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语和英语的比较 -- 颜赤城

共:💬368 🌺1318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日本放弃了意译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啊

          其实现在日文用片假名表示外来语的方法我觉得才是效率奇低,每个新词都得生记,而且把英文发音也搞得一塌糊涂。

        • 家园 呵呵,这样说就有失偏颇鸟...

          中文意译的最大问题是似是而非,结果在普通人里造成很多误解,以为自己明白那个词的意思所以也根本不会去进一步学那个词的本意,其实想当然的意思满不是那么回事。
          貌似不能这样看。

          1,不是“中文意译的最大问题是似是而非”,而是每一种语言意译外语都有这个问题.这个最多是翻译质量问题,不能算是意译的痼疾,更不是汉语特有的痼疾.翻译总有偏差,凡是译文总会在"普通人里造成很多误解"的,多多接触自然会慢慢消除误解.从此以后不再接触,那么误解就误解吧,反正没有用.

          2,音译同样有误解的问题.也是每种语言都一样.不是有人(还不是"普通人",是大作家)较真,说人名的音译都有误解:"司汤达",---专门端汤过来的人?"雷达"---雷打过来了?更别说"迷你","的确良","珍宝"(香港所译JUMBO)之类音译了,初见之下谁不产生误解?但是现在,你看还有多少人对"迷你","的确良"再有误解的?汉语的原有含义与被译的外语词含义完全不相干,为什么人们能普遍接受呢?呵呵,语言本身是一套符号系统,翻译只是换一种符号系统,不管是强制推行还是约定俗成,只要大家承认译法的唯一性或近似唯一就行了.

          3,"以为自己明白那个词的意思,所以也根本不会去进一步学那个词的本意"这个说法不对.初次见面也许会有误解,见多了自然会熟,用不着专门"进一步去学"的.

          日本早期翻译日文和汉字里没有对应词的外来词走的就是用汉字意译的路子,翻得还相当传神。所以后来中国直接照抄,搞得现在汉语里的大多数大家习以为常的很多词其实都是日本那里传过来的翻译西方的外来词
          其实传神不传神都是现在的评价,是大家用得太熟理解太深,以至将其看作是汉语固有词汇时的感觉.当初引进时是不是都感觉传神那是大有疑问的,特别是那些反对白话文的老学究们.

          大量引进日文外来语大概恰好是在倡导白话文的时候吧?所以引进阻力较小,反而被很多人引为"时髦".放在今日,吹毛求疵的人一定很多.一定会有许多人在传神不传神,误解不误解上挑出一大堆毛病.

        • 家园 意译有很多有优点,仍是最佳选择

          音译的词,翻不翻译都差不多。何况中文不是拼音语言,不可能像日语那样。年轻人的英语普及远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高,很多词汇不意译根本不可能流传。

          比如internet,以前翻译的互联网就挺好的,一听就知道是什么。computer,电脑,计算机都能让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的人很快地记住。你让一般人记compute这几个字母,很难,而且发音也是个问题。

          复杂的英文词汇更是如此,zoopsychology,一般中国人根本不知所云,动物心理学一秒钟就记住了。为了知识普及的需要,意译仍旧是今后的最佳选择。

          此外你举的例子中,共和是典型的中国古语,国更不用说了,当然是中国古代就常用的。

          • 家园 这不正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吗?

            中国古文里的“共和”与现代汉语里的“共和”可不是一回事。现代汉语的共和是外来词。当初刚翻译过来时可着实混了一段,比如那时的“五族共和”实际说的是“五族之共和”,即多民族的共和国,结果老百姓都以为就是汉满蒙回藏和睦共处的国家。现在则是外来语意占了上风,结果共和的古意大家都忘了或者绕开用了,超越了“似是而非”阶段变“反客为主”了。

            另外英语里“共和国”是一个词。所以这里没有把“国”单算一个词。

            意译让广大中国人易学易记,这是它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意译考虑的更多是如何让国人“受”外来词,表面上是以汉语为中心,但实质却更多是被动受教而不是平等的以交流为目的。

            意译的坏处在于用母语的内涵去覆盖外来语的内涵。这样内容的差别对国人与世界交流不利。意译还有多型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往往会把同一个词翻成不同。如果是音译,至少外国人还可以猜猜要说的是什么;但如果是意译,除非知道原文,很难交流。要让辛亥革命时期的老百姓解释,共和难免被解释成“happy together”,让人想破头也想不出原来是“republic”。

            中文的每个单元,字,本身是有意义有内涵的。这个不像拼读语言里的单元本身是无意义的。这样即使组出了一个全新的词,这个词难免带上每个字本身的内涵。而拼读语言里如果组成了新词,那可以就是完全是新的。其结果就是在国外,不明白“tao”为何物的人不会去用它,而在中国阿Q就可以照自己想象去解释什么叫“革命”。好坏不去论它,至少背离了“信”这个翻译第一标准。

            我个人觉得还是多轨制比较好。首先专业交流要用外来语的本国语言和中文混用,大学以上一定要渐渐转成专业词教学采用世界通行文字。

            但是如果概念普及到了日常生活就要引入翻译。这翻译可以考虑用拼音作为基准(需要建一个比较统一的外来词音到拼音的对应库,以发音相近为唯一标准),突出是外来词这一点。而且现在拼音的普及率应该可以让大多数人见到这种翻译可以读出来。

            在此之上,如果中文可以忠实翻译就不妨再引入意译。所以我对“动物心理学”没有异议,但是“部落格”这种还是免了吧。

            楼下有朋友提到中国古代对佛经的翻译。其实这就是两个系统并行的一个例子。虽然通俗的版本是意译为主,专业人士用的很多则是音译为主,对于中文里原来没有的概念在通俗版里也采用音译。另外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佛经的音译常常有意采用日常生活中不用的生僻字或者给字另外造音。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让中文字固有的意思来扭曲外来字的原意,那时候可没有拼音。

            呵呵想起一个词,要说年轻一代英文程度不行,这个pk倒是流行得很快,而其实日常英语里本来都没有pk这说法。所以不是程度问题,只是方法问题。

            西方有个说法,叫做“a translation is like a wife: if she is faithful, she is not beautiful; if she is beautiful, she is not faithful.”

            大概东方人太爱美了。

            • 家园 共和决不是外来词

              即使是日本人翻译的,也是用中文来翻译,也是意义。而且古语所说的共和与现代意义虽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词义变迁是常见的,即使英语也是如此。

              中文与其他语言如此不同,音译会导致中国人糊涂,外国人也不懂,对于交流也没有很大好处。外国人看“因特网“三个字照样不知所以,还不如用互联网让中国人自己理解方便。

        • 家园 不错

          搞得现在汉语里的大多数大家习以为常的很多词其实都是日本那里传过来的翻译西方的外来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里其实只有“中华”不是日文词)

          再举个例子,比如广为被使用的“干部”。

          还有很多啊,经济、科学、商业、干事、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等等,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社会和人文科学用词方面,有大量的词语是从日本输入的。。。。。

          • 不错
            家园 我是外行,不过你举的例子很多都不是外来词

            比如“共和”,指指周厉王之后﹑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间(前 841~前828)的政权: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称共和。和现代的意思不尽相同,不过是有一定相同之处的。

            “法律”一次,我不知道古人是否一起用,不过《尔雅·释诂》:律,法也。

            日语实际上一般直接用汉语的古意,因为日本更早的接触到西方的很多思想,他们是用汉语古意来意译的。能否像西方语言称作外来词值得商榷。

            • 家园 很多词汉语里本来有没错,但古意与今意的差别,是由日语传来的

              比如社会,比如经济,等等

              应该说,日本人拿了一个学自汉语的词汇,去翻译西方预言,而后这种译法流传开来,反过来被中国接受并取代古意成为词汇的本意或默认意

            • 家园 嗯,仔细想想,也有道理

              也是,日文本身受中国古语影响颇深,我上面所举的例子是从前学日文的时候老师课上举的例子,刚才又特地去遛狗求证了一下,但如果真的究其本源的话,恐怕还得请教河里日文专业,对日本文学文字有精研的人士才行。

              花候。

    • 家园 有道理

      有道理,有道理,花一个

    • 家园 有意思,送花再看
    • 家园 我觉得啊,是不是分开讲好一些?

      语言和文字在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或者国家几乎就是一回事,所以English说是英语可以,说是英文也可以。

      但是中国的文字和语言间的关系要松疏一些,汉语和中文自成系统。所以比较的时候不好混为一谈的。

      说这个是因为看到抬头的标题一个是“汉语和英语的比较”,文内又是“中文和英文的比较”,是不是统一一下好点?

    • 家园 一、语言的编码效率

      语言究竟是什么呢?语言是一套编码系统。人类的语言和电子设备的通信协议,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我有信息,我通过这套代码和协议传送给你,你接受到我的信息并且理解,我们完成了这个交流的过程。(我觉得没有学习过电子工程的语言学家们可能不能从这个角度理解语言,所以有时候会冒出些偏颇的结论。)

      语言有两个方面,口头和书面。人类语言都是从口头语言发展起来的,成熟的语言会发展到书面形式。如果这么理解的话,口头和书面好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如果你从编码的角度理解,你就会有个新的视角——口头和书面是两套代码,一套音频代码,一套视频代码。这两套代码是个多对多的映射关系。口头和书面,不如我们想象中的联系那么紧密。

      从这个结论出发,我们会得到很多推论。随意的举几个例子:

      一、我们可以有全新的一套视频代码替换现有的,而这个系统工作正常,比如有人提出抛弃汉字,全部拼音化。

      二、口头语言的编码效率和书面语言的编码效率是可以分开来看的,比如汉语的口头语言的效率要比汉字的效率高。

      三、书面的字符集要包括上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是传达不可或缺的信息的。比如英语离开空格是无法工作的。不要小看这个空格,这里面有讲头,以后再讲。

      等等等等

      有人说汉字的效率高,因为同样的一篇文章,肯定是中文的最短。我并不是太确定。这里面有个字体大小的问题。你必须有个标准。比如,把字体调到能让人能看清的最小限度,在同样面积的里面,究竟哪种语言能传送更多的信息。我没有明确的结论。

      从书写的角度,汉字的速度显然慢。所以汉字才被简化以提高书写速度。

      显然汉字可以进一步简化而不引起歧义。为了提高效率,越简化越好吗?不是的。编码学还有另一个指标,叫做容错。一条信息的冗余越小,它的容错率就越差。比如英语也可以简化,就是缩写。Quantity可以缩写成Qty而不引起任何歧义,但是容错能力巨减。如果你错写一个字母或者少写一个字母,比如写成Quatity,读者可以猜测你的意思,但是如果Qty变成Qt,读者就是错误理解为quarter。所以效率的提高是以牺牲容错能力为代价的。

      汉字的书写速度慢,但是阅读速度快。因为汉字接近图形,而人对图形的反应比对字符的反应要快得多。所以你看软件菜单里,有的干脆用汉字作图标(让不认识汉字的人使用汉字图标!)

      因为汉字的传出(书写)成本高,传入(阅读)成本低,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是,汉字在大规模信息传递中,效率比其他语言高。也就是说,假设所有人都懂汉语和英语,纯粹以效率来衡量,一对一的书面交流应该用英文,出版报纸则应该用中文。

      纸面书写是传统方式,在计算机时代,键盘输入和硬盘内存储存是新的衡量标准。结论也是显而易见,汉字输入慢,汉字存储密度高。中文输入法仍然是个软点。

      讲完书面讲口头。

      代码集大的系统有优势。汉语的优势在乎声调。汉语有四声,再加上轻声,共有5种声调, 21个声母,35个韵母。英语有28个辅音,20个元音。这个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一个比较合理的计量方法是:

      汉语,比如“汉”,计作2,因为它包含h和an。但是“睡”要计作3,因为它有sh, u, i。如果是三声的“水”,要计作4,因为三声和其他声调不同,它是个拐音。

      英语。Pen,计作2,道理与汉语相同。Language要计作6,因为它有l, an, g, u, i, ge。Select要计作6,这里的每个字母都发音。汉语的拐声被多计一个数,相应的,英语的长音要计作2,比如cheese要计作4,因为它用时略长。

      注意上面不是我们常说的音节,我算得比较细,权且称为“音数”吧。

      常见的日常词汇里,大概四五个音数就搞定了。但是英语稍微复杂一点音数就开始增长,即使像常见的finish, prepare, tooth paste。flower是个更过分的例子,这么常用的词竟然有5个音。

      而中文词汇基本上都用两个汉字,到四个汉字就到了成语的领域。(成语需要单独讨论。古语的信息载量更大,四个字顶一句话。)中文里四个以上的词汇极少。即使像“绻缱”这么罕见的词都是两个字。

      再据个例子,“造”是基本的通用的字,“盖”精确一些涵盖面小一点,“建设”算是比较高级的词。他们的音数分别是2,2,5。对应成英文:make, build, construct。音数分别是3,4,7。稍微复杂一点单词就变长了。

      • 家园 拼音文字其实也是用标识方法阅读,接近图形

        汉字的书写速度慢,但是阅读速度快。因为汉字接近图形,而人对图形的反应比对字符的反应要快得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阅读属于快速识别模式(只用眼睛),属于一阶层次,写作就是运用手脑协调的动作(涉及眼和手),进入二阶层次了,速度肯定会下降。

        • 家园 I beg to defifr

          Do not go gltene itno that good nhgit

          Old age soulhd brun and rvae at colse of day

          Rgae, rgae asingat the dinyg of the lghit

          你看看我这段,效果如何?已经故意选择了很多4个字母以下的。我第一次看到你那段时也觉得有理。后来,自个儿弄其他的试了一下,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Cridgambe就没有Cmabrigde好认,不是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