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淮河蒙洼蓄洪区开始蓄洪 -- 混天球

共:💬25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猜测
        家园 埃及主要种小麦,洪水来时已经收获了。

          地势转高的淹水区流速都比较慢,沉积物也细,粗砂一般都沉在河道里。南京一带的挖砂船只在常年河道里才能挖到合用的建筑用沙,江滩里较低的地方是沙质土,越高的地方土越细。

          五十年代规划的蓄洪区当时里面的人口很少,现在的人口大多是后来迁移进去的,这些后迁进去的人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进去前他们就知道是蓄洪区,受浇损失也有心理准备。当然就是有准备见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受到损失也是很痛心的。

      • 猜测
        家园 中国期货应该推出分洪指数,对分洪区人民财产保值

        同时也要有分洪保险。

        • 家园 我知道美国有降雪量指数期货

          期货的功能到底从根本上讲是风险规避。降雪量指数期货能存在,是因为一部分人,比如滑雪相关产业希望雪越大越好,而另一部分人,比如政府和公路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希望雪越小越好,两者的需求造成了期货的必要和存在。这个洪水指数期货倒也可能,一方面是政府和农业部门希望洪水越小越好,而另一方面,造橡皮筏子的,造帐篷的,造应急发电机的,应该盼着洪水越大越好。呵呵。俺知道沃尔玛是挺喜欢飓风季节的,提前把上述用品存货,FEMA和国土安全部直接从灾区的几百个沃尔玛调货,事后结帐,价格吗,够沃尔玛高高兴兴花差花差的。

    • 家园 今天本地电视台有个节目

      说的就是王家坝。

      王家坝自2003年后蓄洪区内由政府出资建起了若干个庄台和保庄圩。庄台是高十米左右的高台,村庄等建在高台上。保庄圩是由高堤围起的村庄。这两项措施可以基本保证人员和家庭财产的安全,但地里的庄稼就保不住了。今天的电视新闻里,已经在迫近泄洪的水位了,还有些妇女在抢着收大豆。

      哎,俺瞎想啊,都说洪水冲积后留下的是肥沃的土壤,比如尼罗河...如果没有这么多人口,那么象淮河等经常泛滥的河流,是不是也可以象尼罗河一样,由着它泛滥,然后每年只在枯水期的河床上和河岸上种植呢...这样不是很环保吗?而且也省人力物力,省得一到洪水期就提心吊胆的。

      • 家园 还真有“何不食肉糜”

        淮河流域是在温带,夏季正是重庄稼的季节

        埃及在非洲,低纬度地区啊

      • 家园 水稻、玉米的生长期刚好在洪水期。

          半年的收成,在全年收成中占多数。

          小麦就没问题,但只是次要的一季。

          埃及可能主要种小麦吧?

    • 家园 蓄洪区没去过,俺亲家的田在洪泽湖行洪道里。

        也在今天淹了,今年水稻肯定没了。

        不过心态应该没多大问题,他们原来就知道种的田经常会淹。

        生活上俺亲家的田在行洪区里会被淹,但住房在行洪区外,不会淹。

        至于蒙洼那里,电视上报道住宅基本上都在近些年建的高台上和土围子(南京这一带叫圩,防发水用,不同的是南京这里的圩是把田地和住宅全围起来,蓄洪区的只围住宅不围田)里,土围子甚至高于河堤,大部分住宅都不会被淹。

        庄台就是避水用的高台,住宅建在上面,高度高于洪水水位,住在上面财产不会被淹。在那一带一般一个庄台不会是一个村(以前的大队),应该是个村民小组(以前的小队)。洪泽那一带68年时去过,一般是一个小队一个自然村。4个乡镇(以前的公社)一般在40个村以下。

        被淹的庄稼国家都有经济补偿,生活没多大问题。

        行洪区:两道堤坝夹着一片农田,上游有闸门,里面不能建房住人。平时种田,洪水大时打开上流游闸门就成了大河。因为洪水都在夏天,夏收没问题,秋收就要看老天了。

        至少俺亲家的陈粮吃不完。

        另外,蓄洪区基本上都是五十年代划定的,那时都是选人口很少的地方,那时使用即使淹了家总损失也不大。后来才人多了,所以现在想各种办法只淹田不淹家。我还看过一个报道,在某蓄洪区国家补贴建混凝土架构的楼房,基础打深些,主要生活设施都在楼上,底层的墙特地做的不牢,洪水来后很容易冲倒墙而不倒楼,行洪时就成了水上高架楼。

    • 家园 要是50年来使用一次,损失更大

      如果多次使用,说不定有一套有效的预警,撤退,和财产保障体系。

      希望这个体系是存在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