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猎杀红十月号》影评暨电影与小说原著的比较 -- 天火

共:💬35 🌺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猎杀红十月号》影评暨电影与小说原著的比较

    《猎杀红十月号》(The Hunt For Red October)是美国著名军事小说家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一位苏联资深潜艇军官马科•雷缪斯(Captain Marko Ramius)因对苏共制度不满,纠集了一批亲信军官,指挥苏联最先进的携带26枚SS-N-20潜射弹道导弹的台风级(Typhoon Class)战略导弹核潜艇“红十月”号叛逃到美国的一段惊险曲折的经历,以及围绕着此事展开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战略博弈、军事对峙、诡诈莫测的情报战等种种扣人心弦的故事。该小说胜在其详尽真实的军事知识、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的描写,结合了当时(1984年)美苏争霸的冷战背景,构思精巧独到,也很迎合大众口味,因此推出后大受欢迎,长期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而在小说原著基础上改编后摄制的同名电影(1990年),也成为军事影片的经典之作,尤其在关于潜艇战题材的众多电影中,必有“红色十月”的一席之地。

    本文不予讨论此片中场景、道具、画面、演员、演技等问题,而着重比较该部影片与其小说原著的异同、优缺点及其它。

    首先,一个有趣的细节:小说及影片在美苏两国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极尽真实,可是一旦涉及两国最高领导人却语焉不详,不肯给出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名字,虽然从情节上可以推断出来到底是何人。如原著所述,“红色十月”叛逃是在1985年3月11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夕,书中苏联最高领导人“纳尔莫诺夫”是在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之后接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因此可以断定,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必然是两者之间的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任期从1984年2月13日到1985年3月10日,比袁世凯稍强些的短命首脑)。同理可知,美国总统必定是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的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任期1981~1989)。另外,故事的时间跨度为12月3日至20日,所以此事的真实发生时间也只可能是1984年12月。

    虽然简单推断就可以得出确切结论,小说却依然避讳,把苏联最高领导人称为“纳尔莫诺夫”,而美国总统甚至不提名字,只是说他之前曾经做过法官,这也和里根这名好莱坞二、三流演员的履历不符。一来,小说毕竟是小说,让人太当真了误认为实有其事可不好;二来,可能是担心政治上比较敏感吧。更有甚者,书中把12月3日设定为星期五,查对年历可知,只有1982年、1993年符合,和故事大背景矛盾,可见作者是故布迷魂阵。

    影片略微大胆些,说明了当时苏联的确是契尔年科执政。但是,主人公杰克•瑞恩(Jack Ryan)在小说中是直接和总统发生接触,影片却把总统这个人彻底删除,用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杰弗里•佩尔特(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Jeffrey Pelt)来代替,避讳得不可谓不小心翼翼。不过,影片中都是由这位顾问来主持美国最高层军政情报首脑的联席会议、召见并约谈苏联大使、决策如何处理战略导弹潜艇叛逃这样的国际间大事,感觉上总有点怪怪的,不要说其人在级别和权限上尚不够资格,至少也不合乎礼节。

    电影小说之间有一个重要不同。几十万字的小说,尽可以多线并行、放手铺陈,细节上挥洒笔墨、刻画入微。可是对于只有短短两小时左右的电影来说,不可能把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一古脑儿塞给观众。因此,只能大量删枝减叶,精简合并情节和人物,采取单线或至多双线发展。否则,只会让人头晕目眩,不知所云。

    一,影片删除了某些枝蔓和次要人物,让主线更加清晰。比如苏联高层的勾心斗角、美苏之间的间谍及反间谍战、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英国军情六处(MI6)的合作、大西洋上的美苏军事角力、美国接纳红十月号叛逃所做的大量工作等内容通通不留,仅仅留下两条主线:主人公瑞恩的行踪和红十月号潜艇的旅程,两者逐渐交汇到一点直至终局。

    二,影片对某些情节作了修改,小说中红十月号首先和美海军达成接触,继而共同潜航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即将到达目的地之前才和奉命追杀的苏联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Alpha Class Nuclear Attack Submarine)展开最后决斗。影片把这三天内的情节合并、浓缩到半天之内,使整部影片情节紧凑,高潮迭起。

    三,影片也增加了小说中不存在的情节,如惊心动魄的在冰岛南部水域的水下“红色一号”通道(Red Route One),红十月号紧急规避苏联熊狐步式(Tu-142M Bear Foxtrot)反潜轰炸机投放的鱼雷这一幕。如果没有这一剧间高潮,红十月号的旅途就显得太过于平淡,对于影片来说不是件好事。小说可以在某些时候尽量发展其他旁线而暂时淡化主线,电影放映中却需要随时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段新增的情节实属高招。

    四,为了照顾许多不愔军事的平民,影片安排了一名新兵在美国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达拉斯号(Los Angeles Class USS Dallas SSN-700)声纳室受训,借他之口做提问,让资深人员做解答。像声纳系统如何工作、美国潜艇的跟踪战术、苏联潜艇常做的行进间机动“疯狂的伊万”(Crazy Ivan)都做了解释,同时也衬托出美军实力的强大及人员素质的高超。其实,能够在美军潜艇部队服役的艇上官兵一定是受过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严格的考核后才有资格上艇,不可能出现影片中那种一窍不通的菜鸟。

    影片对红十月号的苏联潜艇官兵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性格刻画:

    靠窥探个人隐私来观察艇员稳定性的政治委员普廷(Political Officer Ivan Putin)。虽然出场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就被雷缪斯干净利落的手法折断颈椎身亡,可已经充分表现出了一名苏联国家安全局(KGB)人员的特色,每句话中都暗藏杀机,不得不让人强打精神应付。

    艇长雷缪斯的挚友、忠实的副艇长鲍罗丁(Captain Vasily Borodin)。在众人面前永远坚决维护艇长的权威和决定,私下里才交换个人意见。最后,在潜伏艇上的苏联特工突然开枪射击时,他一下把雷缪斯推开,自己却胸部中弹身亡。

    敢于直抒己见、当面顶撞雷缪斯的声纳军官维克特(Victor)。叛逃军官们的秘密会议中,只有他大胆质疑普廷是被谋杀而不是意外身亡。当雷缪斯告知众人,他已经致信莫斯科的红旗北方舰队司令部帕多林上将(Red Banner Northern Fleet Command Admiral Yuri Padorin)挑明了叛逃企图,意图断绝众人后路,也只有他敢于指责雷缪斯太过于表现自我而不惜把全体人员置身于危险境地。

    身穿红色工作制服,为人深沉多智,于不动声色间策划了假造核泄漏事故,欺骗其他不知真相的艇员逃离红十月号的轮机长。

    技术娴熟且自信,声称只需要一张海图和一块秒表就能通过红色一号通道的领航员。

    借厨师身份掩护隐藏在艇员内的苏联军事情报局(GRU)特工罗戈诺夫(Cook Loginov) ,他在雷缪斯格杀普廷后接收导弹发射钥匙一刻的适时出现、雷缪斯宣布假命令时的迷惑不解,为最终的身份暴露埋下了伏笔。为了不让红十月号落入美国人之手,他力图射杀敌人未果,立时决断引爆导弹与潜艇同归于尽,更表现出了特工们平时低调阴贽、爆发时冷酷果断的本质。

    以及那位实质上以小丑面貌出现的随艇军医彼得洛夫(Doctor Petrov),被雷缪斯等叛逃军官轻蔑戏弄、玩弄于股掌间而不自知,也隐晦的反映出美国人对苏联人的蔑视和讥讽。

    其他苏联官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全体唱起苏联国歌的镜头,颇为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有一个可能被忽略的细节:雷缪斯宣布本次任务完成后将到古巴休假,全体艇员欢呼。其中一位情不自禁双手比拟了一下葫芦形曲线,不用说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吧,呵呵。不过影片末尾苏联艇员们被狠狠涮了一把:达拉斯号为了引开冲向红十月号的鱼雷紧急上浮(Emergency Float)冲出海面(这段美国潜艇紧急上浮的真实镜头很是壮观),苏联艇员误以为美国潜艇与红十月号交战不利被逼出水面而欢呼;之后苏联阿尔法级潜艇被自己发射的鱼雷击毁,爆炸在水面掀起巨大的水花,艇员们黯然神伤,脱帽或划十字为“牺牲”的红十月号默哀。美国编剧这里做得颇不厚道。同样的手法也用来对付影片中的苏联大使(Ambassador Andrei Lysenko):被通报红十月号“不幸沉没”的消息后,他尴尬的再次提出援助请求:“我们还损失了另一艘阿尔法级潜艇。”被对方半意外半嘲弄的反问弄得哑口无言的表情,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另外,别忘了主角:叛逃策划者马科•雷缪斯,是一头因痛恨苏联害死他妻子、深谋远虑的组织了叛逃活动、作战经验丰富的老狐狸。除了在红色一号通道中镇定自若的指挥潜艇,在即将撞山的千钧一发之际急转弯摆脱紧追不舍的鱼雷,更为突出的是受到阿尔法级潜艇的攻击时,面对已经近在咫尺的鱼雷,他若无其事的问瑞恩写了些什么书,还作了番评论。这些小说所不具备的人物塑造,是影片对前者的超越。

    影片中的美军官兵也值得一提:声纳兵琼斯(Jones)前一秒钟还和别人有说有笑,警报一响就转眼间投入了全力工作状态;艇长曼库索(Captain Bart Mancuso)得知自己上了瑞恩的当,不但不发作,还说:“我已经好久不打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说不定会把美女三围发了出去。”典型的美式幽默。

    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在影片中表现得极为浓厚。小说中,虽然瑞恩是一位重要人物,但不至于到影片中举足轻重、凡事非他不可没他不行的决定性人物的程度:原著描写说明了是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完成了接纳叛逃的工作,影片把这些都归结为个人的成功。原著已经把瑞恩塑造成一名意志坚定、聪明机智的人物。他因直升机事故身负重伤,还在病榻上坚持完成学业;不但准确判断出雷缪斯是想叛逃,连他伪造核泄漏事故骗离其他艇员的方式也推测得八九不离十,实在是料事如神;故事最高潮也是瑞恩在红十月号导弹舱内与苏联特工的决斗。再看影片,一开始就是瑞恩带来了改进型台风级核潜艇红十月号的照片,继而由他找到专业人员破解了红十月号神秘推动装置之谜。接着在联席会议上,瑞恩在一大群将军要员面前,大胆提出了雷缪斯是准备叛逃的假设,且对奚落他的将军反唇相讥,因此得到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赏识,被委派以在三天内接洽红十月号叛逃的任务。随后,又是瑞恩猜测达拉斯号潜艇可能已经发现了红十月号。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他企图用直升机机降方式进入达拉斯号。由于在狂风暴雨中无法顺利对接进入潜艇指挥塔,瑞恩先是怒斥急于返航的驾驶员,之后又冒险跳入冰冷的海水让潜艇人员救起。而在北大西洋接近零度的海水中,一个人最多只能坚持四分钟就要送命。这样一来瑞恩无疑被塑造成了一位甘愿舍命也要完成任务的英雄。最后,美国听信苏联谎称红十月号要向美国发动导弹攻击的说法,命令达拉斯号击沉红色十月。瑞恩此时又力挽狂澜,急中生智用了个小小的诡计说服了坚持要执行命令的达拉斯号艇长曼库索,挽回了红十月被击沉的不幸命运,然后通知雷缪斯双方的会合地点,促使叛逃的最终成功。整个红十月号叛逃事件的解决,简直就是没有瑞恩就不行,叛逃就必定失败。在此,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影片也没忘记瑞恩毕竟是位普通人,也有着凡人的弱点。因此他怕坐飞机,不敢在飞机上睡觉;听到潜艇下潜时发出叽叽嘎嘎的艇身压缩声也流露出不安。瑞恩准备通过深潜救援舰(DSRV)进入红十月号前,曼库索递给他手枪防身,他起初不肯接受,认为雷缪斯确实要叛逃所以没有必要。但是曼库索追问道:“你愿意用生命来保证你的猜测吗?”瑞恩还是接下了手枪。故事末尾瑞恩完成了重任,还没有忘记给女儿买玩具回家的承诺,也表现出主人公是个重视家庭的好父亲。

    小说及影片在意识形态方面潜移默化的艺术手法也很高超,也就是尽可能的丑化和妖魔化苏联、美化和歌颂美国,不知不觉就让人在潜意识中接受了苏联是如此封闭而落后、美国是如此开放而先进的宣传。

    苏联被描绘成一个穷兵黩武、好战成性的国家,美国及其联盟却不过是“自卫”。苏联人设计的红十月号潜艇,装备了最先进的水力推动装置,噪音极低所以极难被侦测到,就是为了神不知鬼不觉的驶向美国近海,发动突然袭击。影片借一美国工程师之口反映了美国人对“苏联威胁”的恐惧:“小时候全家伧惶逃离城市疏散到乡下,就是为了躲避布置在佛罗里达半岛对岸的苏联导弹威胁(应指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如今一艘携带几十枚分导式核弹头的潜艇要潜入距美国近在咫尺的地方,那是多么可怕的一回事……” 瑞恩和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也认定,红十月号是苏联用于先发制人的武器:在美国沿海使用低弹道方式发射导弹,美国只有几分钟的预警时间。一旦总统被消灭,美国马上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同样雷缪斯也意识到红十月号是可能挑起世界大战的武器,促成了他的叛逃。

    可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对苏联的威胁远远超过苏联能够施加于美国的压力。仅仅部署在苏联周边北约盟国的核打击力量就足够将苏联摧毁若干次,而苏联却根本没有多少手段能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当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美国人只是因为苏联试图在古巴部署区区十几枚导弹就不惜以战争来遏制。试问,到底是谁对谁的威胁大?故事中美国达拉斯号潜艇就是在巴伦支海的苏联军港波利亚尔内(Polijarny)附近巡弋,才会早早发现红十月号,一个平日都跑到别人家门口耀武扬威的国家,还好意思叫嚣别人威胁了它?

    美国艇长、军官们能和普通艇员毫无隔膜的交流谈笑、讨论问题,及时嘉奖立功人员。但苏联艇员在艇长面前是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唯恐惹恼了艇长招来不测之祸;等级区别极为森严:雷缪斯一走进指挥舱,全体立刻放下所有的事情立正肃静,瞬时间落针可闻;随艇军医小心翼翼的提醒雷缪斯不能一个人掌握全部两把导弹发射钥匙(这是正确的做法),被后者驳回,也只得唯唯诺诺。当雷缪斯声明不会将医生的反对意见反映上去,医生还有如释重负之感,仿佛刚才犯了不赦之罪,雷缪斯对他是恩赐般的宽大。

    苏联人憧憬着到美国后的新生活时,还担忧的问:“出远门要不要写申请?”;苏联人是连超级市场都不知道的乡巴佬,美国人给他们放部《ET》就看得如痴如醉;美国人进入红十月号,发现艇员没有自己的餐厅、铺位狭窄、个人物品柜没有安锁,任何人都可以打开,连收藏的模特海报都是制作粗陋的庸脂俗粉,“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苏联人要叛逃”。却不提美国的洛杉矶级潜艇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一段密封金属管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装置、武器,留下给人员的空间也极其狭窄,甚至艇员的铺位都要几个人轮流使用,俗称为“热铺”,物品柜也不例外,更别提什么“个人隐私”了;另外,美国艇员的家信都要经过重重严密审查,不知美国口口声声推崇的“人权”,体现在哪里?

    影片也有些地方是自嘲: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要求瑞恩出面解决红十月号叛逃事件,后者就问:“为什么让我去,就因为我只是个小小的情报分析员,所以是 expendable(可牺牲的)?”回答曰:“差不多是这样(Something like that)。”

    因为是改编原著,影片带有少许军事方面的破绽。瑞恩想乘坐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USS Enterprise CVN-65)搭载的直升机抵达达拉斯号所在海域并进入该艇,是如何通知到的?企业号航母和达拉斯号潜艇隶属于不同的战斗群,前者无法直接命令后者,必须通过上级司令部中转到大西洋潜艇司令部下达潜艇上浮接收乘客的指令。如果这么做,时间上的耽搁又来不及。何况,当时达拉斯号在深海里追踪红十月号,无法接收详细的指令,只可能首先接收到甚低频发出的简短电报,告知在某个时刻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再接受卫星转达的超高频信号的详细指令。影片中,曼库索艇长在深海就能收到清清楚楚的电文,要求他在某时某刻到某个海域接收某人,显然不大合理。当然,些许小小瑕眦无伤大雅。

    影片台词是典型的军人风格:简明、精确、有力,几乎每句台词都是经典。要看影片就要看英文原版,才能百分百的体会到台词和剧情的融合无间。

    影片的配乐是著名的Basil Poledouris作品,主题曲《红色十月之歌(Hymn to Red October)》具有浓重的苏联风格,气势雄浑、慷慨激昂,和影片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百听不厌,三月不知肉味。

    雷缪斯宣布红十月号前往美国东海岸进行威慑的命令后,全体艇员齐声唱起国歌《苏联颂(Soviet Anthem)》,虽然效果不能与大型交响乐团的表演相提并论,但是唱出的那一股的铁血豪迈之气,也是后者无法表现的。

    文末顺便谈谈该小说的中文译本,我买的书是由中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张召忠翻译,另一个从网上下载的电子版本的译者佚名。两个版本各有所长,有些词汇这版比较精确,有些语句那版更加传神。但我不大理解,一些词汇为什么张召忠版就不会意译出来,而只用音译,读起来不是很舒服。例如红十月号的新型推动装置代号Caterpillar,电子版就按本意翻译成“毛虫”(Caterpillar还有“履带”的意思),很形象也容易记忆,张版偏偏照读音译为“凯特皮勒”,令人很是不爽;Crystal City,张版同样称作“克里斯托城”,可哪有“水晶城”来得好?总的来说,竟然还是更喜欢电子版而不是价值RMB30并获得授权的张版,也许是因为先看过电子版,所以先入为主的缘故吧。

    2005/12/9 一稿

    2005/12/11 二稿

    • 家园 这本书我以前在国内也是看了无数遍

      我买的那本书看来和你的电子版是一样的,因为其中也是叫毛虫的。中文版看了无数遍,后来来美国后又看了一遍英文版的。

      起先看的时候是爱不释手,可是后来越来越觉得作者无处不在,明里暗里炫耀美国,贬低苏联。除了毛虫,什么科技都是美国先进,人员smart,制度更是无比优越。小说里面那个爱听Bach的声纳兵,CalTech的dropout,sharp得无所不能,真是有点扯。

    • 家园 搞宣传还是美国强

      美国人民无时无地不为国家的宣传做出卓越贡献,无论他们对国家的态度如何,总之要么作为导演愚弄观众,要么作为观众被导演愚弄。尽管实际上导演和观众的确应该如此,但是能够配合得如此之好,也只有美国这商业帝国能做得到,商业帝国最奇妙的地方就是无论你是否被商业宣传手法打动,最后总是不知不觉为商业利益进行服务。

    • 家园 ......

      你2005年就看啦,我是看完你的评论之后才下载看的。以前之零星看了片断。这片子拍的真棒!棒到什么程度?即使现在看也足以使人忽略其特效的简陋。

    • 家园 【原创】我个人还是觉得看原著过瘾。

      Tom Clancy的小说我从yard sale上收了不少回来。看来看去还就是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写得最好,个人觉得可以算是他的巅峰之作。我那本十几年来一直就在厕所里放着,身体正常的话每天都能读上几页,如今封面都已经翻掉了。倒背如流恐怕谈不上,不过如果让我复述的话我相信不会漏掉书里的任何一个情节。

      这本书对于细节的刻画我认为是我所读过的Tom Clancy小说里最到位的。Skip Tyler到大型机上计算“毛虫”的水声模型时和管理员打赌;来接Jack Ryan到“无敌”号的“海鹞”飞行员捉弄了Jack,搞清楚对方是爵士后又多道歉了一次;模拟袭击“基洛夫”巡洋舰的国民警卫队A-10中队的中队长返航时说“欢迎乘坐野猪航空公司”,因为他本人是DC-9的机长,中队里还有两个民航飞行员,剩下一个是开小飞机撒农药的,所以低空飞行经验丰富。。。读起来感觉这些人就在你周围的日常生活当中。说句题外话,我遇到过的同事里有后备役坦克车长,后备役飞行员,还有个前北约的情报分析人员,这家伙和我吹牛说当年他是北约总部里第一个知道老毛子入侵阿富汗的。

      和原著相比,改编的电影从内容上说显得单薄了很多。但是老007Sean Connery主演的Ramius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相比之下Alec Baldwin饰演的Jack Ryan就显得不够到位,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后来Harrison Ford扮演的Ryan。至于最后Ben Affleck演的那个就是个笑话了。电影里那个国家安全事务顾问Pelt办公桌上摆着个装软糖的玻璃碗,这是典型的里根风格。

      Tom Clancy本人是个标准的反共(反华)分子。在The Hunt For Red October里还仅仅是借着New Jersey特混舰队司令的脑袋表达了一下“中国人不是朋友”的想法,在他后来的书里干脆就把中国作为了敌人。所以他的书我只买到Debt of Honor,在这本书里拜小鬼子所赐Jack Ryan当上了总统。他后来的书我也就是在书店里翻翻而已了。等到看到中国出兵西伯利亚美苏合伙打中国我干脆连翻都懒得翻了。想象力丰富是一回事,彻头彻尾地发疯就是另一回事了。

    • 家园 原著情节扣人心弦,评论更加引人入胜

      于细微处见功力,实乃大家也。

    • 家园 书写得不错

      但是电影似乎不如《红潮风暴》Crimson Tide有意思,在那部片子里,第一次看到美军核潜艇发射弹道导弹的操作流程还是挺震撼的。不知道天火兄有没有兴趣评论一下?

      • 家园 不好意思,红色风暴我看了开头几章就看不下去了

        真实感远不如红十月

    • 家园 这一段是编导改头换面

      “面对已经近在咫尺的鱼雷,他若无其事的问瑞恩写了些什么书,还作了番评论”

      这段情节实际上是在拉米斯和瑞安见面后很快发生的,讨论的是哈尔西,拉米斯认为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的表现不象瑞安说的那样神,瑞安则评价他可以作书评家了。

      其实书中这段挺感人,美苏两国水兵面对面地站着,努力地寻找着对方身上和自己相同的地方。

      • 家园 对,在书里这一段是发生在上艇后不久。撞鱼雷那是大以后的事了。

        小说里Jack Ryan出海执行任务穿的是海军中校的军装,结果到了红十月号上因为人手不足被Ramius分配去操舵。他只好说明自己为CIA工作,接着又得表白自己不是间谍不是特工就是个写书的历史学家。这才引起了关于哈尔西的那一段对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