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生命中的几位奇人 -- 好猫如诗

共:💬30 🌺1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生命中的几位奇人

    我生命中的几位奇人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生活中为我带来欢乐的几位亲人和朋友,并在此祝福他们快乐。

    1. 淑贞

    淑贞生于宣统元年。

    我小的时候,淑贞常常跟我讲起她年轻时候的故事,那时候还是上个世纪30年代,成都的一所巷子里,记忆中好大的一所院子。院子里面有井,井的附近,是一颗长了几十年的大栀子树,每到栀子花开的时候,那满树的幽香呵,就在巷子口也能闻得见。每天早上,花店的老板都会派4个伙计来摘花…

    淑贞喜欢一遍一遍的给我讲这个故事,讲那个遥远的巷子和古树。人老了,可以不去想身边的烦恼,可是过去的日子,总像那一树的花香,来来去去,若有若无,让你辨不清他的方向,还能感觉到他的存在。老人们喜欢在记忆里面生活,淑贞也是一样。

    那大概是淑贞记忆力最美好的日子。再后来,开始闹日本了,1941年,日本轰炸成都,淑贞跟着成千上万的人向南逃。到了昆明,亲眼看见炸死的人堆在自己身边,那个时候的东南亚,已经没有一片安静的土地了。按照淑贞的话说,自己就像燕子一样,带着四个孩子,被小日本撵得满天飞,离开了云南,跟着难民的大军跑到缅甸,从缅甸跑到泰国,又到了越南,香港,从香港跑到广州,最后从广州做海船,颠簸几个月,辗转到了天津,然后就进了北京。那年月,北京还叫做北平。

    这一段历史,淑贞很少讲起,我猜,那是她生命中很痛的部分。

    后来到了北平,淑贞做的第一件事是安一个家。

    那时候的北平,房屋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淑贞就用了十斤黄花鱼的价格,在西城买了一座小四合院。

    从那以后,这座小院就成了全家人的巢。年复一年,花些花开,发芽,生根,落叶,发芽,孩子们渐渐长大了,淑贞也渐渐变老了。孩子们纷纷地走出去,孩子们的孩子们又纷纷的住了进来。人来人往,只有淑贞还在这里,安安静静的种花弄草,把小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替儿女们照看孙辈。

    淑贞不识字,但是她会绣最好的蜀锦,缝最合身的衣服,当年在成都,淑贞和姐妹们彻夜刺绣,远近闻名。在北平,孩子们穿着她做的衣服,能够让周围的人都羡慕。她会烧最可口的饭菜,养最美的花。解放后,老伴早逝,让全家人的生计陷入困难,淑贞就买来毛线棒针,看着别人打好的成品,自己学会了毛衣编织,然后就靠这门手艺养活了全家人。

    如今的小院显得十分寂寞,静悄悄的呆在闹市的中心,但是打开院门,你会看见满院的花朵,一树的红枣,爬满墙壁的绿色植物,告诉你九十六岁的淑贞,仍然在为孩子们守着这个家。每隔几年,儿孙们都会从天南海北赶回,聚集在充满生机的小院里。这里是他们共同的港湾。

    记得我出国的时候,淑贞还拉着我的手叮嘱我,走到哪里,就把那里当作家,出门在外,自己照顾好自己,什么时候有条件了,就回家看看。几年过去了,心中仍然在想着那个枣花飘香的小院,想着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在紧张的生活里,总感觉到有一种深沉的召唤。我知道我并不寂寞,我知道我心向何方,因为,他们深深的埋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2. 小余

    小余是一个孤儿。

    他是政府养大的,然后上了大学,再后分配在一家医院的研究部门工作。他比我小一岁。

    小余的心啊,就像在风中飘舞的落叶,在空气中盘旋飞舞,他会随着明快的气流,做出各种美丽的姿态,他不会在意你是否看见,因为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旅程。当风儿停止的时候,他就轻轻的和大地亲吻,然后一阵微风拂过,他又会翩然飞起,流连欲去,在空中继续自己的舞蹈。

    小余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灵魂在明朝。

    小余最喜欢做两件事情,第一件是读书,其实他更喜欢收集书,他会用全部的积蓄去购买一套明清家具图籍,然后对着照片上的古董,静静的幻想几个世纪以前的人面桃花才子风流。他会背着一套京城古建筑介绍,在北京城内到处寻找历史留下的痕迹。不过他最喜欢的,是每个月骑车去一次长陵,在帝王的灵柩前独自凭吊心目中的伟大王朝。

    小余喜欢的第二件事是游历。他会在假期带着行囊去走遍天下。有一次走到了四川的青城山,就决定留在这里了。苦苦哀求道士们收留,最后在道观里住了一个星期,还是被劝了出来,穿着道士送的道袍,捧着道士们自酿的果子酒,悻悻的回家了。

    小余当然是喜欢运动的,他曾经参加过北京市登泰山大赛,从山脚到南天门,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成绩嘛,相当于女子组的第一名,在男子组还没有拿到名次。不过小余可是没觉得丢人。

    别以为小余是个古董加书呆子,他会在每次出游之前,把自己积攒的光盘分给朋友们保管。按他自己的话说,这里面有三分之一是黄色的,如果自己在外面发生了意外,别人检查遗物的时候,发现热爱文化热爱艺术的小余居然是一个看黄色光盘的坏小子,那对自己一世的英名是一个最大的打击。

    我见到小余的时候,是在他医院的宿舍里,那是院领导为了照顾这个孤儿,特意分配的一间单人宿舍,不大的房间里,三面墙壁都是书架。小余得意洋洋的秀给我看他新买的假古董,十块钱的玉石笔洗,从山西乡下寻宝得来的。他告诉我,这样的宝贝他有一箱子。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小余。但是我经常听说他游历的传奇故事。

    事实上,这是我唯一一次与小余见面,但是在我心里,他是我永远的好朋友。

    3. 丁丁

    丁丁是我大学时,睡在下铺的兄弟。

    丁丁很懒,懒得很有水平,很出名。

    每天下了课,吃过晚饭,只要丁丁沾在他油渍渍的床铺上,就休想有人能够把他从床上揪起来。他会在床上看书,在床上练功,在床上打谱下棋,然后懒洋洋的去洗漱一下,回到床上来做他的美梦。

    他最懒的一次纪录,是在某一天晚饭之后,八点钟,丁丁早早的决定睡觉了。我发现他一反常态的睡不着,据丁丁自己说,他是在做思想斗争,是否应该在睡觉之前上一次厕所。

    最后还是懒惰胜利了。这泡尿一直憋到了第二天早上。从此以后,我对丁丁的懒佩服的五体投地。

    不过丁丁还有很多其他让我佩服的地方。

    学中医的多少都练一些气功,丁丁会把人身上所有的经脉穴位,如数家珍的背出来,绝不会出错。他喜欢下棋,是绝对的高手。以至于我只敢和他较量五子,要是下围棋,他会在一百手之内将我轻易拿下。

    丁丁也很喜欢武侠,他总是让我想起古龙笔下的郭大路。我们也总是在一起,过那种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的日子。有时候我们会互相考较武功。比如说我会问丁丁:张无忌的圣火令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丁丁说:当然是玄铁,白金和金刚砂。然后他问我:端木岛主的成名武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我会告诉他:端木岛主的武功叫五斗米神功,特点是吐出的浓痰会转弯。

    我们管这种互相考较的游戏就叫做欢乐英雄。当然这个游戏也不仅仅限于武功,比如说他有时候会给我一个题目,考察中国古代黄金白银的比价,然后我会在下面的一个星期里拼命的去查古时候的断代史和食货制。

    丁丁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外号叫推土机,原因是他往往因为各种爱好忘了学习,然后就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拼命的读完所有的功课。经过他读过一遍的知识,就像推土机推过的一样平整,考试的时候陈列心中一览无余。所以丁丁很顺利的毕业。

    毕业,我们分配到同一家医院,白天在同一间诊室,面对面坐同一间办公桌,晚上,仍然分在一间宿舍,照旧是上下铺的兄弟。工作之余,我们就各自做未来的梦。他说他的梦想是将来开一家私人诊所,前厅看病,在后厅开一家电子游戏厅,娱乐工作两不误。我说我的梦想是在海外搞一个中国文化大学,到时候就请他来教授中医气功和围棋。

    后来像丁丁这样的懒人居然也结婚了。

    新娘是一位教师,也不是丁丁自己张罗的,从介绍对象到举办典礼,都是家里的父母兄弟们忙前忙后,丁丁就这样懵懵懂懂的成了天下最幸福的人,慵懒的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去了。

    记得丁丁结婚之前,我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想了半天,说就要一套三联版的鹿鼎记吧。

    后来我辞职去做了市场,不久听说丁丁也辞职了,改行发奋学起了电脑,成了一家公司的编程工程师。丁丁说这是太太的主意,这让我深深的佩服爱情力量的伟大。

    等我快出国的时候,丁丁又离婚了。据说原因是他那位夫人比他还要懒,家里的饭碗经常一个星期没有人洗,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懒,整天吵架,最后终于分手了。

    出国三年了,我和丁丁就联系过一次,听说他又娶了一位女博士,贤淑貌美,喜得丁妈天天合不拢嘴。现在的丁丁已经是资深的电脑工程师了,我们当年对未来的梦想,谁也没有实现。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要祝福丁丁,祝他活的幸福快乐。

    4. 华

    华是台湾人。她没有听说过鲁迅,她们的政府称毛泽东和共产党为匪。连街头的小点心都叫做“共匪饼”。

    后来华到了加拿大,和猫嫂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她就戏称我们为张匪阿三和李匪阿四,我们也自然戏称她做周匪禹华。

    不过华的身上其实一点匪气也没有,她是一个在教会女子学校长大的圣女。

    华的心中永远是阳光明媚的春天,她会对所有的人带着最和善的笑意。你第一眼看到她,就会觉得她离你很近,愿意去亲近她,了解她,将心中的话说给她听。那时候我的太太刚刚到北美,华带领她熟悉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茉莉猫最迅速的进入了角色。每到圣诞和春节,孤身一人的猫嫂都会和华的一家共用节日晚餐,然后一起到教堂参加神圣的除夕弥撒。

    华还会带着自己的女儿,在每个礼拜日的早晨最虔诚的祈祷;她会在别人打印文件的时候,主动充当义务送纸员,这样的文件可以打印在纸的双面,为保护环境作贡献;在节日的时候,华又会悄悄的跑到实验室,为大家处理好假期的试验工作。

    华戏称大陆人为匪,但是没有人为此生气。因为当中国争办奥运举办权的时候,华也像大陆同胞一样欢呼庆贺,当中国队征战世界杯的时候,华也在电视机前彻夜呐喊,顿足捶胸。

    其实华是个很普通的人,但是生活因为有了许多这样的人而变得美丽,世界也因此变得温柔。

    后来华移居到了西雅图,这让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听说她在美国辞去工作,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家庭和女儿。

    对于这样的人,除了祝福,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5. 萨苏

    萨苏是一个让众多网友倾心的写手。

    萨苏是一个和我们同时代朋友。

    萨苏二字,不过是一个电脑屏幕上的符号,他代表在网络的另一端,东瀛岛国的一个陌生人,我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他的容貌经历。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大学宿舍的1991年,他和我们一样的贫穷欢乐,纵酒长歌。我知道他和我一样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在自己心目中永远是笨拙温柔,美丽贤惠的妻子。我知道,他也和我们同样喜欢金庸三国,畅想铁马金戈。

    不同的是,他会把这些变成笔端流动的文字,让不相识的朋友们共享他的喜怒哀乐。

    所以说,读萨苏的文章,就像在看自己的经历,亲切,平淡,有时候喜悦,有时候伤感。听萨苏讲故事,就像在饮陈年的酒,把生活的辛酸苦辣,统统酿成这一杯醇厚甘甜。

    在我们的生命中曾经有过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朋友。他们都是平凡的奇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心中充满爱和幻想。

    为了这些朋友,让我们干杯。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 通宝推:能饮一杯乎,然后203,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楼主手巧不会是得了淑贞的遗传吧?
    • 家园 两个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很是怀念河里早期那些写了很多好帖子的河友

      你们什么时候能再回来看看呢

    • 家园 好文如诗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淡泊从容的文笔,写意洒脱的气质,喜欢这篇文字

      也记住了这个id,好猫如诗。

    • 家园 疑问

      "淑贞就用了十斤黄花鱼的价格,在西城买了一座小四合院。"

      这个有点怀疑。解放前通常把金条称作“黄鱼”,所以我很怀疑这里其实是指用十根金条买了一座四合院。

      另外她的“逃亡”路线有点奇怪啊。如果是躲日本人,怎么会从41年开始跑,却从广州逃到了北平?北平可是37年就属于日占区了啊。难道是45年胜利后去接收?但是如果是政府官员的话,似乎不应该跑到缅甸香港这些地方去。

      • 疑问
        家园 肯定是用不上十根金条

        没找到具体的数据,估计应该是45年后到的北平,那时一个小四合院绝对是白菜价。

        看楼主的描述,她并不是什么达官贵人,或许是投奔亲友吧。

        ————————

        补充下,看到这么一段

        民国的时候,1根1两金条大概折为30块银元,随着年景好坏有5块的浮动,当时小康之家一月生活总费用也就是15块银元,鲁迅先生在北大做教授时是一个月300块银元。民国时期富人很少使用金条花费,金条主要是作为硬通货贮藏起来,花费的时候兑换成保值的货币银元,在1929年前后,100块大洋就可以在北京买个小四合院,当时一顿全家福吃下来,也就是两块钱三块钱的样子。10两金子折300块大洋,贫农有了这个钱就可以一跃成为中形地主了,小康之家全家一年生活费也不到这个数,而这些钱够贫农吃10年的。

        1929年北京小四合院的价格是在100大洋,也就是三根小黄鱼多一点。那还是民国的黄金时代。

        考虑到日据晚期和45年接收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以及当时北平的居住环境,生活物资相对于房产的价格比例肯定要一涨再涨。所以十斤黄花鱼的价格等于一套小四合院还是靠谱的。

        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兄弟能贴些更详尽的数据上来。

        • 家园 我认为你引用的1929年的这段文字不准确

          当时的物价没那么低。1919年鲁迅先生买八道湾那所房子(当然稍微大一点,前后院30几间房子),是花了3500大洋,以及外加中佣175大洋的的(邓云乡《鲁迅与北京风土》、《文化古城旧事》),这可是在阜成门内,西北城靠城墙,不算什么好地段,卖不上价。即便当时还是北洋政府时期,房价高的时候,但是几年后100大洋就能买个小四合院(就算上房、厢房、门房怎么也有六七间吧)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小四合院大约在700~800大洋左右。等我翻到出处再补充上。

          据邓云乡的书中讲,在1930年前后,中学生若住校,伙食就得8~10元左右。当时大宅门里老妈子的月工资一般是工钱5元,赏钱5元左右。

          • 家园 找不到切实的数据,只能靠旁证

              我之前引的那段应该是低了不少,翻了些其他的资料。当时上海的一座好房子动辄几千上万元。。。。北平物价虽低于上海,却也不会差的太多。普通的小四合院千元左右还是要的

              不过1929年政局相对稳定,到了民国最后几年,一面是遍地战火,一面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房价就没什么好估算的了。。。

              另,民国时金条多为十两重,一两重的是小黄鱼,1921年每两黄金平均兑换40银元,这个兑换比例随着时间不断增加,到45年前后,十根小黄鱼换得几千大洋,再去买套四合院绝对没什么问题。之前问天兄的推测还是有道理的。我前面的论点有些草率了

              

            • 家园 差不多

              我忘记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材料说20年代~30年代前期,一个四合院的价格大约是700~800大洋。

              解放前夕,由于战乱等原因,不动产没人愿意买,价格很低。老舍的房子(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就是50年代初拿100匹布换的,所以您说的拿十斤小黄鱼换的也还是有可能的,未必真是金条。

    • 家园 哦也,终于看见这样离婚的了

      据说原因是他那位夫人比他还要懒,家里的饭碗经常一个星期没有人洗,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懒,整天吵架,最后终于分手了。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29042

      一个在地级市法院工作的人告诉我,他处理过的离婚,一个原因是经济,一个原因是第三者插足,因为家庭琐事吵架离婚的,还真没有看见过

    • 家园 深入发掘好文!
    • 家园 好猫如诗,好文如诗,好友如诗,为君浮一大白
    • 家园 干杯。。。虽然我很少喝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