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绮罗君不见,歌舞妾空来--汉宫飞燕 -- numzero

共:💬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绮罗君不见,歌舞妾空来--汉宫飞燕

    愚人

    大家都知道,“肥环瘦燕”这个成语,是传统文化里对女子体貌审美的两种简单的归类。虽然,现今许多人知道被迫缢死在马嵬坡的杨玉环故事,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赵飞燕是谁,更不用说她的胞妹赵合德了。

    现存正史上记载她俩的就只有《汉书》和《资治通鉴》中的那么几百个字,其他野史逸书有传为西汉刘歆,实际是东晋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也记载了她俩姐妹的传说。她俩更详细内容的故事渊源,主要来自可能是六朝人托名西汉江东都尉伶玄撰的《赵飞燕外传》,其文字华丽而佶聱,不易为现代人所能理解。另一本色情小说《昭阳趣史》,又向为古今朝廷所禁。于是我们就只能在懵懵中知道还有那么一个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的绝代佳人。

    实际上,在六朝和唐宋时代,有关赵飞燕的传说广为流播,许多诗人形容或比附美女时,都把赵飞燕的形象放进了他们的诗句。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李白比喻杨贵妃美丽的诗句:“借问汉宫何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南朝时,梁元帝的诗中提到她:“何言飞燕宅,青台生玉辉”。南宋笔记《青琐高议》中也提到她的故事曾被敷陈为传奇《赵飞燕别传》。她的俪影,可以说已经成了古代诗人们心中美女的偶像,又通过他们诗句的凝炼,潜入到传统文化深层中对人类形体的一种美的鉴赏。

    然而在古代,赵飞燕连同她的胞妹却一直受到“正人君子”的非议。自从《资治通鉴》引用《赵飞燕外传》说她们是“此祸水也!”以后,赵飞燕姐妹又成了诱惑君王荒淫无道的妖精。“祸水”这个词,甚至成了妖艳女人损害男人及其事业的代名词。幽幽千载以来,这一对姊妹花和第一次因对她们的描述而引入的“温柔乡”,使多少男人带着又爱又怕的心情,拜倒在她俩的石榴裙下,一直到近代,才渐渐消失在久远的历史碎屑之中。

    把天下兴亡的历史重荷,压在一两个女子身上,是古代正史作者一贯的陈词烂调,尤其是压在两个出身贫贱的女子身上,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早在明代,袁宏道在眉批元稹的《莺莺传》时,就曾尖锐地指出:“殷之辛,周之幽,纵无妲己、褒姒,宁不亡乎?”(参见《虞初志。卷五,莺莺传》)

    赵飞燕是一个比杨玉环还要出色的女子。据《西京杂记》载:“赵后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鸾,右贤烈女之象。亦善为归风送远之操焉。”。这里提到的“归风送远之操”,大概是指赵后是个内心感情丰富的人,深宫的锁禁和幽怨,伤感于凉风之起,凝成了对远方情人的怀想:

    “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感予心兮多慨慷。”(赵飞燕:《归风送远操》)

    赵后这首简洁的三句诗一点也不比与她敌对的才女班婕妤的《怨歌行》差。我以为,诗中表现的豪迈,深情,苍凉实在是超过了班婕妤以团扇自悼的气韵。我以前在读这首诗时,有一种感觉,总觉得赵飞燕不会是一个“淫乱深宫”,所谓“燕啄皇孙”的狠毒女人。在正史中永远也看不到的她的内心世界,她的血肉真情,她的爱,只有透过这首她流传下来的唯一短诗,隐隐约约才能让后人窥探到一点。李贽曾说:“中国之人,明于理义,陋于知人心。”,又岂止于“归风送远”了。再连想到这一对姐妹花的凄凉身世和悲惨结局,怎能不掩卷太息呢?

    这样一个有才情,能歌善舞又能抚琴的女子当然应使杨太真稍逊一筹。实际上,以成帝的“博览古今”(《汉书. 孝成帝纪》)与后宫佳丽如云,决不至于仅仅看中了飞燕姐妹的“并色如红玉”,也不至于仅仅看中了她们表演的歌舞之长。

    《汉书. 外戚传》记载:“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赵飞燕外传》又说:“父冯万金,祖理乐器。”。大概为了给姊妹俩的出身微贱抹上一层可怜的金粉,说她俩是江都中尉赵曼的家伶冯万金与赵妻----江都王孙女姑苏主的一对私生女,这样似乎也沾上点金枝玉叶的血缘。这样的家世,自然就有“皇太后嫌其所出微甚,难之。”。试想一想,以如此出身,要在风云诡谲的后宫斗争中,冲破那些名门望族的后宫佳丽,还有她们在朝中贵胄奥援所筑成的层层防线,最后分别当上了皇后和婕妤,高踞于后宫之主的地位,不能不让人佩服两个平民丫头人际斗争的勇气和智慧。就凭这点,有隋氏皇族血统却只当了个贵妃的杨玉环只能甘拜下风。

    赵飞燕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也和杨玉环故事相仿,正处在历史的重大变迁关头。风云震荡之中,使得赵飞燕故事和杨玉环故事一样,深深地染上了一层强烈的时代悲剧色彩。

    西汉王朝在汉成帝时期,已经到了它风雨飘摇的最后阶段。“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困,无以相救”(《汉书. 谷永杜邺传》)。控制着朝中大权的以皇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家族正虎视耽耽,随时准备取代政权。再过十几年,便发生了王莽篡夺西汉政权的故事。这时候,宫里宫外,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王氏集团的主要敌人,是站在许皇后背后的许氏官僚集团。许后的父亲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许嘉在元帝时盘踞辅政的地位达九年之久。成帝亲政后,不免有芒刺在背的感觉,于是就又封了他的老舅阳平侯王凤作平行的大司马去牵制许嘉。王凤登台以后,即在成帝的支持下,向许氏集团发动猛攻。起初,这一攻势得到了以清流集团杜钦谷永的声援,在他们的经书法宝的威胁下,许后糜烂后宫开资的行为受到钳制。后来,当许氏集团已经削弱以后,坐大了的王氏集团又引起了清流官僚的恐惧,他们反过来把希望押在业已失宠的许后身上,这就发生了前面说到的祝诅事件。事件的爆光,按正史上的说法,是赵飞燕“谮告”的,同时受到谮告的,还有班婕妤。如果说,班婕妤是受到诬陷,许后则是自食苦果。无论如何, “祝诅”是一种愚蠢和绝望的行动。从这一事件里,看出赵氏姐妹善于利用两派的斗争,为自己谋利。这一切,大都有着激烈政治斗争的背景意义。

    西汉成帝一朝最为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就是宫妃之间,在各自亲信宦官的配合下相互残杀成帝嗣子的故事。可以说,这种疯狂的集体屠杀幼婴创造了中国宫廷史之最。成帝的身体其实是不错的,西汉传至他那一代,还不至于象清末同治光绪的身体那么虚弱,那么先天不足。他的悲剧就在于,他的权威还能够使宫廷外面炙手可热的王氏集团不敢过分嚣张,却在后宫毫无控制能力,而偏偏他的生育能力又不是很差的。这样的局面很可能使得宫外野心家们假后妃宦官之手,让他去断子绝孙,从而引起专制时代十分严重的帝系传继危机。实际上,许多篡位的野心家包括王莽就是通过传继危机而即位的。

    《汉书》里记载成帝死后,司隶解光对赵合德杀害许美人及宫女曹宫之子的调查报告。提出这一报告的动机是想惩罚赵飞燕。但从报告中看出,赵飞燕并未参予这一罪行。而且报告也表明,成帝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这就令人怀疑成帝的动机,是什么心思使成帝也参予赵合德去杀害自己的幼子?而且他明知道自己正面临着绝嗣的危机。其次,《汉书》也明确记载了,在赵氏姐妹入宫之前,许后的一儿一女“失之”,班婕妤也“有男,数月失之”,王美人“有身 ”后,书上就不再提到,想来不大会是被许后“祝”死的,否则能活下来的话,就不会是成帝的侄儿哀帝去继位了。这么多皇帝幼嗣的暴毙,《汉书》却用了语焉不详忽隐忽现的记载,揭示了把杀害皇子的罪行简单地,全部地推给赵合德一人去承担的古代某些史家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而且,在这一系列的疑案中,并未发现任何赵飞燕的参予,难怪班固也只好说“飞燕之妖,祸成厥妹”了。

    这一幕幕血腥的宫廷政治斗争还在继续。成帝死后,首先由赵合德做了他的殉葬品。六年后,正当年纪轻轻而思有所作为的哀帝在开始剪除王氏集团的势力时,突然又“暴崩”。他的死亡,使太太后王政君从新掌握权柄,她将主政的大权交到王氏集团的后起之秀-- --王莽的手中。王莽登台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先将赵飞燕由太后的名位贬为“孝成皇后”,接着又以杜塞后宫的罪名,再以“小不忍乱大谋”的理由贬赵飞燕为庶人,以至于被逼自杀。两个曾经风光一时,容华绝代的平民女子,就这样先后成了政权斗争的牺牲品。

    每当我在阅读古代历史书时,总是一次次地被那些丑恶的,为成就帝王的千秋霸业而流淌的血淋淋所震惊。我们的一部文明史,不知浸染了多少象赵飞燕那样的弱女子的殷红的鲜血。至于洁身自好的才女班婕妤,生时已被薄幸的成帝所遗弃;成帝死后,也只落得为其“充奉”陵园的下场。专制政权,实际上是一部绞杀人性的机器,它把多少象赵飞燕,班婕妤这样杰出的女子幽闭在深宫,供专制帝王一人享乐,稍有追求个人的意愿或越轨,则处之以杀戮,死后还要受到史书的唾骂。专制政权的思想与论,无论打着多么正气的礼教晃子,或是以“小节”为借口去摧残人性,都是应该受到今天人们的鸣鼓而攻之的。

    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才能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史书上记载的层出不穷的后宫淫乱事件。特别是,也许更能理解赵飞燕在她的诗句中所呼喊出的更深一层含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