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嫦娥的相机、CCD指标是不是太低了?---兼请晨兄 -- 东方28

共:💬24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嫦娥的相机、CCD指标是不是太低了?---兼请晨兄

    俺对载人航天、近地轨道发展等比较关注,认为那是战略制高点,而对嫦娥则有点……不过既然已经开始探月了,还是高兴的。于是粗略查了查资料,嫦娥的一些参数:

    “轨道高200公里,相机重30公斤,扫描方式拍摄,画幅宽度覆盖64公里,象素解析度120米……”

    好了,困惑来了:

    这个画幅宽度覆盖64公里,轨道高200公里,

    那么,这个相机的视角,用于135胶片相机的等效焦距表示

    距离/被摄物大小=焦距/成像圈直径

    对135胶片相机而言,成像圈直径=43.2毫米

    200km/64km=F/43.2毫米

    =>结果等效于135胶片相机的焦距F=135毫米,几乎没小数点。

    继续,对于这个64公里宽的被摄物,相机的分辨率为120米,就是说该相CCD的宽边的象素数=64公里/120米=533

    如果用这个相机拍摄一个单幅、的正方形的、静态、照片的话,其象素数=533*533=280K,或者说,28万象素?!

    做为对比,640X480的普通摄像头是35万象素,3200X2400的数字单反相机是800万象素。当然嫦娥相机的CCD其信噪比、动态范围、、等等等等会比普通摄像头甚至高档相机好很多,但是象素是不是太低了?还要30公斤重?

    反过来,如果把个1.5~1.6倍crop ratio的、600万象素数字单反相机(比如佳能的300D)+85毫米定焦镜头(大约相当于135mm镜头的视角)发射到离月亮200km的轨道上,它拍摄的每幅相片大约覆盖 38X56公里,而提供的分辨率应该有56公里/3000象素=18米/象素,去掉外壳、手柄、调焦系统,加起来能有一公斤重吗?

    如果配个俄罗斯产的1000毫米折返镜头(大约1000人民币,例子而已。航天实验不可能用这么低档的民用产品),每幅相片大约覆盖3.2X4.8公里。考虑到镜头较差,以50线对/毫米计算(100线每毫米,这是可以达到的),

    而分辨率=4.8公里/24mm*100线每毫米=2米/象素。而系统重量:相机+镜头=300D+1000/10<3公斤。

    哪位大侠给详细解说一下?

    • 家园 不能这么简单的算

      太空的射线环境对电子设备影响很大,最新技术根本用不上去,多数是很古老的技术,因为对射线不敏感,才能用在相机上。比如说高速的芯片就是不能用的。

      关于镜头,可以参考航拍镜头,那个体积,嘿嘿。我也见过一次专门的卫星用镜头,比航拍只大不小。

      通讯的速度的话,那个衰减跟平时见到的不是一个级别的,都是极差的信道。

      • 家园 倒不是你这么说的

        新技术之所以不用在上面有几个方面原因,比如可靠性没有得到充分验证,价格贵,性能超过系统指标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至于防辐射,新的半导体生产技术反而可以做出比老产品有更好的抗辐射能力的产品。而且卫星上面有 warm box。可以对里面的电子器件保温防辐射。至于通讯,极差的信道也不至于。目前的信道反而是衰减比较小的一种。传输速度慢是因为离着地球远了点,信号本身在宇宙中的衰减大了,再加上卫星上发射功率有限,所以才需要降低速度来保证通信不出错。反过来,这又决定了整个卫星系统不需要高速工作,老技术生产的芯片就显得又便宜又好用,所以为什么不用呢?

    • 家园 这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嫦娥用CCD拍照月球表面的目的就是建整个月球的三维表面模型。对于整个月球来说,每隔120米采一个高程点,这个模型已经相当详细了。目前的这个相机分辨率正好可以满足要求,再高就是浪费了。除了设备本身更贵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将产生更多的冗余数据,传回地球都要占据更多的频宽资源,而地面接收到之后因为用不着,最后也是丢弃了事。

      至于为什么它会那么重,我估计和太空的环境有关,另外它的镜头也应该比普通相机要高级得多,主要是减少像场畸变所产生的误差。

      做工程设计的都知道,用最简单最便宜的配置满足需求就是最好的设计。过高地追求局部指标对整体结果往往有害无益。

    • 家园 估计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这个设计是综合优化的结果吧

        我想对于科学考察来说,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最重要。分辨率对于获得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也只是一个部分而已。

        比如CCD的A/D转换,8位、12位、16位甚至24位等等,就是另一个方面。8位A/D转换器很便宜也很容易买到;16位高精度、高速度的A/D就要贵很多,选择余地也小很多。

        很多商用商品和科研用的虽然原理上一样,实际实现是可能差很多。比如一个小小的电阻,民用普通炭膜5%的精度的不到人民币1分钱,1%的金属膜就要1毛多了。加上温度漂移、电流噪声等等因素,科研用的要比民用的难不少。对于8位A/D转换,0.5%的电阻就可以用,甚至1%、5%在要求不高的场合都可以对付着用了。整个设计对温度漂移、电流噪声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但到了16位转换时,各种“小问题”就不能忽略了。太空中的环境应该说比地面严酷,对仪器设备要求很高。

        其实看科研设备,很多的像素分辨率都不高,只不过1024x1024,或者2048x2048这样而已。比如天文望远镜用的CCD照相机,1024x1024的价格,要远高于一般的小DC,到2048x2048这一级就已经相当高级了。比如Meade的DSI III colour CCD 天文相机,区区1.4Mp(1360x1024)的价格是1299美元 (DSI III Color CCD Camera)。而这个仅仅是业余爱好者用的,而且量产的价格;另外,Meade的CCD相机也不算业余天文中的高档货。由此来看,“嫦娥”相机的分辨率应该有它的考虑。

    • 家园 估计不是光学系统设计能力的问题

      可能跟轨道速度有关。

      查了一下,嫦娥绕月最低速度是每秒6.2公里,则飞越120米的时间是19.4毫秒。嫦娥拍照的快门速度要快于这个时间才行。考虑到嫦娥要工作在光线很弱的两极地区,快门速度也不能太快,需要留出一定的冗余来保证在两极的工作。当然曝光量还和光圈大小有关,不过光圈大小也有现实的限制。综合来看,120米是多方妥协的结果。这个妥协的结果就是不需要用那么高密度的CCD。

    • 家园 把楼下给的连接图片处理了贴在这儿,感谢各位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 家园 如果这就是嫦娥相机的话

        修正参数:

        焦距:23.3毫米

        最大视场角:+-20度(即40度,大约等效于135胶片相机60毫米镜头,属于偏窄一点的标头,那个链接里说的“大广角”是不对的)

        光圈: F5

        CCD:

        CCD象素:1024*1024,相当于100万象素。

        单象素尺寸:14X14 微米,这个比较强(可惜不是国产的)

        拍摄方式看来是只利用了CCD的三条阵列:中间一条,以及前、后边缘(对卫星飞行方向而言)的各一条来感光的。对CCD是否是极大浪费?

        疑问就是这怎么就不能用三个摄像头来代替呢?分别固定为向下、向前、向后各错开20度排列,还用三个23.3mm镜头(不过其视场角要求大大降低,18度?设计将容易得多)同样获取所谓3D图像,而分辨率也将高很多。

        而且,所谓3D图像就那么重要吗?

        ……

        不管怎样,我还是对于其分辨率低耿耿于怀:都近到200公里了,视力1.0的肉眼都有100米以内的分辨率了,科考仪器还不能?!尽管传输可能是瓶颈,但是对一些重点关照地区提供高分辨率不是更好吗?事实上提供18米分辨率的民用产品也根本不需DLSR+85定,我相信,现在尼康、佳能的200USD以上的、6MP以上,5-6倍光学变角的DC都能达到。

        200公里了,九十九拜了,就差最后那一哆嗦……

        • 家园 3个镜头要增加多少重量啊。

          3个镜头要增加多少重量啊。

          发射卫星,那个载荷是多少都要一点点去算,去扣。你这哗啦两个镜头加上去,附带相关电源,控制,保护等设备,你这要加多少分量上去!不说火箭发射成本,就说卫星在太空中变轨,就要多浪费多少燃料,减少卫星寿命啊。

          那个3条输出我看是个好办法。反正CCD是逐行输出,其它地方闲着也是闲着,为什么不用呢。要搞成三个镜头,三个CCD才是巨大的浪费呢。

        • 家园 不是国产的?

          文中提到了?还是别的地方提到了?

          我相信普通的设计肯定是有问题的,不然他们何乐而不为呢?肯定是有原因的,国产的侦察卫星分辨率能够达到米级,国内在这方面绝对是有一定经验了得。

          另,CCD 14微米真算不得什么,Canon的全副CCD就超过10微米的。

    • 家园 不能只考虑空间分辨率,还要考虑扫描速度

      通常这两个指标是有些矛盾的,要得到真正正确的空间扫描图样,扫描速度必须足够快。我工作上要用到SPEM和fast microXPS, 虽然空间分辨率不错,而且可以直接得到元素分布,但对于快速的化学波,它是不能胜任的,因为扫描速度太慢。虽然领域不同,但我想这个上面也是一样的。“好的空间分辨率”=“慢的扫描速度”

    • 家园 我想中国航天可能有自己的考虑

      到底考虑是基于什么方面,外人只能猜想,可能和大像素感光度高有关,可能和数据传输速率有关,也可能和抗发射时的过载有关。中国航天人未必不知道今日的普通数码相机已经达到高得多的像素,30公斤比任何已知的高级相机加135毫米镜头都要重得多,恐怕不能简单地用普通DC来相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