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接触印度系列(一)印度眼中的中国 -- 白起

共:💬133 🌺7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据我所知印度希望西藏独立于中印之间。这是典型的西方思维 ---

        这是典型的强国对弱国的西方思维 要不然这个缓冲地带怎么画在了别人的领土上

        当时的印度确实自我感觉极其的良好 总觉得中国土包子没啥了不起 更何况还隔着一个青藏高原

      • 家园 部分同意老兄说得~~

        西藏的情况在中印之战之前确实如老兄所说,印度即使是想吞也是吃不下的,挑起藏独是唯一实际的选择,就如同印度分裂新孟邦之后也只能接受孟加拉独立的情况。

        对于中印战争,兄说得和我的意思并不矛盾,因为当时意识形态的原因,印度一直在国际社会中占有道义的高点,当时土共长驱直入,国际社会可是一直给土共压力要求停火、撤军,印度虽然一直准备反击,可惜直到土共撤军都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当时印度首都的政要、富商可都已经纷纷准备迁都了。

        说实在的,我一直认为当时土共要是再打下去,逼印度迁都之后,老印分裂了都有可能,因为印度的民族冲突一点不少,财迷兄将的邦国之间的矛盾长久存在,绝对是弱势政府。只不过老毛在国内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本意也只想打一场有限战争,否则老印今天恐怕早就是邦国林立了。

        至于兄弟说印度是苏美的马子和兄说得印度搞平衡外交,其实是一回事,假设印度没有和中国的梁子,他怎么可能变成苏美在亚洲的堡垒户?要知道美英苏当年为了怕印度作大,可没少支持巴基斯坦,但可惜的是印度有大国雄心无大国手段,结果小巴在中国老大哥的支持下蒸蒸日上,都用不着西方操心了,反而是印度因为逐渐消弱,西方有意把印度发展成南亚反中的桥头堡。

        但是印度现在玩的还算聪明,一直游走在美英日和上合的刀尖之上,两头揩油。

      • 家园 印度不是没有反击。

          如果不反击仗不会打这么大。

          中印边界反击战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只不过是清除印军一些越界(麦线)的哨所,印军调兵遣将准备反击中国才打过麦线。

          考尔志大才疏,一相情愿地认为他只要一动手中国就会缩回去,所以根本没有做认真的准备,只是向前线调部队,这也是东线印军败的那么惨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印军西线指挥官做的就好多了,在西线中国占的便宜不多。

        • 家园 印度在西线本来部队就不多

          东线战果大一方面东线印度部队多,另一方面东线地形更利于大歼灭战,所以咱们才决定在东线大量歼敌教训印度,在西线拔掉印度的前进据点。

          印度的前进政策更主要体现在西线,战争的直接诱因也是在西线

          • 家园 相比起来

              西线除了海拔高部队行动困难外,地形要比东线有利的多,山坡相对比较平缓,可以走的路也较多。有些地方还能开车,当时有个战斗英雄好象叫司马义买买提,就是部队乘车搜索前进遇到印军据点先开火,为掩护战友牺牲的。

              东线山高林密,相对高差大,可迀回的路很少,也很难走,车根本过不去。战后把缴获的武器装备都还了可能就是因为很难运回来。解放军只能派不大的部队穿插打要点,不象解放战争那样可以围的密密实实。

              象著名的贝利小道(英国人起的名,因为一个叫贝利的英国军人走过),印度人知道这条小道,也知道这条小道过不了大部队,认为顶破天能过一个连。他们派了一个连去防守,还没来得及占领阵地解放军就过来了,人是不太多,好象是一个营。

              印军被断了后路,但解放军无法严密包围,大部分印军逃到山林里,直到停战后才陆续出来。(野外生存能力极强)这就造成一个战争奇观,印军失踪人数比伤亡、被俘的人数还多。

              这是东线,西线印军伤亡比例大,被俘、失踪的比例比西线少得多。

              当然中国在东西两线的战法也不同,西线只是拔掉印军过线占的一些点,中国军队到线就停了。东线是远远打过了印军的后方据点。线是指中国提出暂时保持现状的59年实际控制线。

              第一仗是在东线的克节朗。

              西线在战前在一些山口有过小冲突,有一支印军廵逻队在班公湖附近中国一侧被扣留后来放了,前进哨所也基本上都是中国还没建哨所的地方。

              东线印军是直接到中国哨所的背后建据点,明显摆出包围的态势。

            关键词(Tags): #中印冲突(大圆)#中印战争(大圆)
            • 家园 缴获的印度军火不运回来,主要还是看不上

              基本停留在二战前期水平,TG都已经上制式武器了。

            • 家园 这里可能有点小错误

               

              象著名的贝利小道(英国人起的名,因为一个叫贝利的英国军人走过),印度人知道这条小道,也知道这条小道过不了大部队,认为顶破天能过一个连。他们派了一个连去防守,还没来得及占领阵地解放军就过来了,人是不太多,好象是一个营。

              我记得我看过的一个记实文学(不是后来被狂批真实性的那个)说派出去的是一个加强团级别的部队,好像是几个团各抽了一两个营的样子,由师级领导指挥。

              当时文章描述好像是印军认为顶多来了几个骚扰部队,派了个兵去看,那个兵走到营房外边,一下就呆住了,他看到过来的部队至少一个营,后面黑压压看不到尽头,还不知有多少人。

              印军这一个连,连塞穿插部队的牙缝都不够。

              • 家园 印军喜欢夸大中国军队人数,以便为求援或逃跑找个借口

                所以任何时候都是黑压压的人“漫山遍野望不到头”

                不是三哥(联军,国军)不努力,而是共军人太多....

              • 家园 这几天正好在看《印度对华战争》

                您说得对,解放军派了大约相当于一个团(1500人)的部队穿过贝利小道。

                印度人不仅仅派了一个连过去。他们陆续派了一些战斗分队去守贝利小道,结果形成添油战术,被解放军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当年贝利走过这个小道的时候只有五六个人。印度人觉得既然五六个人走起来都那么困难,现代战争当中肯定不会有多少人能够渗透,到时候就让附近的部队去阻击一下好了。他们的指挥官应该实地勘察一下这条小道的,可惜这一点他们做不到。

      • 家园 高看印度了

        英国人的政治智慧不是谁都能比的。

        如果印度人能学到一半就不是今天的样子。

        中印之战前,印度可是隐隐的世界第三级的地位。挑大旗是要比当小弟苦多了,但那可毕竟是层次之分。能够被对手视为对手的才是大国。

        印度呢?我们在这里讨论来讨论去,也正是因为我们已经认可了印度在未来可能是我们的对手(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经这一点就可说明印度的进步。

        以前写过个小贴子

        说西藏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多少有点过分,文成公主那点事其实不提也罢,吐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唐的最大外敌。中国真正对西藏享有主权是从乾隆末年才开始的,当时清朝灭掉了准格尔部,正在窥视西藏。正巧西藏内乱,白教引尼泊尔人入侵西藏,黄教就投靠了清朝。康福安带兵入藏打败尼泊尔人后,中国才第一次控制了西藏。不过这种控制多半是名义上的和象征性的,具体事务还是由西藏地方政府把持。

        到了清朝末年,英国人控制印度以后,不断向北入侵,这其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江孜之战,电影《红河谷》讲的就是这段故事。这战是藏兵打的,没清兵啥事。战败的西藏地方政府再次向清朝求援,清朝也就顺理成章的大举派兵进入西藏。清朝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的政策一向是改土归流,借着有驻军一切都很顺利,最终到了西康建省,把西藏一分为二再说。

        西康建省刚刚筹划完毕,平地一声雷,武昌起义爆发了。于是清朝在西藏的百年经营付之东流,等到民国政府腾出手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民国政府搞了个蒙藏委员会专门处理西藏和蒙古的事情,说来这两个地方还真像,都是一个汉化很深的内蒙(西康),一个分离倾向很严重的外蒙(西藏)。

        咱们这里搞革命,英国人可没闲着,趁机会紧赶慢赶搞了那个西姆拉会议和那个著名的麦克马洪线。说这条线侵占了多少中国的权益倒也很难说,反正分的都是土皇帝们的地盘,说他们是中国的臣民也成,说他们是独立的也成,说他们是印度的臣民也不是没有道理。当然不同的土皇帝的也有不同的倾向。再说当时西藏算不算中国的一部分也还很难说呢。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英国人靠作弊搞到了一手好牌,居然没时间把牌打出来。正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又是印度独立运动。(1911武昌起义、1913二次革命、1913西姆拉会议、1914一战爆发)这一拖就拖到了新中国的成立。

        仗着太祖的英明和张国华的武勇,昌都一战,藏军主力被全歼。以后的解放军进藏,最大的阻力就是自然环境了,藏军的抵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中国也第一次真正的拥有了西藏。接下来的的事情就是中国慢慢巩固对西藏的控制了,直到59~62的西藏平叛。

        中国在西藏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独立的印度正在一个个的收拾那些土邦。印度的土邦有上百个,都是些半独立的小国,在殖民地时期臣属于英国,但独立后印度显然认为这些土邦都是他的固有领土。这些土邦中最有名的就是克什米尔,印巴为他狠狠地打了几仗。锡金也是其中一个,中国是最后一个承认他的国家。

        中国从东向西,从北向南,印度由南向北扩张,两个大国的扩张终于在1962撞在了一起。结果自然大家都知道,印度被打了个稀里哗啦。不过中国也在没有力量再向南发展了,看看地图就知道,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在那个地方维持一支军队长期驻守,而印度则越打越靠近自己的补给基地。英国人的划线确实是有道理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最合理的中印东段分界线(对比一下中印边境的西段,争议地区基本都被中国控制了)。说起来英国人干这些事情还真有些天才,二战后苏联和波兰的边界,大家扯来扯去,用的还是英国人在一战后划在纸上的寇松线。

        估计将来麦克马洪线走向多半也会走寇松线的道路,中国人也不用太伤心。因为从历史上讲,西藏的历史确实很有可能走上外蒙的道路,但最终还是留在了中国的版图内,这已经是中国的幸运了。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蒙独的背后是崛起中的苏联,而藏独的背后是衰落中的英国。

        关键词(Tags): #麦克马洪线(大圆)#西藏(大圆)#印度(大圆)#中印冲突(大圆)通宝推:gzpi,肥狐,presario2200,煮酒正熟,az09,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外蒙独立时中国掌权的是国民党

          西藏出事时掌权的是共产党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