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战国风流》 之 张仪(1) -- Bater

共:💬37 🌺6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战国风流》 之 张仪(1)

    《战国风流》 之 张仪(1)

    随着魏国的衰落和齐国的崛起,在战国时期风行诸侯的两个词汇开始粉墨登场,一曰“合纵”,二曰“连横”。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合纵,什么叫做连横。由于强大的西秦和东齐都开始以中原地区作为自己的图谋方向,使得处于遭夹击态势的三晋(赵、魏、韩)急谋出路。如果哥仨联合起来,甚至北连燕、南合楚,以便东拒齐或者西抗秦,这就称为“合纵”,大概是因为在以北方朝上的地图上,这种联合是纵向排列的吧?反过来,如果某个或者多个弱国与秦国或者齐国联合起来而和另外的诸侯过不去,这就称为“连横”。

    不过到了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取得了对东方诸侯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的意义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东方六国合力抗秦就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任何诸侯国对付其他的弱国都称为“连横”。

    伴随着合纵连横策略的出现,一批所谓的“纵横家”也应运而生,说到底他们是一批谙熟时局,且口才超群的说客,凭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居然也混的一个个出将入相。以鼓吹合纵而发家的最著名的就是苏秦了,而以连横致富的就莫过于张仪了。

    张仪是魏国人,相传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是同门师兄弟。说这哥俩是鬼谷子先生的弟子,比附会说孙膑、庞涓是鬼谷子先生的的徒弟要可信的多了,因为鬼谷子先生就是精于辩论技巧的。自然老先生也精通教育,要不然能教出这么牛的弟子?搁在当世就算没文凭也得当教育部长。

    张仪学成之后,到各国去耍嘴皮子游说,想混个一官半职,屡屡失败,直混得倾家荡产,还落了个品性不端的臭名。不过这哥们百折不回的韧劲确实值得佩服。据传到楚国面试的时候,刚好楚相丢了块玉佩,大家本着“饥寒起盗心”的常理就怀疑上了衣衫褴褛的张仪,抓住张仪就一通狂扁。

    张仪满脸青紫,一张嘴巴张开了就合不上,合上了就张不开,但是就是宁死也不承认。楚相没辙,只好放了他。他老婆一边给他擦洗血迹,一边心疼的嘀咕:“早让你别干这读书游说的营生了嘛,瞧这日子还怎么过哟。如今连门牙都活动了。”

    张仪忍痛张开嘴巴,对他老婆说:“核头还爱木爱?”[舌头还在不在?]他老婆见他都这副德行了,也忍不住破涕为笑:“舌在也。”仪曰:“留勒核头爱,木怕没架巧”[留得舌头在,不怕没架吵]——真佩服他的执着。

    后来张仪为秦相之后,数次拿楚国开涮,一方面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为了这段冤案?有据可查:‘张仪既为秦相,为人檄告楚相曰:吾始从若欢,我不盗尔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说当初我何曾偷你什么鸟玉佩?你他妈把我那通狂扁,如今你好好看着你的国家吧,我回头就来偷你的城池了,你又能奈我何?

    张仪在东方游来说去,鼻子都碰扁了也没捞着啥好处,‘念诸侯莫可事’,‘乃遂入秦。’

    最终选择秦国有他的道理,仔细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用人,只有秦国始终对外来人才持欢迎的态度。其他的诸侯国,偶尔有个把明白君主,可往往是只要这哥们一死,他的下一任立马就对外籍人才说No。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恐怕也是秦国最终胜出的原因之一。同样是除了一条巧舌别无其他,张仪在楚国是受诬遭笞,在秦呢?‘(秦)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这个秦惠王就是九年前将商鞅五马分尸的那位,何以如今又如此厚待同样出自魏国的张仪呢?有个缘故,商鞅变法是重内政图自强,张仪却相反,他是搞外交图诸侯。商鞅的内政确实损及了一些惠王(其时尚为太子)的私家利益,张仪的外交却只会让这群王公大臣们欢欣鼓舞,所以张仪在秦国获得的支持比商鞅当年要广泛的多。

    张仪任客卿不到一年就初露锋芒。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国继续欺负日益衰落的魏国,派公子华将兵围困魏国的蒲阳。张仪因为刚刚来自魏国,熟悉魏国的地理人文,被秦惠王委任为随军参谋。魏、秦之间的军力对比早非吴起时代可比,没几天,蒲阳就落入了秦军手中。极善机变的张仪马上抓住机会开始展示其纵横大才。

    张仪先是劝秦惠王把刚刚到手的蒲阳城还给魏国,秦惠王说啦:“凭什么呀?我死了那么多人才抢过来的,我容易吗我?”架不住张仪巧舌如簧,循循善诱,最后是惠王不仅同意归还蒲阳,反而追加投资,‘使公子繇质于魏’,让张仪出使魏国,还带着公子繇去魏国做人质。张仪终于开始了外交生涯第一票。

    张仪到达魏国,说秦国要归还蒲阳,并追设人质,把个魏襄王感动得呜呜咽咽,定要摆酒三日,款待张仪。

    张仪看看魏王喝得差不多了,就问了:“秦王待君如何?”魏王迷迷糊糊:“跟俺亲爹差不多吧。”张仪又说:“既如此,如今秦王送还蒲阳,您是不是也该意思意思,以示礼尚往来呢?”魏王醉眼惺忪:“请先生教我。”

    张仪说:“人与人之间送礼首推珠玉,国与国之间送礼首推土地。您何不把上郡和少梁回送秦国,以示真诚?如此一来,秦魏两国就是亲密无间的同志了。咱们两家合伙,哪还有别人的戏唱?啥?您也热爱土地?这个好办,咱俩合伙,尽管去别的诸侯那儿去取呀。到那时候呐,您收回来就远远不是区区上郡和少梁了。”

    一来秦国力强,与秦合伙,前途无量;二来张仪善诱,天花乱坠;三来魏王醉酒,脑子短路,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就这么稀里糊涂换了主人了。吴起时代夺取的河西之地,至此全部回到秦国手中。

    张仪回到秦国复命,秦惠王大喜过望,决定首次在秦国设置相国一职,并让张仪担当第一任,地位超过了由商鞅设立的最高行政长官——大良造。

    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建议楼主写写范睢

      秦国统一战略的设计师,以“睚眦必报”的个性著称

    • 家园 【原创】《战国风流》之 张仪(4)

      《战国风流》之 张仪(4)

      就因为武王不喜欢张仪,几个嫉妒张仪的大臣就趁机诋毁张仪。碍于张仪的大功,再说连男女关系都查过了也没查出张仪什么大错,武王暂时也不好拿他怎样,但明显张仪不再受到重用。

      敏感的张仪觉察到了这一点,深知再混下去不知哪天脑袋就莫名其妙地搬了家,于是再次自荐于秦武王:“今年真是天下太平啊,诸侯也不互相攻伐了,这未必是好事。对咱们来讲,东方诸侯互相掐得越厉害,咱们就越能见机行事,坐收渔利。老臣游走一生,干的都是齐国不待见的活儿。‘今闻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要不是畏秦之强,估计齐兵如今已在咱们城门口叫阵了。老臣愿意以这把老骨头再为大王尽绵力。臣愿意出走魏国,引齐兴师伐魏。趁他们打起来无心他顾,您悄悄带兵假道韩国,到达周都洛阳。周天子如今穷的连侍卫都不敢多养了,大王兵临城下,周天子只好献出所有了。如此大王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帝王功业了。”

      齐宣王这个人,人不坏,有时候未免浪漫的过了头,缺乏一个领导者应有的通盘考虑。他很崇拜有学问的人,曾经在稷下专门划出一块地盘供养这些‘游说之士’,孟子、荀子、驺衍等等都曾在那儿著书立说,为百家争鸣的佳话添砖加瓦。不过这并不表示齐宣王就会用他们的理论、学说,齐宣王说了:“你们啊,就在这儿挂着虚衔‘不治而议论’吧”。所以稷下这帮人议论来议论去,思想家出了一堆,政治家一个也无。齐宣王一如既往地想起一出是一出,让三军大夏天就筹备过年,未免前卫了一点。

      这儿齐宣王拍拍PP回去睡觉去了,根本没去魏国。秦武王哪儿知道其中奥妙?只说张仪计策不灵而已,却不知那个劝齐宣王罢兵的神秘说客,正是张仪的门客冯喜!——一切都在张仪算中。

      张仪对于魏国,多是以一个拯救者的身份出现的,也确实助魏国从楚国捞了不少好处,与魏国君臣关系不差,因而得以在魏国养老,于一年后寿终正寝。

      从一个道学者的角度看张仪,他当然是为人所不齿的,简直是奸诈到了极点,屡次戏楚也免不了公报私仇的嫌疑。然而本人认为他的品性却是符合他的职业的。外交场上,从来就只有利益,哪里有什么诚信?虽然大家都这么自我标榜。

      去看看《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比张仪尤甚十倍,何以诸葛行之就称智慧,张仪行之就称奸诈呢?或许智慧和奸诈本身就是一对同义词,取决于评判者的视角而已。外交场合的楚怀王,那不叫诚信,而叫愚蠢。

      张仪也出自魏国,然而与吴起、商鞅不同,本人并不觉得张仪的仕秦是魏国又外流了一个人才。在张仪游说的辩词中,几乎百分之百地提到了秦国如何强大无敌,用以威迫对方就范。应了那句“弱国无外交”,私以为以魏国日益衰落的国力,难以有张仪的用武之地。很好的例子就是公孙衍和陈轸了,他俩的水平恐怕也并不就比张仪差到哪儿去。能让张仪有所发挥的,唯秦、齐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仪应该多给商鞅烧些纸钱,感谢商鞅留给他一个强大的秦国。齐国没有得到张仪是齐国的不幸,秦、齐曾国力相当,然而由于张仪助秦抗齐,齐国在外交舞台上大输特输,综合实力无可避免地向弱于秦国的方向滑去。

      始终不明白秦末诸侯反秦,立的那个义军首领如何要称作“楚怀王”。他的先祖楚怀王实在是个提不起来的人物,刚愎、贪婪、愚蠢、好色、死要面子...你几乎可以把所有能想到的贬义词都在他身上用一遍。难道就因为他最后是死在秦国,因而更能激起老百姓的反秦情绪么?据我看来,他死于秦国也实在是蠢死的。上天弄人,楚怀王几乎是在与张仪升任秦相的同一时间登基为王的,从此简直成为张仪找乐的对象。可惜了陈轸的大才了,如本人在《吴起》中所说,战国时期的楚国,没出大才,有的只是埋才,屈子投江,又未尝不是为此而绝望呢?

      让我们以景春之语为一代纵横家张仪作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家园 是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吧。

        始终不明白秦末诸侯反秦,立的那个义军首领如何要称作“楚怀王”。

        楚国的无能,窝囊,在楚怀王这一代是登峰造极,给楚国人民的屈辱感也是几代都无法抹去的。他的个人生活怎样,执政水平怎样已经不是问题了。关键在于楚怀王是一百多年来楚国受强秦压迫的典型代表,而且是楚国之后迅速衰落的一个临界点。

        是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欺负人也不能太过,还是要注意积攒一下rp的。

    • 家园 【原创】《战国风流》 之 张仪(3)

      《战国风流》 之 张仪(3)

      楚怀王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一个着急上火就要发兵去找张仪讨个说法,陈轸也不亏是连横的高手,反劝楚怀王:“‘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咱不能连横齐国,那就割点地连横秦国,拉着秦国一同去攻齐,反正您已经连人家祖宗十八代都骂遍了。这样子呢,堤内损失堤外补,‘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如此大王的江山或许还能保全。”

      楚怀王哪里听得进去?急于用武力去找回面子,结果楚军遭到蓄谋已久的秦、魏联军的迎头痛击(丹阳之战),全军覆没,主将被杀。秦、魏如愿取得楚丹阳、汉中之地。楚怀王还不甘心,又增兵发动第二攻击波,结果再败于蓝田。楚怀王这才害怕了,割了两座城池才让秦军停止攻击。诚如张仪所言,与秦军相比,楚军的战斗力低的可怜,魏国还真就从楚国捞到不少好处。

      楚国被揍得没了脾气之后,又过了几年,秦惠王觉得实在不能忍受齐国强大到与自己平起平坐,相国张仪再次祭出连横法宝,主张联合齐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共同对付齐国。别人都好说,只是那个曾经被咱们痛扁的楚国如何会甘心与秦合伙呢?为此秦惠王派人去探楚怀王的口风,说:“要不我割片地给您消消气?等您气消了咱们再合伙去抢齐国吧。”

      楚怀王兀自为受张仪的愚弄而耿耿于怀,恨恨地说:“寡人地大物博,不稀罕你的地皮。只要您把张仪这厮交给我,我愿意拿黔中之地来换。”这话带到秦国,秦惠王哪里舍得送张仪入虎口?张仪倒胸有成竹主动请行:“如今‘秦强楚弱’,臣捧着大王所赐的符节而使楚,那就代表着大王您,‘楚何敢加诛’?就算他丧心病狂要了臣的命,但以臣这把老骨头而使大王获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不管怎么说,这股子气魄令人佩服!

      张仪胆子大,却不鲁莽,尚未至楚就派人先行,金银珠宝去贿赂那个与张仪有过数面之缘的楚臣靳尚。原来这个靳尚,小白脸一个,职位并不高,却与楚怀王的夫人郑袖有点不清不楚,自然楚怀王是戴着绿帽而不自知的。俗话说得人钱财与人消灾,收到张仪的大礼包,靳尚就开始筹划。

      张仪一到,楚怀王哪里管你是什么秦国使节?立马就给扔进了班房,只等个好日子开刀问斩。那个小白脸就跑去做楚怀王夫人的工作:“我说宝贝儿,你得楚王宠爱的日子大概不多了。”郑袖白他一眼曰:“好好的,咒我干嘛?”

      靳尚说:“大王今天扣押了一个秦国来的使节,这人叫张仪。秦王可是一直把张君视为臂膀的,一听你老公要杀他,慌了手脚,打算以上庸六个县的地盘外加秦国头号美女莉秀河送给你老公。你老公那个德行,你又不是不知道。一来人家比你年轻漂亮,二来人家的陪嫁是大片的土地。你老公因为感激秦国,还不把对你的宠爱尽数转移到这位莉小姐身上?那时候你还能住冷宫、啃冷馍就不错了...”

      直听得郑袖冷汗直冒、俏脸煞白:“不成,本夫人决不能让这等不讲人权的惨剧发生!”‘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大王何必为了张先生曾经相欺而不悦?‘人臣各为其主’而已,又不是故意针对大王您个人的。再说秦王对大王您看重得很啊,您看您许诺的黔中之地还没划归秦国,秦国就把张先生给您送来了。您要是杀了张先生,黔中之地就不得不划归秦国了,否则您就是受礼而不还,是失信于诸侯。‘秦必大怒而攻楚’,如果是那样,妾愿带着孩子回江南老家,再也不要和你过了。”

      这位楚怀王啊,看起来啥毛病都占全了,现又加上惧内。在郑袖这么一哭二闹三上吊之下,加之又确实舍不得黔中那块地皮,于是乎‘赦张仪,厚礼之如故’——唉,怀王啊怀王,说你什么好呢?

      张仪从班房一出来,逮着楚怀王又是一通神侃,无外乎威逼利诱之类,并答应连横之后,如果打下宋国,土地都归楚所有,楚怀王好了伤疤忘了疼,终于答应与秦联盟。

      张仪回秦途中,顺道又去了一趟韩国。有了魏、楚的加盟做底子,张仪轻易就迫韩就犯了,于是七强之中同意连横抗齐的诸侯达到了四个。

      回到秦国,秦惠王大喜过望,‘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该封,要知道人这次可是提着脑袋入楚的,结果不仅把脑袋安回了脖子,顺便还说服了楚、韩共同抗齐,本事确实大大的!

      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张仪出使赵、燕,他一条巧舌再次建功,说服赵、燕联秦抗齐,这样战国七雄之六都站到了齐国的对面阵营,致使齐国空前孤立。

      张仪从燕国回来,尚未到秦都,秦惠王就结束了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他儿子闪电接班,是为秦武王。秦武王与战国时期的历任秦王相比,很有些另类。比如说对待张仪,按说张仪为了秦国可以说得上出生入死了,也没象商鞅那样夺走武王私家后院的什么东西,可武王就是不喜欢张仪,从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怪吧?此公更搞怪的是后来因为举周鼎而腿折身亡(详见本系列另一篇《赵武灵王》),让人大开眼界。

      • 家园 张仪的行为也有后遗症

        那就是严重损害了秦国的国际形象,尽管楚国在这次欺诈行为中被削弱了,但是齐国还很强,以秦国当时的实力,要在齐国的眼皮下吞掉三晋的土地并不容易,这次欺诈行为对于要远交近攻的齐国来说也是一个警告,如果不是后来因为齐燕交恶导致五国伐齐,国际的一极摧毁,秦国统一全国的速度肯定会放慢的。

        • 家园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

          秦国从秦孝公以来就把向东发展列为国策,对于一心想吞并他人的强秦,就算没张仪的戏楚,“国际形象”又能好到哪儿去?事实上,在张仪戏楚之后,张仪又完成过一次大规模的连横,战国七雄之六都站到秦国这边,难以说秦国因为国际形象蒙污就失去了盟友。

          外交场上,永恒的只有利益,诚信都只是幌子。

          当然万事都一分为二,张仪的行为肯定对秦国的声誉没有好处,这一点是肯定的。

          • 家园 秦国尽管强大,也只能逐步蚕食三晋的土地

            齐国同秦国并不接壤,如果和三晋交好,秦国的吞并行动还是有顾忌的。就好像一战时期的德国和美国一样,德国尽管对英法陆军占有极大优势,但是对于不接壤的美国不敢过分挑衅,就怕美国加入以后战局发生变化。所以张仪的这种做法会让齐国内部主张齐秦交好的势力受到挫折。

            • 家园 好见地:) 有个不情之请...

              从已发的五篇得到的反响来看,您给出的评论最具深度。可不可以请您抽点时间对本人已发的这五篇写一个综述什么的,说说那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深度的,哪些是看着就恶心的...等等。

              多谢了:)

              • 家园 Bater兄过奖了

                其实我的很多观点是受到潇水兄的青铜系列的影响。窃以为您对战国后半段的人物凋零过于悲观了,秦灭六国主要还是靠综合国力和地理位置,其他六国即使联手也很难翻盘,更别说单靠一两位政治或者军事明星了,以单人力量对抗秦国强大的军事机器失败是必然的。但是六国潜在的文化影响导致的秦末群雄最终还是联合灭掉了秦国,从这点看,如果战国后期的六国能够联手的话并不一定会吃亏。您还是按照原来的以人为本的思路写比较好。

          • 家园 觉得最大的影响是让楚国成了秦国的死敌

            可能其他国家反应不大的原因是在他们眼里楚国本来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三晋,齐国和她祖上不知干过多少架,楚人的文化和中原也大不相同,大家都被他们兮兮兮的烦死了。而且这之前楚国刚吞并了吴越故地,被修理也不是件坏事。

            但秦国的行为肯定彻底破坏以前秦楚与子同袍的亲密关系,轻悍的楚人成了秦国的死敌。

            还有俺一直不理解秦国怎么会想出绑肉票这么无耻又天真的方案,简直跟太子丹一个水平,人家好赖是狗急跳墙,他们根本没这个必要嘛。这真是应了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 家园 这个武王实在搞笑的很,不过俺高中有个同学,掰腕子掰断了胳膊。

        有些类似,大概是平时不注意补钙,骨质疏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