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求助】【原创】窃明窃明,谁在窃明? -- 黄花2003

共:💬30 🌺4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求助】【原创】窃明窃明,谁在窃明?

    首先说,《窃明》是一本能看下去的网络小说。这个评价不低,因为这年头本人根本就极少碰小说,近些时间才看网络小说,而网络小说也没几部看得下去的。其他高一点的评价我觉得就过份了——一家之言,其他人认为〈窃明〉就是好就是好的,我也不反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现在《窃明》终于完了,对于这个结局我觉得不够爽。因为我看《窃明》最大的兴趣就是看它的战争场面,其他方面就乏味得很。感觉就是打电子游戏,角色模糊,细节枯燥,除了杀人。

    小说说白了是讲故事,是讲一些人在干了一些事,人物刻画深刻丰满,情节生动,就是好作品。先说人物,小说要以人物刻画为中心——这是学生时代教科书中说的,好的作品一定有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不认为教课书说的都是真理,但这说法起码很对头。可惜,《窃明》的最大问题是,里面除了贺定远还有点人味外,从头到尾,看不到一个人。不是说没人,而是这些东西是人吗?以正面人物为例,就是一群流氓地痞,下三滥人物。其实,就是这样的货色也没啥的,韦小宝同志就是小瘪三,但在金大叔的手下,也是干得有声有色,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完了还让人觉得这小子挺可爱。最糟的是,在〈窃明〉里边,这些个正面角色给人的印象,极其阴暗,让人以为半夜见了鬼直冒冷汗。流氓地痞给人的感觉,远远看上去的话,在俺们普通善良老百姓眼里,会觉得阴险恶毒,让人畏惧;但流氓地痞也是人,如果你有机会接触的话,会发现他们里边流氓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些甚至比普通人还值得信任,有些人更仗义——一部〈水浒〉说的都是这些流氓;有些对人还真好——当然你得是他们的人。所以不是说流氓地痞,而是说感觉。什么感觉?举个例子,比如黄石发迹前杀未婚妻,也许有什么苦衷(一个女人,不杀不行么?)。你杀就杀嘛,还跑到现场,把女孩上吊的场景认真地考察一番,就象是看杀猪,就看它怎么个死法。外链出处用网友的话,这不是在挑战人类的道德底线吗?人总有不得以为之的时候,但你伤害的对象是人,你也是人,总得表现得象个人样吧?还说韦小宝同志,人家也杀人,但金大叔手下,不仅是韦小宝,就是他所杀的人,这个人性也在呀!其实,〈窃明〉里边所有的人都不是人,就是电子游戏里边的角色,打游戏就是为了闯关,闯关就得杀人,在里边杀人是不用理由的,更不用有感情,享受的就是杀人的痛快!这就是问题所在。也因此,我们看到〈窃明〉里边的人物刻画基本靠情节推动,但情节却缺少细节,里边的细节就象国宝和黄石给人的感受——单调。作者笔下的人物,就是工具。如,主角穿越的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跟三个使女困觉,怎么看象上大厕用手纸,用过就扔。不爱惜自己的笔下的角色,也别指望他能正确对待“人“。看来看去,〈窃明〉就只有一个贺定远是个人,有人味。只有从贺定远老爱激动(〈窃明〉也只要他还会动感情),以及和他老婆小家子气地惜别桥段上,还透出一丝温暖的人性!

    再说说里边的爱情,我也很腻爱情至上的,但从男女感情里面起码能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他内心的感情世界,也反映出作者的文笔能力。我怀疑作者根本没谈过恋爱(如果真地谈过,那就更恐怖了)。也许,作者是想通过主角跟两女人的感情纠葛来表明他也是一个人,但他们失败了。黄石跟烧饼MM在沙滩上约会,一个啃着烧饼,一个呆站着,说几句没盐没味的话,这叫恋爱?整个叫无聊!还有,黄石跟赵二的分分合合,刚看到有一点苗头,一出事,主角也浑不把赵二的生死放在心上嘛。最后,连国宝自己也对自己对”感情“这东西的表达能力绝望了,结果是赵二消失了,正纳闷黄石老婆是谁,突然蹦出小MM叫黄石爸爸晕。

    好的电视连续剧(小说跟电视剧亲近)有两种,一种是主角鲜明,如〈亮剑〉里边的李云龙缺了他这部戏就没戏了;另一种是主角没配角出彩,如〈士兵突击〉,要评选谁最帅,主角许三多最多老三,班长和连长在前边抢位子呢,网上真的投过票的。〈窃明〉恰好两者都不是,主角配角除了给人阴暗的感觉,都是面目模糊。一帮配角就是围在黄石身边的狗头军师,当别人命悬一线时就净出些没心没肝的主意,算计别人的生命时的极端冷静,象是别人都不是妈生的。还是以处置妇女为这段为例

    外链出处

    不过,〈窃明〉还是有一些亮点的,如让我们见识了棱煲、枪阵,看到了明末东林党的另面。

    进入正题。

    等等,窃明的不是黄石么?

    答:不是。是袁崇焕,黄石窃的是基督教。

    不会吧,谁说的,有什么证据?!

    答:〈窃明〉里写着呢。

    你不会是反击反击反案风吧?

    答:不是,我在挖坑。

    凭啥?

    答:萨苏能挖我为什么不能挖!挖坑就是好呀就是好。。。。。。。。

    • 家园 【原创】窃明窃明,谁在窃明(续)

      填坑了。。。。。。

      来点无厘头。看完了《窃明》,好家伙,窃明的原来是袁崇焕!

      证据,有。不过要重翻《窃明》,让我很烦,就简单点好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翻。

      首先,我们要在历史和小说之间划条线。因为,历史本身(不是历史研究)是没有可能性的,你要拿历史说事,你得说出发生过的事。比如说,你可以说,我们不能说如果没有清朝,中国就很快出现资本主义,因为这是没影的事,也许中国会变得更糟粕也不定。但小说可以,王小波引用卡尔维诺的话说过:小说有无限种可能性,又说‘小说“可以让人投入澎湃的想象力。对待历史和对待小说,是不一样的,不能混淆。就说三国,如果是看待历史,曹操这个人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如果是看《三国演义》,你就可以说:这个人还真坏!还有诸葛亮,在历史上没那么神,但在《三国演义》里边,他就是!象”空城计“、”草船借箭“之类的好事,历史上也没有。但你如果说是小说三国,那还真有,白底黑字假不了。最糟的是,把历史和小说给弄混了。为了不引起争鸣给弄进争鸣区里,还说说三国。你要说曹操是好人,是英雄,被罗慣中给抹黑了,我们要一致声讨和抵制〈三国演义〉。这就不对了,〈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呀。现实是,小说奸臣曹操和历史上的能臣曹操相安无事,老百姓眼中亦神过妖的孔明和学史者眼中能力并没那么强最后累死的诸葛亮也不矛盾,就是看历史和看小说,用了不同的眼睛。即使是同样是小说,同一段历史,也会有种种可能性。如太平天国历史,你可以写洪全秀们怎样高大全(至少是前期),曾国番们是如何的封建和残暴;也可以写太平天国的愚昧、荒诞、破坏,也可以写对手的力挽狂澜;也可以公正一点,写一写那里危难的中国和艰难的农民军和同样艰难的清廷。

      如果能把历史和小说分开来看,也许,〈窃明>里边的袁崇焕就没那么不堪,“争鸣“也少一些。当然,关注度就没那么高了。但怎么说,小说不是历史,区别开来比较好。

      得承认,国宝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是我包括好多人是无法达到了,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就不做了。所以,我就从来断小说版的袁崇焕窃明。但小说版之前,我想插个现实版的。无厘头么,大家原谅一下。

      (现实版)

      不管是卖国还是窃明,都得看他的行动。也部分同意这种看法,谁叫古人云:听其言看其行呢。但,我不能说:我不需要为一个窃明者辩护。因为,我也不能说:袁崇焕是个窃明者,所以他窃明了。这是要被欧的。也因为,现在的法律告诉我们一条刑事审判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一个人未经审判,你就不能判定他犯罪了,说他是罪犯,就是上了手铐,也只能说是“嫌疑犯”。这条原则的好处就是,宁可放过一千个坏蛋,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因为,西西河里的都是好人,你不想被冤枉吧,哪怕放过一千个坏蛋,也不能冤枉到你头上,对不对。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得说,判一个人窃明,得有证据;不仅如此,专业话里说的,还得证据确凿,各个证据之间相互支持,形成 证据链。在这个基础上,事实清楚,下一步才可以依法裁定。而,用什么法,要慎重。因为,法律也可以说是“看法”――作为一种规则,它可以作为判定哪些行为违不法。现实中我们也知道,人和人的看法是多姿多彩的,同样的事物、事件,一千个人可能真的有一千个观点。一千人有一千个哈姆来特。让春秋时代的人看来,伍子胥卖楚国了,但并不觉得咋地。相反,如果老伍父仇不报,那就太牲口了。具体到,鉴于卖不卖国这帽子太大,我觉得这标准还是要严格点好。我的意见是:不能靠推测。

      为了说明上面的理由,我举个例子。不久前出现的“南京彭宇案”。外链出处一审判决中出现的问题是:该案法官把审案当写小说了。如果是写小说,作者就可以首先判定:现在哪有那么好的人,肯定是年轻人撞了老太太,怕老太家人找他算帐,就送了医院,没想到那么严重,怕出巨额医药费就抵赖了――先来个“有罪推定“。然后,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于是,就推测起来――“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怎么着被告得出点血了。说实话,当时我看的是中央台的一节目,当时就跳起来了。你是法官,是在审案子哩。老太太根本没什么确凿证据。相反,被告还有一目击证人出庭作证。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审判的结果应该是向被告方倾斜的。审理的法官可能又犯了传统“和稀泥”的习惯了,虽然事实不清楚,那就和谐一下吧,两边各负一些,你多少他多少,大家结了吧。我当场就对那口子说:这法官就不怕社会影响?结果,我真给我说中了。后来在网上就看到,还是南京,另一老太太(中风?)倒在大路上起不来,旁边围了一堆人,有些人看不下去想出手却被旁边的人告诫:你不记得彭宇事件了?最后老太太躺了几小时,才被闻讯的女儿扶起来。呜呼!。。。。。。。

      这就是把现实当小说出现的社会怪象。

      引申出来,把小说当现实,把写小说的当法官,也一样糟粕。因为我们不是旁听庭审的,实际上大家如果去庭审一定觉得头晕脑胀,一头雾水。而如果你去看港片《法网柔情》之类的电影,当然很精彩,虽然看过实际的庭审你知道这不是那么一回事。同时,写小说的把自己当法官也一样糟粕,因为你不专业,不一定有法官的素质,审案还是交给专业人业来干,来点虚构,再加个声明“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对路了。拿历史小说来说,就不必要写着小说,又把自己当历史学家,历史学的严谨和小说的无限想象力毕竟是有冲突的。

      (小说《窃明》版)

      废了那么多口水,现在我终于可以“有罪推定“,施展乾坤大挪移,来个”大胆推测,大胆求证“了,小说么,你拿我怎么样?哈哈。。。。

      首先声明:以下的说法,基本在《窃明》框框里面,同时基本靠推测,如跟历史相同,纯属巧合。

      前面说了,部分同意国宝的行动说,不管是卖国还是窃明,都得看他的行动。这只是一方面而已。因此也看出小说家毕竟不是审判专家呀。比如说,我们要判一个人卖国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叫“背叛国家罪”的话呢,光卖国是不够的。首先,从刑事审判理论来说,犯罪构成包括:主体要件(什么人实施才能构成犯罪)、主观要件(故意或过失)、客观要件这(实施什么样的行为,靠什么样的社会危害)、客体要件(侵害了什么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结果我们看出,行为也就占四分之一强。为了不争鸣起来,就不说叛国了,举个简单点的:杀人。比如说:杀人偿命。这句话如果是平时场合,我就不能跟大家抬杠了,因为这很无聊,而且有被受害者家属殴打的危险。可是我要是杀人了,你说杀人偿命 天经地义,因为你有杀人的行为,无需辩护,你去领死吧。我就要拼命辩解了:杀人不一定就是杀人犯!道理单单呀,白痴杀人了,隔壁十三岁的小强杀人了,结果,法官说他两人属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没事,该回家就回家,家长看好点哦。因为不符合犯罪的主体要件。而我杀人最后也没事了,因为俺是“正当防卫”,不仅不该判刑,而且应该戴大红花。

      大家看清楚了吧,我杀人了,但不一定就是杀人犯。

      所以,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袁崇焕有卖国行为,但不一定就是卖国贼?

      可以的,起码我但保证在《窃明》里看到了,按照我小说式的推理方式,对于袁的卖国行为,我的最终结论是:袁崇焕是在窃明。

      先说,帮大家解释一下,许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黄石那么恨袁崇焕?他可以恨一个人,但没有哪一个人象袁崇焕恨得那么彻底,恨得那么深。如果有机会,我想他是不会放过吃袁肉的。而其他人,象敌人,他可以一面骂建奴,一面不断表现出对皇太极的佩服;也可以对弱智的崇祯表示感恩,也可以跟见到敌人跑路天下第一的关宁军将领关系融洽;甚至,可以把历史上铁板梆梆的卖国贼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祖大寿称兄道弟,百般拉拢。而只有袁崇焕,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没一句好话,最后一口咬定:袁崇焕,卖国贼!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对手。

      为什么?因为黄石很清楚,《窃明》里只有袁崇焕是他真正的对手!准确地说,窃明的对手。汉奸也可以趁机TJ,扼杀于未然,而却深知袁崇焕性格坚忍不拔,不达目的不放松,这就极大危胁到黄石一号《窃明》男主角的地位。而实际上,袁崇焕在〈窃明〉中还差点成功了,黄石这太祖也差一点TJ。是可忍,孰无可忍!

      还有,袁崇焕在〈窃明〉里对女真族同胞作战中的一些表现极糟,甚至是不可思议。连黄石的狗头军师们都不知道袁不知在卖国呢还是卖狗肉还是什么东西,只能归到工作能力上面。而黄石也只是更进一步点明是袁的道德问题。我们知道,中国人至少从明朝到现在,老爱把所有的事归结到道德上来,结果现在我们知道了:道德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也不能解释一切。事实的真象总带有功利性。

      我开始也不得其解,书中的解释也不能满意,真是袁崇焕的无能或者卖国?看到尾声,终于掩卷而叹:吾知矣,袁崇焕原来是想窃明!

      不这样,你就不能解释袁的一系列行为。我们可以从〈窃明〉中作者的感言中找到端倪。请看感言中列举的袁的卖国罪行:

      一、 不经国家允许,与敌人议和;

      二、 将粮食等战略物资卖给敌人;

      三、 杀害已方抗敌将领;

      四、 作为一个战区负责人,却把友军从关键点掉走,导致敌人成功入侵;

      五、 身负守土重任,眼看敌人入侵国土,不抵抗不报警。

      黄石他们认为这是袁为了卖国而这么做的。袁本来到东北是为了名,又好吹牛,不是在皇帝跟前说“五年平辽”吗?现在平不了怎么办?议合,但皇帝又不肯。眼看到期就可能被**,干脆引狼入室,让建奴打到京城,逼皇帝议合。是这么个逻辑吧?如果错了别欧我,我看书都是“观其大略“(萨苏说的,哈哈)的,重翻〈窃明〉对我来说又是个负担〉。。。。。

      这种观点很勉强,其实换上我的观点,大家伙一看就明:袁崇焕这么做是为了窃明。我还想暴个料:袁崇焕被换掉了,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不同于黄石的穿越,不是人的穿越,而是灵魂,袁崇焕被一个穿越者的灵魂钻进了脑子,具体参考同朝代的〈回到明朝当王爷〉。这一点黄石我想是知道的,也造成了“同行是冤家“的情结,一开始就感受到巨大的威胁,并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敌意——不这样,怎么能解释黄石对袁崇焕近乎偏执地仇恨?!

      你说我为什么能这么推论呢?我就要说你了:小说有无限的想象性,黄石能穿越,袁崇焕就不能?黄石能窃明,袁崇焕就不能?

      跟黄石一样,从小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也竭力阻止建州女真对中原的入侵和对华文化的破坏。所以,当他有了机会,就抛弃当地方官捞大钱地机会,义无反顾地以一名文弱之躯北伐,投入到抵抗女真的抗战的最前线。可惜的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这位穿越者也许学历不高,也许还未成年,结果既不能发明新式武器和培养新式军队,也缺少正确的手段,结果是束手无策,回天乏力呀。他从教课书中了知道建州的利害,又在接触中对女真的实力有了深刻的体会,自己手下又是一群废物。无奈之下,只好考虑跟女真友相处,以合议来争取时间。同进也考虑到中国到明朝,已跟外夷议合等于卖国,只好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干――这种苦有谁知。可东北还有个毛文龙,还偏偏在这事上净给我捣乱,你怎么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呀?杀了你,我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为了中华民族,就让我背负这千古骂名吧!这也是我的原罪!卖粮食给女真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游牧业在古代就是一种脆弱的生产方式,又遇上百年不遇的小冰川气候,游牧业遭到巨大地打击,游牧民族兄弟没东西吃了,就会成为一群饿狼。狼不饿的时候都那么凶了,何况。。。。。还是喂它点东西吧,总比窜进家里抢好。。。。。没想到,最后饿狼还真要闯关呢!我想想,让我想想。。。。。。有了,干脆引狼入室,借建奴窃明!!!建奴想入关抢东西么,就让他入关,而且我还要为他提供便利,反正历史书上也说了,这次北京没事。建奴打到北京城,到时我就去勤王,然后就要求率部进城,进了城以后嘛,哼哼哼哼,还不是我说了算。先控制崇祯这白痴,赶走建奴后,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政权,最后自己干皇帝——我要窃明!!!!!自己当皇帝就是好呀,没人约束,可以聚精会神闹革命。嗯,先来个改革开放吧,然后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个基本点五百年不放松。中国特色的工业革命也可以考虑了。。。。。。中国面目焕然一新,建州?早该统一到祖国大家庭,就叫他们满族吧。。。。。

      现在,不用解释,你们终于理解袁崇焕后来的一系列所谓“卖国行为”了吧?

      可是,明末最可爱的人袁崇焕不知道,另一位史上最黑暗的穿越者黄石正在阴暗地角落用阴森森的目光紧盯着他!

      我们有理由相信,黄石给崇祯写信,对袁崇焕率部进城的事告了秘。一个天才的窃明计划破产了。。。。。。。另一个穿越者趁机窃取了原本属于袁崇焕的胜利果实。

      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欺骗得了一时,欺骗不了历史,让我们来还给袁崇焕一个公道吧。袁崇焕,才是真正的窃明者!

      谨以此文向真正的窃明者袁崇焕致敬!

      后记

      等等,《窃明》中最后明明是黄石窃到明朝,袁崇焕不是栽了吗,怎么又说袁崇焕是真正的窃明者?

      答:历史上有黄石这个人吗?!

      • 家园 击节,送花

        小说和现实那段说得太好了。尤其能联系到彭宇案……很有启发意义。

        可惜的是,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把小说和现实分清楚。不仅如此,能不能把读者甚至包括作者都忽悠进小说,似乎还是衡量小说水平的重要标准

        • 家园 你说得对。问题是

          ,《窃明》把自己忽悠进去了,最后却没能把相当一部分读者给忽悠进去了。这标准老金就做得好。所以有些人把国宝跟老金比,我是不同意的,至少在小说方面。

      • 家园 你还没搞清“窃明”的是谁……
        • 家园 您这肯定是把窃明当了历史呢

          楼主写这东西摆明了是调侃呢,只是讽刺一下如果对同样一段历史材料进行极端性的解读可以做出怎样貌似合理的评价而已。至于到底窃明的是谁,谁在乎啊,只是小说而已。您还让楼主再去看一遍书,这又不是圣经,不是毛选,值得看那么多遍吗

          • 家园 太感谢了!

            有人说《窃明》三大硬伤,实际上还有一大伤:无逻辑。因为你是卖国贼,所以你卖国了。这是上帝的口吻。

            所以,我就说,卖国,光有所谓“行为”是不行的。

            刚看了一本书,说了件事:林则徐可以说是民族英雄吧?(现在一说到这个词,底气就不足,因为一说谁谁是民族英雄,多半是要被翻案甚至有可能是卖国贼!)按当时的人(特别是官方人物)看来,竟然是卖国贼!因为,他主张要了解外国,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如果按《窃明》的逻辑,只要找找当时相关的资料,一看:嗯,当时的人对林则徐的评价原来如此!不敢说现在,若干年后,也许林则徐还真再当卖国贼的可能。

            还有,网上竟有一帖子说鲁迅是汉奸。证据?鲁迅不是31年后还跟日本人内山完造等人来往吗?再加上鲁迅交往的一大帮日本朋友,这里面的蛛丝马迹。。。。还别说,还真有许多跟帖的SB恍然大悟起来。其实,当时跟内人完造交往的中国人多了,有一些还是名流。汉奸的名单还可以更长。

            如果这样,我还可以说写国歌的聂耳也是汉奸,这日本人打进来了,他还跑到日本治病,居心叵测,表明他对对日本人极端地信任,病个半死就公开背弃国人去找日本老爹救命去了。对这卖国行径,我们就不用理由了,直接给他定个卖国罪。再宣布,以后唱国歌的都是“哈日”,都有可能当卖国贼。

            霍元甲也是卖国贼,看病不在中国人自己的医院,干嘛跑到日本人的医院,死也要死在日本人手上,摆明跟中国人决裂嘛。

            还有,孙中山曾借日军打清廷,借外国人打中国人,汉奸!蒋介石在抗战时还背着共产党和国人跟日本人谈判,汉奸!(这个典型了,〈窃明〉里就有)汉奸的例子一抓一大把呀。

            最后,我的结论是:当民族英雄最倒霉,当汉奸最好!因为当民族英雄不仅意味着没好下场,身后都统统被诅咒,还可能反成汉奸;而当汉奸在世时风光,完了迟早有人帮翻案。汪精卫汉奸就当了几十年,就有人说他忍辱负重了。这“卖国行为”铁板钉钉,咋经不起推敲呢?这汉奸还真有前途。

            最后不得不声明:叫我回头再看《窃明》的,看了上面的话想当汉奸的,或者帮我找卖国贼的,就不要给这帖子回复了。谢谢

        • 家园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窃明的实际上是黄石?

          简单地解释一下。〈窃明〉里的袁崇焕做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黄石他们的解释是袁崇焕因为要卖国所以就这么做了。我说不是,应该是袁崇焕想窃明,所以引狼入室,趁水摸鱼。这么个思路回过头来看袁在〈窃明〉的一系列行为,就顺了。

          当然,在〈窃明〉里窃明除了袁崇焕(经过我小说式无限想象力的论证下,是可能的)还有黄石,而且的的确确最后成功的是黄石。但,〈窃明〉〉把历史给架空了,塞进了一个黄石来窃明;我在这个帖子的后记里又把〈窃明》给架空了,认为本来就没有一外黄石,所以窃明的只有袁崇焕了。算是给《窃明》开了个玩笑。

          你不会跟我来真的,以为我在说历史吧?

      • 家园 高,实在是高!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送花。

        你真是高呀。

    • 家园 花了,不过为了看战争去看《窃明》说明你是牛嚼牡丹,

      里面的战争场面全是COSPLAY,多的不评论了也给个链接吧,看看mm们读出来的是啥样子。

      外链出处

      • 家园 谢谢你。看了,原来MM们也部分同意我的说法。

        说起来,黄石对他身边的女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背叛!他背叛过孙小姐、背叛过赵大与赵二的、背叛过烧饼妹,还有商人细作的婢女、后金送的两名歌姬。在起点书中,他也是个著名的负心汉了!

        只是,我不认为是背叛,因为在主角眼里她们原本就算什么。本来是为了证明主角还是个人,他是有感情的。但无论是黄石和国宝,都失败了。这是我个人观点,具体在其他帖子也说了,不重复。

        佩服这MM的眼光,能从《窃明》里看出这么多东西,真的。看来,人和人的眼睛,看的东西还真不一样。

        好几位朋友告诉我,见过将要被杀的牛流眼泪。。。。。所以我觉得牛的《窃明》这朵牡丹比,是有感情的。

    • 家园 ”这些个正面角色给人的印象,极其阴暗,让人以为半夜见了鬼。。。“

      很好,很强大。

    • 家园 这样的文章就是“文学评论”了。对文艺作品还是搞文艺评论比较好一点

      老兄对〈窃明〉人物塑造的批评和我的看法很相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