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量化看股】[中信证券]——确定的增长与不确定的估值 -- 老拙

共:💬66 🌺15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之
    • 家园 不是根据公开信息!而是翻看底牌!

      (首先,我们定义,所谓“市场普遍预期的本年EPS”,是指大多数专业研究机构根据当时的公开信息,普遍预测的07EPS。我们简称为当时07EPS。)

      老拙说\"专业研究机构根据当时的公开信息\"那是指绝大多数专业研究机构,中信证券的估值是翻了中信证券的家底后得到的--134元!

    • 家园 老拙辛苦啦,保重身体!
    • 家园 拙总为大家呕心沥血啊.保重.送花.
    • 家园 请教老拙

      我一直在想一个操作方法,不知是否可行,或者说是否有意义。

      这次持续下跌中,基金应该是有少量派发筹码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模仿基金的手法?

      就是当确定有一个持续下跌的中级调整的时候,逐级卖出一部分,直到预设的浮动仓位卖完为止;然后在随后的探低反弹中,按照比原来的卖出价低一定比例的位置,逐级买入。因为A股还不能一步拉升到位,所以这样也不会丢失筹码。

      • 家园 你怎样确定"持续下跌的中级调整的时候"?

        确定"有一个持续下跌的中级调整"是很难的。如果能确定的话,又何必"逐级卖出",全卖出就是了。

        • 家园 确实无法判定是多大级别的调整,

          或者调整的底在哪里。正因为如此,所以不采用一次全部卖出的方法,因为,如果卖出后马上反弹,就会丢失筹码。

          逐级卖出再逐级买回的方法,我觉得可以规避这个风险。

          不过,也许这样不会有太多好处。

    • 家园 关于[脖子]的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谈不上请教,咱们共同讨论。

      第一个问题,经纪业务

      从未来5-6年看,经纪业务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是因为:

      1、主板在不断扩容。包括IPO、再融资和限售解禁。每年流通市值的增加当在万亿以上。

      2、股指期货。由于中信有两个期货公司,因此可以分享。昨天申万说,08年股指期货将使成交量增长20%,有的机构说30%,总之是很大的量。

      3、创业板与三板。三板扩容正在进行企业申报,全国56个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均可报请在三板挂牌。创业板国务院已原则通过,今天的报道说明年5-6月开。

      还有很多国内没有开展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比如备兑权证、国债期货等等。总之,总的交易量每3-4年翻一番的可能很大。

      第二个问题承销业务

      承销业务第一个是量的增长,这个跟上面一样。除了主板扩容以外,明年起增加创业板和三板,这些企业都需要辅导、财务顾问、保荐和承销。创业板第一批据说就是50家。最近在统计承销业务收入时,发现保荐费收入也很可观,在小企业上市中,承销费按3%收,另收500万保荐费。比如承销一个融资15000万的IPO,承销费450万,保荐费500万。感觉跟抢钱似的。还有就是债券融资,增加得很快,3季度2个月都做到650亿了。今后直接融资比例会大大提高,公司债每年会翻一倍,从今年的1000亿逐步增加到每年几万亿的水平。这样银行的信贷规模增长才能真正降下来。还有一个“资产证券”,也叫“次级债”。就是把银行的信贷资产打成包发行到金融市场,这种“资产证券化”的东西,目前券商中只有中信被授予承销资格,今年已经帮工行发行了90亿。所以我认为承销收入离顶峰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什么时候,中国的间接融资比例与直接融资比例相近了,就差不多到顶峰了。

      再一个是风险问题。IPO和债券发行通常风险很小。450亿铁路建设债,一天就被中信为主承销的承销团卖完了。有风险的主要是再融资。这就是看券商的水平了。可供我们参考的是,即便在5年大熊市中,也未见中信因承销不出去被套住过。

      第三个问题增发的钱打新股问题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新增资金通常不可能很快就投出去形成效益,但也不能闲着,所以短期大新股。另一方面,大新股肯定是短期的操作行为,不是增发资金的主要使用方向。真正的主要使用方向应该是直投和扩大市场份额。但投出去要有一个过程。大家看到,董事会已经决议,向中信香港投4.5亿美圆。一举好几得。首先是做好与贝尔思登合组亚洲公司的准备,第二香港可以向客户融资融拳,券商开展此项业务时可以按净资产再向银行融资,放大收益;第三香港市场承销业务要看券商资产规模。有研究人员分析说,增资后中信香港每年可贡献净利润超过6亿。中信香港去年净利润300万,上半年近6000万,目前净资产6亿多。有分析说下半年可达2亿,谨慎起见没有列入今年的业绩预测中。

      以上其实是中信和内地所有券商的传统业务。目前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今后不见得就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尽管这些业务仍然会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内地券商,特别是龙头券商今后5-6年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创新业务,大项有股指期货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代理交易;融资融券的利息收入;直投业务。其中最看好的是直投业务。其实这次收购华夏基金100%股权就是直投,从完成全部收购到产生投资收益半年,我估算投资收益10倍以上。到底多少,年底之前就能看到。

      • 家园 en

        稍微提一点不同意见

        1 成交量 拙总可以算一下,成交量再翻一番,按目前主板的情况,一年光印花税和手续费就从市场拿走多少钱。整个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一年的盈利大约就在5000亿左右,日均交易量1千多亿左右,交易费用已经拿走了太多钱。按企业盈利20%增长,再考虑资本市场的扩大(王建有一个估计),这个费用的近期的高速增长可能会导致市场不可延续。

        2 企债规模扩大短期内不乐观,看起来是由银监会发的一个文引起的,实际上是企债(公司债)市场有重大缺陷。

        在香港市场能赚到多少钱需要仔细研究,分析师拍脑袋多的是,而且今年情况特殊,就是今年,保险公司都过江站岗了,今年投资收益会不好。

        真要5年,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关键问题是以100多的股价,5年的长期投资年收益是否足够诱人很不确定。整个市场透支东西太多,上市公司为配合炒作做出太多的业绩,未来两年还有大小非解禁要从市场里拿钱,明年整个证券市场如果接近负回报,量化估计明年的业绩,很重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en
          家园 一事不明,请教

          实际上是企债(公司债)市场有重大缺陷。
          这个重大缺陷是什么呢?能不能像细说一下?

          A)是不是因为公司债市场发展的关键是评级机构的选取?

          根据《试点办法》,评级机构将主要由通过证监会认可的机构担当,而长远来说,公司债的信用应该还是由市场决定。

          B)会不会债券持有人权益保护制度?

          负责发行债券的保荐机构,有可能同时担当受托管理人,而这部分业务应该划规资产管理业务?

          • 家园

            是这个问题,请教不敢,《财经》最新一期有一篇文章,说的比较详细。

            我也是听发改委的同志说的,主要是债券持有人的权益保护,追根溯底是因为《破产法》对债权人保护不力。无商业银行担保和评级,都是改变债券发行方式的努力方向,但近期还没看不出有什么进展。

            矛盾由于银监会和保监会的不同政策激化了,但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估计下面都会做一点让步,看看吧。

            • 家园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所谓的缺陷是这样的逻辑:

              CSRC发文推广没有银行作担保的公司债,这样银行就损失了作担保的收入,于是CBRC很不爽,发文

              今年10月20日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下称75号文)。该文件规定,“即日起要一律停止对以项目债为主的企业债进行担保,对其他用途的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信托计划、保险公司收益计划、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其他融资性项目原则上不再出具银行担保。”
              。这样的话,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保险公司就觉得风险很大,因为CIRC不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与没有银行担保的债券。缺乏了市场的买家,公司债就很难发出去了。但是公司债的扩容,对PBC掌握下的“银行间市场”是好事,可以提高成交量,多收钱。于是形成了CSRC-CBRC-CIRC-PBC之间的博弈,神仙打架的局面。

              我倒是觉得有这样的博弈是好事情。市场的扩大包括买卖双方的扩容,以前的债券市场中,资本融出方的种类太少(主要是保险公司),资本融入方的性质也严格限制。CBRC不允许银行作担保之后,资本融入方可以根据需要发垃圾债,资本融出方可以是信托或者债券基金等投资者。这样债券市场的种类丰富了,参与者增加了,市场扩容了,交易频繁了。这样才能形成市场的价格,进行资源的配置。以前的市场中,参与者太少,博弈不充分,债券的价格是扭曲的,这样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

              • 家园

                没跟证监会的同志交流过这个问题,跟债基和发改委的交流,都认为跟证监会公司债没什么关系。证监会之前是批评企债的发行方式必须银行担保云云,但它们第一单公司债也是有担保。实际上,发改委也在推无银行担保的发行方式。这里公司债和企债确实有部门利益之争,但跟这个缺陷关系不大吧。

                按发改委意思,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现有法律对债权人保护不力,所以保监会才会要求保险公司购买有银行担保的公司/企债。而商业银行退出公司/企债担保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债基目前规模相对还比较小,能不能迅速扩大不清楚,债券需求方的改革也在讲这个事情,我不太了解里面究竟讲什么。长期看,改革是好事,但对中信来说需要多长是比较关注的问题。

                一点个人意见,还请指教。

                • 家园 600030为什么拉不到公司债的承销呢?
                • 家园 我NDRC就是借口

                  以前的企业债都是要被NDRC批准才行,现在的公司债和NDRC没有什么关系。NDRC大权旁落,就很不爽了,归根结底,法律对债权人保护不力,那么债权人应该预期到这一点。上帝和凯撒个管一摊,上帝不要什么都管。

                  再说了,破产法和公司法修改之后,对债权人的保护是有加强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