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周文晋 – 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电脑后面的人脑 -- 镜山口

共:💬16 🌺1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周文晋 – 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电脑后面的人脑

    周文晋 – 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电脑后面的人脑

    那年感恩节应周文晋(俊)先生(Chow Wen Tsing)邀请去他在纽约长岛的家作客, 在一张美国国会拍的周先生旧档案照片上看到了这样的题字, 当时吃惊不小.

    1950年代美国空军在全美寻找能够用在美国第一代ICBM Atlas上的更好的制导系统 (当时还是用地面计算机). 据说没找到现成的, 也没有更好的. 美国空军也找了周先生所在的Arma公司, 他当时承担美国海军鱼雷制导系统的工作. 周先生以自己的经验和独到的前瞻眼光提出了新制导系统建议: 弹载全惯性制导加全固态数字电子计算机控制. 当时根本没有合乎条件的这两样设备. 军方怀疑, 说就算你能做出足够小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我的导弹也放不下两个哈佛教授来维修呀. 那时侯, 号称有Ph.D.的人才敢伺候这玩意儿. 专家权威反对, 说惯性制导用在你那鱼雷上就得了. 周先生那时年轻, 心说那是你们不懂.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周文晋1919年生, 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41年赴美, 1942年在MIT获MSEE.

    点看全图

    美国空军最后还是与Arma签订了研制新制导系统的合同, 代号WS-107A. 周先生担任设计总成总监, 负责系统设计. 然后担任数字电子计算机总监, 亲自设计. 他是Photochemical Circuitry的先驱. 周的好友博克博士按周先生的构思设计惯导平台和陀螺仪.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有趣的是, 空军一度不满合同进度, Arma让周先生出面解释, 结果美国空军说可以继续执行合同, 但必须由周主持全局. 就这样周先生当上了项目经理, 负责10亿美金的军方拨款, 8000员工(包括2000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设计, 实验, 制造, 检测和系统试用全过程的工作. Arma创先使用了X光检测芯片, 真空净室. 1956年, 根据空军安全输入导弹目标的要求, 周先生发明了PROM. 值得一提的是, 在美苏冷战的黑暗年代里, 周先生的成果都是极端机密, 少有人知晓, 至今一些文章连标题还是保密的. 少数专利也挂上美国空军的名义, PROM是唯一在周先生名下的美国专利(US Patent 3,028,659). 说到保密, 周文晋可接触最高机密, 同时也受到严密监视. 一次FBI发现一封巴西女子从巴西寄至周宅的信, 认为是美人计, 进行调查. 结果信是写给那时借住在大哥家的周文中(作曲家)的, 差点儿闹笑话.

    周文晋在Arma

    点看全图

    最终, 美国空军提前订购了Arma新制导系统, 使其成为第一个实际用在洲际弹道导弹(Atlas E/F)上的全惯性制导加全固态数字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制导系统.

    点看全图

    美国Fortune杂志1959年1月号上刊登的文章和照片首次公开了周先生的成就(周手中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点看全图

    此后, 美国政府/军方宣布周文晋是国家财产, 把他调来调去, 参与了美国重要的导弹和空间计划, 包括ICBMs, space boosters和manned spacecraft从Atlas, Titan, Saturn和Skylab到Minuteman以及space shuttle, 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周文晋在Aero Space

    点看全图

    周文晋在IBM

    点看全图

    Cooper博士给周文晋的感谢信(周的提案使IBM获得了航天飞机计算机系统集成合同)

    点看全图

    2004年8月24号美国Air Force Space Command官员宣布周文晋等六人作为空间与导弹先驱被迎入Air Force Space and Missile Program名人堂.

    周先生的人生信条是做没人能做的事, 做自己没做过的事, 不断创新. 他没有专著, 认为写博士论文是浪费时间. 时代周刊资深编辑曾两次找他合作写传记, 都被谢绝了. 河里牛人多, 懂行的多, 就周文晋请多加评论. 感恩节又到了, 老先生已辞世七年, 感而发之. 抄录一封他得知他的制导系统要保存和展出时写给华盛顿博物馆的信, 作为结尾.

    (资料和照片由公开渠道获得)

    "March 4, 1969

    The Curator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Dear Sir:

    During a recent visit to USAF Space and Missile System Organization in El Segundo, California, I was informed that a set of the guidance computer or guidance system of the Atlas ICBM has been released to your institution at your request for eventual display. This news interests me greatly since I had conceived both, personally designed the former, and managed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flight testing of both, now more than ten years ago.

    Although this equipment is now outdated in the rapid progression of technology, it had made the large scale operational deployment of our ICBMs practical. I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The basic principles developed and established at that time are still being followed and used in today's refined models.

    I well remember the excitement, doubt and convi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postulation and subsequent demonstr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designing a solid state digital computer for use in the rugged environment of a weapon system; or the use of a gyro stabilized reference frame that is truly inertial - oriented towards the stars rather than the earth coordinates, which would result in a great simplification of the instrumentation; or the use of approximating expansion equations in the missile borne computer rather than the rigorous but cumbersome trigonometric and integral-differential equations. Each of these ideas was necessary to make possible a realizable self-contained missile borne guidance system, yet each had to survive the most critical, prolonged and punishing debate because they were considered as revolutionary and unproven in concept. Seeing through their birth, outliving the challenges, growth and eventual embodiment in proven and reliable equipment was a maturing experience.

    I also remember the long days and nights when thousands of my colleagues labored with devotion and skill to convert the ideas into workable models in the laboratory, producable hardware in the factory, reliable equipment in flight tests and finally the "brains" of this country's first ICBM's. Many of these fine people are today designing, producing and caring for our new "brains," for rockets, airplanes, and spacecraft.

    I am very proud and very please to know that one of these original models will now survive in your institution. I shall be happy to provide any help that may be useful.

    Sincerely yours,

    Wen T. Chow"

    通宝推:黄序,
    • 家园 一个能专心做自己喜欢而且有意义的事情的人是幸福的

      周先生的人生信条是做没人能做的事, 做自己没做过的事, 不断创新. 他没有专著, 认为写博士论文是浪费时间.

      • 家园 武陵号-周文晋与航海

        武陵号-周文晋与航海

        周先生的父亲周老先生名淼字仲洁, 祖籍常州, 在民国政府做'公务员', 做过汉口火车站长, 青岛海关的头儿, 算是肥缺, 可是个清官. 后来与人做房地产, 当过上海房地产公会的主席. TG当政后, 代表房地产业进了上海政协, 但难逃右派的厄运. 仲洁老算命特准, 号称周铁嘴, 那时很有点名气. 据说康有为的葬礼是周老先生操办的. 周老先生在各地任职, 带着子女到处走. 在青岛生活时, 周先生喜欢上水. 周老先生后来应好友张治中将军之邀去湖南省政府任审计长, 把家安在上海, 赶上了八年抗战. 周先生上台演奏小提琴时, 一个女孩给他做钢琴伴奏, 这就陪伴了一生. 说起音乐, 那时上海的年轻人有福, 找好多有名气的欧洲尤太音乐家做老师. 教周先生小提琴的是欧洲有名歌剧院的首席. 著名的周广仁教授就师从当时亚洲最好的上海远东交响乐团指挥. 这些可怜的尤太人是被納綷排尤赶出来的, 中国人友好热情, 接纳了他们. 一直等到美国解禁, 大多数尤太人又去了美国. 未来的周夫人, 家父是上海工厂主, 家里有游泳池, 也喜欢水.

        1941年到美国后, 周文晋先在波士顿, 又去纽约长岛, 爱上了航海. 全家人组成crew, 各行其责, 周先生自然是船长. 一般人买船也就是玩玩. 以其特有的严谨和精细, 周先生不但去美国海岸警备队住了册, 还考了船长执照. 我那次去做客时, 周先生提起当年去考试, 考着考着, 别人都陆续交卷离开了考场, 就剩他一个还在答卷. 等最后交卷时, 周先生直纳闷, 是不是自己笨啊, 不会啊. 问了考官才明白, 别人考一门, 周先生考三门! 听到此我和他一起笑起来. 周先生的船长执照可不一般, 是全球远洋轮(600人)船长执照!

        周文晋给自己45英尺长的机帆船起名武陵号. 哪个给说说来历?

        每年夏天武陵号从长岛开到佛罗里达, 最远能离海岸几百海里. 等儿女大了, 不能保证全程当船员, 怎么办? 武陵号名声在外, 不愁没有船员. 于是武陵号到达中途预定城市港口后, 有人下船直奔机场, 有人赶上船来, 好不热闹. 武陵号参加各种航海竞赛, 获得的锦标在周家摆了一堆. 周先生去世前随其航海俱乐部赴秘鲁访问, 还受到秘鲁总统的会见.

        作为太空工程师, 导航专家, 数字计算机先驱, 航海这个爱好对周先生来说真是太合适了.

    • 家园 周文晋与中国

      周文晋与中国

      周文晋(Chow Wen Tsing)1919年生于山西, 长于青岛, 南京和上海. 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41年赴美, 1942年在MIT获MSEE. 年青时喜欢拉小提琴, 其三弟周文中在一篇回忆儿时文章中提到大哥'迫使'他当'学生'的趣事.(http://www.chouwenchung.org/biography/early_p2.php)

      在从事美国防尖端技术工作后, 周先生'断绝'了与亲朋好友的往来, 几十年没见过老父母. 退休后, 他曾担任Picker公司(医疗成象设备)的总工程师, 淡出国防圈. 不过他仍然提供卫星通讯, 微电子等方面的私人咨询, 并且参与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工作.

      周文晋曾两次访华, 见到了几十年没见过的老父母. 据说还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84年第二次访华时据说在宴会席间第一时间得到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定点成功的消息. 我查了一下,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http://www.stdaily.com/gb/misc/2007-10/24/content_733022.htm) 除访亲探友外, 周文晋访华内容不得而知. 河里牛人多, 可以补充. 这里就算抛砖引玉.

      通宝推匿名:1
      • 家园 逐篇花

        84年第二次访华时据说在宴会席间第一时间得到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定点成功的消息.

        不知道周文晋有没有为中国的航天方面贡献什么计策了。

        • 家园 肯定有

          我猜的.

          中方请他去肯定不只是人道主义让他能看望老父母亲. 美国放行说明他不会对其霸主地位产生威胁. 以周文晋的经历和水平和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 他能看出问题是一定的. 不过我想周文晋是对美国宣过誓的, 也不会竹筒到豆子, 直来直去. 另外, 中方摊底牌到什么程度, 不清楚. 如确有重要领导人接见, 可能中方认为是有收获的.

          • 家园 谢,我也这样想的,嘿嘿。

            领导人接见还是能说明些情况了。不过他来会怎样,美国肯定也是预先做好功课了。

            八四年时候,中国不是美国主要敌对方吧,而且技术落后也较多,可能美国会松懈些。

    • 家园 我的RP比较好。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第一次知道这个牛人的故事,圡共挖宝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吧,虽然大家都说CIA的笑话可是他们对这种牛人的关注不会比圡共的政审差。

    • 家园 周文晋与对日战争

      周文晋与对日战争

      获硕士学位后, 通用电气(GE)公司请他去改进美国战斗机的火控系统. 那时在与日本0式战斗机各斗时, 美机在某些角度攻击不果. 经过周文晋改进火控系统后, 最终与0式战斗机达到一比一击落率. 周文晋还参加了B36轰炸机火控系统的工作. 周文晋为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胜日本做出了贡献, 也间接支援了祖国的抗日战争. 当然, 这也使他与美国军方结下了不解之缘.

    • 家园 就一美国牛人了。
    • 家园 只能说他为美国的军工事业鞠躬尽瘁
    • 家园 不知TG有否在周大牛那里挖到过宝?我可是挖到了哈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