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周末股市观察】解读目前经济形势与李荣融“央企两年从紧”讲话 -- 陈经

共:💬54 🌺1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周末股市观察】解读目前经济形势与李荣融“央企两年从紧”讲话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4月24日的视频会议讲话有新闻版,有录音整理版。录音版非正式,但干货极多,应该以此为准。

    http://www.vankeweekly.com/vankebbs/dispbbs.asp?boardID=7&ID=1078834&page=1

    李荣融水平很好,我原来印象就不错。90年代以来,许多政府高层官员在经济建设实践中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包括经济学家与全民对现代经济的认识,都有了质的改变。当初朱镕基做对了几件大事,但他的水平放到今天,不算什么,犯了不少错。这些实践经验,教科书里是学不来的。相当于中国政府独家发展出一套经济数据分析与调控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非常有价值,精兵强将不少,这也是上届班子的贡献之一。国资委领导的央企系统,是中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支柱之一。胡温政府靠这套系统,取得了建国以来最耀眼的经济成果,过了最舒心的几年好日子。

    前段时间经济增长连年10%以上,靠的主要是两个超级循环:出口与房地产。外需大得很,中国实物商品竞争力又最强,挣来钱了扩大再生产,规模慢慢变得吓人。房地产,拆了旧房盖新房,卖出去捞到钱再去整下一片地,也是一个越搞越大的循环。近来,另一个循环:内需消费,也有起来的迹象。人花钱享受别人提供的各种服务,这些人也就可以消费,理论上这也可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超级循环。但目前还是出口与房地产主导。

    简单理解,经济发展是产出满足需求,从“最终需求”来说,这两项是绝对大头,其它需求很多间接和它们相关。央企系统,主要不是直接干这两项,而是干“基础性”的支撑工作。煤电油运通信,央企系统保证“最终需求”能够顺利实现。可以这样去理解,我们用电不是享受,开着灯吃好饭才是享受,但能享受起来,离不开央企系统的支持。

    当初老朱搞“抓大放小”解决国企困难,最终发展成现在这个稳定局面,是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的创新。竞争性领域,最终需求要接受市场检验,干不好就卖不出去死掉。这些主要由地方上招商引资及民营企业来干,内需外贸都要割喉式的激烈竞争。这需要极高的效率,只能用市场竞争的办法来推动。煤电油运基础设施,需要细致的全局规划以及大会战式的强力推行,不能搞市场经济,而要由央企系统和各级政府主导。这个划分非常好,政府与其它企业各有所长,齐头并进。最终需求搞得好,央企系统自然也日子好过。所以,近年来央企系统的利润年年暴增。有些人会把这个理解成“垄断”的功效,但主要还是靠经济发展好。另外,政府对大部分企业放手以后,才有足够的精力、人才、财力去做好不多的一些重要企业。央企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和过去相比,进步也非常大。

    但是从去年开始,两个“超级循环”有了问题。出口方面,一季度已经有足够的信息,顺差数据出来,广交会已经开过了,趋势大致有了。美欧日这些发达国家,自身麻烦不小,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量在减少。这不是中国商品竞争力不行,而是发达国家民众实际购买力相对下降造成的。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其实也是个好事,美国人没钱还猛消费,浪费地球资源,应该停下来。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势头不错。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资源国赶上了好时候,变得很有钱,要消费自然是多买中国商品。还有一些人口大国,象印度、印尼,至少部分人口走上发展的道路,对中国商品需求也急剧上升。总的来说,现在还是美欧日绝对份额大很多,所以出口增长率要下来了。以前某些经济学家每年都预测出口增长会下来,我一直觉得可以维持,因为增长的机制成立,速度高并不是问题,也确实都是高速增长。但今年是不一样了。房地产方面,主要是房价涨过了头,弄得社会很不和谐。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有调整的要求,房地产上升周期过去已经没有疑问。

    虽然说是有“问题”,但其实问题还不算大,目前各方主要是敲警钟,并不是说已经出大事了。纺织品出口增速下滑,有些出口行业还兴旺得很。房地产也不是说卖不出去,只是撑着不降价,或者考虑降多少,目前还没有房地产公司倒掉的风潮。一季度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主要是“预期”发生了变化。很多基金到3300点还在做空,就是因为对宏观经济“预期”不好,并不管当前数字其实还不错。基金认为自己钱多,得提前行动,不能等预期发生。

    为什么说“预期”的影响非常大?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这几年确实有撑得太满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信贷比较松。出口与房地产还有内需在滚动发展,为什么说是“滚动”?如果靠挣到钱再去扩大再生产,那是“滚”不起来的。市场竞争很激烈,抢地盘很重要,规模也很重要,动作慢不行。所以,要借钱发展。银行看企业项目前景不错,还有一些生产线正在挣着钱,觉得借钱是可以的,就批了。有些地区银行不借,但民间也有融资渠道。这些年社会财富扩大了很多倍,但是,企业与个人借的钱也扩大了很多倍,有一些泡沫的意思。社会上前些年预期好,信心满满借钱用钱。炒房的人看到房价在涨,都敢借个几百万买房,一跌就麻烦了。社会企业也是如此,扩大再生产,是建立在良好预期之上的。如果预期不好了,谁知道会出啥事?企业经营很残酷,坏事一来,现金流断了,逼债的上门,坏事发生的绝对比好事快。

    其实央企到是不怕的,虽然李荣融让央企领导预算从紧。央企肯定是国家包底的,干的事也是非竞争性的,投下的资产迟早会管用。当然,央企领导弄得被逼债,个人考评肯定就不好了。央企的主要问题还是确保供应,压通货膨胀。

    这个“预期”会不会变成现实?企业日子不好过了,倒掉一批,上司公司利润增长急剧下滑,社会失业增加,股市跌到2000点。具体到中国来说,经济增长如果只有8%,从11.9%跌到8%,肯定就是坏事一堆,这就得算中国特色的经济危机了。外人看着增长好象还可以,但增长率下降,很多建立在高增长预期上的投资就会出问题,企业会感觉日子很苦,并不是繁荣的感觉。这也是我对政府工作报告年年安排8%感觉很扯的原因,要按着这个目标去实现,不得经济危机啊?它的意思可能是保守不张扬,一年年约定俗成下来,干脆就不改了。还有通胀目标4.8%,没有人认为能实现。

    我感觉,中央政府的宣传调子出了问题。至少我们可以感觉到社会上疑虑很多,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表示质疑。在中国,无论什么问题,都不如增长重要。增长过高,压一压是可以的,免得以后出事。但无论如何,要有一个起码的增长,不然很多问题会很麻烦。另外还要注意,增长率变化不能太快,社会上预期乱了也会有很大麻烦。

    去年来了一个通货膨胀问题,搅乱了思路。升值、次贷、股市、房市、奥运,很多问题搅在一起,情况很复杂。我觉得中央是没有太想清楚的。去年的“双防”,防通胀防过热,手段是货币政策从紧。这个现在已经知道有问题了,至少是不完善。首先,用货币从紧去防通胀,这是某一派经济学家的看法,教科书式地说“通货膨胀是货帀现象”,以为社会上钱少了就不会涨价了。但这在实践中明显有问题,因为是输入型的通胀。靠央企压下油价电价,物价表面上算控制住了。但通胀主要是一个预期问题,一时油价电价便宜,没有人会感到安心,觉得迟早会涨。现在社会上预期不好,才是大问题。防通胀弄得社会预期不好,还真不如解释清楚原因合理涨价。防过热,已经证明更是空话。防过热,是想让社会上不要预期太好头脑冲动投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增速下行的风险。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涨,需求增速下降,企业经营比从前困难,怎么可能过热?从李荣融的讲话中,根本看不出防过热的意思。他问(可能是问老温)油价电价要压到什么时候,没有得到明确回答,其实语气中有不满。

    去年我就认为“双防从紧”很有问题,现在社会上也有不少反弹了。央企系统开会都这么紧张,其它企业会感觉如何?最敏感的股市已经过度反应了。可能连中央也没想到,会跌到3000点。又忙着托市,不想托也得托了,不然问题太大。一个通胀不过让老百姓吃饭多花钱,但股市跌成这样,损失不是几顿饭钱可以比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中央政策要转变了,不然麻烦太大。下面日子不好过,也不是什么好事。首先明确一点,要把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放到首要位置。两个超级循环有问题了,就要有对冲措施,扩大内需,加大财政投入,保增长,让社会上仍然有一个适度的“增长预期”。为此,一定程度的放松通胀指标是不可避免的,银行也不要掐得太死,配套的贷款要批。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维持一个10%的增长并不困难,实现这个预期很恰当。人民收入增加,通胀也不是问题,这需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增长靠内需就可以维持下来。是时候以保增长为核心了,不要机械地防通胀。

    某些基金认为,通胀数据下不来,所以中央会继续从紧甚至加息防通胀,会弄得宏观经济出问题。所以不看好,想到2500甚至2000点去抄底。但是中央不是铁板一块,一时政策有误是常有的事。中国政府参与决策的各方很多,底下意见太大,汇总上来,上面也会应时而动,找个说法转向并不困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