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求教】郑和为什么七下西洋? -- 风雨声

共:💬3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求教】郑和为什么七下西洋?

    最近在读一本英国人Gavin Menzies去年刚出版的《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此君是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曾经航海到达一百多个国家,在南美,新西兰和非洲都发现中国人和文化的痕迹。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收罗历史上的航海地图,分析地图的精确程度和制作来源,发现在哥伦布和麦哲伦之前近一百年,中国人已经绕世界转了两圈了。该书几乎所有重要证据都是各种支离破碎的地图、动植物、中国人和当地土著的DNA对比、碑文等等,惟独缺乏中国自己的书面证据,据说航海日志在某年已经被烧毁。Menzies的这段历史假说如果被完全证实,整个世界历史都要重新写过,中国人历史观可能也要修改。

    该书目前假设郑和四只船队出海是朱棣为了对"天下"做个“普查”(mapping the world)? 我对此说保留态度,此前历史也并无海上先例。

    中学教科书说是到蛮夷之邦显示皇恩浩荡,说服力不够。

    多日前看到谭伯牛兄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是奉朱棣命搜捕建文皇帝,此说来源在何处?

    中国自己记录中,可曾经有四只船队,分别抵达西非,南美,北美,绕北冰洋?

    西西河高手如云,求教于各位方家,可曾听说哪些官史、方志、民间笔记、书信可以佐证?证实或证伪均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文摘】《1421,中国发现美洲》的翻译 第一章 上

      波罗揭谛MM曾经翻过前两章,似乎没有继续下去。大家知道,专有名词从英文还原中文是可以累死人的。

      1421,中国发现美洲

      作者:菠萝

      (呵呵,美国人写的一本书,翻译给大家,看美国人怎么看待中国,中国的历史,历史的中国。)

      译自同名英文著作

      译 by 菠萝

      第一章 皇帝的宏图

      1421年2月2日这天,中国使地球上的其他国家都臣服在脚下。这天是农历的新年,来自亚洲,阿拉伯半岛,非洲以及印度洋岛国的君主和使节聚集在雄伟壮丽的北京城向天子朱棣致敬。 这些国王和大使被一支可以在海上精确导航的巨型舰队带到中国,他们此行的目的一是向皇帝致敬,二是要见证庄严神秘的紫禁城的落成仪式。不少于28个国家的元首出席了该仪式,但是不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的君主,威尼斯总督以及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王。他们不在受邀之列,因为这些落后的国家缺乏可交换的商品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所以在中国皇帝看来交往价值不高。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朱元璋出生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这个雇工的儿子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1352年,也就是朱棣出生前八年,中国部分省区洪水肆虐。 决堤的黄河淹没大片农田和村落,并带来饥饿和疾病,传染病横行使得整个中国负累不堪。自从成吉思汗(Genghis Khan)的孙子忽必烈(Kublai Khan)在1279年征服中国,整个中国一直在蒙古人统治之下。 饱受饥荒和疾病折磨的中国农民因为蒙古统治者的劫掠而挣扎在贫困的深渊里,1352年,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终于揭竿而起。 朱元璋加入了这支义军并迅速成为他们的领袖, 指挥着士兵和农民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之后的三年间,义军横扫整个中国。 曾经勇猛善战的蒙古士兵被几十年的和平磨去了锐气, 曾经带给整个亚洲噩梦的蒙古战士变得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因为内耗的关系,他们在朱元璋率领的义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占领南京,并切断了对蒙古首都元大都(北京)的谷物供应。

      当朱元璋的军队攻占大都时,朱棣正好八岁。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任蒙古皇帝,妥欢帖木儿(Toghon Temur),逃离中国,北撤到蒙古腹地的大草原。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并宣布自己为明朝第一任皇帝,定年号为洪武。朱棣加入骑兵队,成长为一名有勇有谋的指挥官。 在二十一岁那年,他被派到中国西南的云南省,铲除仍然盘踞在那里的蒙古残余势力。1382年,他奉命清剿蒙古人在云南省内残留的据点,云山以南的昆明。 攻占昆明以后,明朝军队屠杀了成年的蒙古抵抗者,并阉割了那些未成年战俘。 成千上万的蒙古男孩被割去阴茎和睾丸。 他们中的许多人死于惊吓和疾病; 幸存者被征召入皇家近卫军或被当作仆人扈从。

      (菠萝:真没想到郑和竟然是个蒙古人,而且因为这个原因才成为太监。下次继续。而且。。。将那些人名地名和汉语对应起来太费力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还好说,那个什么帖木儿查的我好苦)

      宦官们是统治者皇宫里的侍从,为他们看管监视着成群的妻妾, 在古代罗马,希腊,北非以及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曾有宦官存在,他们在中国历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宦官对于阉割了自己的皇帝们都特别忠诚。 至少从公元前八世纪起,宦官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首都及周边地区活跃着大约七万名宦官。只有无性的男人才能成为皇帝的侍从, 守卫属于皇帝的女人以及这些妻妾们居住的皇家禁地。皇帝拥有成千上万的妃子,一是作为皇权的象征,二是在婴儿死亡率很高的年代里保证有一定数量的男性继承人存活下来,以便延续王朝,因为礼敬祖先是中国文化习俗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没被阉割的男人,即使是皇帝的亲信也不允许接近妃子们居住的禁地,否则他们面临的将是死亡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保证妃子们诞下的所有孩子都是皇帝的亲生骨血。

      宦官们还可以帮助皇帝维持他头上那圣洁神秘的光环。因为皇帝既然是受命于天,如果他统治不利或行为失当,天就有权利废弃他。所以抬头看皇帝是绝对被禁止的行为: 即使是高级官员在皇帝面前也只能向下看,而且当皇帝出行时,屏风会将他遮掩起来以便不被公众看到。只有女人气的畏畏缩缩的宦官们才可以见证皇帝的弱点,因为他们就象奴隶一样,生死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马和是在昆明被阉割的众多男孩之一,他被安排到朱棣家中后改名为郑和。许多蒙古人在被朱棣和其父朱元璋驱逐后都开始信仰伊斯兰教。郑和就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同时他还是一名坚强的战士,因此他成为了朱棣最亲近的参谋。郑和身体十分强壮,远远高过朱棣,有些资料表明他有两米多高,一百多公斤重, 走起路来象老虎一般呼呼生风。

      当朱棣被封为燕王并担负起守卫中国北方的重任后,郑和随他前往大都。朱棣驻扎在原蒙古首都大都后将其改名为北京。1387年,经过30多年的战斗,最后的蒙古残余势力也被清剿,而这时,朱棣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因为年势渐长而变得越来越偏执,猜忌心也越来越重, 他有计划地铲除掌握军权的将领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给他皇权带来威胁的人。为了避免被解职或砍头从而辱及家人祖先,许多高级将领只能自杀,但即使这样,仍然有成百上千的文武官员被处死。

      在长子死后,洪武立他的长孙朱允文,也就是朱棣的侄子,为后。朱元璋并不信任朱棣,他一直觉得朱棣是蒙古人的后代。这是因为朱元璋曾经娶过一个蒙古公主,但是在迎娶她时并不知道她已经怀上了朱棣。老皇帝在六年后,也就是1398年驾崩, 朱允文即位后一如既往地执行他铲除异己的政策。在来年的夏天,他派出刺客北上刺杀朱棣。为逃脱厄运,朱棣放弃了豪宅里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一直伪装成北京街头的流浪汉,晚上露宿街头,白天就在城里流浪。他假作癫狂,变得肮脏粗野,没人认得出他其实贵为帝室之胄,刺客们经过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流浪汉时也没有丝毫留意。在成功麻痹了刺客们之后,朱棣召集追随者,在郑和率领的忠诚的近卫军协助下,他秘密集结队伍反击刺客。朱棣在北京的一个公园里集和了八百人的队伍,由于他事先在公园里放进群鹅,鹅的叫声成功掩盖了盔甲和武器撞击的声音,没有丝毫准备的刺客全军覆没。在这之后,朱棣马上开始征募训练自己的军队。

      当得知自己手下失利的消息后,朱允文立即派遣出一支五十万人的军队企图彻底粉碎朱棣的势力。但当时正值季节交错,而他的军队从南京起拔时只穿着夏装和草鞋,许多人在寒冬降临时被冻死。当士气低落的朱允文部队向北京城进击时,朱棣已在城外布防好了自己的军队,连北京城的妇女都加入了战斗,她们站在城墙上向城下的敌军投掷杂物。

      1402年,朱棣率部队南下南京。这座皇城由鲜明对立的两部分组成。受过良好教育的官员们憎恶内廷宦官,这种对宦官的反感根深蒂固,由来已久。作为皇帝私人侍从的宦官们仿佛帝王耳目,他们的地位和欧洲统治者们的弄臣类似,因为与皇帝关系密切而变得富有。当宦官们左右着内廷时,官员们被授权独立掌控朝局。

      人们只有在接受儒家教育并考试合格后才能入朝做官, 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智者孔子本人就曾表示过对太监当权的不满。宦官们从没受过儒家教育,只是依靠皇帝来获得特权。官员们受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浸染,通过维护儒家之道(道:与自然力量的交互)来极力维护现有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儒道决定人的一生,官衔,宗法仪式和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孔夫子的王道即是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正常健康的延续全要靠儒道和官府来维系。官府认为农民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不是异族人和商人,因为农民象征着社会的稳定, 而商人与外国人却与儒道相抵触。

      朱允文身边的官员们成功排挤了内廷太监,使他们得不到重用,并且不能对皇帝施加影响。所以当朱棣的军队兵临城下时,太监们将城门大开,放他们进入京城。朱棣进入南京龙袍加身后称帝,改年号为永乐。朱允文就此失踪,据信他改换僧服,逃出南京。朱棣的身边有一群亲近的太监,郑和就是他们中的一个。这些人在国家大事上有丰富的个人经验,并且能对皇帝施加影响,他们因为经常能够见到皇帝所以熟知他的喜怒哀乐以及他的希望。而且,由于可以进出后宫,他们也了解那与世隔绝的两千名妇女的秘密。

      太监们再次成为一支政治力量。而太监总管郑和因为对皇帝忠心有加而成为他们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在他白色丝袍的包裹下,他长年携带着一个珠宝镶嵌的匣子,里面装着他当年被割下的如今已经萎缩的阴茎和睾丸,他也由此得到了三宝这个绰号(波注:对于郑和的这一绰号,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故称三保太监”):匣子里面装着的是他的“宝”?D 他作为男性的象征,他们将跟随他到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会再次成为一个完整的男人。 但是在人世的这一生,他发誓效忠他的保护者和统治者: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

      在不到十二个月之后,从未出过海的郑和被任命为舰队统帅,中国拥有的这支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之一。朱棣下达的第一批旨意之一便是扩建南京附近的龙江宝船厂。龙江本就是中国主要的船厂,现在又被大规模扩建, 它位于南京东门外,占据了长江岸边数平方英里的土地。宝船厂内建起了七个巨大的干船坞,之间用锁链相连,每个船坞都可以再被细分,从而可以同时承建三艘船只。它们直到今天还矗立在那里。朱棣旨在创造一个忽必烈也没能实现的神话:建造一个横扫大洋的海上帝国。

      公元九世纪之前,在中国沿海航行的几乎都是外国船只, 但从九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巡洋舰队。 宋朝和元朝都拥有巨大的舰队, 他们派遣使者出海, 进行了相当数量的对外贸易,并且从阿拉伯人手里逐渐夺取了香料贸易的控制权。

      如今朱棣着手极力扩充中国舰队。 除却继承的现有战船,商船以外,他下令制作了1,681艘新船, 其中包括许多巨大的九桅宝船,之所以叫做宝船,是因为他们的容积很大,可以带回大量极具价值的物品。船厂周围的南方省份的数万木匠,造帆者,造船者被召集起来建造这些船只。 除去250只宝船外,舰队还包括3,500余只其他船只。 1,350只巡洋舰和同等数量的战船在哨位或岛屿基地里待命,另外还有400只更大的战船以及400艘运送谷物,水和马匹的货船。皇家船队的使命是出海并制作地图, 向外国元首们耀武扬威, 并让全世界向中国纳贡。 这些元首们以向中国皇帝进贡来换取贸易优先权,并受到他的保护从而不受敌人侵犯。中国给予他的贸易伙伴巨大的实惠?D?D?D折价的丝绸瓷器,而且还通常伴随着可用本国软货币偿还的软贷款,外国皇帝们得到的远比他们付出的多。 因此,他们对中国感恩戴德。这些远航的中国船队还有另一个使命,那就是搜寻逃亡的朱允文:有些人说他已经流亡海外,郑和授命搜寻他的踪迹。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谁是真命天子: 马背上的皇帝,天子朱棣。

      在夺取王位后不久,朱棣决定把都城迁到他之前的据点北京。 衰老的帖木尔决定要将征服中国作为他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荣耀,而朱棣下决心直面这个威胁。 帖木尔(得名于某次战斗中所受的箭伤)是真正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子孙,“他青睐骁勇的战士,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再次掀起恐惧的风暴,像狮子一样撕碎自己的敌人,翻天覆地”。 从他的首都撒马尔罕(苏联乌兹别克东部城市), 跨骑穿越中亚地区的伟大贸易之路-丝绸之路,帖木尔横扫亚洲,发动了无情的战争,他征服了北印度,波斯和叙利亚, 并于1402年在安卡拉(今土耳其首都)击败了奥斯曼人。如今,他的视线转移到了东方,他志在击溃中国军队,颠覆朱棣政权,并将中国重新置于蒙古铁蹄之下。

      为了对抗这个潜在的威胁,新登基的皇帝在百万雄狮护卫下迁都北京, 但是他所憧憬的新京城远不止一个抵抗帖木尔的防御要塞。 忽必烈当年遵循中国传统设计了大都,并引水环绕京城。朱棣吸纳了忽必烈所筑都城的基本元素,但他拆掉原来的皇城,并用一个经典的复合建筑取而代之:紫禁城,紫禁城的比例分配比原有设计要完美的多。 围墙围起都城的同时也围起一个奇迹:它相当于一千五百个当时的伦敦城的面积,人口也比伦敦多五十倍。

      建造最伟大的都城,威胁敌人以及统治世界只是朱棣宏图的一部分。他还要修缮由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混战中的中国,并且成为统一王国的第一位皇帝。长城是为了保护中国北方边疆不受游牧民族侵害的建筑,它的修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成为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在之后的1,600年里,因为年久失修而濒于崩溃。 朱棣开始计划重建和加固长城,而且还加筑了望塔和炮楼等设施。长城原长5,000多公里,朱棣要在此基础上延长1,400公里,它从太平洋向西延伸,直到天山所在的中亚地区。

      • 家园 【文摘】《1421,中国发现美洲》 第二章:一场雷击

        1421年5月9日,郑和的舰队出航后两个月,一场狂风暴雨席卷紫禁城。

        祸不单行,就在当夜,皇城起火。。。闪电击中新建皇宫的殿顶。大火在宫殿中肆虐,就仿佛同时点燃了100,000只火把。。。火光照亮整个城市,火势不断蔓延。。。几将后宫烧为灰烬。。。许多人葬身火海。虽然人们想尽办法,大火到天亮时仍没有熄灭,直到下午火势才得到控制。

        火球沿着紫禁城中轴路蔓延,烧毁了朱棣三个月前接见各国使节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皇帝的龙座被烧为灰烬。惶恐的永乐帝向天祈祷,他说:上天因为对我不满而焚毁了我的宫殿,但是我实在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我恪守孝道,也从未凌虐百姓。

        朱棣的宠妃也死于这场大火,朱棣伤心若狂,以致无法为心爱的妃子安排葬礼:

        他惊惧交加,卧病不起,所以没人确知该以什么样的规格安葬死去的皇妃。。。皇妃生前骑过的马不再被圈养,而是放养在皇妃墓葬所在的山上。墓旁还安排了一批宫女太监自生自灭,他们只有五年的食物,五年一过,他们的结局很可能就是死亡。

        中国皇帝相信自己是替天行道。因此雷击和大火在朱棣看来实在是一个大大的凶兆,它似乎预示着上天希望改朝换代。朱棣决定暂时将权力转交给儿子朱高炽:“皇帝由于龙体不豫,而由太子摄政”。冥思苦想这场灾难的原委,皇帝下了一道诏书:

        我的心战战兢兢,不知道如何理解这场灾难。也许因为疏于祈天祀神;也许因为有悖祖宗章法或官员行事不端;也许因为奸人当道,贤良隐逸;也许因为刑罚过重,冤屈良善;也许因为曲直不分。。。是这些招致了灾难吗?我诚惶诚恐,找不到缘由。。。如果我们行为失当,你们这些臣民有责任指出来,以便更正,重新赢得上天宠幸。

        诏书引发了官员们狂风暴雨般的口诛笔伐。大多数批评都是针对朱棣的宏图伟业,比如刚刚被上天摧毁的紫禁城。为了修建高耸的宫殿,大片地区被砍伐得草木不生,数以万计的工匠做牛做马若干年才建成这些金碧辉煌的宫室,建筑所需的大理石和玉石耗费大量金钱,为使大运河重新通航同样消耗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国库空虚,以致农民不得不食草度日。所有的这些辛苦劳作,苦难和牺牲最后换来的不过是一堆灰烬。就在大火吞噬紫禁城的同时,一场在南方流行两年之久的不知名瘟疫仍然没有式微之势,仅在福建省就有超过十七万四千人死亡,尸体腐烂于野,无人埋葬,瘟疫似乎是上天降下的又一征兆。

        户部尚书夏原吉曾经为修建紫禁城和郑和出使西洋提供财力支持,此时他勇敢地站出来为灾难的发生承担个人责任,但是于事无补。朝廷极尽所能安抚百姓。二十六名高官受命出京安抚,为了挽救自己的王位,朱棣还下了一系列罪己诏,宝船未来的远洋计划也同时被搁置。

        除了这些,朱棣还被其他的烦心事所折磨。在之前的四年内,他曾数次中风,为了治疗,他服食含有砷和水银的长生药,这些成份很可能已经使他中毒。另外,在紫禁城大火前不久,他被自己的坐骑摔下马背,这匹马本是帖木儿汗的战马,这位蒙古统治者的儿子,波斯国王阿鲁克将马作为礼物送给朱棣。朱棣龙颜大怒,决定将波斯国大使处死。

        大使们被要求下马匍匐于地。当皇帝进前时,他命令使节们重新上马,使节缓辔随行。皇帝开始向他们抱怨波斯王的不是: ‘我乘上你们送我的众马中的一匹,谁想它老而羸弱,将我摔下背来。从那天开始,我的手就疼痛不止,瘀青块块。我花费巨资,疼痛才稍稍减轻。’

        一个官员代使节们回答道:

        陛下不应该谴责这些使节,君王选择好马或是劣马进献不是他们可以左右的。。。而且,即使您将这些使节们千刀万剐,他们的君主仍然安然无恙。更何况,监禁使者也违反各国邦交的原则。

        还有一件事让朱棣更蒙羞辱:从1404年开始就再没有新的生命降生在帝王之家,他很可能从1407年皇后徐氏薨逝之后就雄风不振了,他的两个妃子为了缓解性压抑试图与守卫太监勾搭。在奸情败露后,宫内展开大搜查,2800名姬妾和太监被控有不忠行为;朱棣亲自处决了相当一批人,几个朝鲜妃子在被杀前嘲笑朱棣的无能:“你早已经没有阳刚之气,这也是你的妃子与年轻太监勾搭成奸的原因”。

        不受上天眷顾的皇帝倍受羞辱,疾病缠身,而他还需面对诸多政治问题。紫禁城和大运河的修造,远航的宝船队,以及修复万里长城拖垮了中国的经济,而砍伐森林又导致安南和越南的起义。1407年的第一次起义由Le Qui Ly (这是谁,555,很多地方提到十几年后的另一场起义,但是这个鲜有人提,没查到)领导,他本是越南官员,篡位之后实施改革,获得广泛的支持。繁缛的赋税被简单化,口岸对外国人开放使得贸易迅速繁荣。新法令出台,限制富人置农民的利益于不顾地吞并土地,建立了医疗保障系统,军职和文职被重组,唯才是举。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摆脱中国统治。越南不愿再做藩国,他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权。朱棣派遣军队前往南方平息叛乱,废黜Le Qui Ly,将越南直接置于中国统治之下。土著文学被焚烧,艺术作品被毁坏,中国古典名著成为学校里的必修科目,中国服装和发式成为越南妇女的唯一合法服饰。地方宗教仪式不再合法,私人财产被充公,而越南的森林资源仍在继续流失。

        1418年,贵族地主黎利再次揭竿而起,他通过这次起义创建的新王朝统治越南360年之久。起义期间,在两次被中国军队击败后,黎利都想方设法逃往丛林地区继续战斗。中国派遣的大军几经努力,仍无法捕获黎利,剿灭他的游击队。

        义军很快在安南和越南成燎原之势;红河三角洲(靠近今天的河内)以南的整个海岸地区都被卷入起义的烽火中。中国大军牵绊在丛林中不得脱身,既消耗国库,又磨损中国人的骄傲。叛乱成为一个严肃的政治和军事难题,而像朱棣这样强有力的君主,在当初风华正茂时,本可以不废吹灰之力的解决它。纠缠于国内各种事端的朱棣没能平息这场叛乱;黎利给予明朝军队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使得中国和它的君主士气愈发低落。尽管黎利直到1428年才宣布越南独立,朱棣实际上早在1421年7月就已经放弃了对它的统治。

        垂垂老矣的皇帝不再能随心所欲地掌控朝廷和整个国家。朝廷里官员和太监的矛盾由来已久,这两派各自划地为营:官员们掌握财政,经济,国家事务及法律;而太监们则手握军事大权并负责对外事务。在统治的巅峰时期,朱棣大度地包容来自官员们的批评,并给予他们影响爱子朱高炽的机会,而太子朱高炽将是他王位的继承者。官员们对朱棣的宏图,他的对外政策,和坐落于阴冷北国之地的皇城报有极大不满,如今他们瞅准了皇帝疾病缠身,权力日削的机会,指望太子朱高炽能够修正他父亲的国策。

        一个外交危机加速了朱棣朝廷的瓦解。蒙古皇帝阿鲁台觉察到紫禁城大火后皇帝的铁腕软弱下来,于是拒绝向中国进贡。朱棣认为这是天赐的重建权威的机会,决定御驾亲征蒙古,使阿鲁台重新臣服脚下。年轻时,朱棣依仗他骑兵队的速度智取蒙古军队。如今,他和他的宦官将领们集结了一只近百万人的军队,与三十四万匹骡,马一起步伐迟缓地向北行进。这支大军需要十七万七千五百辆运粮车来保证粮草供应。曾经资助紫禁城建设,大运河修造,以及舰队远洋等一系列行动的户部尚书夏原吉此次严正声明自己没有能力再为皇帝的冒险筹措资金。刑部尚书吴中也极力反对。朱棣将他们俩人下狱。兵部尚书方宾自杀。在这多事的一年的年底,朱棣失去了他最能干,最忠心,在朝时间最久的几位元老重臣,朝廷岌岌可危。

        尚书们的担忧很快成为现实,朱棣的远征以惨败告终。阿鲁台隐匿在草原中避而不战。1424年8月12日,在搜捕阿鲁台的途中,朱棣死在军中,死时六十有四。人们熔炼军中的锅,罐做成棺材,将他的遗体运回北京的紫禁城废墟,下葬之前,遗体正式安放于此一百天。

        朱棣的葬礼就像他的人生一样壮丽。葬礼队伍由老皇帝的礼兵引领。一万名士兵和官员围绕在侧,队伍蜿蜒行进,用了两天时间到达位于北京西北的长陵。在和煦的秋日阳光笼罩下,队伍走过石像生林立的神道,将皇帝的遗体放置在他富丽堂皇的墓中。牲畜被屠杀来祭奠祖宗亡灵,祭祖仪式后,朱棣的龙袍被放置在他身旁。他的十六名妃子被生殉。墓室封口的时候,墓中妇女悲惨的哭叫声不绝于耳,标志着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家和赌徒的一生正式落幕。

        1424年9月7日,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即位。就在当天,他下了一份诏书:

        应中止宝船的所有行动。泊于太苍的船只驶回南京,所有船上物品上交户部 (department of internal affairs,应该翻译成什么?)封存。若有外国使节希望回国,将派小型舰队护送。凡出使外国的官员已被急令召回。。。所有担负未来远洋任务的人等也已奉旨归家。

        修建和维修宝船的计划应马上停止。砍伐铁梨木(造船的硬木)仍应遵循洪武帝时期的原则。不允许过量砍伐。所有为了远洋而进行的采购,铜币铸造,麝香,生铜,生丝的购入都应停止。。。所有进行采购的官员应马上回京。

        朱高炽还立即释放了被父亲关在狱中的老臣们,包括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夏原吉出狱后着手抑制通货膨胀,禁止开采金银矿资源,稳定非纸制货币的流通数目(中国早在公元806年就发明了纸币,比欧洲早上几个世纪)。在当时,花椒因为物以稀为贵,甚至可以作为支付手段,如今,所有皇家仓库里的花椒被清理一空,奢侈商品的购买被禁止,预算赤字骤减,宝船舰队的花费也被削减。中国地大物博,何以非要从国外购进那些毫无用处的东西呢?

        这位年轻的天子身体臃肿,勤学严谨,似乎对军事毫无兴趣,从未随父亲远征过的他宁愿和自己的官员师傅们呆在一起。他谨守儒家精神:‘济贫好似救人于水火,不可迟疑’。他不屑听从太监们的意见,这些人唆使父亲发展他的扩张计划,几乎把中国拖向崩溃边缘。

        最后一艘破烂的宝船在1423年10月回归祖国,郑和与他的手下在海上漂泊了两年半,丝毫不知国内已经发生了惊天巨变,他们甚至还期望像英雄般受到欢迎。他们的远航获得巨大成功,访问了不计其数的不知名小岛,极大丰富了导航知识与技巧。但是,归航的舰队统领们不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当政者抛弃。只有郑和免于受辱,也许因为他声名过于显赫,不好剥去他的官衔。老舰长被派去管理一个皇家港口,颐养天年,但是他仍得到特许继续修建他的清真寺,并保有他的豪宅。

        1425年,朱高炽在登基一年后驾崩,太子朱瞻基即位,他继续执行父亲的政策,社会安定,人民和睦的景象重现,但不幸的是,中国再一次回复到地主贵族的统治之下。在中国,只要灌溉系统不出差错,风调雨顺,农民吃得饱肚子,政治经济改革的呼声就不会太强烈。整个国家的政体仿佛被封存在琥珀中一般,千年不变。商人罕有政治权力,更不要说开钱庄的和士兵了,外贸收入不到朝廷岁入的百分之一。朱瞻基赐予郑和最后一次远航的机会:前往麦加朝圣,但是在他于 1435年驾崩后,绝对仇外的情绪笼罩全中国。宝船队的远航活动皆被中止,新皇帝的第一批诏书就取缔了所有的对外贸易和远游。任何人试图进行对外贸易,一经发现,即被视为海盗处死。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学习外语或教授外国人中文也不被许可。

        对外的贸易禁运持续了几百年,在1644年代替明朝的清朝在这项政策上变本加厉。为了杜绝对外贸易,中国南方沿海700英里长,30英里宽的土地被焚毁,居民全部迁往内地。不仅造船厂已荒废,宝船设计图和郑和出海的文献也被蓄意破坏。兵部郎中刘大夏查封了这些资料,他认为‘三宝太监的远洋消耗大量财力物力,死人无数’,而他们带回来的物品,包括萎叶,竹棍,葡萄酒,石榴,鸵鸟蛋等,都毫无用处,而且所有这些远洋资料都‘对人们不能耳闻目击的奇异事件极尽夸张之能事’,因此应该被销毁。这之后,刘大夏上报兵部尚书郑和远洋文献失踪。这种暴行不仅使得大航海时代一笔无价的遗产永远消失,而且还从中国人脑海里抹去了对外国土地的记忆。只有海盗和走私犯维系着这个堕落的巨人和外面世界的一线联系。曾经建在非洲,澳洲和南北美洲的殖民地也被废弃,自生自灭。

        中国之后几百年的命运在1421年后半年就已注定。朱棣,郑和,以及他们伟大的船队书写的辉煌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所知。他们曾经航行过哪些海洋,看到过哪些大陆,有过哪些发现,建造了多少殖民地不再为中国统治阶级所关心。远航过的船只静静地腐烂着,再也没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航海日志和档案被毁坏,关于它们的记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被清除的如此彻底,以致这些事情好似从未发生过一般。当中国背弃了她大航海时代的辉煌成果,闭关锁国时,其他国家接过了这支火炬。但是所有这些探险家,殖民者和发现者都航行在郑和的舰队投射下的影子中。

        (第二章完)

        (附跟贴:

        此獠Le Qui Ly似为黎季?又?音译也。

        黎逆自称为吾中华始祖舜帝之后,登基后擅自改名为胡一元,妄图蒙蔽圣听,实属可恨。)

        • 家园 多谢小筑兄,等的就是这篇文章的翻译,

          不用我去核实地名人名了。网络上高手速度真快啊。

        • 家园 这文章有点离谱,作者毕竟是外国人,对优点和缺点都有所夸大。

          其实郑和下西洋有几个问题很难解释

          1.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假如说寻找建文,那需要这么多人大张旗鼓吗?何况前几次还可以说寻找建文,七次就太多了,现在下西洋的原由有很多推测,比如臣服四海,比如寻找盟友对付帖木儿帝国,但是都不能解释为什么要连续下七次西洋。

          2.为什么要烧掉航海记录?古代中国并不如现在所想的一般不重视档案记录,实际上古代中国是最重视档案记录的国家,自秦始皇之后,焚烧书籍文献已经被认为是暴君的所为。明帝国也是如此,永乐大典收集如此多的资料,比清朝的四库全书要全的多,而且不象四库全书一般删改,那为什么要烧掉航海记录?航海记录上有什么让刘大夏冒险烧掉的东西?

          • 家园 洋人写中国史给我最大的震动就是其看问题的角度和眼光和

            国人传统治史的方法的差异。

            看完之后,掩卷一回味,奥,历史还能这么看纳。

            • 家园 是的,西方的史学应该是一种科学史观

              为什么说他科学史观并不是说他先进,而是因为他总结历史的经验寻找规律,并试图能象物理化学这样的科学一样来解决一些问题。简单的说,他就是想数据化历史,最好是建立一个模式,把规律和数据放进去,一点键盘,结果就出来了。这个优点是可以总结经验,尽量少犯错误。

              弱点就是人类社会不象物理世界那样简单,数据太多,情况太复杂,往往现在看起来相同的东西过了几天就截然相反了,那只有再总结新的经验,比如从制度,地理,文化上寻找,完善他的规律和数据,但是实际上就算找的再多,也不能作出完全的结果,毕竟数据量太庞大了。

              特别是历史偶然性,往往一个偶然决定了历史事件,而历史不一定是必然的。说起来主张偶然中存在必然的马克思主义史观也是西方科学史观:)

              要我说,西方科学史观作为规律参考是可以,不能完全借用,但是西方史观对于数据的重视值得学习,(说起来有几位西方史学者有时写史的时候有时太散文化了,虽然读起来很舒服。)

              说起来,世界上只有半句是对的就是那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然怎么看怎么象是废话......

              • 家园 多少年耳濡目染于基督教氛围中,或多或少给西洋历史学家

                一种使命感,寻找自然和历史背后的决定因素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有的时候研究方法象热力学和牛顿力学的关系。刚开始用牛顿力学研究气体的每个分子运动规律来解释温度压力等等,总有点不着边际的感觉,到后来发现更能准确描述现象的新MEASUREMENT。这种办法开始的时候流于技术考虑,有见木不见林的感觉,但这种办法

                最后总能找到大局观让人霍然开朗。

                中国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写的,背后隐含的假设是历史是英雄的意志创造的。其中诸多观察是有直觉的色彩,精彩的地方容易得其精神,然而最大的弱点是过於依靠直觉。

                • 家园 是的,西方史学有其突破性

                  不断的总结规律和经验总比不总结的好,目前看西方史学日益趋向学科细化,开始从某一个具体问题来分析历史,这和科学的细化几乎是一致的,因为数据太多,现在很难诞生全面性的科学家了,而全面性的史学家也越来越少,毕竟要总结的东西太多了,有时一生也只能研究一个课题。

                  中国历史研究应该是日趋保守,越来越重视考据,连太史公之类的评论都越来越少了,这不能不说是近代史学的一大缺点。而且中国史学确实不太重视象地理,制度,经济这样的因素,这是很大的缺点,所以西方史学进入后,让人耳目一新。

                  不过说实在的,现在的史学,不好做啊,埋头做学术的不容易了,毕竟现在是商品经济了,什么都要见成果效果了。

                  其实要我说:史学就象基础科学,是花钱进去的,史学家就是养着的,要他们定期出成果,贡献什么GDP根本是瞎搞。.....有点扯远了

      • 家园 【文摘】《1421,中国发现美洲》第一章 下

        朱棣试图在二十年内完成他的所有宏图伟愿。贯穿这些旨意的是他激发中国人自信和重现光辉历史的决心。蒙古人已被驱逐出境,中国再一次成为中国人的国家。朱棣一直被他本不是父亲指定的王位继承人这一事实所困扰,所以想方设法要证实自己得到皇位是受命于天,因此他下旨兴建的第一个建筑就是位于紫禁城中心的大型祭祀建筑群天坛。它不仅是一年一度皇帝祭天的场所,更是新帝国的中心。接下来,一处新的观象台落成于北京城中心。朱棣对于星相学有着浓厚的个人兴趣,因为通过星相他可以名正言顺的掩盖自己夺位的事实。中国的星相学家在观测天象上有着两千多年的经验。他们观测到公元前1300年一颗新星的出现,测绘出从公元前240年以来哈雷彗星对地球的每一次造访,并且在1054年记录下了超新星巨蟹星云以及伴随它的脉冲星,类星体和中子星。

        在统治中国的一个多世纪里,蒙古皇帝忽视了这笔宝贵的遗产;而朱棣在即位的头一年就恢复了每夜记录星相的传统。通过观测夜空,皇家星相学家记录下不少于1,400颗星, 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对日食月食做出相当精确的预测。朱棣组织起一个杰出星相学家委员会用来校正导航星的测绘,他甚至成功说服日本幕府,朝鲜皇帝,“Ulugh Begh”王子(这是个什么鬼地方,有奖征答,绞尽脑汁我也没查到),以及帖木儿汗的孙子加入这项事业。皇帝对于星相学的兴趣并非只是空谈,而是有其实际意义的。他命令手下的星相学家们尽量精确导航星的使用方法,以便舰船司令们准确在海上导航,以及定位他们在旅途中发现的新大陆。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北京的天文观象台成为中国探索及测绘全世界的参照点,简而言之,观象台将成为人们所知的宇宙的中心。

        明朝最为浩大及意义深远的工程就是从南京迁都北京。这项工程起始于公元1404年,当年一万户居民被迫北迁增补北京人口,大批工匠和成千上万的劳力也被迫北进去实现朱棣的设想。大约335支军人分队被调派来保护他们,尽管当时来自蒙古帖木儿游牧部落的威胁很快就不复存在了。帖木儿这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于1405年元月率军离开撒马尔罕,他意在越过群山东进,在中国边境安营扎寨,等待春天到来后举兵挥进,给予朱棣的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风烛残年的帖木儿已经虚弱到不能行军的地步,他坐在轿子里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哈哈,作者对轿子的解释是有人抬的沙发,笑死我了),但即使这样,物资匮乏,加上在严冬里于苦寒之地行军,还是给了他致命一击,2月18日,在看到中国边界之前,他就永远闭上了眼睛,而他的军队因为发生内讧而溃不成军。

        朱棣对北京的规划并没有因为帖木儿的死讯而有所动摇,但是供应第一批建筑工人伙食很快就成为一项难题。北方的农作物生长季节很短,可以种植粟,却无法生产大米,玉米和大麦的产量也不高,根本没法收获足够的粮食养活陆续赶到的工人。朱棣任命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朱高炽统领北京军事,并下诏称自愿在京城周围种植谷物的人可以减免租赋。然而即使这样仍然无法满足工匠们的伙食需要,皇帝于是下决心修复大运河以提高南谷北调的能力。

        大运河早在公元前486年就出现在春秋时的吴国,它是古代世界的一项奇迹。从公元584年开始,它不断的被加长,独立的各部分也被连接在一起,全长达到1,800公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全世界最长的人造水路。然而,为建成这条运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估计,六百万劳力中的一半死于修造途中。财力紧张以及因修河引起的暴动也是短命的隋朝(公元589-618)灭亡的主要原因。

        大运河是连接中国南北商贸的大动脉,但是它的运输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扩建运河工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411年,疏浚和重建工程疏通清理了130英里长的河道,并修建了36个新水闸,以平衡北京和黄河之间超过一百英尺的高度差。这项浩大的工程雇佣了30万工人。连接长江黄河的南部运河在1415年通航。整个运河从北京直达上海南部的杭州。不少于3000只平底船开始运送谷物上京,而在1417年,出货量从头年的两千八百万石(约合十七万吨)急升至五百万(30万吨)。

        中央政府为了供养北京的工人而无休止的索要谷物导致了中国其他地区的物资短缺和大饥荒,与此同时,为了获得实现朱棣宏伟建筑方案所必要的木材,硬木森林被砍伐一光。除去建造紫禁城消耗了大量木材外,皇帝巨型舰队中的每艘宝船都要耗费三百英亩的柚木原始森林。为了支援皇家海军,皇帝下令组建了一只新的补给舰队,另外,为了加强中国和印度以及非洲各港口之间的贸易,又建造了数百艘较小的商用船,然而消耗木材最多的还是在大运河上辛勤往返于南北中国,运送谷物的驳船。至少有上万亩森林被砍伐。安南(现越南北部)和越南也贡献了大量木材,这也成为后来当地起义反抗中国政府统治的导火索。

        朱棣在内政方面也面临重重困难。他大而无当的宏图伟业像无底洞般吞噬着国库,引起官员们的强烈不满,即使是君临天下,一言九鼎的君王,没了臣子们的辅佐也根本无法完成修筑紫禁城这样的巨大工程。官员们有责任增加税收来为朱棣的工程提供资金,但是与其他国家毫无二致的是,在中国,朝廷命官们可以找出上千种方法阻挠他们不支持的政策。朱棣一如既往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并不惜使用各种奸计和无情手段,他甚至将某次郑和出使东非带回来的长颈鹿称为麒麟现世,并以此来迷惑操控对手们。

        麒麟在中国神话里是种非常重要的动物,据传说它有麝的身体,公牛的尾巴,狼的前额,马的四蹄,和独角兽般的肉角。据说在公元前六世纪,曾经有只麒麟出现在名为颜征在的年轻妇女面前,将一片玉吐到她手中,玉上镌刻的文字预示着她即将诞下的儿子将成为“无冕的君王”。她所生下的就是孔夫子,他的哲学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

        郑和在1416年11月16日将麒麟敬献给朱棣。朱棣宣称这是上天认可他统治的信号,并立即下诏组成一个委员会来附和及歌颂他迁都北京的巨大功绩。一个御用诗人为皇上写就颂词,而被所谓神兽现世搞的晕头转向的官员们也识相地对此表示肯定。

        如今,全中国都动员起来完成皇城的建造。一群群的人奉命前往江西,陕西,四川和邻国安南,越南去采伐更多树木。另外,为了大量生产砖块,兴建了许多砖窑。无数的工匠,士兵和劳力被从前国各地征召前往首都。总之,为了建造紫禁城,一百万人直接参与了紫禁城的建设,而另三百五十万人则间接参与,另有一百万士兵监督工人工作。

        一旦驳船开始沿大运河向北京输送谷物,工程进度迅速加快。护城河,城墙和吊桥都得到改进后,工人们开始着手建造紫禁城内的皇帝寝宫。1417年3 月,皇帝最后一次离开南京,当年年底,大部分宫殿建筑竣工。1420年,在蒙古统治下年久失修的南城墙得到修缮,当年晚些时候,天坛完工,为了容纳迁往北京的整个朝廷而修建的诸多建筑也纷纷完工。1421年2月2日,中国农历新年这天,金碧辉煌的新都城正式宣告落成。为了表明这一刻的不寻常,出使在京的各国元首被要求臣服在朱棣脚下鞠躬叩头。和后面发生的一幕相比,这还不足以昭示中国的绝对统治:帖木儿汗的儿子和孙子因为第一次叩首未能使皇帝满意,被皇上的贴身侍卫强令重做了一遍,而他们的第二次仍然不够好,在第三次俯首后皇帝才表示满意。

        外国元首的俯首称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很多年后踏着他们足迹到达印度洋的欧洲人截然不同。中国人习惯用贸易手段拉拢收买,而不喜欢直接对抗和殖民。朱棣的手腕是每几年就派遣巨型船队出使他所知道的国家,带去礼物和货物;宝船装载的大量枪支及士兵也在炫耀着中国的武力:中国有能力击退侵略者,平息叛乱来保护友邦安全。宝船从国外带回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来自非洲的龙涎香,熏香,金色的琥珀,以及狮子,美洲豹和六七英尺高的鸵鸟;来自西南印度卡利卡特的缀满珠宝的金衣,以及来自暹罗(今泰国)的大象,鹦鹉,檀木,孔雀,硬木,锡和小豆蔻。

        愿意成为中国藩国的国家得到封号,保护和贸易使团。在东南亚,马六甲因为效忠而代替苏门答腊,爪哇成为贸易口岸。(这点我没搞太明白,想查一下马六甲和苏门答腊的关系也没找到,谁知道马六甲和苏门答腊,爪哇到底是后者属于前者还是分别两个国家?)。皇帝甚至亲自赋诗一首赠与马六甲苏丹。臣服的暹罗人同样获得了更多贸易优惠,而好战的高棉人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在众多邻国中,朝鲜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朱棣当机立断派遣使团前往封赏朝鲜国王Yi Pang-Won (唉,查不到这猪是谁,查到的资料上说当时统治朝鲜的是李成佳,可是跟这个英文不大对的上阿?只好找机会问学校里一个韩国大哥了,不过要是他历史不成还是没戏,谁知道?)。朝鲜需要中药,书籍和天文仪器,作为回报,他们许诺建立天文观象台以辅助朱棣绘制星表。两国间交易豹子,海豹,金银和马匹?D?D?D在 1404年,交易数量就由头年的一千上升至一万。而且,尽管心有不甘,朝鲜仍向朱棣进贡处女作为权宜之计。

        在1382年将蒙古残余势力从中国连根拔除之后,朱棣立即派遣侍卫前往麻烦不断的东北地区满洲国,这次出访促使满洲的女真人在1413年派遣高级官员使团前往北京,在那里,使节们得到丰厚的封赏和贸易权。日本也向中国频送秋波,第三代足利将军足利义满(就是一休里的那个阿,翻这个还真长知识,google 都让我搜烂了)是个亲华派;他毫不迟疑地向中国皇帝臣服叩首,并自称“您的臣子,日本国王”。他得到的回报是一系列特别为促进中日贸易而开放的港口,包括宁波,泉州和广东。像朝鲜一样,日本为了辅助朱棣的天文研究也建立了一座天文台。

        安抚了满洲国,并将朝鲜,日本都纳为向自己朝贡的藩国之后,朱棣的下一个目标是西藏。他派遣另一个宫廷侍卫作为专使入藏,招安藏传佛教四派之一的白教领袖噶玛巴活佛,并把他请到中原。当活佛到达时,佛教僧众们列队在城外迎接,朱棣敕封他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哈哈,这段英文实在是太好笑了,笑倒笑倒 Divine Son of India Below the Sky and Upon the Earth, Inventor of the Alphabet, Incarnated Buddha, Maintainer of the Kingdom's Prosperity, Source of Rhetoric),并赐予他一顶镶钻黑帽,这顶帽子被历代转世的噶玛巴传戴至今。

        因为来中国朝贡,各国元首和使节得以参观世界上最古老,最发达文明的首都。故都南京曾是世界各地权贵云集的地方,如今这个角色改由北京来承当。尽管皇帝旨在威服四方,让各国按时纳贡,中国仍熟稔各国的历史地理及风俗习惯,北京不只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更要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在这里你能找到涵盖人类全部智慧的百科全书和图书馆。1404年12月,为了保护现有的文学及知识遗产,由太子少师姚广孝,翰林学士解缙和礼部尚书郑赐(这本书上说Liu Chi, 我怎么也没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不知道是他猪头还是我猪头)主持监修“永乐大典”,共有2,180名学者参与了这项工作,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学术活动,它的成果是一部长达四千卷,五千万字的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紫禁城即将落成时完稿。

        在修纂“永乐大典”的同时,朱棣下诏在紫禁城中收集120位宋朝儒家学者的著作,并附以从11到13世纪的学者评述。除去这些学术财富外,在北京城的市场里还可以购买到成百上千的印刷小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处地方堪与这里媲美。欧洲人此时还不知道印刷术为何物,谷登堡在30年后才完成了第一本印刷版圣经,尽管欧洲已是文艺复兴前夜,很快它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将得到空前发展,但是此时它仍远远落在中国后面。亨利五世(1387-1422)的图书馆里只有六本手抄本图书,其中三本还借自一家女修道院,而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商人,佛罗伦萨的弗朗西斯科-达提尼拥有十二本书,其中有八本是宗教题材。

        北京之旅也给予各国当权者和使节们享受俗世快乐的机会。乘坐在豪华奢侈的巨船上,这些人享用着最精致的食物和最美味的葡萄酒,还有诸多美女可以左拥右抱。北京城的正式落成仪式在一场奢华的宴会后正式开始。该宴会的规模之大,食物之丰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在文明金字塔顶端的身份。相比之下,欧洲则显得落后而粗野。亨利五世与华尔瓦的凯瑟琳的婚礼在三个星期之后于伦敦举行。两万六千嘉宾为北京落成捧场,他们在欢宴上享用着盛在上好陶瓷盘中的美味佳肴;而亨利的婚礼上有六百人出席,他们吃的是盛在不新鲜的面包上的鳕鱼干。凯瑟琳在她的婚礼上既没戴首饰也没穿长袜;朱棣最宠爱的妃子则穿着上好的丝绸外衣,她佩带的首饰包括来自波斯的红玉髓,来自斯里兰卡的红宝石,来自印度和土耳其斯坦的钻石。她喷洒的香水由来自太平洋的龙涎香,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没药和来自香料岛的檀香配制而成。中国拥有一支百万大军,配备着枪支。供亨利五世调配的只有五千人,而他们使用的是长弓,剑和矛。护送朱棣的贵宾们回家的舰队拥有上百船只和三万船员;而当亨利在来年六月和法兰西开战时,他用四艘渔船将自己的军队摆渡过英吉利海峡,渡船只能在白天工作,每次可以运送一百人。

        在典礼结束后的几个月内,各国元首和使节受到优厚的皇家礼遇:上好的食物和美酒,最精彩的娱乐和风情万种的美貌侍妾。最终,在1421年3月3 日,皇帝为外宾们举行了欢送典礼,典礼装备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礼兵队伍,据当时在场的一个波斯使节描述:“先是万夫长,然后是千夫长,总共有十万人左右。。。在他们身后,士兵们按军衔排列,有二十万人。。。整个军队肃立着,安静的仿佛没有呼吸一般。” 午时整,鼓乐齐鸣,大象垂下象鼻,香烟从龟鹤香炉中升腾出来。皇帝从缭绕的烟雾中走出,赐予将要离去的使节们临别礼物:成箱的瓷器,成匹的丝绸,成捆的棉衣,以及玉节。皇家舰队整装待发,预备把使节们送回阿拉伯半岛的霍尔木兹,亚丁,佐法尔;印度的斯里兰卡,卡利卡特,柯钦和康贝;亚洲的日本,越南,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婆罗洲,以及其他各处。

        穿着红袍官服的郑和向皇帝述职,并表明皇帝的四只舰队已经可以起航,而第五只皇家舰队在一个月前由大太监杨庆率领出海。护送使节归国只是出航舰队的第一个目的。之后,它们要航行到地球尽头,让天涯海角的野蛮人向中国进贡,要普天之下皆受儒家教化。郑和因为尽忠皇上而得以率领宝船队五次出航,促进中国与亚洲,印度,非洲及中东各国的贸易。这次他将统率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舰队,朱棣也同样赏赐了辅助郑和的其他太监们。许多曾与蒙古作战的军官如今成为了郑和宝船队的将领和船长。郑和对率领代表团已经轻车熟路。在第四次出海时舰队们并没有一起行动,而是分别作业。这一次已经是第六次出航,郑和将领航到印度洋之后折反回国,因为他相信手下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导独立操控船队。

        使节们将得到的临别赠礼打包装箱,在恭聆圣训之后,他们最后一次叩头,随即登车离去。当车队向京城东一英里处的大运河行进时,仆人们跟在车后奔跑。运河上,一支装备丝质遮阳篷的驳船队正静候贵宾到来。每支船同时配备了十到十二匹马组成的马队,马具上系有竹杆,使节们登船后,御者挥动皮鞭,健马便拉着驳船驶往海边。

        在驶过了三十六个水闸后,船队于两天后抵达黄海边上的港口城市塘沽。使节们在塘沽所见的一幕令他们终身难忘:在一队小型商用船环绕下,一百多艘大船泊在岸边,因为远远高于海湾上成排的茅草房子,在码头上仰望的参观者看来,它们似乎高耸入云。每艘大船都有480英尺长(444尺,尺是中国的度量单位,约合12.5英寸或32厘米),180英尺宽,足以容纳50只渔船。船首雕刻的巨蛇眼中放光,用来辟邪。三角旗在桅杆顶部飘扬,轻盈的红绸强帆卷在九桅上,一旦舒展开来,宛如天边的红云。

        这艘舰队的建制酷似二战时期的护航舰队。位于舰队中心的是巨大的旗舰,一众商船群星拱月般环绕其周围,大部分商船的规格都是90英尺长,30英尺宽。外围拱卫的是成队快捷灵活的战舰。在旅行途中,主要来自越南和印度的异国商船会加入舰队,同受战舰荫庇,并分享这支巨大舰队横扫大洋时带来的利益。每艘宝船内部有十六个防水舱,即使其中两舱同时漏水仍可保船不沉。有些防水舱甚至可以放入一定量的水,用来畜养捕鱼用的训练有素的海獭,或用来作为潜水员进入大海和返回船只的通道。拴在长绳上的海獭的职责是赶鱼群入网,时至今日,中国,马来西亚和孟加拉的有些地方仍使用这种方法作业。舰队统领的小屋在他所乘旗舰的尾部,其下是为外国使节及其仆从精心准备的六十间特等客舱。他们的家眷被安置在隔壁舱内,大多数人的房间都修建了可以眺望海景的露台。将出访沿途各国的中国使节们的房间虽然没有这样奢华,但仍旧宽敞舒适。每个使节配备了十个助手(本期问题一:chefs de protocol是什么意思?这个难死我了)和四十二个作为秘书之用的太监。水手们居住在底层甲板上。

        1407年,郑和在南京建立了四夷馆(天,找这个原名找的我一头大汗,终于给我找到了,听听,郑和哪那么大能耐,他要是自己有幸看到这本书不定向朱棣说了多少遍罪臣万死了),用来教授外语,培训翻译,十六名最出色的毕业生本次随船出航,方便了舰队统领与从印度到非洲的各国首脑交流,翻译们能胜任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斯瓦希里语,北印度语,泰米尔语在内的多种语言。能包容不同的宗教信仰是朱棣的伟大之处,这艘舰队上带有精通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知识的专家以便在必要时答疑解惑,提供指导。许多世纪以来,大多数中国人信仰的是主张慈悲为怀的佛教。佛教与儒教并无冲突,而后者与其说是宗教,倒不如说是公民价值准则。本次是宝船队第六次出航,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本次航行一直持续到1423年,这一次僧Sheng Hui (本期问题二,这是谁,以下两头猪又是谁?)和宗教领袖Ha San和Pu He Ri也在船上。本次的乘客名单里还有许多学者,在紫禁城落成,永乐大典完稿之后,很多学者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朱棣便将他们都派遣出海。通过翻译,中国的数学家,星相学家,工程师和建筑师得以与印度洋上各国的同行们交流学习。在各国使团离船登岸后,空闲众多客舱的大船被当做了科学实验场(说的也太神了?)。冶金家在出访的国家中勘察矿物,医生们寻找能攻克瘟疫和传染病的新草药及药方,植物学家们试种新的庄稼育苗(food plant敲破脑袋才想起来可以翻译成庄稼)。中国的农业学家和农民在杂交育种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经验。

        中国的植物资源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在“中国科技文明”一书中提到:“中国是重要的原生植物中心,拥有大量野生植物和栽培作物”。欧洲在罗马帝国覆灭后陷入长期的经济和农业衰退中。从希腊的提奥弗拉斯特到后来的德国植物学之父,西方人所了解的植物种类昭示他们的知识水平一落千丈。而中国不存在这样的黑暗时期,植物学知识以及记录在案的植物种类都随着时间稳步增长。在此有必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探索之旅的截然不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在击退土著人进攻的同时聚敛金子,香料和旅行中的补给物,而直到三个半世纪后库克船长率队出航前,对于中国舰队的科学远征,欧洲人只能望尘莫及。

        在船队指挥和使节们俱已登船,舰队即将起航时,水面上仍是黑压压一片穿梭于海岸和舰队间的小船。连日来,港口上热闹非凡,一批批蔬菜,干鱼和成吨的淡水被运到舰上,以备三万人在旅途中消耗。即使如今天色渐晚,驳船仍在装载最后一批淡水和大米。有了一起航行的运粮船和运水船的保障,舰队可以三个月不靠岸补给食物和水,连续航行4,500英里。运粮船上还载有一系列中国打算在异国栽种的植物,部分作为赠与藩国的礼物,另一些用来在新大陆的中国殖民地上生长食物。同时被带上船的还有狗,它们或被作为宠物,或作为肉食,或用来捉捕老鼠,另有成笼的亚洲鸡,可以作为珍贵礼物赠给外国政要。在另外的运马船上是骑兵们的坐骑。

        只有与同时代的其他海军相比较,人们才能理解这些船只的体形到底有多令人惊愕。1421年,世界上第二强的威尼斯舰队拥有大约三百只军舰,这种军舰速度快,轻便,船体很薄,由软木制成,靠船员划动,只能于风平浪静的夏日在地中海岛屿间航行。最大的威尼斯军舰有150英尺长,20英尺宽,最多能装 50吨货物。而朱棣的宝船是柚木制成的海上霸王,其中一艘的船舵就有36英尺高:几乎与迟些时候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时所乘坐的旗舰尼那号的全长相当。每艘宝船可以装载两千多吨货物,并在五个星期内驶达马六甲,十二周内到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它们能够不间断地在世界上最宽的海洋上航行一年。虽然中国在探索途中损失很多船只,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造船技术不够完善,而是因为那些不在海图上的水域太过凶险,既有密布珊瑚礁的海滩,又有极南和极北处遍布浮冰的洋面。威尼斯的军舰由弓箭手保护,中国船舰则配备着火药制成的武器,铜铁炼成的加农炮,迫击炮,以及在敌人间飞溅的火箭和炸弹。无论从哪方面来讲?D?D建造,运输力,破坏力,武器,射程,通讯,导航和修复能力?D?D中国都领先欧洲几个世纪。郑和可以轻而易举地击溃与他遭遇的任何舰队。如果要让中国海军和世界联军较量,那就象鲨鱼和鲱鱼间的战斗一般,结果可想而知。

        凌晨四时,最后一批补给也已装船,舰队开始起锚。在向海神Shao Lin(我查出一打海神,就是没有叫少林的,大家帮忙罢,这是本次问题之三:妈祖,天妃,朱大仙、三婆神、洪圣爷、水上仙姑、悦城龙母)祝祷后,红绸帆渐渐升起,巨屋一般的大船在东北季风到来前出航。在船队驶向黄海时,水手们纷纷聚在船尾,凝视着塘沽最后一丝摇曳的光亮消失在黑暗中。在接下来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将漂泊在海上,只能通过回忆和把玩带上船的纪念品和花草怀念祖国(555,这不就是我吗),他们中的许多人带了月季上船,将它栽植在盆里,甚至将自己定额分配的淡水与花儿共享。大部分站在船尾护栏边的水手都将无缘重回故土,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客死他乡,或者遭遇船只失事,或被留在异域的海滩上兴建殖民地。那些有幸在两年半后重归故土的人会发现他们的祖国发生了惊天的变化。

        (附几个跟贴:

        “除马欢、郭崇礼、费信、哈三、蒲日和等五人外,在郑和的下西洋船队中还胡其他许多不知名姓的穆斯林。”

        第三题疑是妈祖,因为其本姓林

        就是她嘛――林嫂啊。 --哈哈)

      • 家园 有个好处是不用再挠着脑袋猜到底现在的哪儿是花喇子模了。
    • 家园 【提问】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历史记录往往是闪烁其辞,语焉不详。这么大规模的行动,最后航海记录被焚毁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其细节是讲不通的。不管是七上还是八下,为什么下西洋,就连其最终目的和意义都搞不清楚。如果仅仅为了寻找那个子虚乌有的太子,动用上万人去海上冒险,这动机也未免太过牵强。怎么叫人信服早在欧洲人之前中国人发现美洲?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数目字上的管理”,以讹传讹,神话就被造了出来。

      • 家园 还是不懂兄的批评很中肯,深以为然。这是经年长久的问题,

        也是历史观的区别。其假设可能是说如果历史只是大人物们的意志,数字也就无足轻重了。 

    • 家园 俺也正在看本书,不过是 the america不是the world

      应该是同一本吧。

      听看过的老外讲,有觉得好奇的,也有觉得不可思议的,总的来说,他们是当做茶余饭后,不是很当真的。

      还没看多少,不好发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