失業人數多達1200萬,占全部勞動力的 40%。由於沒有社會保障,大量赤貧人口無家可歸,只能在公園和其他場所露宿,社會內部暗流洶湧。

       如同當年的情形,歐巴馬上任之前的民情也是怨聲四起,布希總統的民意支持度跌入穀底,與當年的胡佛總統並無二致。歐巴馬深具個人魅力,以“改變者”的形象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並在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得勝利。

        

       再翻開歷史,羅斯福當年同樣是魅力無窮,雖然腰部以下癱瘓而行動不便,但卻以“改變者”的形象和樂觀開朗的性格,博得了人民的愛戴,最後也是以很大優勢將政治對手挫敗。

        

       可以說,除了膚色、家庭背景和年齡的差異之外,歐巴馬和羅斯福在其他方面似乎如出一轍。這就難怪美國民眾對歐巴馬懷有超高的期待,指望他為美國開創出另一個自信、繁榮的“羅斯福時代”。

       能否使經濟起死回生

        

       從個人的政治素質來看,歐巴馬具備開天闢地的智慧和天份,這是筆者從他的兩本著作中得到的印象。所以,不只是美國選民熱情擁抱他,其他國家也是寄予厚望。

        

       但是,把歐巴馬就職演說後的市場反應和羅斯福時期相比較,人們難免會感到一點失望。1月20日歐巴馬在發表就職演說之後,華爾街偏偏作出了冷淡的反應。股市不升反跌,商界信心並未提振,與民眾的興奮之情形成了強烈反差。

        

       而在1933年3月4日(當時的總統就職日),羅斯福的就職演說產生了魔力般的效果,特別是“我們唯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那句話,令人為之振奮。在第一個星期之內,白宮就收到45萬封來信,處理信件的職員不得不從原來的一人增加到70人。現在的歐巴馬也許已經收到了大量熱情洋溢的電郵,但華爾街的反應卻是更實質的指標。

        

       羅斯福就職後第二天,便要求國會舉行特別會議審議新經濟法案,同時發佈行政命令暫時關閉美國所有銀行;第四天,羅斯福在橢圓形辦公室舉行首次記者會,使媒體輿論大為興奮;第六天他向國會提交管制銀行業和外匯交易的法案,獲得通過後就在當晚生效;第七天,羅斯福通過電臺發表著名的“爐邊談話”,向全國人民作出保證,美國各家銀行次日恢復營業後,人民可以放心地把錢存入銀行,無須繼續藏在床墊底下;第八天,所有銀行重新營業,現鈔和黃金源源不斷地流向銀行,美國經濟的心臟被重新啟動。

        

       歐巴馬在就職演說中誓言要堅定地面對經濟困難,並快速及時地採取行動,這一點不會有人懷疑。確實,在就職後第二天,他便決定對白宮高級職員實行工資凍結,並且提倡公務員的奉獻精神。接下來,新政府還會推出更多措施。其效果如何,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

       

       政治魅力能否持久

       羅斯福不僅在八天之內拯救了資本主義,而且憑藉國會授予的特別權力,以大刀闊斧的決斷和果斷,在百日之內便恢復了人民對經濟復蘇前景的信心。

        

       從3月9日(就職後第六天)到6月16日,在這三個月時間裏,羅斯福頒佈的行政命令和提交的立法草案多達16項,涉及拯救銀行業、重整政府架構及削減工資、大幅度增加青年人的就業、退出金本位制、為失業人口提供大量救濟金、提高農產品價格以扶持農民、在田納西河谷修建大壩、增加聯邦政府對鐵路的控股權以及約束製造業的過度競爭等等。數量之多,令人瞠目結舌。

       

       這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經濟蕭條的美國出現了活力,民眾和市場的信心大增。雖然距離經濟復蘇十分遙遠,但道鐘斯指數在當年回彈了近60個百分點,因而被歷史學家們視為20世紀裏華爾街最好的年份之一。

        

       毫無疑問,羅斯福當年的目標,就是今日歐巴馬的目標;羅斯福當年所取得的成功,正是歐巴馬的志向所在。早在競選期間,歐巴馬就主張要投入大筆資金修建基礎設施,而在就任之後立即決定凍結白宮高級職員的工資,僅就這兩點就可反映出羅斯福“新政”的影子。

        

       未來百日,對歐巴馬政府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假若復蘇經濟的政策和措施效果不彰,人民的信心不能提振,歐巴馬頭頂上的光環難免就會黯淡,而來自反對派的阻力也必然會增大。

        

       自宣佈參選總統之後,歐巴馬在過去兩年時間裏,一直忙於“形象政治”和“嘴皮政治”,最終如願以償地成為美國的總統,同時也成為全球矚目的耀眼明星。

        

       現在,動真格的時候到了。歐巴馬的政治魅力必須在現實的煉爐中,鑄造成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否則這種魅力就會很快被人遺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