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巧姐的生辰谈起 -- 丁坎

共:💬9 🌺5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巧姐的生辰谈起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巧姐的生辰在七月初七不好,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红楼梦原文已经解释得清清楚楚。

    这里解释一下,不单是帮人解惑做活雷锋,而是因为,以这个个案入手,可以探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两大思维观念。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的相关段落。

    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怎么理解这一段呢,首先要提到中国人心目中第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物极必反。

    这种观念认为凡事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

    其来源是人们对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模糊认识及随后的抽象化和普遍化。

    这个观念并不出奇,也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比如雪莱的名句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Ode to the West Wind

    就是观察到季节的周期性变化而产生出类似的观念。

    然而,若要论产生之早,影响之深远,根基之牢固,这一观念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无法和在中国相比。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易传·丰》

    早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观念就已经得到了明确表达---在抽象和形象双重意义上。

    文字的表达还不够,还在图形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表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太极图了,此图来源有多种说法,按清代胡渭的《易学明辨》中的说法,来由如下:

    自种放以后,儒者受此图,皆有所变通恢廓,而非复希夷之旧。唯蜀之隐者,得其本真,私相授受,以为丹家之要诀,蔑首酱翁之流是也。而朱学博洽,亦不得见,必嘱季通入峡求见之。

    朱熹让朋友蔡季通入蜀求得这张图,并把它附于自己的著作 《周易本义》 之前,才使得此图大行于世。此图很明显地反映了物极必反的观念:

    阴阳鱼的鱼头,即黑白最盛之时,鱼眼处已经开始呈现对立面,随后不久,就出现了与鱼头相连的鱼尾---对立面的鱼尾,自身消尽,而对立面正式登上舞台。

    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以一分为二壁垒分明的黑白圆图代表西方文化,以完全空白的圆图代表印度文化,而以太极图代表中国文化,应该说是相当相当有洞察力的。

    物极必反的道理一直在古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处在糟糕的极致者,可以因此用否极泰来自我安慰。

    而处在美好的的极致者,就因此而时时担心,担心自己现在拥有的美好会在某一刻全部化作其对立面---困苦。

    那么怎么化解呢?

    红楼梦这一段就是个活样板。

    先看这一句:

    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

    什么意思?

    这孩子生在富贵之家,怕压不住富贵,就得请个贫苦人起名字,意思是沾点贫苦气,让这孩子身上的富贵气不那么满盈,也就不会向其对立面转化。

    再看这一句:

    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同样的道理,七月初七日是女人们向织女乞巧的日子,这一天,就是对女孩子来说,就是巧的代名词,就是巧之极致。男孩子出生在这一天无所谓,因为男孩不用乞巧,而巧姐是个女孩子,出生在这一天,意味着巧的满盈,根据物极必反原理,当然不好,时刻都得担心它向巧的对立面---拙转化。(也就是说,这一天出生之所以不好,不是因为它本来不好,而是因为它太好了,好到根据物极必反原理而向不好的方向转化的风险太高)

    此时怎么办呢,按照上面的逻辑,似乎应该找个笨人来起名,沾点拙气,呵呵。

    不是的,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刘姥姥又祭出了中国人思维中第二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以毒攻毒。

    她不是巧得满了吗?我们就让她巧上加巧,以毒攻毒,毒也不毒。以毒攻毒的实质是用不同来源的毒性相互作用而抵消,而此处的巧上加巧也是一样,让来自不同来源的巧----名字的和生辰的----互相抵消。

    以毒攻毒的明确表达出现得比较晚

    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 明·陶宗仪《辍耕录》

    但其来源应该很早,中国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而每次生病开方子,都是很多味药物相互配伍,不但没有累积出十分毒来,反而可以治病养生,可见各种药物的毒性必然互相抵消。

    中医的起源相当早,对医学领域中以毒攻毒现象的认识自然也源远流长。

    这种认识进一步抽象化和普遍化就得到了这样的观念:

    来源不同的消极因素彼此对抗,可以相互抵消,从而产生积极效果。

    这种观念在各种武侠小说中疗伤,疗毒,疗治练功偏差的情节中得到了不厌其烦的反映,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值得一提的倒是这种观念在政治领域中的反映。

    “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后汉书·邓训传》

    以夷制夷,对于积弱积贫的近代中国而言,只是一根稻草,一根暂时可以托付侥幸心理,却永远托付不起国运的稻草,实在让人不胜唏嘘。

    而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政治动荡,又贯穿了“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诡异,须知钟馗本也是鬼,以毒攻毒表现为以鬼打鬼,打来打去,被利用的最大牺牲品,却不是形形色色的鬼,而是本该做主人的人民。我至今对始作俑者作整体的高度正面评价,却始终不知道如何评说那一段历史中的他,长叹。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也许这是导师从反面留给我们的最大教诲。

    物极必反和以毒攻毒,两个中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两个需要亟待反思的观念,这里不打算详述,剩下的,留给读者诸君吧。

    元宝推荐:擎箭天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