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俄格之战引出的战术问题题外话(上) -- 葡萄

共:💬84 🌺28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俄格之战引出的战术问题题外话(上)

    del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葡萄老大还没有“填坑”?

      真的有有心人啊,葡萄兄是我的“偶像”,请他来填坑。

    • 家园 关注中

      最近,来自某军区的轻装甲建制部队与某军区全数字化建制部队的对抗演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从双方的编制来看,这场演习也许很普通。但是,那对中国之后的建军思路是个很重要的参考,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的论证。为什么这样说,这里就要从我军在海湾战争后几十年里,对于基本建军方针的争论说起了。

    • 家园 一力降十会!
    • 家园 缺乏必要的数据,不过还是来猜猜。

      目前难以知道俄军参战部队的规模,坦克装甲车数量,地面部队的推进和攻击批次,空军作战飞机出动架次和火力投送强度,以及作战地域的炮击火力强度,这些信息都没有,难以完成这场战争的战术分析。

      看地形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信息实在太少了,只能靠猜,是不是这座ROKI山脉只有这Roki Tunnel一个出口?地图上西部靠海还有个阿布哈兹,早在1992年7月23日就已经宣布独立了,只是在本次战争前其没有获得任何国家的承认。据悉,阿布哈兹83%的领土被位于苏呼米市受俄国保护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剩余17%的领土受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政府管理,有消息称,此次战争中有5,000阿布哈兹志愿者组成的志愿军参加了抵抗格鲁吉亚军队的战斗。

      以下俄军是粗略的进攻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意,从该图上看,俄军地面装甲部队全部由该罗基隧道(Roki tunnel)通过进入战场的。我想很可能该地区只有这一条隧道可用。

      本次战事是从8月1日南奥塞梯宣布独立时开打的,消息称,8月4日俄国将5个营的兵力部署至罗基隧道(Roki tunnel),这个动作直接保证了俄军日后翻盘的必要条件,率先占住的这个阵势的生门,保证了大规模重型装备的通过。我想,如果格军能够在俄军地面部队出击前攻克罗基隧道,阻止了俄军重型装备的通过,情况决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看到,南奥塞梯在格鲁吉亚是一个三面受敌的突出部地区,格鲁吉亚能够任意选择方向、选择地点开辟战场,格军掌握着非常明显的战略优势!而且无论格军从东西两面进攻时,都有罗基山脉为格军在侧方阻挡俄军的重装部队的进攻。而如果南奥塞梯军队集中兵力向格军进攻的话,都很容易将背部面对给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格军,这叫后顾之忧。而,只有面对来自南部的战斗,南奥塞梯军队的背部可以是无有后顾的朝向友军~俄国。

      有限的不太可靠消息里说格军只有3万人,南军有1万8千人,可能还有有限的5,000阿布哈兹志愿军战士在西部地区作战。

      有利的地形成为了南奥塞梯人的朋友,在这些发生战斗的地区南奥塞梯的同志们依托环形的山地建立起了防御阵地,封锁了三条通往南奥塞梯小平原的通路,开辟了四个主要阵地,那么为什么俄军的攻击态势图上在主要的正南面阵线上会有六个打击地点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从放大的地图上观察,不排除该地区还有一些盘山公路可用的可能,另外在罗基山脉顶端通过放大的地形图也可以看到在类似越山公路的线条经过处有一些地名,可能是一些哨所、旅店或是小型村庄。瞎猜的啊。

      通过这里的地形进行判断,我想一定是由于那几天里发生以下情况,才形成了这六个格鲁吉亚军队的布置地点,也形成了俄军的打击目标,我认为这六个地点是在两个阶段的战斗中形成的,在8月8日俄军到来之前所形成,请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南军第一防御链被突破,败军收缩态势;格军夺得第一防御链南军阵地,进行重新调整,准备突击南奥小平原地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阶段战事情态,南军重新集结抵抗,格军穷追不舍,俄军已经十分警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六个格军力量存在地已经形成,俄军杀出来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上多以猜测为主,缺乏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军队部署,双方的客观条件限制都不清楚。这场战争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在没有人写回忆录之前,俺先按这个思路来吧。现在还不清楚格军是不是冲着那条隧道去的,如果是的话那战略目的就非常明确,非常对头,俄军对这条隧道也十分敏感,它保证了俄军铁流顺利的通过,如果光靠伞兵,吃这些格兵是没有这么快的。

      据说约有70%的南奥塞梯人拥有俄罗斯护照,这是明摆着的事儿了么,俄国不管都不成。另据悉,格鲁吉亚有快500万人口,南奥塞梯只有7~10万的人口。

      算了,不能总说这么些瞎猜的,就回到战略问题上,这场战争究竟是为啥呀?我觉得吧,下面一张图一看就明白了,看见没,美国佬想堵俄国佬的出口,出口直通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热点呀。而那个出口呢,就是南奥塞梯,就是罗基走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在俺已经豁然开朗啦。

      • 家园 格军抢了roki隧道也没有,关键现在俄国有普京这样决心

        很大的头目,以及发了石油财。整个政治形式都要求俄国必须一搏。除非美国直接占领隧道,那可能还有点稀。格鲁吉亚总统从来就不看孙子兵法,现在只好当一回孙子了。

      • 家园 根据兵器杂志的说法,俄军的兵力是这样的

        出动兵力是59集团军下属的一个摩步师+火箭炮团+防空团+从车臣调过来的两个旅

      • 家园 格军的调动是经过精心算计的

        河里有过讨论,认为格军将5个旅当中的3个旅用于进攻茨欣瓦利和南奥塞梯地区,另外两个旅用于牵制阿布哈兹方向上可能的增援。按照这个分析,格军直接用于南奥塞梯方向的军力应该大约在10000-15000人之间。南奥塞梯人口应该在19万人左右,武装人员(包括所谓正规军和“武装志愿者”)人数不大可能超过10000人,而且没有太多的技术兵种。8月7日白天双方曾经在茨欣瓦利地区进行炮击,入夜后短暂停火。夜里10点,格军对茨欣瓦利突然进行炮击,并发动进攻。次日9点,格军即宣布占领茨欣瓦利。从这个时间来看,南奥塞梯方面重武器很少,有可能已经在茨欣瓦利一战当中基本被消耗。其后他们的抵抗并不十分强烈。格军是在占领茨欣瓦利之后才开始炮击俄军维和部队营地。驻扎在南奥塞梯的俄军维和部队人数据说只有500人,自保尚且成问题,无法支援南奥塞梯军队。从各种应用战术判断,格军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指挥比较果断坚决,基本上按照预订计划展开。

        不过,就我看来,虽然经过美国训练,格军还是有两个重要的美军战术没有学到。首先是美军在战前的电子干扰技术——这个即使格鲁吉亚人学到了,恐怕电子战规模还是做不大,这是国力问题。另外就是动用空军力量,直接炸毁罗基隧道。但是你指望这个国家的空军那9架飞机去切断俄军进攻道路,也是很不切实际的。

        战争当中,俄军的反应滞后,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情。假如不是58集团军恰好完成了(或者正在进行?)军事演习,它的部队未必就能够顺利集结。凤凰台的马鼎盛这个大傻×,竟然说俄军和格军的军力之比是10:1,我看能够达到1:1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有一点相同的是,格军和俄军坦克上都已经加挂了反应式装甲,要说双方没有准备打仗,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不过俄军的推进战术很有点问题,在茨欣瓦利被格军占领30小时之后,俄军才重新夺回这座城市,这当中的猫儿腻,可得好好想想。

        • 家园 该死的wiki告诉我南奥只有7万人。
          • 家园 你的数字应该是正确的

            狗狗了一下,发现大部分西方媒体都使用70000这个数字。我原来的19万是百度出来的,看来不太可靠。answers.com上附列了南奥塞梯苏联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1989年总人口也只有10万(含出奥塞梯人之外的俄罗斯、亚美尼亚以及犹太人的民族)。如果以普遍传说中格军屠杀了1500-2000平民这个消息来看,说格军犯了种族屠杀罪毫不为过。

    • 家园 简单胡说美,俄战术思想的区别。

      美军是巴不得把每个士兵变成超人,合成都到营了,又有坦克又有火炮,恨不能呼叫炮火支援空中支援的权限能到个人,最好一个人当1个师用。

      苏/俄军是巴不得把一个师当一个士兵用,作战单位组成越简单越专业越好,把N个单一的步兵师,坦克师,炮兵师,航空师合成一个集团军。

      • 家园 不好说现在的俄军情况

        但以二战时苏军将领的回忆,他们确是以临战时能随机应变不断调整为荣的。比如大炮在防守时就分散使用,进攻时集成使用。而且,再观看前苏联西方81演习时,苏军也是强调多兵种集成,这一点与美军没有太大差别。至于称呼,其实也就是个称呼。美国的骑兵师是坐直升机的,俄罗斯的步兵也可以呼叫苏25对地攻击。嘿嘿,这方面熊仔觉得差别不大,强者都是一样的。PLA也是!

      • 家园 动态调节火力配置应该是未来战场的进化方向

        任意大小的战斗单位可以因战场的变化及时得到他们任务所要求的火力支援,以及后勤支援。这就必然打破军队行政单位的约束。很可能未来战场营连等形式的战斗单位逐渐减少,而针对具体任务而临时组建的多兵种战斗队越来越普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