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朝代的寿命 -- 友来有趣

共:💬77 🌺18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但是现代人的寿命更长,代际更替时间也更长。这也可能使周期律放慢啊

            但是现代人的寿命更长,代际更替时间也更长。这也可能使周期律放慢啊。

            我并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认为这个历史周期率现在一定还有效。但是我还是觉得它依然有效的可能性大于它正好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失效的可能性。

            人类总是倾向于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别的,变革特别大的时代。其实未必如此。我们现在回头看从秦到清的两千多年觉得社会好像没什么大的变化。其实生活在历史上每一个特定时刻的人们很可能也觉得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社会发生最快变革的时期”。我们现在觉得我们的时代是变化特别快而历史大转折的时期。美国人福山甚至在冷战结束后宣布过“历史的终结”。但是,历史依然在延续,人类继续重复着争权夺利,打打杀杀的那些事情。一千年以后的历史学家很可能不会同意我们现在的时代有多么的特别,比起上几个世纪或下几个世纪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 家园 最大的规律可能是

      每个朝代最后一个不是笨蛋,坏蛋就是倒霉蛋。

      开玩笑,好文。

      • 家园 本文的意思就是说在朝代的稳定期,即使是笨蛋,坏蛋也很可能不是倒霉

        你说的当然是对的。但本文的意思就是说在朝代的稳定期,即使是笨蛋,坏蛋也很可能不是倒霉蛋。你看明朝的皇帝,宣宗以后十几个皇帝,基本上不是笨蛋就是坏蛋,但是只有崇祯做了最后的倒霉蛋。因为等到他那个时候,大明已经垂垂老矣。而前面的那些皇帝未必比他强,只是朝代的稳定期本来也不必然需要多么高明的皇帝。唐朝的情况也差不多,太宗之后只有玄宗还算能干,但唐王朝还是又持续了两百多年。好比人在中青年的时候,就算保健医生十分平庸也一般不会死。而到了老年,一个庸医,一付错药就可能致命。

        • 家园 把明孝宗弘治直接无视了,要让明代人评价的话,太祖成祖以下

          就是弘治了,嘉靖,隆庆都是不错的皇帝,甚至万历都比崇祯要好点。

        • 家园 这个,高宗、武则天、宪宗、宣宗乃至德宗,都是颇有能力的皇帝的

          就是武宗,也有可取之处。

          唐代皇帝的整体素质其实是很高的。

          • 家园 话说,武宗可是俺偶像啊
            • 家园 说说看?

              好像不少人都对武宗印象特别良好的。

              • 家园 在位时间不长

                但已经做到了那个时代许多皇帝穷尽几十年才能做的事情。

                尤其是重用李德裕一节,读之不由得感慨。

                所谓“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士子们怀念的可不仅仅是崖州吧。

                • 家园 嗯,他任上有三件大事

                  灭佛、平泽潞、破回鹘。

                  不过对这三件事,我觉得比较可称的也就破回鹘一事。泽潞与宪宗时所平的几个藩镇不同,朝野内外都难得的统一,是势所必然的事情。至于灭佛,虽然痛快,但没有相应的后继措施,如果不是宣宗登基后的处置,会是个相当大的隐患。

                  另外,如果武宗在位时间更长一点,他与李德裕的关系很快就会急转而下的。

                  • 家园 不是他死得早么
                    • 家园 哈哈,死得是时候:)

                      中晚唐三大痼疾: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不知张兄以为哪一个危害最大?

                      • 家园 我认为自然是朋党之争

                        你说宦官专权厉害吧,可是宦官之权,基本上就是局限在长安城内,割据的藩镇他们管不了,长安以外的州郡他们也鞭长莫及。况且,宦官集团虽然本身腐朽,可是在废立之事上多少还不能说完全一无是处。立武宗之举至少从武宗在位期间的事迹来看不算是太坏,而立宣宗之举,从宣宗在位时期的作为看,也不能说就是坏到家了。况且我们说宦官政治不正常,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生理上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子息,权力、财富无法如一般家庭一样的传继下去也使得他们的行动缺乏长远考虑。但中晚唐时,宦官虽无子息,却能通过从子、义子将权力传递下去,这也和世家无异了。故我认为宦官专权虽是痼疾,但并非不可医治,亦非可以使人丧命。

                        藩镇割据更不是断送唐朝的唯一原因。这么说我的理由很简单,极端的说,中国过去作为宗主国,周边安南、朝鲜都是属国、外藩,他们灭亡了或者独立了,中国就也灭亡了么?就算是西方国家,殖民地没了也不至于让他们国破家亡不是。更何况,唐朝的藩镇大多数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富饶的江南虽然成为了中央政权的“飞地”,但本身的离心力并不强;况且还有四川天府和长安紧紧相连。藩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本身的目的仅仅是维持地方割据,而非想要一统天下,代唐自立。反过来看,中央政权只要有意愿,并加以一定的努力,往往是能够削除藩镇的。宪宗、武宗两次削藩都是名震天下,留下了韩愈的文和李商隐的诗更是光耀千古。只是到了黄巢起义以后,中央政权彻底丧失了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唐王朝的末日来到来。而朱温篡唐,虽然是藩镇谋反成功的例子,但朱温毕竟是一个“新军阀”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晚唐是和藩镇相始终的。藩镇被义军一一攻破后,唐王朝也到了不得不灭亡的时刻。

                        对于唐王朝来说,如果说藩镇是外患,宦官是内患的话,那么至少到了武宗时期,宦官集团由于本身的原因,已经不完全是阻碍中央政权强大的掣肘了。而朋党之争在宣宗时期的公开化、激烈化,使得最支持中央政权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分裂。既然自身的阶级基础分裂了,那么自身的衰落也就成为必然。牛李党政中,一开始还算是政见不合,到后来就是党同伐异了,而且是“唯出身论”的。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如李商隐等,夹在牛李之间,如风箱里的老鼠,里外受气。

                        有趣的是,李党虽然被后人说成是士族地主的朋党,但李德裕时期奖掖后进,开一时风气。到了被贬官的时候,天下最同情他的反而是本应该站在他反面的庶族地主们。所谓“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什么是“孤寒”?不就是庶族地主么?而牛党虽然是庶族出身,可宣宗时这些庶族地主的后人取得了政权却反而为了维护自己业已取得的地位和权势,打压起过去和自己一样的庶族们了。这些新进权贵们,为了一己之私,杜绝天下士子晋升的通天之路,使得唐王朝的阶级基础最终分裂而难以弥补。

                        我是这样看的,写贴匆忙,还望见谅。

                        • 家园 哈哈,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

                          我在一个论坛对该问题的一点回复:

                          我自己选的是朋党,理由:朋党则顾私,顾私则言行不能尽公,不能尽公则皇帝不得不于南衙外另寻可信任之人,故朋党为宦官兴起之重要因素。至于藩镇,于三大痼疾中当为最末:宪宗之英武虽非寻常之主可及,然才能并无可大称者之武宗,依一李德裕,期年而平泽潞,藩镇之不足为患,可见一斑。呜呼,文宗发“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之叹,良有以也!

                          上面说了朋党乃是宦官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说说朋党本身的危害。

                          我们知道,不论何种政策,皆需要一定时间的贯彻才能显示效果。元和中兴,固是因为宪宗雄才大略,压制了朋党的空间,武宗朝能有所作为,也是因为一党独大,这两者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朝廷的政策能在一定时间内以一贯之;而朋党相争不得控制之时,此党掌权则反彼党之政,彼党握政则废此党之策,如此反复,不但无所作为,反而自相矛盾,让各种不利因素(对朝廷而言)有可乘之机,唐廷之政自然就是每况愈下了。

                          引用:

                          “原帖由 middleeast 于 2008-4-4 00:06 发表

                          “朋党则顾私,顾私则言行不能尽公,不能尽公则皇帝不得不于南衙外另寻可信任之人。”这个怕是皇帝为了搞帝王术找的借口吧。肃宗时期,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坦荡君子,没搞什么争斗,老老实实地在前线带兵,结果还是被 ... ”

                          郭、李之事是形势所致,属于特殊情况(他们这样有功高震主之嫌的情况跟归开国功臣类似),对中晚唐来说不是普遍现象。

                          至于帝王术,这是普遍现象,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每个皇帝都需要这种帝王之术,象太宗、宪宗等明君更是个中高手。但是,如果不存在朋党,或说朋党能被有效控制,则帝王之术虽然于被术之个人的命运有巨大作用,对朝廷政策却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帝王之术针对的是个人(或说个人的权势),而不是这个人所施行的政策,因此,新的执政于公于私都没有务反其政的理由(即使想改变前任政策,若非理由充分,也难以得到君主及其他朝臣的支持),这一点,宪宗一朝的政治就是明证。反之,若朋党大胜,则帝王之术虽仍是针对个人,新的执政于公也无务反其前任之政的理由,但于私则大有必要,这样我上一个回复里所说的“此党掌权则反彼党之政,彼党握政则废此党之策”就成了必然了,这一点,文宗一朝的政治就是明证。

                          引用:

                          “原帖由 middleeast 于 2008-4-7 21:46 发表

                          感觉可以把“危害最大”细化一下,哪些方面算是危害,各自的重要程度如何。但有一点,不应在“谁是谁出现的原因”这种问题上纠缠,否则就真如楼上所说,出现“鸡和鸡蛋”的辩论了。

                          此外,这“藩镇割据”虽然没有人 ... ”

                          之所以没有回复“hittite”的帖子是因为我没看明白他“是从历史既成事实还是其他什么方面来考虑”这句话。我们现在本身就是对历史事实进行讨论,我不知道除了“历史既成事实”外还有别的什么。

                          “谁是谁的出发点”这个问题在有些地方可能不是太重要(比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上却不是如此:“朋党乃是宦官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意味着宦官之祸的基础是朋党,就是说朋党带来的一大危害就是宦官专权,相应的,要根除(而不是靠某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比如宪宗暂时压制)宦官之祸,首先就需要解决朋党问题。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认为朋党是最大危害的原因。

                          引用:

                          “原帖由 middleeast 于 2008-4-7 22:51 发表

                          hittite提到的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唐代宦官最初的兴起,并不是因为朋党之争,而是因为唐朝廷想制约前线带兵将领,而前线将领拥兵过重的原因则是因为出现了安史之乱,这又成了藩镇的问题了。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宦官专权 ...”

                          这里的肃宗的重用宦官,情况比较复杂,比如玄宗对太子的防范猜忌导致肃宗在南衙无熟食可信任的大臣,比如即位不正,且在为四十多年声望极重,在朝臣乃至天下仍有巨大影响的玄宗仍在世,还比如上面说到的形势所致的郭、李。在这样一些情况的综合下,才出现了宦官最初的兴起。随着安史之乱的过去,玄肃二宗的过世和郭李问题的解决,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宦官专权的基础就消弭了。

                          这与之后的因朋党而再次出现的宦官专权不是同一性质的。

                          • 家园 【讨论】

                            唐兄和公子所言极是, 但是纵贯历朝政事,皆有朋党踪迹,则朋党之于唐何至于严重于斯?而有唐一代,党争贯穿始末,又何以证所谓牛李是覆唐主因?而宣宗登基后,朋党纷争终告段落,李卫公南海憾逝,这离唐亡还有40余年时间,史书上并无党争激烈之痕迹。

                            窃以为,唐之衰,根源还是藩镇。“藩镇强,则唐主弱;藩镇弱,则唐主亡。”藩镇强,结果为安禄山之反,藩镇弱则黄巢之乱无可用之兵。当然,藩镇势力之衰,同样也可以被中央所利用,李德裕平泽潞,甚至裴度、李愬定淮西亦是如此。

                            藩镇之兴衰,影响了唐的兵力布局,度支财力;这两样国之利器被外物所扰,唐亡也不足为奇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