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红色记忆:一九六七年夏季 -- 蝴蝶

共:💬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红色记忆:一九六七年夏季

    作者:伊达

    闲暇之余,拜读了高文谦先生的大作"晚年周恩来",不尽感慨万千,记忆的大门也随之打开......

    往事如烟,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已经从我的记忆中自动抹去,然而一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却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尽管我个人的故事在中国大时代背景下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我还是愿意把它们写下来,献给与我同时代的兄弟姐妹们.

    一九六七年,北京的夏季特别炎热,这恰好和当时文革甚嚣尘上的疯狂气氛相吻合.那一年,正是全国大中小学"停课闹革命"的一年,而我那时只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天到晚和一帮同龄的孩子在景山到西单这一带乱窜,一句话,玩疯了.然而,这一年的夏天有一件事情我忘不了,那就是我见到了周总理.

    那时,我经常跑到离中南海不远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大院(位于西安门大街上)去吃午饭,因为我父亲在那里临时工作,接待各地来的众多红卫兵,听取他们对本地区文革情况的反映.

    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我父亲.父亲是四川人,一九三五年十五岁在家乡川北地区参加了红军(红四方面军).据父亲讲,他小小年纪就被红军收下,是因为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解放后,父亲在西南军区工作,一九五五年"大区"撤销,父亲脱下军装(保留军籍)调入北京,在西苑(现在的国际关系学院所在地)学习,视学习情况准备进入外交部或国务院所属其他外事部门工作.据说,几位老帅还有罗瑞卿(那时为公安部长)得知周总理麾下有了一批既有一定革命资历,又有一定文化,而且年纪较轻的"优秀干部"后,纷纷跑去要人,总理"扛"不住了,让他们挑走了十来个,非常"不幸",我父亲就在其中(直到晚年,父亲还为他没有成为外交官而遗憾不止).父亲脱下军装一年后又穿上军装,以上校军衔进入中央军委做具体工作.两年后,父亲被破格晋升为大校.

    文革开始后,周总理从军队"借调"象我父亲这样一批人帮助他搞接待,其实就是应付全国各地来京的红卫兵.可以说,周总理是用了一番心思的.首先,这批人一定要有相当的革命资历,而且历史"干净",这样才能赢得红卫兵们的"尊重",双方不至于"顶牛".其次,由于这批人是军人,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完全听从上级指挥,不可能跟着红卫兵"应声起舞".再次,这批人在军中都有一定职务,有"政策水平",但又不属位高权重,不在红卫兵和中央文革"火烧炮打"的"黑名单"之列.由此,也可对周总理高超的政治手腕略见一斑.

    见到周总理完全是巧合.那天父亲在带我去吃午饭的路上无意中提到傍晚要在管理局礼堂放映电影"秘密图纸"(田华和王心刚主演),以供批判的名义招待"驻"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大院的红卫兵.那时,全国各地许多红卫兵组织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大院内外露天摆上一张桌子,插上一面旗子,就成了某某组织驻国务院"联络站".那里一天到晚乱哄哄的,犹如农贸集市,大家自由进出.傍晚,我招呼了三四个小哥们儿又"杀"回了管理局大院去看电影,守在礼堂门口的叔叔认识我,且看在我父亲的面子上,把我们放了进去.

    当我们挤进礼堂时,发现里面已经人满为患,好在我们是小孩儿,身体灵活,连挤带钻,竟跑到了最前面,不过只能站在过道上了.我清楚的记得,我们等了好一阵子,但电影还不开始,但不知为什么,突然在礼堂舞台上出现了几个军人,他们匆忙地在台上摆上了桌子和椅子,再安上了几个麦克风,然后退了下去.这时礼堂里面嘈杂的声音似乎一浪高过一浪,那些来自各地的红卫兵们都在议论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我还只是盼着电影赶快开始.突然间,礼堂里面灯光大亮,舞台上陆陆续续又走出五六个身穿军装的人,但这一次礼堂里面立刻静了下来,过了约有一分钟,一阵阵掌声,再加上口号声,轰鸣般地在礼堂里面爆发了出来.很多人激动地喊着"周总理,周总理!",涌上过道,向前挤来,我一下子给挤到了紧贴在舞台下面,由于个子小,舞台上面的人反而一个也看不到.不过这种局面没有持续太久,一队解放军战士从舞台旁侧门走了出来,手挽手,把拥挤到台前的人群向后推出了约两三米,我从人群缝中可以清楚地看见台上的人了.我第一眼就认出了周总理,那是因为周总理在以往的记录片里出现的镜头太多,他的形象已经刻在脑子里面了.见到真人,感觉与电影里面的周总理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可能由于台上灯光的缘故,周总理脸色有点发白,不过他始终微笑着,一只手微抬摇动着毛主席语录,用另一只手示意大家坐下来.我回了一下头,发现很多人都站在了椅子上,根本不理会周总理的示意,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接见场面.这里补充一句,由于我那时年龄太小,除了周总理,台上的其他人都不认识,不过可以肯定一点,台上没有江青,因为我发现台上没有一个女人.以后从父亲那里听说,台上的人还有陈伯达,当时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傅崇碧等人.

    礼堂里面热闹了好一阵子,周总理开始讲话了.我对周总理讲的内容浑浑然,基本听不大懂,但沾上北京地名的两句话的意思我到现在还记得.一是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这里地方太小,接待红卫兵的工作要搬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去.二是,不要随便跑到三座门去,到那里贴徐向前和聂荣臻的大字报不合适,他们两人不在那里.当然,这不是周总理这次讲话的主要内容.至于周总理为什么会突然决定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礼堂讲话,父亲也不清楚.他也是在周总理到达礼堂前半个小时才得知的,所以连"清场"都来不及,否则,象我们这样的小孩早就被赶了出去.这一次,周总理接见红卫兵的时间并不长,其他人也没有讲什么话,很快周总理他们就站了起来,准备走了.礼堂里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突然,我的一个小哥们儿大叫起来:"周总理,我们想见毛主席!"也许他幼稚的声音太尖,周总理居然听到了,周总理停下了脚步,眼光扫到了我们,他发现有我们这几个"小鬼"在这里,可能很感到意外,但仍然认真地试图听清我的小哥们儿在喊什么.以下的一幕我是永远忘不了的:周总理停下脚步后,他旁边的一个人轻轻地碰了一下周总理,意在要总理移步立刻离开,但总理拒绝了,反尔回退了半步,一定要听清我的小哥们儿在喊什么.周总理最后听明白了,他面带微笑,非常认真地对着麦克风冲着我们连连说了三个"好"字.那一瞬间,我们真是激动万分.当然,许多不明就理的人也被总理三个"好"字搞的莫名其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感性的接触有时会超过理性的认知,这一次见到周总理,也是我唯一的一次见到周总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使我懂得了如何平等地去尊重别人.在充满暴戾的一九六七年夏季,也许周总理正是通过这样的微末细节,顽强地表现出他的处事哲学和待人之道.千秋功罪,任人评说.周总理在文革十年中的作用可圈可点,但他富有人格魅力的一面不应抹煞.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