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倪乐雄:伟大的“史里芬计划” -- 查理五世

共:💬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倪乐雄:伟大的“史里芬计划”

      在现代战争史上,还没有一个在战前制定的战争计划能和“史里芬计划”相提并论,无论是它的完美性还是对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史里芬计划”不仅主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总格局,而且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各国战争计划制定的参照物。它将德意志民族思辩的天赋、大胆严谨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充分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德意志民族一再从历史的迷狂、挫折中迅速崛起的原因。

       ――作者

      一、老毛奇的忧心忡忡和史里芬的雄心勃勃

      德国总参谋部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在考虑未来的欧洲大战了。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已预见:德国可能在未来不得不在东西两条战线上作战。他的计划是在未来的两线作战时,对法国先取守势,快速击败俄国后,再反攻法国。老毛奇的计划只是一种防御攻势战略,只想迅速挫败对手,获得有利的和平,目标有限而无追求总体性胜利的野心。瓦德西接任参谋总长后仍遵循老毛奇观点,在1887年,瓦德西曾主张西面暂取守势,对俄国发动预防性战争,但受到俾斯麦的制止。

      1891年,史里芬接任德军参谋总长后提出第一号备忘录,从而提出了绕道比利时迂回法德边界的设想。史里芬判断战争一开始法军就会迅速进攻德国,而俄国的动员速度较慢,所以德国要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必须先迅速打败法国,然后再同俄国交战,这就是近现代军事史上著名的“史里芬计划”的核心。1894年他提出了第三号备忘录,彻底抛弃了老毛奇的计划,决定先同法国交手。从1897年到1905年的八年多时间里,史里芬不断地在修改其计划的细节,在他领导下进行的德国参谋总部军官军事演习和野外旅行作业中,对合围和俘虏五十万至六十万“敌军”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演练,并对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了充分的考虑。

      “史里芬计划”规定: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对俄国战线和法国战线分配的比例为1:8。即开战初以少数兵力,10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在东线借助与奥匈军队遥相呼应,来和庞大的俄军周旋,目的是在法国崩溃之前,把俄军牵制在东普鲁士边境地区,

      于此同时,在西线集结大部兵力进攻法国。用于西线的全部兵力又分成左、右两翼,分配的比例为1:7。在西线全部兵力的72个师中,53个师都分配在旋转的右翼上,10个师作为旋转的枢轴布置在面对凡尔登的中央地段,仅以9个师部署在240公里长的法德边境上,构成德军左翼。很明显,史里芬要把左翼消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达到最大的攻击强度,即使法军攻入洛林,将德军左翼压迫到莱茵河一线,也不能妨碍德军右翼穿越比利时的迂回进攻,而且法军主力东进越深入,以后的危险也就越大,因而也就留下了诱敌深入的余味。当德军右翼迂回成功,席卷整个法军后方时,深入德国境内的法军因远离后方就更易崩溃。这好比一扇旋转式门,越是用力推前面一扇门板,后面旋转过来的另一扇门板打在背上的力量就越大。左翼的任务是牵制法德边界上法军主力的正面,如果顶不住,就后撤以引诱法军向莱茵河深入,进入梅斯和孚日山脉之间的“口袋”,将其捆住。如果右翼得手法军后撤,就紧咬不放,从正面协同聚歼法军主力。

      右翼的任务是绕过法德边界上法军主力的正面,向其侧面实施战略迂回,从背后将法军主力全部包围。这是一个典型的“右肘弯击”,整个右翼以梅斯――提翁维尔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横扫比利时中央平原后,由法比边界进入法国,其右翼右端在里耳地区进入法境,史里芬力求最大限度地向西展开,“让右翼末梢袖拂海峡”。再沿瓦兹河流域南下,到达巴黎西边,再折向东南,然后以宽正面向东挺进,以打击整个法军的背部,逼迫法军向德国和瑞士边境溃散,最终使整个法军主力落入一个巨大的包围网中加以毁灭。在这个巨型的轮转运动展开时,为确保右翼兵力的绝对优势,预定从左翼再抽出两个军来增强右翼,以保持最初强大的攻击力(日益扩大的占领区需不断地从进攻部队中抽兵驻守,会使攻击力逐渐减弱)。

      计划实施的时间表就象火车时刻表那样准确、刻板,计划要求右翼部队主力,自动员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史里芬期望整个西线战事在6~8周里结束,这也是他估计中的俄国动员所需时间。

      二、大胆冒险与严谨周密的“混合体”

      “史里芬计划”虽然是一项军事计划的杰作,但其中却充满了冒险性。在政治上,该计划的实施粗暴地破坏比利时的中立,践踏了国际法。史里芬曾经想把右翼迂回限制在法国境内,普法战争时的色当会战,德军的迂回没有超出法国境内。但史里芬所处时代各国军队已急剧膨胀,用上百万军队去包围上百万军队,240公里长的法德边境实在太狭窄,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所以史里芬就打起了比利时的主意,因为在他看来,比利时的中立比起事关德意志帝国存亡的“时间差”的利用,根本不算回事儿。史里芬刚开始拟定这一计划时,只要求横切穆斯河以东的比利时一个小角,以后随着对计划的不断修改“小角”逐渐扩展成很大一片地区,这将在政治外交上承担很大风险,事实上,比利时中立问题成了英国参战的重要原因。在时间上,它忽视了老毛奇关于战争长期性的告诫,把赌注都押在速战速决上,确切地说,企图利用俄国动员的迟缓,打一个“时间差”,对法、俄实行各个击破。这就必须冒法军突破薄弱的左翼,长驱直抵莱茵河、以及俄军攻入东普鲁士的风险。史里芬一生沉缅于“坎尼战”的研究,他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想出现一次坎尼会战,必须一方有一位汉尼拔,另一方又有一位法罗。”他把对法国的战争想象成一个巨型的“坎尼会战”,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对方最高统帅必须是一个法罗式的蠢货。事实证明,法国的霞飞远不是法罗,德国的小毛奇更谈不上是汉尼拔。从作战样式看,“史里芬计划”也并非属于他本人所热衷的汉尼拔的“坎尼型”,而是一种放大的“斜行阵”,属于菲特烈大帝的“鲁腾型”。从德国为实施该计划而作的动员规模来看,属于孤注一掷的性质,他一反预备役部队只从事占领和后方勤务的传统,大胆将预备役部队用于第一线,没有留下战略预备队,当时德国的指挥教令中建议“甚至把最后一个营也投入战场”。

      三、大师的作品被平庸者修改

      小毛奇主持参谋总部后,开始担心东普鲁士的安全和西线左翼的安全,那两个方面正是史里芬的大胆之处,如果战争按计划打赢了,那两个方面将成为史里芬的伟大之处,以及大气魄、大手笔的象征。但现在小毛奇的个性特征使他越来越担心这两个方向上,薄薄的防线会不会被对方一下子戳成大窟窿,甚至在短时间内被撕成碎片。他没有勇气完全抛弃前任“伟大”的计划而重新拟出一个新计划,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功夫。到大战爆发时,“伟大”的“史里芬计划”已被小毛奇弄得支离破碎,非驴非马。所以,严格地讲,1914年德军的作战计划应叫做“史里芬――小毛奇计划”,其具体部署如下:

      在东普鲁士面对俄国的方向的上,布署了德军第8军团,共4个军、1个预备师、1个骑兵师、和一些地方警备队,约20万人,基本按照史里芬当初的设想,但也还是增添些兵力。

      德军在整个西线正面的部署上投入7个集团军,由北向南依次为:

      一、克鲁格的第1集团军,共7个军,3个骑兵师,3个后备旅,总数32万人。构成旋转部队的最右端,一面向法军后方攻击前进,一面在最外侧掩护整个迂回行动。它应到达艾克斯――拉――卡培里之线,然后攻占布鲁塞尔继续南下,从西南方向包围巴黎并卷击法军后方。

      二、比罗的第2集团军,共6个军,2个骑兵师,2个后备旅。总数为26万人。其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攻占列日要塞,为整个迂回行动打开前进通道,然后进到华费里和那穆尔之线,协同右边的第1集团军一起向内旋转,将法军压进包围圈。

      三、豪森的第3集团军,共4个军,1个后备旅,总数为18万人,与右边的第2集团军齐头并进,到达那穆尔和吉弗特一线,以压迫法军。

      四、阿尔勃莱希特的第4集团军、共5个军,1个后备旅,总数为18万人,担任右翼枢纽,当1、2、3集团军展开巨大包围时,通过阿登山区北部,缓慢前进到弗拉梅和艾尔仑北面的艾提尔特之线。

      五、德国皇太子普林斯的第5集团军,共5个军又1个师,2个骑兵师,5个后备旅,总数为20万人。其任务性质和第4集团军相同,右翼通过阿登南部山区进攻维尔通和隆维、蒙梅迪两个法军要塞。左翼留在提翁维尔的旋转轴心上。

      六、巴伐利亚亲王鲁普里斯特的第6集团军,共5个军,3个骑兵师,4个补充师总数为22万人。前进到莫斯里河将正面法军紧紧钉住。

      七、黑林根的第7集团军共3个军又1个师,2个补充师,4个后备旅。总数为12.5万人。应进至莫尔斯河上。

      就这样,在西线左、右两翼的兵力分配上,小毛奇不顾其前任的临终嘱咐作了重大调整,将史里芬1:7的比例改为1:3。西线的78师如果按史里芬的比例,左翼兵力应为9.75个师,右翼兵力应为68.25个师,现在小毛奇把左翼加强到23个师,而将右翼削减为55个师。原定在右翼开始进军时从左翼抽调2军共6个师增援的计划也被取消了。这样,小毛奇在决定性进攻方向上,把按史里芬意图应有的74.25个师减去了近20个师。此外,史里芬原来的计划中不仅要进入比利时,而且右翼兵力还要沿荷兰边界展开,越过被称之为“马斯特里赫特盲肠”的一片荷兰领土,迂回比利时列日要塞的后方,小毛奇改为直接进攻列日要塞。他甚至还准备将意大利20万兵力也算入西线,而史里芬从不对意大利人抱有幻想。

      如此一来,以大胆精神贯穿其中的大师级作品――“史里芬计划”被一个谨小慎微的平庸者修改得肢离破碎、面目全非,从而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敲下了第一颗棺材钉!

      四、史里芬的千古遗憾

      1906年,史里芬退休,小毛奇接任参谋总长。1913年,80岁的史里芬临终时仍一再叮嘱:“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尽管这一临终嘱咐随着德国悲剧的落幕而成为军事史上的名言,但那时他若九泉有知,一定会失望,他的继承人小毛奇是个生性多疑且又天生悲观之辈,他不具备史里芬那种作乾坤一掷式豪睹所需的自信、决断、冒险精神和非凡气魄。德皇选中小毛奇,是因为他和威震欧洲的伯父老毛奇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认为“毛奇”这个大名就足可使其它国家心惊胆寒。小毛奇不是参谋本部军官出身,他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庸才,史里芬的风格是大胆、再大胆,小毛奇信奉的是不要过于大胆,他的性格不适合执行史里芬计划”,也不适合担任参谋总长,对此他有自知之明,当德皇提出要他接任参谋总长一职时,他说:“一旦发生战争,我不知道将如何是好。我对自己很不满意。”他问德皇是否奢望“一张彩票中两次头奖”。不过小毛奇无论在个性上还是在政治上都不是一个懦夫,对军事形势的许多方面的判断都比较准确,他的不幸在于:让一个一贯谨小慎微的他,去勉强执行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制订的冒险计划。如果让小毛奇负责东普鲁士的防御或西线左翼的防御,凭他的素质会干得很出色,所以,并非小毛奇有问题,而是威廉二世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小毛奇身败名裂,也使“史里芬计划”究竟是登峰造极之作还是糟糕透顶的大杂烩成了千古之谜!

      从小毛奇的部署可看出,这是个两翼进攻的方案,按史里芬的意图,左翼6、7两个集团军在开战初应且战且退,引诱法军深入东进,使右翼更便于旋转,猛击法军后背,现在左翼却反而向西推进,对此,20世纪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富勒尖刻地评价道:这既不象“坎尼型”,也不象“鲁腾型”,任凭称它为哪一种,都足以使汉尼拔或菲特烈大帝在九泉下捶胸顿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建议对一战感兴趣的同仁可以开专版讨论。

      10年多前求学期间在图书馆乱翻闲书,其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出版美国文学艺术院第一任女院长巴巴拉?W?塔奇曼描写一战的力作《八月炮火》是我对一战历史的启蒙读物。该书描写一战开战前各国的政治形势、外交角逐、军事准备,以及开战后的第一场战役,即是马恩河战役。作者和译者功力极深。不知在座各位有谁看过?

      工作后访问过欧洲多个国家,每到一处,无论大都市还是小集镇,也无论是协约国英、法还是德、奥匈,每地必有两个纪念物:一是瘟疫柱,纪念欧洲历史上著名的黑死病(据说减少了1/4人口???);二是一战和二战纪念碑(或是雕像),往往刻有当地战死的居民姓名和生卒年月,许多不满20岁,看后让人感觉心酸。

      去年来英伦求学,学校内许多学院入口处也都刻有纪念碑,密密麻麻载有阵亡学生名字。镇上一银行营业处也立一铜牌,纪念在战争中三名服役并阵亡的职员。圣诞期间和夫人一起去Scotland某家庭Home stay,一孀居老妇人是Host,其叔即在索姆河阵亡,家中仍摆有照片,其时年仅18岁。据说那是英国战争史上最黑暗的几天,每天就有上万人阵亡。老妇人年轻时丈夫为英国在西德驻军工作(1960s),因此在西德居留多年。交谈中说起自己在西德时与德国人相处融洽,感觉德国人彬彬有礼,修养很好,并不恨德国人,可是她回想当年两国数百万青年为何上阵厮杀,白送性命?两次战争后欧洲各国政治家和人民痛定思痛,再也不相信great war这种鬼话(一战在欧洲被称为great war, 交战双方政府都宣传这将是终结一切战争的一场战争),以后欧共体建立,德法两国消除宿怨,欧洲人民现在融合程度极高,得拜两次世界大战后深刻反思之故。

      提外话:

      在苏格兰博物馆参观,发现苏格兰在一战时阵亡将士数远超二战。再次证明现代战争中平民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当然是在战火燃烧的土地上),而军人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家园 俾斯麦的作用

      如果一战时,铁血宰相仍在的话,首先能否开战难说,其次肯定不会拉着小兄弟奥匈和土耳其这样的帮手。第二帝国颇有点蜀汉的意思,俾斯麦之后,后继无人啊。

    • 家园 主要是德国的海军太弱,一战二战都吃了这个亏。如果海军强大,二战未必灭不了英国。
    • 家园 德国也就是命不好,身在欧陆上就决定他称不了霸

      一战俄国差法国强,二战倒了过来,何况就算他在陆上再强,有个美国在那和英国联手,总得不到好处,闹不好还要来个美德冷战,

      • 家园 美德冷战好!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和美国、德国关系都不错,肯定是它们拉拢的对象,因为大家相距较远,不会有什么矛盾,两边讨好。中国最危险的敌人还是日本和俄国。

        • 家园 唉,也要中国争气啊

          假如象旧中国那样,也就是被忽视的份,别人拉拢也只拉拢日本啊,还好二战日本站错队伍了,不然中国真是危险。

          所以新中国再怎么,也有被拉拢的资格,已经很不错了,当然这点蒋介石毛泽东都有功劳,朝鲜战争也有功劳。没那么几场大战,中国也成不了三角中的一角。

          不过假设一下,当年假如日本和美国英国结盟.....中国要和谁结盟......难道是德国~~~~~汗一下。

          • 家园 中国成为战后“四强”时就是旧中国

            也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及常任理事国。新中国在倒是有25年时间连联合国的成员国也不是,60年以后是苏美两国的共同敌人,而且是联合国决议中的“侵略国”,地位与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相仿佛。

            二战后,中国是美国在亚太最重要的盟友,拉拢的对象,如果大陆不变色,根本没有小日本什么事,而且中国军队当时也是参与占领日本的,哪有小日本今天的闹腾?

            • 家园 中国现在的情况老蒋老毛都有功

              联合国嘛,得到那席位是老蒋的功劳,但是之后变色~~~~~~~~~说实在这位置本来就应该中华人民共和国做,没做上不是中国实力问题,是老美搞别扭呢,最后该进去还是进去了,说真的,联合国不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搞什么侵略国....那才是有点昏头。而且也不见他们敢入侵中国.....

              不过和美苏两都搞的不愉快,那确实是失策,其实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态度比斯大林好多了,但是毛泽东就是和他不对板.......其实中苏合作~~~~~~从某方面来说也不错,当然假如和中美也不错,两个都闹翻~~~~~~~~确实有点问题,不过中国的实力在那,不管美苏谁入侵中国,另一方都不会袖手旁观让对方得利~~~~~~就象当年德国入侵苏联。

              至于小日本......这个~~~~~~~中国是不能扶持再扶持日本的,但是......总不能因为说为了不让美国扶持日本,中共就不打解放战争了罢....

              有点偏题,楼主莫怪

          • 家园 如果社会主义俄国也加入德国一方的话, 和德俄结盟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