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小别燕兄及诸君--心胸狭隘者莫入(上) -- 丁坎

共:💬42 🌺111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丁辛苦了,这两天忙完了,好好休息三周。

        给自己调养一下。

      • 家园 送花待归
      • 家园 谢大人辨析,并祝度假快乐

        1. 本来自己是有一篇帖子要作为临别礼物写出来的,谁知道今天又把时间都耗在这上面。

        一声叹息。

        ----嘉木知道大人写什么和嘉木也没甚么关系,但还是觉得很抱歉,早知道就不催大人了。

        2. 我10号开始度假,直到明年。

        -----so long,嘉木小心眼里有点点难过........

        不过,祝大人度假快乐,身体健康。

        3. 记得支持一下我们的杂志

        -----那还用说嘛。

      • 家园 丁兄节日快乐!

        给人挑错,本来就是个得罪人的活儿。

        但如果是明白事理的,应该不但不怪,反而感到欣慰和感激。

        无以为报,一花聊表寸心。

        祝 丁-孝儒-坎 兄新年快乐,圣诞快乐,万事顺意!

    • 家园 小别燕兄及诸君--心胸狭隘者莫入(下)

      现在来谈谈第三段,也就是:

      狐裘蒙戎,

      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

      靡所与同。

      译文作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

      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

      叔啊伯啊,

      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先来看看毛郑的说法:

      大夫狐苍裘,蒙戎以言乱也。不东,言不来东也。

      笺云:刺卫诸臣形貌蒙戎然,但为昏乱之行。

      女非有戎车乎,何不来东迎我君而复之?

      黎国在卫西,今所寓在卫东。○

      这里狐裘蒙戎的解释毛郑与译文字面一致,而匪车不一致。

      郑玄的解释是:你们不是有戎车吗,为什么不来接我们君臣。

      仅此一句,就可以看出,为了自圆其说,郑玄能够不顾语法到什么地步。

      译文的解释是正确的,匪彼相通,匪车即彼车。

      证据是:

      1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中有桑扈一诗: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

       

        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公孙段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卒享。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可见,匪彼相通。

      2

      诗经桧风有匪风一诗: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此处的匪车舍彼车不得其解。

      看看这个匪字郑玄怎么解释的,又如何从这个解释出发,肆意割裂和增添原文,我们还能因为

      因为他们时代更接近就相信他们对语法更理解吗?

      老实说,因为时代接近,他们本来有条件更理解诗经时代的语法,词义和名物等知识,可惜,他们往往囿于意识形态上止僻防邪的需求,而对单纯的直抒胸臆极尽牵强附会之能事,动辄

      就安排上 刺某某人,美某某人的名目。关于毛诗对诗经诠释的伦理化处理带来的偏差,如今已经得到学界普遍公认。一般认为,毛诗所谓的刺某某人,美某某人,除了明确见诸其他史籍的之外,都出于他一人的臆测。这一点,也得到了出土文物的证实。 上博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其年代早于毛诗,而在诗论中对诗经各篇章主题的略论,毫无毛诗序那种 刺某某人,美某某人 公式的痕迹。

      关于诗经流传的历史源流,需要一篇大文章来详述,这里且略过不表。

      值得指出的是,毛郑虽然有很大谬误,但也未可深责,除了对诗经的保存和传播之功外,可以为他们辩护的是:对文学作品阐释的伦理化处理在人类历史上是个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圣经中雅歌充满了大量再明白不过的男欢女爱词句,昔日的教士们同样绞尽脑汁地把一切这些词句的内涵解释为对真理对上帝的追求。

      过于苛刻地深责古人不对,更不对的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仍然对他们的话奉为金科玉律,一味盲从。

      OK,现在可以该来谈谈某人视为杀手锏的狐裘蒙戎了。

      首先要指出的,某人在论证的时候认为这是以狐裘皮毛凌乱比喻国

      政混乱,而其引用的译文却是说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

      是指流亡者生活开始艰辛,破败,需要接济,与凌乱,需要整理是完全不同的。

      某人对这里的逻辑差异视而不见,居然就认为合适的译文了,这思维也算是狐裘蒙戎级别了。

      某人的理解放在诗篇中是站不住脚的:

      国家败亡而寄居他国的流民,要抱怨接待者,只能抱怨接待者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没有对复国的事倾尽全力,而你们的国政乱了,那是你们自己的耻辱,关接待者何事?

      译文这样的处理,和郑玄对匪车的解释,虽然错了,但都还是注意到了这个逻辑关系,所以才会这样处理。

      要知道,左传中的“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適从!”是说的政出多门,让人无所适从的凌乱,这与流亡者的生活凌乱可是两码事。

      诚然,狐裘蒙戎可以用来形容国家的政治局面,并不意味着就不能用来形容个体的心情。

      相反,与狐裘蒙戎类似的一团乱麻,到今天仍然可以同时适用于不同情况。

      地方官员,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辖区内的政治局面。

      公司经理,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公司内的人事关系。

      姑娘小伙,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爱上他人后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情。

      可能有人要说,但你没有狐裘蒙戎在先秦文献里用于个人心情的证据。

      是的,我没有这个证据,因为狐裘蒙戎本不是常用词,一共就在先秦文献里出现了两处。

      一处明确,一处,我们正在讨论。

      但我有很强的三个理由:

      1 逻辑,狐裘蒙戎只是一个凌乱的象征,并没有丝毫特点与国政相联。

      而受冷落的女子胡乱猜测心上人是否有了新欢,心头一样的是没有抓挠--心乱如麻。

      2 与和以的字义可以确定这首诗描绘男女相爱的情形。

      3 我们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同一个物象可以分别用于国家和个人: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赪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

      -- 左传-哀公十七年

      很巧,这个鲂鱼赪尾的物象也是一处出于诗经,一处出于左传,而且,无可置疑的---

      前者描绘个人,后者描绘国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高兴

      嘉木读诗,有大人随后勘误,从训诂的角度辨析诗意,嘉木心里是很感激的。因为嘉木读诗主观性太强,又疏于考据,虽然河友都比嘉木渊博识高,嘉木心里还是担心自己文字中的错漏会误导他人对诗经的理解。所以读大人的文字,感觉嘉木一路扔瓜子,大人一路帮忙打扫,嘉木心里是高兴的。大人用沙通天比嘉木,实在抬举我,沙通天掷瓜子,是有章法有沟壑的,嘉木呢,纯粹是信手乱扔。不过因为是坚持我手写我心,从此点观之,也有些博河友们一笑的价值了。

    • 家园 小别燕兄及诸君--心胸狭隘者莫入(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明确与和以的含义:男女之间的相亲相爱。

      由此可知,前引译文把这两个词分别解释为等待同伴和原因,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样一来,似乎对全诗的解说要偏向于黎庄夫人了,这有两点要说明:

      1 我们借用的历史记载,仅仅为了,也仅仅只能说明与和以两个词的含义,并不能说明

      黎庄夫人与旄丘一诗有任何关系

      2 即使该诗是黎庄夫人所作,也与我的说法并不矛盾。

      我说的是一个泛泛的受到男子冷落而产生猜疑的女子:

      由此,旄丘中的叔兮伯兮,哪里是什么卫国之臣,不过是女子对自己思念的情郎的称呼而已。

      整首诗讲的是,男子多日没有前来相会,女子怀疑他有了别的相好,恨得牙痒痒:

      我早就说你别象夜猫子一样,小时还好,后来就变脸,你就是听不进去。

      链接出处

      而这,正符合黎庄夫人的情况。

      再看最后一段:

      琐兮尾兮,

      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

      褎如充耳。

      有人译作: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

      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

      叔啊伯啊,

      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老实说,我不想对原译者不敬,但这里的处理实在是不太诚实。

      对于琐尾和流离,毛郑解释如下:

      琐尾,少好之貌。流离,鸟也,少好长丑,始而愉乐,终以微弱。

      笺云:卫之诸臣,初有小善,终无成功,似流离也。

      ○璅,依字作“琐”,素果反。流音留,本又作“鹠”。离如字。

      《尔雅》云:“鸟少美而长丑,为鹠鷅。”

      《草木疏》云:“枭也,关西谓之流离,大则食其母。”

      很明显,他们是把流离解释为鸟。

      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有人受了他们对全诗的解读的影响,认为这是黎国流民的怨词,于是

      把一看到流离就想到颠沛流离上面去。

      这两种解释本来是无法兼容的,译者却很讨巧地把两个解释揉到一起,杜撰出一个象鸟儿一样流离的说法。

      须知,被叫作流离的那种鸟,就是枭,也就是猫头鹰,可跟颠沛流离扯不上任何关系。

      其实,流离一词,就是一个典型的联绵词,王国维对这个问题论述得很精到,为学界主流普遍接受。要之,联棉词的词义与字面毫无联系,只是拟声而已,流离,琉璃,鹠鷅都是如此。

      有些联棉词的字形加上了表示义类的偏旁,有些则没有,这在先秦文献中是个普遍现象,以后可能专为一文,来讨论这个问题。

      而关于此处的流离一词就是猫头鹰,我们还有一个旁证。

      请注意,

      毛诗正义中有语:

      旄丘音毛丘,或作古北字。前高后下曰旄丘。

      为什么旄丘会用来命名前高后下之丘呢?

      1977年阜阳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包括诗经的残篇,幸运的是,旄丘残篇也在其中。

      点看全图

      经过整理者释读,发现其中的S037,S038是旄丘一诗的残片,

      S037释读为:鸮丘

      S038释读为:狐裘蒙茸。

      这里两处文字与今传毛诗旄丘的一致性是明显的。

      根据S037,我们可以理解前高后下曰旄丘是怎么回事:

      猫头鹰永远摆出个很酷的姿势:

      点看全图

      这就是前高后下。

      或许有人要问,鸟儿仰首而立不都是前高后下吗,这有什么独特的?

      那就错了,鸟儿仰首而立固然如此,但普通的鸟儿也常常俯首,就不是这样的了。

      何以见得?

      猫头鹰的这种坐姿深深地铭刻在古人的意识之中,以致他们创立了一个专门的名词:

      [SIZE=3]枭踞[/SIZE]

      您看过别的什么鸟有这个待遇吗?

      鸮丘,猫头鹰似的踞坐之丘,

      在这里睹物而感,想到用猫头鹰来形容负心人,岂不是顺理成章之事吗?

      再喝口水。

    • 家园 沙发,高呼口号:打倒喝水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