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阿波罗登月的各种质疑及相关讨论的专题 -- 随园过客

共:💬34 🌺9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正方解释:提问者了解情况不够全面

        首先要认清一点,美国月球计划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肯尼迪61年说的在本年代(60年代)结束前把人送上月球。对这个计划的各环节,即使金钱不是问题,时间也是。NASA肯定无法试验各种大小可能的情况,所以只能有选择的去做最重要的实验。

        相对于其他环节,从月面起飞不是什么困难的环节。美国的登月设计采用的是分体登月方案,指令舱和登月舱分开。登月舱登月时指令舱在100公里左右高的轨道绕月飞行。要知道200公里以上才算地球的近地轨道。100公里高,再考虑到月球引力小,无空气阻力等等因素,从月面起飞到达这高度真的不算什么。更何况整个登月舱也是分成两部分,下降部分(占总重2/3)和上升部分(占总重1/3)。离开月面时把下降部分留在月面作为上升部分的发射平台。格鲁门(上升部分的承包商)对这问题早就说得很清楚,对上升段而言,可靠性是主要的难点,其他问题都很简单。所以他们选了一台很小很简单的火箭发动机。

        登月舱在地面就做过多次各种试验来论证,还有专门的模拟器让宇航员练习着陆。

        然后是近地轨道试验。登月舱的第一次飞行(无人)是68年一月阿波罗5号把它带到近地轨道上做变轨试验以验证它的推进系统可以胜任月面起飞和各种变轨操作。再下一次阿波罗9号的飞行就是带着登月舱(这次有载人)和指令舱在近地轨道试验有人操作的变轨和与指令舱对接。再下一步阿波罗10号带着全套装备到月球轨道重复上一次的实验。这次试验中登月舱先测试了下降火箭,甚至降到了离月面只有15公里的高度,然后丢掉下降部分,用上升部分回来和指令舱对接,再返回地球。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准备是相当的充分了。

        那种试验100%登月舱无人登月再返回的实验其实是不可能而且也没意义的。在当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下,是不可能让计算机自动控制这个登月舱做全套设计操作的,很多操作必须依赖驾驶员。而且为了试验点火离开月面这么简单一件事,要克服让登月舱自动离开指令舱,自动下降高度软着陆等等复杂得多的步骤,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另外关于无人试验,阿波罗计划中自己虽然没有专门发射过从月球返回的探月器,但是曾要求喷气实验室的勘探者计划代为做过一些实验,其中就有在勘探者着陆后再次点火来考察飞尘等情况的实验。

        美国并非没有进行过无人探月试验,不过那些试验不在阿波罗计划中,不是NASA本部负责,由NASA的喷气实验室专门负责。这些无人探月行动为阿波罗载人登月作了很多前期测量等铺路工作。只不过在载人登月的光环对应之下,这些无人试验往往被人忘掉,以至于会有这类问题。说阿波罗没有进行无人试验就上宇航员其实只是质疑者自己不了解这些情况罢了。

        探路者(Ranger)系列是59年到65年,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计划送三个探月器上月球硬着陆,这些探月器带电视摄像机,放射探测器,震动探测器等仪器。不过这三次都失败了,没有一个上了月球。第三阶段发射了四次,都成功了,但是其中第一次电视摄像机坏了,没有发回任何图像。其余三次的探月器在绕月过程中直到在月面坠毁每次都发回了5000张左右的月面照片。

        勘探者(Surveyor)是一吨左右重的无人单程探月器,共在66年9月到68年一月期间发射过7次,一次失败。其中勘探者3号的部分残骸被阿波罗12带回。专家在带回的残骸中电视摄像机内衬海绵内部发现微生物,判断是当初制造过程中的,由此判断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生存。

    • 家园 疑问:着陆地点没有明显火箭发动机烧过的痕迹

      火箭下降过程中吹掉灰尘,为什么还会有脚印,

      火箭着陆时为什么不融化岩石,月球岩石基本就是火成岩,熔点2000度而火箭发动机气体温度高达7000度。

      • 家园 【原创】正方解释:不要被“常识”迷惑

        这里说的都是关于下降到着陆过程中火箭发动机的问题,所以一起来回答。有几个因素要明确。

        第一,登月舱是以横着的姿态下降飞行的,只在最后阶段才转过来竖直向下,而且在转成垂直后登陆舱仍然横着飞了一段才开始垂直向下。这就是说火箭发动机正吹着陆地点的时间很短。

        第二,在竖直下降过程中发动机喷力是在不断调小的。下降发动机的推力最小可以到1000磅左右,就是着陆录像里宇航员不断重复的10%。另外还有一种算法,就是算出着陆时登月舱有多重(月球重量),这就是需要多大推力可以抵消登月舱在月球上的重力。这样算的结果是大约2500磅(登月舱下降过程中烧掉了大约17500磅燃料,这样着陆质量为15000磅,换成月球重量就是大约2500磅)。这样的推力大约只是波音737发动机的1/10。

        第三,在登月舱的支脚下面有1.6米长的探杆,探杆一碰到地面就关闭火箭发动机,所以在工作的火箭发动机离地面最近时候喷口离地面也还有一段两米多的距离。

        第四,月球没有空气,所以没有空气来帮着推灰尘,扩大喷射物的作用,只有喷射物直接打倒的尘土才会受影响。再考虑前面说的推力和影响时间都不大,受影响(尘土被吹走)的月面范围不会很大,集中在着陆点下降火箭喷口附近很小范围内。

        总体来说,登月舱的下降火箭并不是那么巨大,对下面月面会吹起不少尘土(比如阿波罗11下降的录像中可以很清楚看到),但是其实力量不是那么的大,时间也很短,又没有空气来“扩大战果”,能否把附近大范围内厚厚的土吹光让人无法留出脚印实在很难说。而且这跟着陆地点地质很有关系。比如这张阿波罗11的照片外链出处被很多人引用,它上面显示喷口正下方有比较清晰的火箭发动机吹过的痕迹。很显然,宇航员对着陆没有太多痕迹也觉得有些意外,所以特意找了一下,拍下这张照片。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从着陆到宇航员打开舱门到月面,其间有10个小时的时间间隔,登月舱着陆过程中吹起的尘土有足够时间又落回到月面,这对留下足迹也有帮助。

        关于温度,那个7000华氏度的数据是大型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部温度。登月舱下降火箭燃烧室温度大约4000华氏度,等到在喷口时就低得多了,大约是2800度,一出喷口因为是真空,更会急速减为1000度左右。着陆地点是月球土质不是火成岩,烧熔特性不一样。与之对比,烧最原始的陶土器至少要900华氏度的温度,还得烧很长时间。至于烧化沙子做玻璃,那得要2500-3000华氏度的高温。另外如前面说到的,受喷口烧灼时间很短,所以看不到烧熔情况并不稀奇。

    • 家园 疑问:百分之20的美国人都相信登月是假的
      • 家园 正方解释:提问者没搞清基本事实

        Gallup在99年专门做过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是6%的人认为是假的,89%的人认为是真的,5%不置可否。以前95年时代杂志和CNN也做过同样调查,结果是6%认为是假的,83%认为是真的,11%不置可否。这里是原联结:外链出处

    • 家园 疑问:当事人对此保持沉默,很可疑

      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签名或合影,30年来他选择了沉默。这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惑。

      • 家园 【原创】正方解释:提问者没搞清基本事实

        美国政府的态度很清楚。好几位总统为登月宇航员发过奖章。NASA根本不用回答这种无稽之谈,NASA的各种资料和报告都明明白白,而且大多数都公开在网上。至于阿姆斯特朗,CBS的60分钟节目在05年11月6日对他有过登月第一人的专题采访,此次采访还获得了当年的艾美奖。

        “Outstanding Interview in a News Magazine: "First Man" — Ed Bradley speaks to Neil Armstrong in a rare interview with the first man on the moon. Mitch Weitzner, Kara MacMahon, producers; Matthew Danowski, editor.”

        • 家园 要是一次采访都不接受,那更令人生疑了.

          自己心虚,不愿多谈,言多必失.

          其他"登过月"的人也是一样,外界压力很大,不能乱讲话,活的很难受,好几个自杀的<---更正:12个宇航员,3个过世(白血病,心脏病,车祸),9个仍健在,目前还没有一个自杀的,自杀的谣言到此为止.谢"龟途漫漫"指正.

          扬利伟到处做报告,当名人,打广告.

          "登月人"谁不想利用一下自己的知名度?

          退下来的总统还到世界各地演讲,挣外快.

          "登月人"到世界各地巡演,能给NASA带来多少外快?何乐而不为?

          "登月人"实在是无奈:不能说真话,又不想说假话,干脆哪儿也不去.

    • 家园 疑问:对土星五号火箭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 家园 【原创】正方解释:提问者资料有问题

        土星五号除了送阿波罗登月,其简化型还送过75吨的空天实验室(skylab)空间站。空天实验室在天上转了很久,被很多观测站探测到。有一位空天实验室的宇航员还曾做过实验,从空天实验室上肉眼看不到长城得用望远镜才看得到,不过京杭大运河倒是可以用肉眼看见。如果土星五不存在,哪个火箭能送这么重的东西?

        关于土星五图纸丢失,这个NASA辟过谣,原来的图纸的确被销毁了,但是早就在缩微胶卷上有做好了完整拷贝。

        至于为什么现在不用了,谁家还在用电子管收音机吗?造土星五的技术早过时了,配件都根本没人造,哪里那么容易就重新造一台。再说又根本没有要用到这么大载能的事,航天飞机足够应付了。

        • 家园 当然有,

          如果土星五不存在,哪个火箭能送这么重的东西?

          能源号运载能力大概还要大1/3,不过这更证明了这不是不能达到的技术,也不是只有美国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 家园 谢谢补充,对,能源号也可以

            不过能源号首次使用是在87年了,比天空实验室上天晚了14年。

            大推力运载火箭是载人登月的关键。所以苏联当时也发展过大推力火箭,叫N1,代号大力神。设计工作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了,尺寸和土星五差不多,最大设计载运能力是95吨,比土星五小一些。不过研发过程很不顺利,多次失败,导致最后到75年整个计划被取消。

            能源号是76年开始研制的。有意思的是能源号推力最大的那种配置也被叫做大力神,可以载运175吨。

        • 家园 原来的图纸的确被销毁

          NASA有关人员专门作了澄清,NASA's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的官员Shawcross就说土星五号图纸的缩微胶卷就保存在马歇尔航天中心,联邦档案管东南地区中心(在Georgia)就有2900立方英尺的有关土星五号文件档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