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抗联为什么失败 -- 史节

共:💬142 🌺407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的意思是不能估计的过高

          这毕竟只是一个侧面因素,兵民是胜利之本,能够把民众发动起来,物资和兵源都不会是问题。东北国民党活动基本是空白,张大少爷的东北军也因为不抵抗撤走而丧失了民心,发动难度并不是那么大。对比一下,46年的冬季,当时东北抗联无论是北满还是南满都是少有的冬季,不仅国民党重兵围剿,而且内有土匪,东北民众当时普遍心向国民党,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时候天气也极为恶劣,大批关内战士冻伤和冻残,但是东北民主联军就在这种情况下基本是依靠自己走出了困境,剿清了连日本人都剿灭不净的土匪,完成了土改,同时正面率先转入了战略反攻。红军长征后的苏区,同样是几十万人的围剿,而且清乡的残酷程度不比日寇差,陈毅他们一样没有援助,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挺过来,而且剩下的力量成为后来华中新四军的骨干,抗联背靠苏联,地缘条件总比他们要容易吧。

          民众的血肉支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细致的群众工作发动起来的,这不是主观能动性是什么?tg从最开始的几十号人到最后的坐江山,难道是靠风水么?

          • 家园 东北民主联军的干部队伍哪是抗联比得了的

            这样的干部队伍抗联自己是没有力量培养的

            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单位数量群众能支持的部队数量下降 加上日本的重点经营以及在经济生活上的垄断导致东北地区不靠外部力量是无法打破日伪统治的 这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本土经济发达 原有政治力量(伪军)较强的地区是不同的

            • 家园 这点我不完全认同

              tg的军政干部全面抗战前基本都是在山沟里培养出来的,城市中出来的很少,在培养的过程中上海和苏联方面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贡献,而且本本读的太多,容易出现教条主义的错误,本本上并没有怎么开辟农村根据地的办法,也是tg自己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所以关键是缺少好的带头人。另外,东北地区确实孤立,但是这种孤立和他们自己的政策有很大关系,他们没有主动考虑打通关外和关内的联系,而是单纯的考虑依赖苏联,即使东北本身的民情很不适合开展游击战,那些因为9.18被迫背井离乡到关内的民众会没有抗战的动力?更别说被迫放弃东北的东北军士兵,如果抗联能够派人多重视这方面的宣传,同样可以有兵源。

              • 家园 原东北军和被迫迁徙的 人都不在东北了不能产生生产力

                兵员不是决定性的 根据地的经济基础才是决定性的

                TG在陕北搞精兵简政就是因为经济上困难

                东北地广人稀(映像中如此如有不对请指正)冬季交通困难 部队如果参照华北华中的做法分散布置则每一地点能支持的部队数量十分有限

                另外政治落后的因素也十分重要 抗联的队伍成分复杂政治素质普遍低下 本身的理论水平就十分有限 仅靠东北军和普通群众是无法构成坚强有力的队伍的 这也是抗联叛徒多的重要原因

    • 家园 抗联不成功的原因很多

      个人感觉如下

      1. 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关外日军比关内强大的多,而抗联相对关内的八路军新四军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人才上相对要弱的对。

      2. 党的领导比较薄弱

      没有关内tg牛人多阿

      3.关外人口太少

      相对来说日军更容易制造无人区,割裂抗联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4. 自然条件过于恶劣

      • 家园 东北人一直在抵抗,明的暗的,战场打不过就挖墙脚

        当时抗联和TG中央长期断了联系,基本是自己瞎干,而且没有任何外援。

        我接触的东北人,私下对“八年抗战”的说法很不能接受。不过话说回来,37年之前,无论国军还是共军,对东北抵抗力量的物质支援基本为零。东北抗联最盛时期也打下过县城,到后来弹尽粮绝,孤军作战,打到这份上已经不易。

        华北敌后抗战有全国抗战的大背景,日本腹背受敌,而东北抗联的前六年,日军是全副精力投入东北三省,当时山海关一线,中国军队可有过任何牵制作战?中国政府除了跟国联扯皮,有没有正式发表个声明承认支持抗联的地位?当时中央怕已经存了卖掉东北偏安关内的心了,正乐颠颠搞黄金十年呢。

        另外赞同ls说的,东北阶级矛盾不尖锐,打土豪之类手段起不到效果,TG早期的方针太僵硬根本不适合情况。东北大部分人都是逃荒过来的,两三代前都是穷苦人。辽宁开发早,条件稍差,在吉林和黑龙江,靠着运气和力气,做个地主并不像关内那么难。就算今天,你到东北农村看看,也是好大片田地,看不到边,中间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子,地广人稀,在关内完全想象不到。

        这也给抗联带来很大困难,兵员问题就很难办。

        日本对东北的剥削是真的狠毒,民怨非常之深。那些日本、朝鲜移民的土地房产可都是从中国人手上抢的;东北民族工商业被霸占毁坏一空;到处清乡的时候,也没有提前问你哪族的,统统杀光;还有配给的共荣粮,什么高粱米啊?主要配料是木屑、橡子面、石沙,之后才轮到高粱米,很多人吃了消化不良死掉。

        偷吃大米被发现可以当场斩死。在战前的东北,基本没出现过天灾和饥荒,大米饭可不是那么金贵的东西。

        日据时东北是很多人读日本书、上日本大学。但第一,东北重视教育的风气是在张作霖时代奠基的,那些大学也很多是在张作霖时代就建起来的。所以虽当亡国奴,但民众的意识里仍然要读书。东北虽草莽但敬重知识,是民风使然,可不是因为日本统治多么美好。第二,你看看当时东北大学里的地下运动多激烈就行了。日本引以为傲的满洲国立大学,恰恰是中国学生抗日结社最严重的学校之一,连日本学生都被拉成反战左派。

        家里老人说过,他念大学的时候,那个班大半都是日本人和朝鲜人,中国人特别少,有多少呢?“刚够一个党小组。”

        那时只要有新生入学,学生的抗日社团就会开始观察中国新生,以读书会等名义串联。老人家当年家里老大的房子地都被日本人抢了,一大家子人差点吃不上饭,恨得牙痒痒,听说能抗日立刻就靠过去了,基本上入学等于入党(不过和关内党组织完全没联系)。他幸运的避过了几次扫荡抓捕,活到光复,现在提起日本人也是一句话:“小日本不是没好人,只是不多而已”

        他提起过当年被强迫参拜天照大神,特别悲伤气愤。那时他中学,班里的中国同学无一不是明着鞠躬心里骂娘的,一群小小少年尚且如此,而且这可是在伪满首都长春。

        我爷爷也曾提过,他上高小的时候,一定要用日本书、说日语。先生是中国人,讲到徐福,就悄悄跟他们讲中国的秦朝如何如何,后来这个先生就莫名其妙的撤走了,也不知生死。

        9.18事变,日本人在东北看到读书人样就杀,这个传言家里老人有证实过的。

        说日本人对东北还可以的,一定是橡子面没有吃够,拉屎太过畅快了╮(╯_╰)╭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