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春秋闲话-----说说五霸 -- Ready-Go

共:💬61 🌺4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春秋闲话-----说说五霸

    五霸早就想说说,春秋的故事精采纷呈,英雄好汉一碴一喳的层出不穷,什么样的神

    秀人物到了春秋都自动降两个等级,不为别的,实在是人才济济。有时候也在想,

    也许上帝在那个时候特别偏爱中华民族,随手就撒了一把钻石下来,於是一时之间

    光彩烁烁,灵秀一旦用过,再后来两千年难免贫瘠,所以后人多是远望春秋感叹,

    晚生了这两千年,捏断了手腕也表达不了追慕之情。我就是其中一个,所以春秋即

    使拿来闲话,也禁不住热情四溢。

    英雄豪杰固然众多,先说几个挑头闹的厉害的,就是站在浪尖上的这五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送花!!!
    • 家园 春秋闲话-----春秋第一霸 作者:间谍

      春秋有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前四位实至名归,后一位,依我看来,却多少有点勉强。说起这宋襄公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草包,做梦都想称霸,却每次都是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是个又笨又没计较的人物,竟然把他名列五霸之一,只怕是评审委员会集体吃错药。前四位生前都是不可一世的霸主,死后若地下有知,是不是也要气的坟头冒烟?如果把宋襄公这老糊涂踢出五霸,放眼春秋,能挤身其中的恐怕非郑庄公莫数。

      郑庄公不进五霸则已,一进就当列春秋第一霸,倒不是说他功业如何了得,只为他是第一个开始鼓捣霸业的人,时间上就占了先。虽说最后没有象齐桓、晋文一样会盟诸侯,确立霸主地位,但他一生传奇,功绩热闹,为人又机敏有制,卓而不群,是春秋第一个抢了头彩的人物。

      郑庄公其人极具传奇,他出身显赫,他爷爷和当时周天子的爷爷是一个爸爸,这么说好象有点拗口,应该说他和周室是同姓之国,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封在郑国,是因为周厉王心疼小儿子,不忍他远离,郑国和朝歌接壤,都在河南地界。那时周室虽弱但余威还在,毕竟是一朝天子,天下共主。可惜这个天下共主自东迁之后再也不好意思号令诸侯,因为各路诸侯都是天高皇帝远的主儿,兵强马壮之后谁还听小小一个周室的话。所以整个东周风雨飘摇又热闹非凡,而第一个敢旗帜鲜明的不把周室放在眼里的就是郑庄公这小子了。

      我想后代愚夫子们不肯把郑庄公列入五霸,只怕也是恨这厮开了个坏头,所以一提郑庄公,就冠以乱臣贼子,咬牙切齿,想那郑庄公在九泉一定拈须而笑,他就是这么个不把世俗评议放在眼里而坚持我行我素的人,这点上倒也甚有霸主气概。

      郑庄公一生下来就有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凡是大奸大贤出生都是千奇百怪,一副有言在先的架式,野史更是热衷于添油加醋。始皇帝一生下来就满室异香,背上更兼一打龙鳞;武则天出生之时满街红雨;孔夫子更别说了,生的时候百兽齐贺天神护佑,也不晓得他妈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怎么好意思生的。闲话少说,单说这郑庄公,他是他妈妈姜氏的第一胎,很不幸,是横生,大概算是胎位不正,所以生他时候的艰难可想而知。因此郑庄公名字就叫寤生,意思是难生,也正因为如此,姜氏从小就不喜欢他。等到后来又生了另一个儿子段,姜氏就偏心起来。段长的身高体宽,面目俊美,比寤生更加一表人才,可惜不是长子,所以郑国国君的位子迟早要落在寤生而不是段的头上。

      姜氏对此十分有意见,郑庄公的爸爸还没死的时候,她就大吹枕头风,想让自己的丈夫废了大儿子立小儿子,可那老郑是个老夫子,十分刻板的那种,楞是以一句长幼有序给挡了回去,让自己的老婆臊了一鼻子灰。如今读这历史还是不大明白,不晓得一个母亲怎会偏心到这个地步。想来父母偏心是有的,但同是自己的骨肉,为了一个废了另外一个也多少有点过份。也多亏老郑把持的住,没听老婆的话废了大儿子,这才有了郑国后来风风光光的几十年,段纵然体貌出众,但有老母溺爱若此,想来也是个mammy boy,很难指望他有什么作为。可见老婆之言当听则听,不当听则不听,特别是有了孩子的妇人,往往性情大变,同情达理的少妇一下子就变成护犊情深的母老虎,当丈夫的若此时不把握好大方向,很容易就顾此失彼,失了公正。呵呵,扯远了,打住。

      及后老郑死了,寤生成为郑庄公,姜氏更加咽不下这口气,打算让小儿子篡位的念头是一天强过一天。第一个无礼的请求就是要郑庄公把京城封给小儿子。这摆明是挑衅,京城是一国之重城,哪有随便封给别人的道理,但郑庄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关于这个,左传中有段记载,颇为有趣。说是郑庄公的臣子中有个叫祭足的,是个聪明有远见的人,他一听说郑庄公答应了母亲的请求,就气呼呼的跑到朝廷上质问他。郑庄公一开始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说:这是母亲要求的呀,我有什么办法?祭足不依不饶的继续问,你母亲的要求,你就答应吗?等他将来势力大了,你怎么收拾?!郑庄公看他急了,这才汕然而笑的说了真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看吧)。

      这段话被史学家评为奸雄嘴脸,一登位胸中就有如此沟壑,和亲生老妈斗这种心眼,实在是可恶可怕。其实,王室之中,权令智昏,骨肉残杀之事甚多,宁做暴君不做昏君者大有人在,况且段恶迹未显,郑庄公放他一马,以观后效,虽说失了厚道,却大是有理,于国于民都不失为良策,既稳定了局面又娇纵了段的不轨,为日后段的谋反作乱添了一把柴火。所以说,自古养虎的人多了,最后虎能成患的,多是因为本身缺乏警惕,又看不清问题本质,存了侥幸之心,以为一味退让定能省事宁人,结果反到身受其害。

      话说段被封了京城,姜氏还是不满足。终于一天,段和老妈准备起事,结果自是不消说,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哥的眼皮底下,连和老妈商量造反的信件都被逮了个正着,哪还会有机会碰老哥一根毛发,起事的士兵被杀的七零八落不说,自己也被逼的无路可走,最后自刎于鄢。自刎之时,段仰天长叹曰:姜氏误我。不知道姜氏听了这心爱儿子的控诉,将做何感想。早知今日,倒不如让段平平安安做一辈子君弟,只要没有非分之心,郑庄公未尝不能善待这唯一的弟弟。段之死,再没别人,说到底是他老妈一手制造的。

      后来孔子写春秋,用了7个字‘郑伯克段于鄢’来叙述这一史实。这7个字被后人无限推崇,说是夫子微言大意,这7个字就可窥一斑。原来东周时的爵位等级是‘公候伯子男’,明明是郑庄公,孔子称其为郑伯,是贬他纵弟为恶,是为不友,自动给人家降了两级。想来这老夫子行文大是可爱,一副倔强模样,其实写史就是写史,务求言之凿凿,又不是写剧本,这么多喜怒哀乐干吗( 给老夫子行礼,小子狂言了:)。

      平息了动乱之后,郑庄公气愤老妈这么偏心弟弟,竟然为了小儿子全不顾大儿子,于是一气之下把老妈赶出宫廷,并立下重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这点到和始皇帝有几分相象,那位母亲是为了情人不要儿子,更加说不过去。郑庄公此举多少也有点儿爱恨交加,来自亲人的背叛应该是刻骨铭心的,更可况亲生的老妈做下这样绝情的事,怎能不让自己的儿子寒心。向来圣人之言,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为君要先象君,臣方能为臣,若君不为君,臣自可不必拘泥为臣,父子亦然。可惜千古以来,曲解此意者甚多,硬是把双向情感变成单向,结果凭空多出许多愚忠愚孝之徒表错情。每每看见所谓忠臣一脑袋撞死在昏君的大殿之上,都不禁摇头而叹,死的不值,乱邦不入,危邦不居,还是古人聪明些。

      郑庄公把老妈撩在一旁,我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虎毒尚且不食子,做下这等没计较的事,估计她也没什么面子见自己的儿子,让这位糊涂的老妈清醒一下也是好的。

      一年之后,郑庄公愈加想念老妈,进而后悔自己当初气急立下的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这时有个叫颍考叔的很会办事,他出了个主意说:在地上挖个大洞,挖出泉水,不就是黄泉了吗?在那里和老妈相见就好了。这话正说中郑庄的心坎儿,于是他在地下建了一座小型宫殿,和老妈在里面尽释前嫌,母子俩还喜滋滋的对诗曰: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历史上关于郑庄公的故事,这一段‘掘地见母’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大概也是为了宣传孝道。其实这个故事倒反衬郑庄为人强悍有制,不为世俗偏见所移。老妈做错事,一样的给以惩罚。后人多崇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类,但无人敢提太上皇犯法如何如何,一是因为儿子登位时,老子多半死去;再就是因为中华崇尚孝道,父母为天,天岂有办错事的道理?所以盲目孝顺的愚子愚孙,几千年来层出不穷,纵观二十四孝,多是无头无尾的轻度精神病患者。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更是奇怪之极,如此一辈绑一辈,子子孙孙有能为者鲜矣。

      大概的明主看上去都多少有点奸滑无情,其实世人多看重他们手段强硬,心思诡秘,杀起骨肉毫不留情。试想如果一个领袖连宫帏之内的事都觉察不了,处理不了,如何还能指望他决胜千里,抚慰众生。人们往往喜欢从自己的落脚点去看问题,都想自己是有母有弟之人,若自己是郑庄公,一定下不了如此毒手。其实首脑之家,非比寻常之家,家事即国事,老妈和幼弟起事的时候,可曾念及骨肉手足之情?所以以此推去,功过是非,不外乎势力二字,道德仁义仅仅是外衣罢了。

      郑庄公对母亲对弟弟的这手剑耍的漂亮,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奸雄,那时的郑庄公初露锋芒,自此以后,郑国大盛,小小的地方,几年之内,君臣一心,倒也调整的兵强马壮,百业俱兴。郑国势力日大,郑庄公渐渐有了傲慢之心,也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时常不去朝拜天子,后来竟然狂妄到和周室互换人质,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周桓王就被送到郑国做了人质。自有朝有代以来,太子到诸侯家做人质,这还是头一遭,怎么看也会觉得郑庄有些过份,难怪后来的周桓王看这老梆子极不顺眼,一声不坑的就把郑庄公从卿士队伍中开除了。此举十分不给郑庄公面子,从此周郑有了嫌隙,为日后的垒葛之战埋下伏笔。

      垒葛之战历史上大大有名,因为这次战役之后,周王朝威严扫地,春秋之势便凸现出来。

      说起周朝不得不让人感慨再三,周以周平王东迁为界,分西周和东周,西周的发家史轰轰烈烈,好看煞人,被后人写了整整一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封神演义’。东周的开始也是有个香艳故事,那就是美人褒姒烽火戏诸侯。东周而后周室衰败,天子屈居一隅,号令无从,而诸侯中却人才辈出,各国都活的精精神神,闹的一塌糊涂,即便如此,周室到始皇帝统一六合为止,竟也活了四百年之久,不得不让人奇之怪之,如此之弱,竟又活的如此之长,真是越乱越精神。

      一直以为中国历史因为有了东周四百年才更加鲜活,生机盎然,几乎所有的中华文明都形成在这四百年里,神秀人物更是一碴一碴的出。所以当我面对历史无所适从的时候,翻开左传就立马长了精神,有这四百年垫底,什么样的坎坷都阻止不了我对民族的希望。

      再说垒葛之战,周天子因为郑庄公日渐傲慢,决定出兵讨伐。其时周室已弱,根本没有把握打赢这一仗,周朝的一干老臣自然清楚孰强孰弱,拼命劝阻周桓王,怎耐周桓王年轻气盛,一意孤行,最终和郑会战于垒葛。

      周朝天子亲自带兵前来,郑国举国皆惊,毕竟尊卑有序,自周东迁以后,天子亲战,这还是头一回。众人皆不知所措,有人还祭出投降路线,郑庄公却主张一定要给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天子点儿颜色看看,拿他的话说:要是不打击打击这小子,他还要灭我的宗庙不成?看蔡元放点评的>,于此处,老先生恨到咬牙切齿,连批四字:胡说狗屁!呵呵,看郑庄公把个几千年后的老先生气成这样,倒也十分有趣。其实郑庄的不慌不忙也是有原因的,且看他排兵布阵,娓娓道来,尽显老狐狸本色。

      原来周朝这次领兵来打,看似来势凶猛,但硬伤不少。周室自己拥兵不多,郑国那时又十分强大,所以周室纠集了陈、蔡、卫等小国。这就是臭棋一招,陈和郑的关系向来不错,打仗的时候自然不会出全力。而蔡、卫两国是郑庄公的手下败将,和他们仗打了无数,每次他们只有被欺负的份儿,这次响应中央号召勉强出兵,看来也是迫不得己,所以他们在郑庄公眼里本来就是不堪一击。

      郑庄公当时的外交策略就是持强凌弱,拉拢齐、鲁两大 国,打击和削弱卫、宋、蔡等小国。齐和周的关系虽说一直很好,但郑庄公和齐也颇有渊源,两国还差点儿做了儿女亲家,所以齐当时的态度是两不相帮。而鲁国根本就是齐的姻邦,都说齐鲁齐鲁,齐国鲁国中间就隔一座泰山,两国世代通婚,关系好到没话说,所以鲁国也是隔岸观望。

      当时的大国,还有晋,秦,楚。晋国正在家闹动乱,无暇它顾;秦地处偏远,而且才刚刚列入诸侯,胆子也还不大,所以也是个不愿管闲事的;而楚国自来就是蛮夷之地,且楚国的国君当时正在家捉摸着怎么称王,要和周室平起平坐,绝对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也指望不上他插手。

      所以算下来,几个大国都是按兵不动,小国迫于郑的强大更是不敢说话,可怜一个周桓王领着几个小破国就直奔郑国国都而来,周围一大堆看热闹的诸侯不说,前方又是个如狼似虎的郑庄公,胜败还用多说吗?真是自讨其辱呀。

      说实话,这一仗打的多少有点让人失望,按理说,一方是天朝之兵,一方是强国之兵,又是历史上扭转局面的著名战役,怎么样都要打的狼烟四起才算过瘾,可惜周桓王实在是不经打,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反倒成就了郑庄霸名。

      周桓王分军三路,他自领中军,陈国为右军,蔡卫两国为左军。郑庄一看周王的部阵,袖手大笑。原来陈国与郑国交好,而且陈国当时国家有内乱,军心相当不稳,于是郑庄公先攻右军,陈军一倒,蔡卫两国也望风而逃,剩下中间的一个周桓王孤掌难鸣,也只有逃跑的份儿。逃跑就逃跑,匆忙之中竟然还让郑庄公手下的大将祝聃射中肩膀,虽说伤势不重,不过也够丢人的了。

      祝聃一箭射中天子肩膀,得意到不得了,竟然还想请命乘胜追击。被郑庄公骂了一句,史记上,郑庄公说: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意思是,犯上就够说不过去了,别说还欺凌天子了。其实这全是郑庄的奸雄之处,停止追击倒不是怕了什么‘以下犯上’,而全是出于对自我势力的考虑。因为那时天下之势还不明显,大大小小的国家几十个,大国不见的强到哪儿去,小国联合起来也不容忽视,所以什么事都最好做到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否则不仅便宜沾不到,反而惹来其他各国的妒忌,要上了大国的黑名单,郑国以后就不好混了。

      左传中这一战写的是妙趣横生,连郑庄公抵御王室用的鱼丽阵都历历在目,相比之下史记就记载的简略的多,匆匆几个字,无趣的很。

      闲话少说,单说这一仗,周天子颜面无光,郑庄公却名声大振,难得的是,他善后工作也做的十分漂亮。当夜郑庄公就派手下第一智臣祭足去王朝大营请罪,口称臣不对臣有罪云云,周桓王臊了一鼻子灰正好没意思的时候,当然是有台阶就下。冠冕堂皇的说几句:算了,郑庄知错就饶了他罢。祭足也很会做人,要卖人情就卖到十足十,不仅在天子面前当了好人,还跑到各个军营前慰问军士,连连询问:大家都没事吧?还好吧?极尽假惺惺之能事,把个周桓王气的吹胡子瞪眼,又无可奈何。每次看到此处,都不禁抚掌大笑,想来奸人做到这个份儿上也不能不让人爱其伶俐吧。

      经过这么一折腾,“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便渐渐消亡了。自郑庄公以后,再没什么人把周王放到眼里。但如郑庄这般明目张胆的不服,结结实实的交战,春秋也就他一个罢了。再后来的几个霸主都是把勤王挂在嘴边上,表面上一丝不差的尊崇周室,其实质不过是为了实现霸业,逞一己之私,干的都是挂羊头买狗肉的买卖。倒不如郑庄想打就打,想抱怨就抱怨来的痛快。

      屈指算来,郑国到郑庄公不过才传了三代,郑国地小人少,夹在众列国之间,竟也能做下这等轰轰烈烈的事业,如今掩卷也不能不叹息再三。郑国自郑庄公以后,后继无人。一衰再衰,终于变成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绿豆,春秋后期更是在晋楚之间受够了夹板气,晋来从晋,楚来从楚,毫无志气可言,郑庄若地下有知,不知是该叹还是该泣?

      近三千年过去,春秋的尘埃早已落定,热闹过后,英雄早已无从寻找;青史的几行姓名,也不过是北邙的几个坟头,兴亡几经过手,山水也还是不改本色。当年的鸿图霸业,如今是后人盘中酒肴;龙争虎斗,也只能凭古相吊。云烟过处,多少风流人物,说甚千秋功业,万代江山,如今掩卷而叹:俱往矣。

      后记

      给看到这儿的人,先鞠一躬,这么冗长、无趣的文字,能坚持看完,是读者的忍耐力惊人,也给我这写者莫大的鼓励。

      春秋故事精彩绝伦,很有几个不世出的人物,谨以此篇飨郑庄公

      通宝推:驿路梨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