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那年庐山(十一)毛彭旧事 -- 史文恭

共:💬159 🌺921 🌵1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但是这不能说明百团大战的负作用就不存在

                百团大战是典型的时机不成熟发动的运动战。如果没有百团,根据地和八路军的损失不会这么大。

                • 家园 一码归一码

                  彭在百团中的失误主要是军事上的,之后的大扫荡不能完全算是百团的后遗症,太平洋战争的需要使日本需要巩固华北作为自己的兵源基地,扫荡的力度相应加强。在百团之前八路军的根据地开辟基本都是采取公开的活动,这种缺乏隐蔽性的做法使得日本一旦加强情报收集和渗透有关信息就暴露无遗,即使没有百团大战广泛的根据地也足以成为日军的心病。根据地在扫荡中的惨痛损失和之前的政策失误也有很大关系,由于机构的臃肿化使得机动性大大下降,在扫荡中部队需要掩护大量非作战人员的突围,难度自然和刚建立根据地时不能相比,此外,过多的消耗民力也使得大量中间势力在日寇的拉拢下反水,这些都不是彭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起的。

                  • 家园 百团的战术指挥上和发起时机上都有问题

                    确实是该一码归一码,如果按照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规划的战略,游击战为主的阶段何时转换为运动战阶段,应该是明确的。

                    另外,如果为了破路破交就要动员100多团,这个规模上显然暴露出指导思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指挥问题。

                    这个不仅毛泽东说,刘伯承也说。

                    日军大围剿和南下战略的关系有何证明?华北的兵源只是在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才抽调比较厉害吧。

                    • 家园 日军的大扫荡

                      难道本来无所谓是否进行, 结果在百团大战受了太大刺激, 才这样的吗? 八路军若发展到一定程度, 日军必然会逐渐警觉, 只要机动兵力允许, 情报信息收集工作逐步进行, 总会有这么一次. 八路军扩张太过迅速, 头一次经历如此大规模, 有充分准备的围剿作战, 无论如何都不好应付. 再者若不是经历一次形势严峻的大扫荡而生存下来, 野战和地方部队也没那么迅速的适应残酷游击战的考验. 反过来, 日军这一次没达成决定性打击, 酿成遗患, 应该吸取教训的是他们. 打农药杀而不死, 反倒给人增加抗药性.

                      关于抗日战争中中国所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论持久战确实精彩, 但也有蒋百里等其他人看到这一点. 抗战中论持久战等类似战略思想所能起的最大作用, 对八路军来说实际上是让大家坚定信心, 正视困难, 在这个前提下生存发展是第一位的. 如果不是后来战局发生变化, 毛泽东自己也不会有太大底气, 何时才能发展到运动战这一阶段. 偷袭珍珠港对中日两国人民来说都是天大的喜讯.

                      • 家园 百团之后日军华北方面军进行了几项措施

                        41年1月,大本营陆军部制定出《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将华北战略转型为围剿根据地为主的“治安战”,强调打击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主,进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总力战”;

                        其二,日军调整了在华兵力部署,增强了华北兵力,使华北方面军的兵力增加到11个师团又12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集团,主要对八路军作战;

                        其三,日本大本营换走多田骏,派中国通冈村宁次任华北司令官。

                        这几项,很明确是百团引发的。

                        至于蒋百里,其所谓“理论”始终限于空谈而已,和毛泽东的实践指导性完全不可相比。毛泽东持久战的根本在于发动民众建设根据地,蒋“理论家”提出了吗?蒋“理论家”的所谓理论,自始至终把眼光集中在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上,这就决定了它的扯淡性。

                        另外,按照毛泽东的规划,游击战阶段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运动战阶段,这就是TG战略反攻的开始。TG根据地、兵力、人口,在整个抗战期间除百团之后的挫折期之外,都在持续增长,照这个势头战略反攻也是迟早的事情,美苏参战不过是更大规模地削弱日军,把这个时间提前了而已。

                        • 家园 百团大战在文革前的确是受批判的对象,

                          但80年代以后官方评价变成完全正面. 虽说这种舆论转向是处于某种需要(民族立场,统战目的,等等), 可以想象今后很长时间这种评价一直会保持下去. 到底是批评者更有远见, 还是百团大战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诚然, 百团大战增加了自己的负担, 减轻了国民政府的压力, 可是从民族整体来说抗战本来就要付出重大牺牲. 彭德怀检讨说是"是民族义愤模糊了阶级立场". 就是这么回事.

                          国民党的抗战战略, 无论在设计层面还是在实行层面, 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具体执行能力的限制. 这与其说是设计者的过失, 还不如说是执行者能力的差别. 毛泽东比当时其他共产党内党政军领导人的优越之处在于, 他一直坚定推行游击战, 一直在耐心的说服其他军队领导避免消耗战. 他虽然也有反复, 但常常也是第一个清醒过来的. 更不用提那著名的七分发展两份应付了(如果有一天他也失势了, 说他个机会主义路线不过为吧). 他找到了最适合共产党敌后抗战的战略, 但这不太适用于国民政府.

                          日军在41年改变战略, 推出了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和大东亚长期战争纲要, 开始加强占领区内部的物资获取和治安整肃, 这一系列动作拿TG一贯的话来说, 有必然也有偶然. 从大的方向来说, 中国占领区在日军战略层面上始终具有一定的意义, 既不可低估, 但在日军开始西太平洋的争夺后, 也不可高估. 日军的整体战略调整总会导致对撤向内地的国民政府采取守势, 确保占领地的物资掠夺,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东南亚上面. 这样一来, 日军中国派遣军的兵力加强是必然选择. 八路军在41年遭受的损失, 直到44年才全部恢复过来, 这么好几个年头, 难道不发动百团大战, 不招惹敌人, 敌人就不来对付你吗?

                          至于说反攻阶段, 没有美军太平战场的一系列重大胜利, 对于八路军来说实在是非常遥远的事. 战斗素养上, 在41-44年主力部队化整为零, 野战部队在达到相当兵力规模的运动战中恐怕不那么容易适应. 另外歼灭战, 攻坚战都需要相应的重火力支持, 这在八路军也相当欠缺. 直到45年日军投降以后, 八路军在反攻日军重点防守的中型城市时都还非常吃力. 这还是在45年中国派遣军的兵员和装备都严重下滑的情况下. 看看百团大战的关家垴, 可以想见如果日军以大队联队级别进行战斗, 八路军即便勉力进行歼灭战战略, 也会损失巨大.

                          • 家园 游击战不等于“不招惹敌人”

                            而是说,在百团大战这么一个规模上“招惹敌人”,在本钱不够的情况下暴露出自己的真正底子,换来根据地的急剧缩减,是否值得?

                            游击战等于“不招惹敌人”?游击战等于不提高部队的素质?我觉得你这种观点是受“游而不击”的影响,辩证法不够。

                            兵员的战术素养,只要有战斗就始终会提高,不管是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当然在指挥员的指挥能力上,游击战、运动战和攻坚战是不一样的。但是,百团大战对指挥员的运动战水平又有何贡献?至于说攻坚战,TG到48年才差不多学会,学习总需要时间,没有耐心就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就要付出代价。

                            百团大战的评价,在文革前和文革后基本是一样,即公开宣传肯定为多,内部评价否定为多,特别是军内的评价上始终肯定不起来。就算查文革前的公开宣传报道,哪里有否定的?但这场战役本身从战役成果看是对半开,更何况从战略角度看,一个“得不偿失”是逃不了的。

                            通宝推:二至,
                    • 家园 百团大战的问题还在于,彭总似乎没有得到中央的最后批准

                      属于先斩后奏

                      这个也很要命的

                      • 家园 对,搞这么大一个战役越权也是大问题

                        但是毛泽东本人对似乎对彭总越权的批评也未过火,我觉得他看重的还是路线问题。

                        他在庐山的话这么说:“现在有无线电、电话、汽车,还可以步行、骑马嘛。封建时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相隔太远,遇紧急措施,专之可也。马援打常德五蛮、水苗,年老了,一定要打,害了病,毫无办法,少数民族厉害得很。汉兵无纪律,内部矛盾,将领之间,硬无办法,只好妥协。用皇帝诏书宣抚,讲和,赦免。洛阳太远,假传圣旨。这种事可作,所谓矫诏。对此历史家有各种评论,可以,不可以。没有可能请示时,可以矫诏,用上级命令名义。”

                    • 家园 华北兵源的抽调的确是后期

                      但是物资的供应却是一直需要的,单靠日本本土是无法同时负担太平洋战争和大陆方面作战需要的,不能够牢固控制华北,粮食等战略物资就会在八路军的封锁下陷入枯竭。

                      刘对于百团的看法是第二阶段打的不好,应该采取的是骚扰性作战而不是死打硬拼,但并不是认为百团不该打,百团的发起思路就是参照之前刘部的白晋路破袭行动,在发动的时候也是一二九师出动的兵力最多。

                      引用刘帅自己的评价:

                      轰动全球的英勇的百团大战,经过整整三个月又十三天的时间,从此就算结束了。它的辉煌战绩,不仅在中国是罕见的,而且在世界战争历史上也是永垂不朽的。它不但粉碎了敌人的“囚笼政策”,而且改变了国内的战局和太平洋的局势。

                      • 家园 盲帅在当年根据地总结中可不是这么说的

                        你引的那个是对外发布的文章,这种文章是肯定要说成绩的,实际上TG自己在历来的公开文章中对百团都是肯定的。谈其负面影响也就是盲帅的根据地总结和整风中的华北座谈。

                        • 家园 刘帅的那个总结是针对根据地本身的

                          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彭的责任,整风期间这样的过关是必须的,但是和庐山一样被老毛指定发放给各个根据地负责人以后才扩大化的。

                          • 家园 非要点名才算彭总的责任?

                            “从内战转到抗日游击战之舵掌握不紧,过分强调正规军,犯了编并与放任地方武装的错误。”“敌众我寡之下,没有以弱示敌,过早暴露了我们的真实实力。” “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

                            这几条都可以归结到彭总的战役指导思想。

                            真正自我批评的部分,是在盲帅承担责任的具体战役指挥上,比如低估日军火力、装甲火车,低估日军道路修复能力和技术,低估日军反攻速度和能力,过份重视阵地防御等等这几项。

                      • 家园 不应该出那么多兵

                        打破囚笼破路破交,3、40个团足够了,出百团只能说是指导思想问题。

                        • 家园 总部原先是限定在22个团

                          但是在实际发动过程中各根据地主动加码,而且还有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这个不能都怪到总部头上,总不能打击民众抗日的积极性吧。如果说总部有失误的话,主要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战略战术错误,这些确实和老彭有关,但即使他能够提出正确的打法,要让各个根据地没有良好联系方式的部队能够扎实的按照这个打法去照办却更难,这样规模的大规模破袭之前没有先例,在制定方案中存在问题也很正常,简单指责是不很公道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