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土地政策的意义:使得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 法加

共:💬14 🌺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新土地政策的意义:使得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新土地政策明确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将按照经济规律,由原先大量的单户耕种迅速走向农场经营模式,这种转变将是大规模的,从而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因为农场雇工的必然选择,大量的精壮劳力将返回农村,返回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改变目前部分地区以老人、妇女为主进行农业日常劳作的局面。从劳动力角度而言,农业生产的效率会得到提高。

    其次,农场经营模式将使得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作为农场雇工进行生产,这种形式将使农民转变成为农业领域的产业工人,这个转变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农民与 制造业的工人一样将成为产业工人,成为企业的雇员、股份持有者。这个身份,可以使这些“农业工人”通过“农场”这个企业组织迅速享有其他产业工人、公司雇 员现在享有的保险、医疗、福利政策,将直接改变现有的城乡差别,城乡劳动者被纳入到一套管理体系中。

    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原有概念的农民将不复存在,未来的农村与城市概念将模糊,大家都是产业工人,都是企业雇员,共同享受国家福利。

    • 家园 讨论下你的观点

      第一点我同意,我同样认为土地政策的用意主要在于提高农业的产业水平,把人均2,3亩地的小农经济变成上千上万亩耕地的现代化农庄。

      第二,已经流动出去的农民是不可能回到土地上的,现在的问题就是那些走的人把土地流转出来,让别人去开发,如果是机械化农业的话,其实不需要特别多的劳动力。

      第三,能不能让农业人口变成产业工人?这个牵扯到太多的东西,看看现在城里所谓农民工的待遇就可以推知一二,中央其实根本没有把这些人变成工人和向他们提供一般福利的决心。过去多少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胡温上台以来终于做了多少改变,新劳动法只不过把政府该承担的社会福利问题转嫁给企业。

      在现在的体制下,不知道如果过几年经济进入长的衰退周期,党的政策会倒退成什么样子。

    • 家园 【原创】北京最新出台的政策

      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

      外链出处

      这个文件应该是目前最稳妥、最和谐的城乡改革规划了。文件的思路很值得学习。

    • 家园 【原创】续三:新土地政策推动的产业变革(二)

      新土地政策的核心表现形式既然是企业化生产,要顺利进行就必然涉及人员与资金的准备,从而也就从这两方面开始对其他产业产生影响。

      本来,农村的劳动力从数量上是完全满足和超出需求的,但因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农村的现有劳动力数量不足,劳动生产效率高的青壮劳动力尤其不足。现在看来,针对这一现状的解决措施不是靠工资、劳动保障等市场措施使农村劳动力回流,而是采取其他手段。

      当《劳动法》落实和信贷收紧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受到两方面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流动资金紧缺。即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需求影响,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已经开始出现经营困难,由于这种企业的独特性质,很少出现过渡性的裁员而是一步到位直接停业。于是开始出现大量的在城市失业的原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

      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三个领域: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服务业。在现阶段,建筑业和服务业相比加工制造业对于内需的影响更大,未来在经济中起到的作用更大,因此,看来受损失的将是加工制造业。

      新土地政策对于曾经在中国经济生产中地位显著的加工制造业所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促使这些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方式,针对的就是这些企业长期以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和高借贷。特别是高借贷,正是加工制造业曾经的辉煌造就了这样一种经营形式的普遍存在,当情况发生改变时,高借贷就成了企业的致命弱点。加工制造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在经营方式转变、兼并重组中度过,正好符合了宏观上要求的“产业升级”。

      回到劳动力问题本身,情况改变的关键不在于劳动力从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农业后报酬的增减,而在于就业机会随着加工制造业的萎缩和农业生产企业化的兴起发生的转移。

      新土地政策实施的劳动力保障落实了。

    • 家园 【原创】续二:新土地政策推动的产业变革(一)

      新土地政策的影响在它尚未正式以文字形式公布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并在其公布之后为一些正在进行的产业变革明示了变革原因。

      首先就是以“食品安全”为目标进行的相关行业整治。“食品安全”整治的终极目标是农业生产的规则重整和环境净化。按照现在的食品生产情况进行下去,当农业生产企业化转型完成后,辛辛苦苦完成的转型成果有可能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丧失殆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最终损害的是农民利益,不利于新兴农业企业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次的三聚氰胺事件首先在奶制品生产领域直接涉及伊利、蒙牛等巨人级企业,然后延伸出的问题鸡蛋也是直指“最大蛋企”,战火现在烧到的饲料行业可是当年出过全国首富的行业。国家处理问题的做法与以前有大大的不同,其意味已经十分清楚。

      为未来农业重塑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已经是大势所趋。凡是与农业生产有关联的行业实在是有必要回顾一下总理2007年7月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家园 【原创】续一:再谈福利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以企业经营模式进行后,作为企业的员工,农民被纳入到了这一社会保险体系中。

      第一、这是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标志,是对原农民概念的一次彻底改变。

      第二、以现有的农业生产人数计算,新加入到这个社会保险体系中的人员数量将是巨大的。这标志着以享受劳动保险这一标准来衡量的社会福利体系涵盖的人数会以翻番来计算。

      以享受劳动保险作为标准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涵盖大部分劳动者这一目标,是我们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质变,是向全民福利迈进的一大步。可以设想,下一步如果按照纳税人的标准将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劳动者纳入的话,“劳有所得”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就可以宣告实现了。

      劳动者享受社会福利是全民福利的基础,再解决无劳动能力的公民的福利问题就实现了全民福利,最后是实现全民希望达到的福利程度。

      长久以来倡导的“分享改革成果”,开始以它特有的形式向全民靠近。

      • 家园 这种”福利“是吊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

        这种”福利“是吊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遥远达不到的。

        这个”福利“就是欧洲福利制度的低水平模仿版,他们自己都难以为继,别说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了。

        唯一的出路就是给老百姓洗脑,告诉他们这样的东西就叫福利,再没有别的更好的了。

        真要到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那种福利,还得走回头路,企业办福利或者国家办福利,

        靠市场保险这一套就是冰岛美国这个下场。

        • 家园 赞同!单位办福利才是正道。

          毛泽东时代的“单位”,在经济上是一个怪物,它同时具备业务职能,福利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就象坦克同时具备速度、火力和防护一样。同时,由于企业长工资和卖高价受到制约,单位的头头就只能通过搞福利来提高大伙的生活,以达到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目的。

        • 家园 你的理解很有代表性
          • 家园 那你就说说看

            你的大作里面,左一个福利,右一个福利,那你就说说看,

            你理解的“福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不久完了吗?

            堆这么多虚词有什么用呢?

            最后无非是告诉大家伙,你们理解的“福利”是错误的,应该按照

            我这个理解来,无非就是这个花招,还能怎么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家园 前景美好

      道路曲折。

      希望中国发展能顺当点

    • 家园 还国家福利呢

      还国家福利呢,这玩意靠不住的。

      还不如农民那一亩三分地靠的住。

    • 家园 鲜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